1、潼关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字词,理解诗意。 2.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 (二)过程与方法 1.查找资料,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 (二)教学难点 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授法合作探究法 四、授课时数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小游戏猜猜“他”是谁? 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他:挟高士之才,负
2、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 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 他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 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游戏,引入作者谭嗣同。 (二)知作者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清末维新 派的政治家、思想家。1898 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代表作品仁学 ,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 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三)解诗题 潼关:关名
3、,在中国陕西省东部。 “潼”, “高”的意思。 诗人意图:通过对北国山河壮丽景象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诗题,引导学生明白写作对象。 (四)读诗句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朗读,个人展示、全班齐读等朗读形式,使学生感受古 诗的音韵美,体味诗歌情感。 (五)明诗意 终古高云簇此城: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 秋风吹散马蹄声:过往的金戈铁马之声已被飒飒秋风吹散了。 河流大野犹嫌束: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山入潼关不解平:山峰刚入
4、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六)译古诗 对比两段翻译,说说第二段好在哪里? 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 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 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 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 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道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 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直译和意译的不同。 (七)赏名句/ /当堂练 1.从修
5、辞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的少年意气。 (八)知主旨 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希望为祖国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对祖国未来的关心 和美好祝愿。 (八)当堂练 2.潼关中哪两句诗描写了北国风景的高远和寂寥_, _。 3.潼关中谭嗣同用哪两句诗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 性解放的愿望。_,_。 4.潼关这首七律诗展示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昂扬的情怀 和 豪 情 壮 志 。 诗 中 有 四 个 意 象 可 以 暗 示 出 来 。 它 们 分 别 是 : _。 (九)板书设计 潼关 谭嗣同 巍峨 辽远对大好山河的热爱 险峻建功立业雄心壮志 壮阔 (十)课后反思 好的方面:学习本诗的重点是理解诗意和诗人情感,这是一首谭嗣同少年 时期的作品,所以在攻破情感关之前,我给学生详细介绍了本诗的作者及其写作 背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起来难度降低了很多。 不足之处:翻译古诗的环节,给学生的时间较少,应当给学生多点时间, 去掌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