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ZIP , 页数:0 ,大小:635.93KB ,
文档编号:1781958      下载积分: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1781958.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老黑)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六单元-阅读-21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含教案+素材)-市级公开课-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编号:9026a).zip)为本站会员(老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六单元-阅读-21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ppt课件-(含教案+素材)-市级公开课-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编号:9026a).zip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v学习目标: v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课文流畅雄辩 的论证风格。 v2.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积累文言词汇。 v3.理解文章主旨及“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的观点,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树 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好看谁读得好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看谁译得准看谁译得准看谁译得准看谁译得准 u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 举于版筑之间( ) 举于士

2、( )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古义:捣土用的杵 ; 今义:建筑,修建 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文言小结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征于色( ) 而后喻( ) 古义:代词,这 ;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古义:明白;今义:比喻 u词类活用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痛苦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饥饿 空乏其身 人恒过然后能改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贫困 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u一词多义 发 发于畎亩( ) 发于声( ) 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动词,显露、流露 于

3、舜发于畎亩之中(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介词,从 介词,给 介词,在 以 以天下之所顺( ) 所以动心忍性( ) 介词,凭借 介词,凭借 而 而后作( ) 而死于安乐( ) 承接连词 并列连词 (用原文语句回答) p 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 p 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 看谁想得深看谁想得深看谁想得深看谁想得深 (用原文语句回答) 看谁想得深看谁想得深看谁想得深看谁想得深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这句话的内涵的? 讨论:顺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还 是逆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v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 而作春秋;屈原

4、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ju有国 语;孙子膑(bn)脚,兵法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 为作也. v 司马迁 报任安书 译文:文王被拘禁在里时推演了周易 ;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 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 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 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 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 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 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 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vv孟子名言孟子名言 vv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vv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vv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5、。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vv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vv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地。 vv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vv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vv闻过则喜闻过则喜 1 孟子二章 教学反思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为文言 文的掌握是中考必考内容,更重要的是,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古代 文化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历史文明 的结晶。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更是佳作名篇,都是古代文化的 精髓,学习文言文,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 力、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

6、统的民族精神,还应有教之以“为人” 、 “为学”之道。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却成为教师教学的死穴, 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因为文言文考试的重点在翻译。教师总是会花 费大量的时间在讲解文言文的字、句的翻译上,试图通过反复、细 致的讲解,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为详尽,掌握的更准确。谁知 这种用心良苦不仅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文言文的课 堂氛围极为沉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索然,甚至感到厌倦和 畏惧。还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文言文教学时间,又使学生能考出好成 绩, “不辞辛苦”的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 从头强调、讲解到底,学生完全

7、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上不停的 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笔记。情况再好些的教师,可能会在解决字 音、翻译课文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背景、升华主题思想,但即使这样 也不能改变初中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 然而,初中接触文言文,是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开始,对日后 的进一步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 2 传授和指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 不断的探索与思考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枯燥 乏味,寻求一种情趣盎然的教学范式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责任。 在此,将自己的几点教学心得进行梳理,愿与大家商榷。 一、新颖巧妙的导入设计 文言文体现的是古人的表达方

8、式及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它 与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距离,这是学生对文言文感到索然寡 味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堂导入上多花心思, 一个良好的导入设计,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就能激起 学生探索的好奇心。 二、科学讲究的诵读技法 古人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 。可见,反复诵读是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 由于文言文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现代人读起来难免有些诘屈 聱牙、晦涩难懂。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要学生反复诵读,而 不讲究章法,自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9、无趣,效果甚微。依据笔者的 教学经验,文言文的诵读也需讲究一些技巧。例如,每遍的诵读都 带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初读,可以通过听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感 悟;次读,校准语音、语调,对于特殊的发音要进行着重强调和指 导,读出节奏和韵律,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尤为重要;精读,要理 解文中重点词语,可借助书中的注释或工具书,尝试去理解文本所 3 要表达的时代意义,这是理解文章涵义的关键;美读,是在能通顺 正确的诵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力求深刻的体会文 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展开充分的联想,使学生在脑海中联想文本 所描绘的场景,切身的感受其中的意境。在每次诵读前,都对学生 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得学生带着

10、目的、有侧重的去诵读和体会文本, 加之进一步的反复揣摩与思考,就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得其要旨、知 其意味,领略其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大概苏东坡所说的, “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再如,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可以分组进行赛读,也可以全班 齐读、或点名让个别人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其中教师的范读尤为 关键,范读是教师矫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句读、强调重点语词和 句子的良机。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演示,更能引导学生 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丰富画面和意境,并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作 用。而诵读除了强调多种技巧的朗读方法,更要完成背诵的任务。 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自然效果不好,而

11、且学生背的也极为痛 苦。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线索串联法、画面重现法、或按照时 间顺序法等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性的背诵,加上前面良好的朗读基 础,相信学生的背诵会变得轻而易举。 三、以今度古的思维范式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要求学生要掌握其关键词语和翻译词句以 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所意在塑造的一个个个性鲜明、 性格独特的人物形象,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和状况。但实际的教 4 学效果反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重点词汇,对文章大概的主题思 想有所了解,却不能够真正的体会文言文所反映的精髓之处。例如, 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爱国情怀,更不能理解古人所倡导的“舍

12、生取义”的精神,究其 原因,是学生不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状况。所以,学生更多 的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一切,和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总 会有一段距离。 然而,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体会 和学习当时古人的伟大情怀是最为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 的方式将古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将古文学习生活化、现代化, 只有这样,才能将古文与学生之间的隔膜消解,让古文变得真实和 鲜活。对此,通过介绍和讲解古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就显 得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 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 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

13、如果把文言文教学与学生身边的事情联系 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更深的体会主题思想。例如,将古人“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与现代社会中庸俗、 浮躁、物质的社会风气相对比,最终的目的,是将文本中的人物还 原到当时的历史生活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理解这个人 或这件事情,领悟文本的精髓。 四、挖掘意涵的人文目标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教会学生能够翻译古文,更重要的 5 是通过古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为人” 、 “为学”之道。因此,传 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导学生能够解读和诵读文言文为目标,在教学中 将文言文分别肢解为字、词、句进行讲解和诠释,这种做法完全破 坏了文言文整体的精髓思

14、想和语言美感,更加忽视了文言文作品中 所反映的人物思想、做人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爱国的思想情怀 等。而笔者认为,将挖掘古文的人文思想和意涵作为教学目标,是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实现加强学生的古文理解,提高其对思想美和 言语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净化心灵。 五、活学活用的巩固策略 要实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其能正确解读文言文、把握文言 文的主题思想,会背诵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 主要方式,但一定形式的课外拓展也不可或缺。例如,结合初中文 言文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一些难度相当,内容经典的文言文作品 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训练素材,在考察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也能 巩固过去所

15、学的古文知识;又如,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竞 赛活动,如,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的朗读比赛、查字典比赛、背诵 和记忆比赛以及情景表演比赛等。对于优胜者或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达到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另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为文言文故事编写后续或者改编文 言文故事等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 高学习古文的积极性的目的。并且,通过学生的编写,在班内进行 6 评议的方式,可能会产生更佳的教育效果。 此外,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多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经典佳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尤为重要。优秀的古诗文都是经

16、过高度凝练而成的风格典雅的诗句,如果能在学生的写作中加以适 当的引用,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文章的文采增添几分魅力, 使文章妙趣横生,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对一些字、词、句的翻译 和理解,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和净化,对学生阅读古 文能力的培养。文言文的教学确实是一大难题,要想让初中文言文 的课堂变得轻松快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并 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加以辅助。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 活动中去努力尝试,不断反思和总结,还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以轻 松和愉快。 212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明确课

17、标要求 课题课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型课型新授课新授课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2 课时课时 课时课时 分配分配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 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 言词汇。 2. 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 辞的表达效果。 教教 学学 目目 标标 情感、态度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与价值观 理解文章主旨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的观点, 及其积极的教育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 强个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 献的人。 二、学习新知在课外(微课和检测题提前一天在平台上发送给学生) 作者作者 简介简介 孟子(约前 372前 289)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 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课课 前前 预预 习习写作写作 背景背景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 (中华书局 1960 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 的。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 不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 孟子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

19、,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 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因此,孔子之道不著。 孟子以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 担,顽强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 。 所以说,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 “富 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对自身及对人们的自 身要求;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读准读准 字音字音 公孙衍(yn) 贫贱(jin) 丈夫之冠(un) 不能淫(yn) 畎亩(qun) 妾妇之道(qi) 傅说(yu) 曾益(zn) 法家拂士(b) 胶鬲() 外患(hun) 劳其筋骨(jn)

20、 古今古今 异义异义 安居(古义:安静,平静 今义:定居) 熄(古义:太平 今义:熄灭) 由(古义:遵循 今义:介词,从) 发(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交付) 筑(古义:捣土用的杵 今义:建筑,修建) 士(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征(古义:征验,表现 今义:出征) 喻(古义:了解、明白 今义:比喻) 一词一词 多义多义 之 往送之门(动词,到) 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 此之谓大丈夫(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戒 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 发 发于畎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

21、动词,表现)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在) 以 以顺为正者(介词,把,将) 以天下之所顺(介词,凭借) 所以动心忍性(介词,用来) 而 而后作(连词,表承接) 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词类词类 活用活用 丈夫之冠也(名词做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惑乱, 使改变,使屈服) 必先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贫困)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做动词,犯错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动词做状语,在

22、国内,在国 外) 文言文言 句式句式 判断句: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也”表判断) 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被动句:被动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 “举”在这里都有被 动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 倒装句: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三、内化知识在课内 新新 课课 导导 入入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 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 之” ,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 。曾游说各国, 但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

23、其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新新 课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展展 开开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 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 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

24、(所追求的道义) 。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 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 1 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 目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 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 ,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 道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 什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艰难 困苦的磨炼) 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25、 【品悟论证方法品悟论证方法】 1.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 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 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 素相仿。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 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 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 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

26、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 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 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 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 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把握文章主旨把握文章主旨】 联系课文,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课文是从两个角度说理的。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 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 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 “劳” “饿”等艰难困苦的磨 炼,方

27、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 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是从磨炼中培养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 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 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 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 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 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 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 知的。 写写 作作 方方 法法 运运 用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深入研读,探

28、究方法】 1.1.论证多样,推理有序。论证多样,推理有序。 两篇短文的论证方式有所不同:富贵不能淫开篇即点出错误的看 法,树立批驳的靶子,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推导出“大丈夫”的标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 ,后论证“死于安乐” 。 先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实例,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一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2.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两篇短文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

29、的 说服力。例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种生 活状况,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很有说服力。 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 物的事迹,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 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 这个论点。 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入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 达了中心。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用排比手法写一段有文采的话。 (200 字左右) 教教 学学 板板 书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教 学学 反反 思思 孟子的思想不会过时,即使过去了 2000 多年依然通用。这一次授课 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他们何为“大 丈夫” ,以及养成忧患意识。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们也都能够掌握 理解,效果很好。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