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品味内涵丰富的杂文语言。会鉴赏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受作者运用犀利、讽刺的语言所表达的爱 憎情感和严正立场。 重难点简析:重难点简析: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论证缜密。先驳后立,明确、有利地表达了自己 的态度、立场。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把握课文的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 2 2、作者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 给予反响或抗争”这就告诉我们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
2、代的要求,斗争的需 要。从理解文章,理解鲁迅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品味杂文语言,领会 作者思想感情,探究作品思想意义。(第二节课教学内容)(第二节课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导语】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显示】【多媒体显示】 这是国家图书馆珍藏的鲁迅手稿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 年 9 月 25 日,鲁迅先生在他 53 岁诞辰之际,拿笔尖做武器与敌人战斗,用朴实浑厚的 字迹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 先生用冷静清醒的目光审视着怎样的现实?用犀利如刀的文字发出了怎样 的
3、呐喊?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请同学们齐读题目和作者 (教师板书题目、 作者) 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鲁迅 【多媒体显示】【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豫才,原名周树人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文学家、革命家、 思想家思想家,浙江绍兴人。著作有:散文诗集散文诗集野草野草,散文集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 (又又 名名“旧事重提旧事重提”),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呐喊呐喊彷徨彷徨,杂文集杂文集二心集二心集而而 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2、检查生词解释: 玄玄虚 (Xun)省省悟 (xng )渺渺茫 (mi
4、o )脊脊梁 (j )诓诓 骗 (kung )污蔑蔑(mi)搽搽 (ch) 怀古伤今:怀古伤今: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为民请命:代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 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欺骗自己和他人。 前仆后继: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革命者斗争的英勇壮烈。 二、朗读感知二、朗读感知 整体把握整体把握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读出作者 的感情、态度。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停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特别关注文章中的 “看”字!找出文中“看”的语句有哪些? 明确:明确:看公开的文字看筋骨和脊梁看地底下 2 / 6 2、首先我
5、们来看“公开的文字”,从公开的文字上看到了什么?有人慨叹 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这里的“有人”指的是谁呢? 明确:明确:第一问: 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只相 信“国联”,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了”。 第二问: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 3 3、敌方论点、论据、敌方论点、论据 各是什么?各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敌方的观点 论据是: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只相信“国联” , 现在是既不自夸,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4 4、思考:敌方论点中的、思考:敌方论点中的“中国
6、人中国人”该如何理解?该如何理解? 一部分中国人,国民党反动派。 失去自信力的中国人只指国民党反动统治 及其御用文人,而不是所有中国人。对方在论证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看 来“公开的文字”上“事实”并不可信,让我们一起揭开它丑陋的面目吧! 【多媒体显示】【多媒体显示】 让我们来看一些背景资料:ppt 10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 “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国际联盟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有特殊地位,日本的铁蹄进一步向华北深入。这时 失败的阴影、悲观的情绪笼罩了国民党统治集团。 1934 年 ,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
7、难”为名,多 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Ppt11 “九一八”事件后,蒋介石在一次演讲中说:“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 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可是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可是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1934 年 7 月,蒋介石又发表了“三日亡国论”,他说:“不仅十天之内, 三天之内他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江沿海的地方都占领起来, 灭亡我们中 国。” (这真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1934 年 8 月 27 日,大公报作为中华民国统治大陆时期,最具影响力的 报纸之一。竟捡蒋介石的唾余,公然发表文字:“民族的自尊心与自
8、信心,既已 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师:你看到这些资料有什么感受?师:你看到这些资料有什么感受? 生: 师:我想每一个爱国志士都和你有着一样的心情!在那样一个消极、麻木思师:我想每一个爱国志士都和你有着一样的心情!在那样一个消极、麻木思 潮笼罩着一切,像毒雾一样侵蚀着人们头脑的特殊历史时期。鲁迅先生异常清潮笼罩着一切,像毒雾一样侵蚀着人们头脑的特殊历史时期。鲁迅先生异常清 醒冷静的对敌方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看醒冷静的对敌方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请同学们精读课文第三到五自然段,看 看先生是怎样进行批驳的呢?看先生是怎样进行批驳的呢?
9、生:生: 师师:“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之后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东北三省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东北三省, 当时当时 “地地”还有吗?还有吗? 生: 师:那“物”呢?也被日本帝国主义掠走了。 师:这个时候,居然还炫耀自己的地大物博,把希望寄托在“国联”,甚至身 陷求神拜佛之中,不愿自拔,不愿清醒真是可悲啊! 3 / 6 师:你抓住了两个关键词“他信力”、“自欺力”,这是鲁迅先生围绕“自信 力”三个字,运用了仿拟的修辞方法,创造了两个新的词语。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仿拟? ppt:仿拟就是模仿已有的词句,加以改造,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造出一个新的 词句。这种巧妙、机智的修辞
10、,往往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国民党反动派先前信国民党反动派先前信“地地”“物物”,后来信后来信“国联国联”,失掉的是失掉的是“他信力他信力” , 求神拜佛求神拜佛,玄虚之至玄虚之至,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发展的是发展的是“自欺力自欺力”,根本和根本和“自自 信力信力”无关无关。那怎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对方在论证上犯了那怎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对方在论证上犯了“偷换概念偷换概念” 的错误的错误。 师结师结:这就说明了他们的论据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的这就说明了他们的论据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的,那么他们的观那么他们的观 点就站不住脚。既然论据不能证明观点,那对方的这个观点就是
11、错误的。点就站不住脚。既然论据不能证明观点,那对方的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 三、作者观点:三、作者观点: 看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不能盲目的“看公开的文字”,要看什 么呢? “看筋骨和脊梁, 看地底下! ” 因为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师:告诉大家你在哪里找到的?(第六段)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读作者的观点,同学们觉得我们应该读出一种什么样 的感情? 生: 师:这一句话就能给我们自信,“我们”两字要稍微停顿一下(语速放慢), “中国人”三字要读出自豪感(读出重音)。来,声音洪亮,读出扬眉吐气的感 觉。一二! 学生齐读“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字字有力,观
12、点明晰。满怀自信! 三、自学指导三、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合作与探究 精读课文精读课文 6 68 8 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证明我方论点的?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证明我方论点的? 1.1. 探究论据及论证思路探究论据及论证思路 (出声读起来,可以与同桌交流一下) 师:(若学生不会回答) 通常情况下, 在证明论点的时候,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作者的论据有哪些? (若学生概括地说、或分析论证思路)你的发言很有条理,理清了这一(若学生概括地说、或分析论证思路)你的发言很有条理,理清了这一 部分的论证思路。部分的论证思路。 (若学生用原文回答)以我国古代的(若学生用原文回答)以我国古代的“四类人四类人
13、”为例,作为论据论证了为例,作为论据论证了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观点。排比句的使用,更使文章这个观点。排比句的使用,更使文章 增添了气势。增添了气势。 (若学生用第(若学生用第 7 7 段原文回答)我国古代有段原文回答)我国古代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那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那 么当今呢?么当今呢?” 作者的思潮在追溯历史长河的源流之后,又回到了现实。作者的思潮在追溯历史长河的源流之后,又回到了现实。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是一个反问句,我们仿佛听到了 掷地有声的回答。 师:过渡语:师:过渡语: 事实胜于雄辩!历史上
14、那些事实胜于雄辩!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埋头苦干”、“拼命硬干拼命硬干”、“为民请为民请 命命”、“舍身求法舍身求法”的人,以及现在那些的人,以及现在那些“有确信,不自欺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前仆后继的 战斗战斗”的人。全面而又有力的论证了的人。全面而又有力的论证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师: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 事例等等。像这一类的人们,从古至今不胜枚举,而先生却用这些高度概括和事例等等。像这一类的人们,从古至今不胜枚举,而先生却用这些高
15、度概括和 浓缩的语言来概括事例,热情的歌颂了富于自信力的中国人!浓缩的语言来概括事例,热情的歌颂了富于自信力的中国人! 4 / 6 我们要学习这种概括事例的方法。你可以在课下试着举出具体例我们要学习这种概括事例的方法。你可以在课下试着举出具体例 子。子。 2.2. 探究探究“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 师师:我们中华民族孕育了千千万万个英雄豪杰我们中华民族孕育了千千万万个英雄豪杰,文中列举的几种类型的人文中列举的几种类型的人, 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作者把这几类人比喻成什么呢?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作者把这几类人比喻成什么呢? 生: 师:怎样理解“中国的脊梁”?(脊梁原指脊背) (脊梁比喻中间
16、骨干力量)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几个字要读出力度来。 老师为大家朗读一下这几段的部分文字好吗?老师为大家朗读一下这几段的部分文字好吗? (请看大屏幕)师范读 68 段。 师:我们再来看刚才所读的部分。论点、论据、论证,层次极为清楚,条理 极为清晰。是一个典型的立论文的范本。 回顾这篇驳论文,先生先破后立。 首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通过批驳对方论证过程的不合理,从而达到批驳首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通过批驳对方论证过程的不合理,从而达到批驳 对方论点的目的。这就叫直接批驳。对方论点的目的。这就叫直接批驳。 接着,提出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接着,提出与对方论点针锋相对的观点“我们有并
17、不失掉自信力的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 国人在。国人在。”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间接达到批驳对方论点的目的。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间接达到批驳对方论点的目的。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完整、全面、不留余地的驳倒了对方的错误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完整、全面、不留余地的驳倒了对方的错误 观点,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也让我们舒展了筋骨、挺直了脊梁!观点,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也让我们舒展了筋骨、挺直了脊梁! 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师:我分明的感受到你们愤懑的情感和爱国的豪情!师:我分明的感受到你们愤懑的情感和爱国的豪情! 过渡语:作者写这篇文章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和民族自信心。
18、表现了过渡语:作者写这篇文章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了 作者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作者一颗拳拳爱国之心。 读课文的题目,读出反驳的语气自由选择朗读的重音,结合课文内容说 说为什么这样读? 读懂了文章的题目,也就读懂了先生心底的呐喊! 中国人有自信力!(板书“有”和“叹号”!) 四、布置作业: 五、五、先生言语犀利先生言语犀利、意带讽刺意带讽刺,字字如同刀枪和匕首字字如同刀枪和匕首,直逼敌人胸膛直逼敌人胸膛。课后请课后请 你挑选几处细细品味!你挑选几处细细品味!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问)(一问) 鲁迅鲁迅 中国人中国人有有自信力自信力
19、! !( (一答一答) )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5 / 6 学生以前学过鲁迅很多的作品学生以前学过鲁迅很多的作品,比如比如风筝风筝、从百草园到三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味书屋、藤野先生藤野先生等等,他们都在这些作品当中他们都在这些作品当中,感知鲁迅先生感知鲁迅先生 的作品很值得推敲与细思。的作品很值得推敲与细思。 鲁迅先生的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这是一篇议论文这是一篇议论文 当中的驳论文当中的驳论文。 因此因此, 我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驳论文的写作特点和体我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驳论文的写作特点和体 会文章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会文章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这篇文
20、章,我选择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用合作探究,解这篇文章,我选择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用合作探究,解 决质疑的方式解决学生们在阅读这篇文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决质疑的方式解决学生们在阅读这篇文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第二课第二课 时,我选择从驳论文的特点处走进课文,在时,我选择从驳论文的特点处走进课文,在 19341934 年,国家散布年,国家散布“民民 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国家固早已濒 于精神幻灭之域于精神幻灭之域。”的情况下的情况下,有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有人发出了怎样的感叹,针对这一感针对这一感 叹,作者的态
21、度是怎样的?叹,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从两班学生的操作来看,课堂的效果还是不错。但是,有的学生从两班学生的操作来看,课堂的效果还是不错。但是,有的学生 对鲁迅这篇文章的有些内容还是理解不了,或者说理解不透。对鲁迅这篇文章的有些内容还是理解不了,或者说理解不透。 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问题,1 1 写作背景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在他们找到一写作背景在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在他们找到一 些资料后,应该系统的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些资料后,应该系统的进行讲述。这样学生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 2、一堂课完成一两个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一堂课完成一两个教学目标就可以了,不用面面顾到不用面面顾到。如果面如果面 面细细将来面细细将来,就会使课堂思路很烦乱就会使课堂思路很烦乱,学生的落实也不到位学生的落实也不到位。何不采何不采 取在落实中,在练习中落实。取在落实中,在练习中落实。 6 / 6 3 3、 俗话说的好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义自现。”因此因此,课文要读朗读课文要读朗读, 在朗读中得到体悟和提升在朗读中得到体悟和提升。 特别是像鲁迅先生这篇比较含蓄特别是像鲁迅先生这篇比较含蓄, 尖锐的尖锐的 课文。课文。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