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6课 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河流、山脉、平原、高原等影响人类的活动,人类造田、挖河、筑坝建楼, 也改变着地表形态。理解在一定条件下人类活动可双向改变地表形态。 2科学探究 通过自然河与人工河的比较,自然农田与围海、围湖造成的人工田的比较、自然 湖与修坝而成的水库的比较, 理解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所获得的利益和造成的危 害。 3科学态度、STSE 理解人类为自身生存与发展对自然条件的改造, 也明确这种改造也会带来负面作 用。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环境问题,乐于倾听,理解别人的想法。说出人类不合 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意识到遵循自然规律是实现人 与
2、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保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的典型事例,活动手册、记录笔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洞庭湖围湖造田及治理的资 料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研讨 1提问:为开挖河道,修建大坝,修建水库,对地表产生了影响,人类还有哪 些活动也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呢? 2讨论 (1)修建水库的好处:防洪抗旱/防汛抗旱、发电。 次要作用:灌溉、供水、航运、渔业、旅游等。 (2)修建水库的弊端:影响地表结构、影响气候 3出示图片:这是京杭大运河,它是我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修建的人工大运河, 大运河为人类带来了什么影响? 4出示沙漠绿化前后照片:这里的树木到哪里去了?
3、说一说,人们绿化沙漠带来的好处。 5分析“三北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治理。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黄土结构疏松,本来就极易流失,经过几千年来 人类活动的影响,原有的森林和草原大量减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形成了千沟 万壑的破碎地形。 从 1978 年开始, 我国在黄土高原开展了以大范围植树造林、 退耕还林为主的 “三 北工程” ,使这里的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二、辩论会:围湖造田,是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地表形态,它们的利与弊? 1识湖泊滩地的地形优势,人们择地而居,在那里开垦种植,历史悠久。 2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粮食的需要造成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以洞庭湖为 例,出示洞庭湖面积变化历
4、史表。 3学生展开分析辩论。 (1)湖面变化呈什么趋势?(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洞庭湖的湖面在不断缩小的趋 势。 ) (2)大规模围湖造田会造成什么后果?(给学生讲述 1998 年长江中游夏季的 大洪灾灾情及原因,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湖面变 小对湖中生物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对蓄水的影响等等, 推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 4根据辩论表现,全班交流评价。 5汇报交流,提升认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重要。 三、组织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2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传阅、交流。 3宣读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换、传阅搜集到的资料。 4小结
5、:人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因为随着工农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 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十分可观的。如我国 劳动人民根据自然规律和社会需要, 长期的经济活动塑造了许多地表形态特征非 常明显的人工地貌梯田、桑基鱼塘、黄土淤泥坝、围海造田等。世界上不少 大城市如墨西哥、东京、上海等,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而产生地面沉降,上 海市至 1965 年累计沉降达 2.6 米;有人统计至 1965 年,地球大陆面积的 8%已 为各类工程所覆盖,2000 年面积将扩大近一倍;还有在矿产开采、农业生产、 军事活动和其他工程建设中,创造出许多新的地貌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 的改变也具有双重性,一是创造性地合理利用或改造恶劣环境;另一则是破坏性 地引起灾害的发生。 )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开挖河道、修建水库、围湖造田 有利有弊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