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ZIP , 页数:0 ,大小:7.26MB ,
文档编号:1849393      下载积分: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1849393.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老黑)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二 千克和克-2.认识克-ppt课件-(含教案+素材)-部级公开课-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编号:a0a44).zip)为本站会员(老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二 千克和克-2.认识克-ppt课件-(含教案+素材)-部级公开课-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编号:a0a44).zip

1、 认识克认识克学习单学习单 姓名: 学号: 活动活动 活动要求:活动要求: 第一步:称一称,记录员填写学习单。 第二步:把这些物品从轻到重掂一掂,再从重到轻掂一掂,反复感受感受。 练习练习 钩码 大约有( )克 电池 大约有( )克 数学书 大约有( )克 盐 有( )克 2 千克= ( )克 3000 克=( )千克 9000 克=( )千克 7 千克= ( )克 认识克认识克学习单学习单 姓名: 学号: 活动活动 活动要求:活动要求: 第一步:称一称,记录员填写学习单。 第二步:把这些物品从轻到重掂一掂,再从重到轻掂一掂,反复感受感受。 泡沫 大约有( )克 电池 大约有( )克 数学书

2、大约有( )克 练习练习 2 千克= ( )克 3000 克=( )千克 9000 克=( )千克 7 千克= ( )克 盐 有( )克 微小的微小的“1 克克”不微薄不微薄 巧妙选择教学素材逐步构建数学概念巧妙选择教学素材逐步构建数学概念 【案例缘起案例缘起】 三年级上册,孩子们要认识质量单位,按照教材顺序先认识“千克” 、再认 识“克” 。 学生在认识了常见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需要体会到,称质 量较轻的物体,常用“克”作单位,克是较小的质量单位。去年参加省优质课 评比,在确定课题“认识克”那刻起,就开始思考这么微小的“1 克” 。 学生如何建立 1 克的表象?学生如何真体验,经历概念

3、精致化的过程,在 这节课中教学素材的慎重选择为建构概念起到了关键作用。 【实践历程实践历程】 素材一:从素材一:从 1 1 袋红枣到袋红枣到 1 1 颗红枣颗红枣 量源于量。量作为一种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尽管更多的只是一种教学 规定,但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适当地让学生明白这些数学知 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产生。因此在教学伊始,关注创设情境,慎重选材,从 一袋红枣到袋中的一颗红枣的过渡,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寻找“克”的生长 点。 师:老师带来了一袋红枣,估一估这袋红枣有多重?掂一掂,然后称一称。 (正好 1 千克) 师:一颗红枣有多重?掂一掂,也称一称。 (在盘秤上发现指针几乎没动

4、) 师:难道它没有质量吗? 从而引出更小的计量单位。 在选择素材时也费劲心思,一开始从一袋 1 千克红枣和一袋 135 克膨化食 品入手,发现较为平淡,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改成一个哈密瓜和一颗红枣, 虽然对比鲜明,但对于引出“克”这个质量单位的需求略显不够。接着思考最 好能让学生感受到“千克”这个单位有时不管用,或者以“千克”做单位的秤 不是万能的,找准了学生原有知识和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点。先选择称量 1 袋 1 千克的红枣,既复习了已经学习的质量单位,又从一袋红枣中拿出一颗红枣, 很自然地创造了认知冲突,这样,学生在认知冲突下联系生活思考,自然产生 需要更小的单位计量物体质量的心理需求。 素

5、材二:素材二:2 2 分硬币的慢镜头分硬币的慢镜头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 肌 肉感觉来感知。而肌肉感觉对于三年级孩子而言不易把握,更难以表达,因此 提供合适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体验、在实践中建立克的质量观念是关键。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个标准量出发,遵循教材,从一枚 2 分硬币开始 研究这微小的“1 克” 。在 2 分硬币上做足了功夫,微小的“1 克”并不微薄。 1.重视首次感知 当学生第一次掂 1 克(2 分硬币)时,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掂说 闭眼想掂调整闭眼记。这里是一个慢的过程,但是慢的有价值。 2.调用 1 克表象 接着在“估一估”活动中,特

6、别期待的是学生能够调用脑海中刚刚建立的 1 克表象来进行估计。事实表明首次感知充分后,尽管 1 克很轻很轻,轻的甚 至没什么感觉,学生也能够让表象在调用中逐渐清晰。当然,在这过程中,老 师的评价也关注孩子们验证和调整表象的过程。 3.强化 1 克表象 尽管有以上这些过程,但我们认为表象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 复强化,所以这里又有了大约几个回形针、几根皮筋是 1 克的环节设计,小组 里选择一样称一称,接着从 10 克黄豆推想出 1 克黄豆,数出 1 克的黄豆。孩子 们知道大约 2 个回形针、3 根皮筋、6 粒黄豆是 1 克,再次掂一掂,反复感受感 受。我们想在学生强化 1 克表象的同时,

7、也感受到有些东西比 1 克还要轻,将 来还探索更小的质量单位。 素材三:钩码与泡沫的对比素材三:钩码与泡沫的对比 好的课堂应该是富于思考的,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 在“称一称”活动中,老师给每个小组同学提供了四样物品:50 克的钩码、 100 克的电池、250 克的数学书、500 克的盐。唯独有一个小组给的不是 50 克 的钩码,而是 50 的泡沫。在孩子汇报过程中,当不同的小组举起“小小的钩码” 与“大大的泡沫”时,老师追问你有什么想说的?鲜明对比下孩子们说出了真 实的感受:“我不相信那个钩码有 50 克!” “我也想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思辨中达成共识,原来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也不一定轻。

8、 同质量不同材质物品的出现给孩子视觉上最为直观的冲击,对于“克”的 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素材四:一根羽毛的出现素材四:一根羽毛的出现 课的最后,老师拿出一根羽毛,放在小型电子秤上,却没有读数,又该怎 么办?刚好与开头的一颗红枣放在盘秤上指针不动形成呼应,让学生带着问题 走出课堂,这不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思维的生长。 【理论反思理论反思】 会思考的教师首先一定要研读教材,读懂教材,立足数学本质,才能真正 一切从儿童出发。如果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没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认识,只 是跟着教材、教参走,在某些问题上自己也拿捏不准,就将直接影响小学生对 数学概念的学习和理解。在构建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巧

9、妙选择教学素材,显得 格外重要。 一、借助感性材料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任何一 个数学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小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使学生在形成概 念前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之认识到引入此概 念的必要,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 二、借助重点材料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对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归纳概括的过程,在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间的异同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从而为概念的应用奠定基础。 首次感知尤为

10、重要,要注重通过引导学生用概念语言来对概念的本质属性 进行概括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别掌握概念所拥 有的属性,然后从具体到一般,逐渐进行归纳。首次感知充分基础上,引导学 生多次调用初步建立的概念,在描述与对比中更好地理解概念。 三、借助多元材料巩固概念 对于计量单位概念的学习一定需要量感的建立,这样的“量感”建立具有 内隐性,更需要多元材料加以巩固。给学生提供不同质量的物品(1 克、3 克、 6 克、10 克、50 克、100 克、250 克、500 克、1000 克),在掂一掂、称一称 中体会量的累加过程,最终回到学生已知的 1 千克。这样轻重间反反复复体会, 来来回

11、回间便建立了量感。这样的理解,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延伸更加根深蒂固。 四、借助特色材料拓展概念 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 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有思想的教师会自觉地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 去表达自己的创见,去磨砺自己的思想。是的,课堂是智慧的源泉,学生是课 堂的主人,思考却是教师永远的追求!我们提倡第 41 分钟的课堂,最后也要给 学生提供特色的素材,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知识是延伸的,课堂是生长的。 “认识克认识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 3133 页例 2 和“试一试” 、例 3 和“想想做做

12、” 。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 ;认识克和千克间的关系(进率) ,并能进行 简单的换算。 2.通过称很轻的物品,感受质量单位“克”的现实需要,初步形成“克” 的概念,发现、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3.在参与感知物品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具体事例,体会生活需要数学, 数学植根生活的意义。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认识克,建立质量单位“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 1 克有多重。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克”的概念;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小型电子秤、盘秤、不同面值的硬币、回形针、纸杯、皮筋、砝码、食盐、 泡沫、红枣、黄豆、碗

13、、储物筐。 一、认知冲突中引出一、认知冲突中引出“克克” 1.从千克到克 (1)瞧,老师带来了一袋红枣,估一估这袋红枣有多重?真的是 1 千克呢! 这么多颗的红枣重 1 千克。那 1 颗红枣有多重呢? 我们就来称称看。唉,怎么了?说什么呀?对呀,难道它没有质量? (2)看来这把用千克做单位的秤已经不管用了。怎么办呢? 嗯,我们需要换一个质量单位小一点的秤。 (克) 2.认识电子秤 就来看看这个小型电子秤吧!按下开关按钮,就可以打开秤,唉,这里的 字母表示什么?称比较轻的物品有多重,我们常用“克”做单位。克就可以用 字母 g 来表示。 (板书:g) 3认识读数 想知道那颗红枣到底多重吗?称一称。

14、唉,这个数跟我们之前认识的不太 一样呢!能看懂吗?谁来介绍?(5 克和 6 克之间,大约 5 克,5 克多一 点) 二、真实活动中感受二、真实活动中感受“克克” 1首次感知 1 克 (1)那 1 克有多重呢? 老师这儿有枚 2 分硬币,我们来称一称。 (板书: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谁来说说这枚 2 分硬币重几克?(边说帖板书:边说帖板书: 1 1 克克 1 1 枚枚 ) 谭老师真想来掂一掂这 1 克。 (帖板书:掂一掂)(帖板书:掂一掂) (2)你们也想掂吗? 在你们的桌面上也有一枚 2 分硬币 右手拿起 像这样 认真掂一掂 感受一下 1 克有多重呀! 你有什么感觉吗?(很轻,没什么感觉你

15、有什么感觉吗?(很轻,没什么感觉) 轻轻把硬币放下 闭上眼睛就把这很轻很轻的感觉记在脑海中 想一想 1 克有多重。 睁开眼睛,拿起硬币 跟刚刚脑海中的 1 克比一比,调整调整。 好, (慢)放下硬币,闭上眼睛再来细细想想 1 克有多重呢! 2 再次认知 1 克有多重 (1)好!孩子们,睁开眼睛。呀!现在每个人脑海里都有 1 克。那么就用脑 海里的 1 克估一估下面这些物品比 1 克重还是比 1 克轻呢?(回形针、皮筋、 10 克黄豆、1 角硬币) 活动要求:组长组织大家先掂一掂估一估、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估计,然组长组织大家先掂一掂估一估、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估计,然 后再称一称验证。后再称一称验

16、证。 (2)汇报交流: 我感觉 比 1 克 ,我称了称大约 。我估对了。 (3)他们验证了皮筋和回形针都比 1 克轻,那大约几个皮筋或者几个回形 针是 1 克了?选择一样选择一样在小组里称一称,听清楚要求,称完后在小组里轮流掂 一掂,再次感受感受这 1 克。学生汇报:老师追问:你们掂了吗?真好! (帖板书: ( 3 )根 ( 2 )个 ) (4)刚刚那个小组称出这袋黄豆有多重?10 克 10 克?我数了,大约 60 粒。那你们想想一克大约几粒呢?(板书:大约 6 粒 )你看,我们由你看,我们由 1010 克克是大约 60 粒推想出 1 克大约是 6 粒,在数学上可 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哟! 来,每

17、个孩子数出来,每个孩子数出 1 1 克黄豆大约克黄豆大约 6 6 粒,掂一掂,再一次感受这轻轻的粒,掂一掂,再一次感受这轻轻的 1 1 克。克。 小结:看来小结:看来 1 1 克有时是一个东西,有时是克有时是一个东西,有时是几个东西。几个东西。 3感受几克 (1)还有一样东西比 1 克重的,是什么的呀?(1 角硬币图)大约几克? 这回掂 3 克有什么感觉?是呀,3 克里有几个 1 克? (2)生活中最常见的是那 1 元硬币。1 元硬币大约几克?每个孩子轻轻地 从篮子里拿出 1 元,放在手心,掂一掂,谁来估估吧!大约几克?( (大约大约 6 6 克)克) 再来感受一下 6 克。你怎么估计得这么准

18、,刚好 6 克的?其实他心中有标准的, 好,就请你带着大家掂掂这 6 克吧! 小结:你们看这里同样是硬币,但它们却不一样重呢! 4.我们认识了 1 克和几克,真棒!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这些物品,我请同学 来 读读活动要求。 活动要求: 第一步:称一称,记录员填写学习单。 第二步:把这些物品从轻到重掂一掂,再从重到轻掂一掂,反复反复 感受感受。 (1)请两人完整汇报。1 人直接汇报称的结果。 (2)唉,我怎么看到有的小组也称出别的东西是 50 克呢? 这么小的刚钩 码是 50 克,怎么这么大的泡沫也是 50 克呢?你想说什么?是的,大的不 一定重。 (3)小老师 2:我想带着大家掂一掂数学书。你先问

19、问其他组书都称了多 少克?嗯,包书皮不一样,称出来稍微有点不一样,一般数学书大约 250 克。你来吧!这次掂这大约 250 克什么感受了?更重了。小老师请回。 (4)4 样中还有一样更重的!1 袋盐重 500 克,那两袋这样的盐重( )克?(板书:1000 克) (5)老师再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单位的秤上,你们看?几千克?同样两 袋盐,怎么你们说是 1000 克,可老师称出来是 1 千克呢? (6)真的呢!大家都知道了 1 千克=1000 克,让我们自豪的发现读一读。 (7)独立填写,指名一人汇报。核对。 2 千克=( )克 3000 克=( )千克 9000 克=( )千克 7 千克=( )

20、克 3 3、分享交流总结分享交流总结“克克” 真好!咱们不知不觉就跟克交上了朋友。 (板书:认识)说说吧,你有什么 收获?我们刚开始是怎么研究 1 克的?(掂一掂、称一称)哪些物品大约是 1 克呢?(说得真好!我们掂一掂、称一称,由轻到重从 1 克开始研究,一直研 究到 1000 克。 四、实践活动用好四、实践活动用好“克克” 1.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为了奖励大家,带你们去我们琅琊路小学的生活馆看看,在那里孩子们可以 做喜欢的美食。想不想知道这周他们学做什么呢?(创意水果月饼) 大家分工准备材料,小明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 小明来到超市,只找到一种规格的月饼粉。 看来读出包装袋上的标识就

21、可以很快知道有多重。 (2) 来到了水果柜台,称重水果,都有多重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 回到家,小明开始准备牛奶,秤盘上显示正好是 350 克,你们认为 这 样对吗?那想要知道杯中牛奶有多少克还要知道什么?现在你能算了吗? 2.拓展延伸 谭老师也想请你们帮个忙,这是羽毛,放在秤上,怎么了,那又该怎 么办呢?有的孩子已经有答案了,有的孩子正在思考,没关系,就让我们带着 问题走出课堂! 板书设计: 估一估下面这些物品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呢? 活动一:估一估 活动要求:组长组织大家先掂 一掂、估一估,在小组里说一说 你的估计,然后再称一称验证。 活动一:估一估 大约3克大约1克大约6克 将

22、活动二:称一称 活动要求: 第一步:称一称,记录员填写学习单。 第二步:把这些物品从轻到重掂一掂,再从重 到轻掂一掂,反复感受感受。 2000 9 3 7000 2千克 =( )克3000克=( )千克 9000克=( )千克7千克 =( )克 我会填 小主人生活馆小主人生活馆 创意水果月饼创意水果月饼 面粉:面粉:300300克克 黄桃:黄桃:2 2个个 菠萝:菠萝:1 1个个 牛奶:牛奶:350350克克 面粉:面粉:300300克克 黄桃:黄桃:2 2个个 菠萝:菠萝:1 1个个 牛奶:牛奶:350350克克 买这样的一袋月饼粉够吗? 400克1250克 面粉:面粉:300300克克 黄桃:黄桃:2 2个个 菠萝:菠萝:1 1个个 牛奶:牛奶:350350克克 面粉:面粉:300300克克 黄桃:黄桃:2 2个个 菠萝:菠萝:1 1个个 牛奶:牛奶:350350克克 350克 200克 认识克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谭 娟 执教单位: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拍摄单位:创先泰克传媒公司 拍摄时间:2018年5月22日创先泰克 传媒公司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