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60 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版 一、 全书线索全书线索 1、从人治到法治 2、从专制到民民 二二、社会转型社会转型: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1 1、从、从原原始始社会社会到到奴奴建社会建社会 阶级的分化,私有制的产生、文字的出现(甲骨文是成熟的文字),国家的建立 夏朝:标志着奴隶社会开始 2 2、从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铁器牛耕,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是典型)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 有制的逐步确立,百家争鸣 秦朝: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3 3、从封建从封建社会社会到到资本主
2、义社会(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实质上是:半殖半殖民地民地半封半封建社会)建社会) 鸦片战争(1840 年):标志着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辛亥革年(1911 年):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五四运动( 1919 年):新文化(民主、科学)、新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道德 开国大典(1949 年):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4、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 一届政协(1949 年):规定了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五四宪法(1954 年):规定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原则和社 会主义原则) 三大改造完成(1956 年):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历史分期三、历史分期 1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 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 2、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 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与本族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中国人民与本族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1840 年)及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甲午战争(1894 年)及马
4、关条约: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八国联军侵华(1900 年)及辛丑条约: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 2 页 共 60 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1919 年):(精神:民主、科学、爱国、进步,核心是爱国)标志着无产阶 级登上历史舞台 开国大典(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 3、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 年)、一化三改造(1953-1956 年)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正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中共八大(1956 年)提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5、社会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 产力之间的矛盾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主要任务: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与巩固 第第 1 1 课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
6、明起源以及私有 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 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1 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难点:难点:社会形态概念社会形态概念 一、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考古发现, 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就是石器。 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不同而被分为旧石器时 代和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一)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1.
7、文化遗存代表: 距今约 170 万年的元谋人 距今约 70 万至 20 万年的北京人。 2.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二)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制作石器) 文化遗存代表: (1)分布特点: 第 3 页 共 60 页 文化遗存数量多,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2)主要代表: 距今约 7000 至 5000 年前: 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 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居民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 5000 年:
8、黄河流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 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 这些文化遗址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 三 ) 社 会 特 征( 三 ) 社 会 特 征 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联系趋于 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二、二、从部落到国家从部落到国家 (一)部落联盟(一)部落联盟(一般认为,五帝包括:黄帝、颛顼(zhun x)、帝喾(k)、尧、舜
9、) 1. 三皇时代: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 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 结成炎黄部落联盟, 被后世尊为 华夏始祖。 禅让制:根据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尧的地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夏部族的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联盟首领。 (二)国家的产生(二)国家的产生夏的建立夏的建立 1.雏形出现: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阶级阶层分化较明显,有 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夏朝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3.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夏朝的统治 中央
10、: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 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 接统治。 5.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第 4 页 共 60 页 三、三、商和西周商和西周 (一)(一)商朝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 1600 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2.甲骨文: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史书中有 关商朝的历史记载。 3.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的国家管理结构。 4.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
11、北至燕山。 (二)(二)西周西周 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统治 (1)制度: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2)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 矛盾和冲突。 3.西周灭亡 (1)公元前 841 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 政”。 (2)公元前 771 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三)(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
12、.特征: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2.表现 (1)农业(主要生产部门) 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实行井田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实质是奴隶主土地 国有制。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早期国家的特征有哪些?早期国家的特征有哪些?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家国合一”(家国同构)的国家政治结构。 2.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严格的等级结构。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
13、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 5 页 共 60 页 第第 2 2 课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 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的局面及其意义。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1 1)战国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战国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 2 2)老子、孔子老子、孔子、“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意义的意义 难点:华夏认同问题难点:华夏认同问题 一、一
14、、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一)列国纷争(一)列国纷争- -春秋与战国春秋与战国 1.1.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2.2.春秋春秋 (1)时间: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 (2)开始标志:周平王东迁周平王东迁 (3)春秋时期,齐国齐国、晋国晋国、楚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这些诸侯国的君主统 称为“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一般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种说法是齐 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3.3.战国战国 (1)时间: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15、221 年 (2)开始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 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 (3)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战国七雄”。 4.4.东周灭亡东周灭亡: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公元前 256 年周王室被 秦国吞并。 (二)(二)华夏认同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 分布更为广
16、泛。 二、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一)经济发展(一)经济发展 1.农业冶铁技术冶铁技术的出现,铁制农具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牛耕得到推广。水利灌溉工程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 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第 6 页 共 60 页 2.工商业(1)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2) 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二)变法运动(二)变法运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 军事、 社会制度改革。 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 各国通过变法, 推动了社会转型, 逐步建立起君主
17、专制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 (1)(1)背景:背景:兼并战争日趋剧烈。 (2)(2)目的:目的:富国强兵。 (3)(3)代表:代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 356 年。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强制把大家庭拆散 为个体小家庭;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 免免。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 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18、的一次变法。变法变法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一)孔子 1.生平: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破落的贵族家庭。 2.思想主张 核心观念是“仁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道德感化来治理国 家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应适时改良。 3.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 了私学私学的发展。 4.文化贡献:整理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等古文献,后来成为儒家的经典, 对夏、商、西周的文
19、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二)老子老子 1.生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主张万物本原为抽象的“道道”。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包含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上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三、三、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一)社会背景(一)社会背景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 崛起并受重用。 2.各国统治者出于竞争需要,争相招揽人才。 3.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二)百家争鸣(二)百家争鸣 第 7 页 共 60 页 1.内涵: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阶层集团利益出发,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 看法
20、,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代表(1)儒家:战国代表人物为孟子孟子和荀子荀子。 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隆礼重法。(2)阴阳家:以邹衍邹衍 为代表,提出“相生相胜相生相胜”理论。(3)道家:代表是庄子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逍遥自由。(4)墨家:代 表人物是墨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提倡节俭提倡节俭,主张主张“兼爱兼爱”“非攻非攻”“尚贤尚贤”。(5)法 家:韩非子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人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3.影响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思想解放运动。 不仅为新兴
21、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而且成为后世中华 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第第 3 3 课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 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 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 原因。原因。 第第 3 3、4 4 课学习重点:课学习
22、重点: 1 1)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 2)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难点:西汉的强盛难点:西汉的强盛 一、一、秦的统一秦的统一 (一)秦统一的条件(一)秦统一的条件 1.客观条件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 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主观条件 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商 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二)秦统一的过程(二)秦统一的过程 1.时间:公元前 230前 221 年 2.策略:秦国
23、采取远交近攻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3.秦朝的建立:前 221 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咸阳。 第 8 页 共 60 页 4.对边疆地区:征服南方越族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击退了北方游牧民 族匈奴匈奴的进攻,修筑了万里长城修筑了万里长城。 (三)(三)秦巩固的措施秦巩固的措施 1.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中央: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制度: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实行三公九卿三公九卿 制制。三公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2)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郡县制。郡、县行政机构的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 县(道)以下设乡、
24、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2.巩固统一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 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4.4.意义意义 (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二、秦的暴政秦的暴政 1.1.秦暴政的表现秦暴政的表现 (1)秦始皇 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接受李斯的建 议,实施“焚书坑儒焚书坑儒”。 (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 2.2.影响:影响:
25、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三、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一)秦末农民起义(一)秦末农民起义 1.根本原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2.陈胜吴广起义 (1)直接原因:法律严酷,逾期处死。 (2)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不久战败。 3.项羽、刘邦起义 (二)秦的速亡(二)秦的速亡 1.公元前 207 年,刘邦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2.楚汉之争:项羽战败 第 9 页 共 60 页 第第 4 4 课课西汉与东汉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
26、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 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第 3 3、4 4 课学习重点:课学习重点: 1 1)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 历史上的意义历史上的意义 2 2)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难点:西
27、汉的强盛难点:西汉的强盛 一、一、西汉的建立与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 202 年,刘邦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不同的是西汉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 社会作为首要任务。 3.地方体制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1)概况:汉高祖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势力增强,而中央直辖的郡只有 15 个。(2) 影响:这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为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3)七国之乱:汉 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 7 国叛乱,最终被平定。 (二)(二)“文景之
28、治文景之治” 1.原因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举措: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影响: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二、二、西汉的强盛西汉的强盛 1.1.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 (1)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诸侯王势力逐渐衰落,不再对中央形成威胁。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中朝。 确立以察举制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设刺史刺史, 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 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2)经济
29、上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均输平 准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第 10 页 共 60 页 (3)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朝廷设立五经博士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2.2.开拓疆域开拓疆域 (1)战争: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 任用卫青、霍去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建制: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3)外交: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派遣张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
30、、经济、文化联系。 (4)设立军政机构:公元前 60 年,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 (5)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治理 三、三、东汉的兴衰东汉的兴衰 ( (一一) )王莽政权王莽政权 (1)背景: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 (2)建立:9 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3)改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激化社会矛盾。 (4)灭亡:23 年,绿林军击败王莽军队主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二)光武中兴(二)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 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汉光武 帝。
31、2.措施 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 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思想:重视儒学。 3.结果:社会经济发展,政局稳定。 (三)东汉衰败(三)东汉衰败 1.社会危机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朽黑暗。党锢之争: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 满现实,因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遭到严厉镇压。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黄巾起义 爆发:184 年,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太平道”领导黄巾军起义。结果:相继被官军各个击破。 影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四、两汉的
32、文化两汉的文化 1.1.史学成就史学成就 第 11 页 共 60 页 (1)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司马迁撰写,以本纪纪、表表、书书、世家世家、列传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 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 的不朽名著。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2.文学成就文学成就 (1)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2)乐府诗: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其中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真实情况。 (3)五言诗: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33、 3.3.科技成就科技成就 (1)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的神农本神农本 草经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2)数学:九章算术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纸术:105 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第第二二单元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第 5 5 课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34、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 成就。成就。 学习重点:曲折中的进步学习重点:曲折中的进步 难点:十六国与北朝难点:十六国与北朝 一、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及影响及影响 (1)(1) 原因原因: : 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 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政
35、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以增强实力。 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较快发展 (2)(2) 影响影响: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 12 页 共 60 页 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二、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意义 (1)(1) 内容内容 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改籍贯:迁至洛阳的鲜卑贵族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穿汉服、学汉语: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
36、一-说汉语 改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仿门第: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2)内容: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需学 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2)意义意义: :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第第 6 6 课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37、,认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 成就。成就。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1 1)隋唐盛世的表现)隋唐盛世的表现 2 2)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的民族关系 难点: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难点: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一、隋唐的统一一、隋唐的统一 (一)(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隋朝建立与南北统一 1 1、隋朝建立隋朝建立:公元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 2
38、 2、南北统一南北统一:公元 589 年,隋灭陈。 原因原因:魏晋南北朝后期风民族交融,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奠 定经济基础区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 击。 意义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 (二二)隋朝的经济建设活动隋朝的经济建设活动 第 13 页 共 60 页 1 1、广设仓库广设仓库:在中央和地方广设仓库。既有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质的仓库,也有备水旱赈济、 遍置于乡间的义仓。 2 2、兴建两都兴建两都:隋文帝令宇文恺主持营建大兴城,隋炀帝令宇文恺主持营建东京洛阳城。 3 3、开通运河开
39、通运河: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 时间时间:公元 605 年至 610 年。 概况概况:全长 2000 多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区), 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地位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意义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三)(三)隋末起义与李唐代隋隋末起义与李唐代隋 1 1、隋末起义隋末起义 时间时间: 611 年,山东长白山农民首先发动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原原因:因:隋炀帝的暴政。 暴政表现暴政表现: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三征高丽,穷兵黩武;徭役繁重,严刑峻法。 2 2、李唐代隋李唐
40、代隋: 618 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网建立唐朝。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六据势力, 统一全国。 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二、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一)(一)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 1)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26 年,玄武门之变后不久,李世民继帝位,其统 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 经济方面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政治方面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革新政治。 文教方面文教方面:尊崇儒学,大兴科举大办学校。 (2 2)武周政治武周政治: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于高宗死后不久,废唐称帝,改 国号为周,其统治时期史称
41、“武周政治”。 经济方面经济方面:继续推行均田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文教方面文教方面: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创殿试,开武举,广泛罗致人才。 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这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 3)开元之治开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 是为唐玄宗。其统治前期达到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经济方面经济方面: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 政治方面政治方面: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宗教方面宗教方面:限制佛教。 第 14 页 共 60 页 军事方面军事方面:实行募兵制。 文教方面文教方面:大兴文治、发展科举。 (二)大(二)大唐盛世
42、的民族关系唐盛世的民族关系 (1 1)特点特点: :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以议代战。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以议代战。 (2 2)原因原因: 1 北方和西南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 2 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往来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3 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对羁縻府州 区加强管理。 (3 3)基本概况基本概况: 1 1、唐与突厥唐与突厥 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 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统一我国西北地区。隋朝初年分裂 为东西突厥。 东突厥,隋末中原动乱,东突厥南侵,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瘭
43、东突厥 灭亡。唐太宗设立都督府管辖。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西突厥,640 年,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佴设置安西都护府,唐高宗时阳灭亡西突 厥。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 2、唐与回纥唐与回纥 7 世纪初,回纥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空厥统治。 东突厥灭亡后 8 回纥南移 8 归附唐朝。 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8 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 9 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3 3、唐与吐蕃唐与吐蕃 吐蕃是我国藏族祖先建立的民族政权。 7 世纪前期网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
44、高原。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 8 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 9 世纪唐与吐蕃“长庆会盟”。 4 4、唐唐与靺鞨与靺鞨 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区以渔牧为生。7 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 六大起来。 8 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第 15 页 共 60 页 唐玄宗时期,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正式划 入唐朝版图。 (4 4)历史影响历史影响: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 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三、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45、(一)(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 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 1、概况概况:天宝十四载(755 年)十一月,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兵 15 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代宗广德元年 876,安史之乱结束。 2 2、原因原因: A.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 B.军事举措失当,外重内轻,节度使的设置,军备废弛,募兵制的实行。 3 3、影响影响: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使大量北民南迁, 一方面破坏了北方经济, 另一方面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 发。 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许
46、多将领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安史之乱导致边防空虚刚少数民族政权趁机侵扰,边疆频频告急。 (2 2)藩镇割据藩镇割据 1 1、藩镇的形成藩镇的形成: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安史之 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但有些藩镇独立性强, 实为割据势力。 2 2、藩镇的权力藩镇的权力: 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经济上:拥有财权; 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3 3、藩镇的类型藩镇的类型: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可以分为割据型藩镇、防御型藩镇、御边型藩镇、财源 型藩镇等四个类型,而真正的割据势力只是割据
47、型藩镇。 4 4、藩镇的影响藩镇的影响: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唐朝后期延续了 100 多年,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之间 不断争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二)(二)唐朝覆亡与五代十国唐朝覆亡与五代十国 1 1、唐朝覆亡唐朝覆亡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884 年的黄巢起义,使唐王朝的统治陷于土崩瓦解。 907 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唐王朝灭亡。 第 16 页 共 60 页 2、五代十国五代十国:自 907 年唐朝灭亡后的半个多世纪网南北方出现了十余个割据政权。北方黄 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短命王朝称为“
48、五代”。南方各 地先后出现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等 9 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 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五代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十国: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 第第 7 7 课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
49、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 成就。成就。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1 1)科举制度)科举制度 2 2)宰相制度)宰相制度 难点:难点:赋税制度赋税制度 一一、选官制度、选官制度 ( (一一) )察举制察举制( (汉代汉代) ) (1) 方式: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2) 标准:品德,才能。 ( (二二)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 (1) 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3) 标准:家世 (4) 影响:积极:初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后
50、期形成门阀士族政治,“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2 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 积极积极: :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素质,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重学风起的形成; 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消极消极: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 3 3、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内容: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宰相议事的 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 影响影响: :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彼此制约,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政 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 1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