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趵突泉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图画和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趵突泉的美,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读懂每个自然段,了解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的。3.学习生字并理解:“幽静、妩媚、晶莹、疲倦”在文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了解大泉和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本文的图是一幅国画,要使学生从图中欣赏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美,起到图文互补的作用。本文只从图中是感受不到趵突泉自身的整体美的;这也是与其他看图学文的不同之处。教学准备投影片、趵突泉的录像带。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观察
2、图欣赏趵突泉的美,初读课文看看语言文字怎样表达这自然之美,弄清每段内容。第二课时:学习课文,抓重点词句了解大泉和小泉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方法,从中欣赏趵突泉的美。第三课时: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观图,了解图画的基本内容(一)出示图画,整体看图,看图上都有哪些景物?(二)图中石碑上写着什么?引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趵突泉。(三)简介文章作者老舍先生。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一)第一遍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时划下不理解的词语。1.全班起立出声自由读文。2.划出不理解词语。3.出示生字卡片及新词订正读音。4.对不
3、理解词语进行质疑。全班查字典理解,或带入分析文章中解决。(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划出文章介绍了趵突泉的哪些景物?(教师范读,使学生感受美。)(三)再读课文,学生标出自然段,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1.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2.从西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水。3.大泉的景色迷人,水量大,充满活力,永不疲倦。4.小泉的晶莹、美丽。(四)请四位同学分段读文。学生们看看每一段描写的景物在图中什么位置。三、根据课前预习要求自由读文,并将初读文章中的疑问提出(一)自由读课文(二)质疑、解疑。第二课时一、导语上节课我们整体观看了图,初读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知道了本文的作者老舍先生。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老舍先生抓
4、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从语言文字中欣赏趵突泉的美。二、分段读文,整体感受全篇内容(一)请四位同学分段读文。(二)分别说出段意。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一)读第1段你知道了什么?(二)理解“现在单讲趵突泉”是什么意思?(首先理解“单”是什么意思,随后引导学生理解由这句话引出下文。)(三)学习第2段,理解第2段内容。1.读第2段,有几句话?2.四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小组讨论后,在全班发表意见。(这里图文对照理解柳、泉是济南的特色,而趵突泉又为“第一泉”照应了图中石碑上的“第一泉”。重点理解第四句“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说明趵突泉的地位。“妩媚”一词要理解。)(四)结合课后作业
5、理解第3段。1.读第3段并说说了解到大泉眼是怎样的?形状:差不多见方。大小:占了大半个公园。水清:清极了,清到“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的程度。位置:泉池中央偏西。大泉眼的特点:水量大,永不停歇。)以上内容学生说不全,要通过指导阅读弄清上述问题。2.理解课后思考题。出示投影胶片(1)(1)指导朗读,帮助理解。(2)说说读了这句话后你的感受。出示投影胶片(2)(1)要是冬天来了就更好了,为什么?请同学说说、读读。(2)想象一下这句话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景象。(3)指导朗读。(五)学习第4段。1.读第4段。(请学生自由读)2.学生自学。读一读、画一画众多小泉眼的不同姿态想一想小泉眼美丽的景象。3
6、.讨论自学收获。(1)向同学们介绍一种小泉眼的姿态。(2)到黑板前画一画小泉眼的姿态。(3)阳光下的小泉眼哪里美?4.大泉眼、小泉眼的美不同点在哪?5.指导朗读描写小泉美的姿态的句子。四、朗读全文,总结板书,激发情感(一)概括板书,教师总结全文。(二)指导朗读,激发情感。第三课时一、导语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将这么美的文章背诵下来。同时学习巩固生字、新词。二、巩固生字学习(一)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二)学生自己说说生字字义及记忆方法。(三)重点书写指导。幽yu:注意这个字书写笔顺。藻zo:注意这个字是上下结构。倦jun:
7、注意这个字右半部分。“ ”。三、重点词理解词义并会运用(一)“幽静、妩媚、晶莹、疲倦”等词在课文中怎样出现的?(二)说说词义,并说如何运用。四、指导背诵本文叙述的线索由三大名胜之一引出趵突泉,由溪水引出趵突泉公园;由大泉眼讲到小泉眼。教师可依此指导分段背诵。下列板书作为背诵提示。五、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生字词作业。长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生字,新词。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兴趣。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1导入: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
8、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 (板书:长城,播放长城录像)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1)嘉ji峪y屯tn魄p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凝结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图1远看气势雄伟(投影书上第一幅图 打出字幕:远看)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连
9、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长的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四、作业1朗读1、2自然段。2熟读3、4自然段。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三、
10、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作者观察方法:由远及近(重示投影书上第一幅图)由整体到部分抓特点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这砖
11、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板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三、学习第四自然段。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唯一的建筑物,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四、齐读三、四自然
12、段,指导背诵。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诗两首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词。2、理解诗歌,感受春的美好。3、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感受春的美好。2、体会诗人对春的热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挂图、有关春天的课件、收集有关诗人及诗歌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揭题1、惠崇是宋代和尚、著名画家。2、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题的诗。二、 生字教学三、 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1、将诗歌读通读顺。2、画出朗读节奏。四、 检查读诗情况,听录音后画上节奏。五、 再自由读诗,完成下列任务。1、根据工具书理解诗意。2、提出问题。六、 检查读诗情况。1、针对学生存在的问
13、题进行教学。(1) 串讲诗意竹林外开着两三枝鲜艳的桃花,鸭子最先知道春江的水暖了。蒌蒿长得满地都是,芦芽才冒出短短的一截。正是河豚逆江而上要来到春江的时候。(2) 这幅画上画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画这些景物?画家画得都是春天来临是的景物。(3) 这么美的春天该怎么读?轻快、生机勃勃2、把诗中的内容画出来。七、 背诵古诗。八、 总结。九、 作业。1、抄写、背诵。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课时一、解题1、简介作者唐朝诗人,有“小杜”之称,“大杜”只杜甫,他的诗歌能描绘出景物的特点,有景有情,充满诗情画意。2、导入:昨天我们刚学会了苏轼写的春天,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写的春天,看看江南的春美在哪?二、生字教学
14、。三、自由读诗完成任务。1、将诗读通读顺。2、画出朗读节奏。四、检查读诗情况。五、诗歌教学1、找出疑难词句。2、讨论。3、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南朝留下的四百八十座寺院。那许多宏伟的楼阁,笼罩在朦胧烟雨中。4、江南春描绘了那些景物?试着画一画。5、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热爱江南、热爱春天。6、朗读诗歌。六、延伸拓展杜牧写的江南春美不美,你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江南春天的诗?七、小结八、作业完成课后练习。西湖的“绿”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
15、读书习惯。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重点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过程:、看图激情,导入新课(出示课文插图)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二、范读课文(生静静地听)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四
16、、小组交流(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
17、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六、感受语言文字美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七、听课文朗读录音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古井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懂得应该
18、怎样做人。2.注意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4.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音形义;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通过“一边读、一边想”,了解有关古井的故事;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教学难点抓住词句训练,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思考、练习”2中句子的意思。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投影片、小张填空片子、生字词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齐读课题,这篇课文讲的是有关家乡古井的故事,作者离开家乡多年,对故乡的一口古井一直难以忘怀,这是为什么呢?请学习课文。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一)要求边读边划,划出生字
19、词和不懂的词语。(二)边读边想,标出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段。三、检查自读情况(一)找几名同学读书。(查生字读音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流利。)(二)认读生字卡片,注意多音字“担”本课读dn音,“薄”读“b”的音。生字中“乳”的读音,读“r”勿读成“l”。“哺”是“b”勿读成“p”或“f”。(三)提出难懂和不理解的词语。哺育陶冶报酬品格晨光熹微络绎不绝暮色降临年过六旬四、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一)个人自查。(二)同座位交流情况。(三)全班进行解答。重点词语的解释:陶冶: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等有益的影响。品格:指人的品质和风格。晨光熹微:形容早晨太阳刚出来,
20、天还没有亮。暮色降临:傍晚,昏暗的天色已经来到。五、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一)个人根据分段方法自己试分。(二)分组议论。(三)全班讨论。1.全文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略)2.可以归纳为几个大段?每大段段意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分?(第1自然段为一段,讲的是村东头古井的水清凉可口,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乡亲们。第2自然段讲人们每天挑水时的热闹情景,与后几段内容上相系不紧,独立成一段。第35自然段都是围绕一件事讲的。主要说的是村里的人常常帮助一对老人挑水,却从来不要报酬。第6自然段独立成段,可以概括为古井默默为人们奉献的精神影响教育着乡亲们,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本课分段依据是按不同的
21、内容去分。概括段意时, 要从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入手, 然后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合并归纳, 做到准确全面, 语言精炼。 )六、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七、作业:边朗读课文边预习,解答课后思考练习题第二课时一、交代本节课教学任务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这节课通过理解重点段落,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的道理。二、请四名同学读课文,大家思考: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哪些事三、单人读第一大段,思考:古井的位置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一)介绍了古井在村东头,井里的水清凉可口。(二)出示投影;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1.读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2.回答问题。(1)“甜
22、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3.同座位议论解答。(因为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为了哺育和培养孩子,她们可以无条件地做出最大的努力和牺牲。这句话中儿女指的是乡亲们,把井水比作乳汁。为什么把井水比作“乳汁”,就是说乡亲们靠井水生活,就像儿女的成长离不开母亲乳汁的喂养。这口井就像母亲一样,同样无私地向人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对人们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温情的母亲。由此可见古井在不声不响地陶冶着人们一种高尚的品格,培养着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过渡:这样的古井,人们是怎样赞扬它的呢?四、齐读最后一段(一)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句子?(递进
23、关系的复句)写了几层意思,都是什么?(两方面,一方面是说井水以自己的清凉可口,供人们饮用。另一方面讲它用自己的精神,影响教育着人们,)(二)出示投影:理解“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句话的意思。先理解难懂词语:“陶冶”是什么意思?(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等有益的影响。)然后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意思在后一部分。古井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泉水的同时,还以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影响着乡亲们,在不知不觉中乡亲们懂得做人也应该向古井那样,不能光为自己着想,要为人类做出贡献。过渡句:具体看看古井是怎样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
24、五、个人默读第二、三大段,深入理解内容(一)提问:1.这两段写了有关古井的几件事?哪几件事?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古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二)边读边划找出具体描写的地方?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三)议论发言。(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看出取水时间长,重点理解这两个词语;从“络绎不绝”地面湿漉看出取水的人多,理解“络绎不绝”的意思;从“扁担和桶儿声响”中,看出取水人的快乐;由此说明古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四)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下过一场春雨。 (“春雨”有什么特点?“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怎样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25、说明了什么?)(五)分组议论,单人发言。(从表面上理解:路面湿,说明挑水的人多。从深层理解应该是,古井就像春雨一样,时时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六)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乡亲们帮助一对老人挑水,却不要报酬的。1.单人读第三大段,大家思考问题。2.比较句子,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1)乡亲们帮老人挑水的原因是什么?在书上划出来。(2)乡亲们帮老人挑水的情况是什么?划出动词来。(3)乡亲们帮老人挑水的结果是什么?划出重点词,“总是”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4)哪些词语说明乡亲们帮助老人很热心,很真挚,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七)读读乡亲们说的话,深入理解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反映了乡亲们
26、什么民风?同时说明了什么?(表明乡亲们态度的真诚和坚决。反映了乡亲们厚重淳朴的民风;说明了人们在古井的熏陶和养育下,懂得做人的道理,陶冶了人们一种崇高的品格。作者在这里很自然地把古井和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六、说说古井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可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体会,具体谈一谈。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八、作业: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课时一、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掌握本课13个生字的字形、练习用“哺育”、“络绎不绝”两个词语造句。练习背诵课文。二、练习朗读课文,温习内容(一)个人练读。(二)指名读。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一)分析每个字的字形结构,抓住特点,加强记忆。(二)了解字义和词义。进行扩词练
27、习,积累词汇。四、检查个人自学情况(一)读字词卡片,检查读音。(二)说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交流记忆方法。(本课生字中有两个偏旁部首不容易一下子说出,可通过查字典知道“乳”是“乚”部;“旬”是“勹”旁。)五、集体学习指导分析字形易错的生字。暮:(1)什么结构?(2)与哪个字易混?(与“幕”区别,字音相同,字义字形不同,暮:在本课指傍晚。字形上要强调是“日”打底。“暮”与时间有关,是太阳已经落山,所以下面是“日”。)酬:(1)什么结构?什么部首?(2)注意什么地方?(左边不要丢掉横;右边三个点的方向;第一个是竖撇。)歉:(1)什么结构?(2)哪一笔易错?(左半部分易错,注意不要少横;第五笔的“横”
28、要出头。)六、指导造句(一)先理解“哺育”、“络绎不绝”两个词语的意思。(二)教师出示范句。哺育少年儿童在党的哺育下茁壮成长。络绎不绝这次画展办得很成功,每天来这里观看的人络绎不绝。(三)学生自己练习造句。七、指导练习背诵课文(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个人练习读课文。(二)在牢记每段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几个自然段,每段写的主要内容。)(三)在了解写作特点的基础上背诵。(写作的先后顺序。)(四)背诵的方法多样化。个人背、同座位之间背,指名背、分行背、齐背,男女生分开背。(本课内容较长,背诵时可一段一段练习;读一段、背一段,最后再串起来。)八、巩固练习(一)判断正确读音(在本课的读音)。(二)写出
29、下面字的偏旁部首暮( ) 桶( ) 乳( ) 酬( ) 陶( )缸( ) 哺( ) 冶( ) 歉( ) 绎( )九、布置作业(一)抄写生字新词。(二)练习背诵课文。峨眉道上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峨眉山上铺路人不畏艰险辛劳,默默奉献的精神,教育学生要尊重和热爱劳动者和他们的劳动。2.学习和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读懂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教学重点了解峨眉山的铺路人是怎样铺路的,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教学难点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思想,理解“无名英雄”的涵义
30、。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投影片、字词卡片、小张填空练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题引趣,导入新课学生读课题之后,教师提问:“谁知道峨眉山在什么地方,你去过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简介峨眉山。它在四川省峨眉县西南,有山峰相对如峨眉,故名。主峰万佛顶,海拔3009米。峰峦挺秀、山势雄伟。是我国名山之一,也是著名的风景区。课文讲的是作者在峨眉山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二、提出预习要求,预习课文(一)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二)边读边划,自学生字,读准字音。(三)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葱茏 愧疚 平坦 所谓 歇息(四)标出自然段,想想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练习分段,概括段意。三、检查
31、预习情况(一)指名读书,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二)认读生字卡片,掌握生字的准确读音。(三)提出难懂词语,全班讨论解答。四、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一)找几个同学读书,大家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哪几个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二)根据分段方法,分组讨论分段。(运用读、想、并的方法分段。)(三)在全班汇总分段情况,并说出自己的依据。结果: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在峨眉山的路上所看到的。段意可归纳为,峨眉山的山路又窄又陡非常难走。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了作者和一位背石头人的谈话。段意可归纳为,通过和一位背石人的谈话,“我”知道峨眉山道是他们从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
32、石板,再背上山去铺成的。第三段(第7、8自然段)写出了作者的感想。段意可归纳为,铺路工作平凡艰辛,铺路人可敬可佩,他们默默奉献和甘当无名英雄的宝贵品质值得赞扬。(分段时要加强引导,对于课文第6自然段作为过渡句应该分在哪一段,可先让同学们议论,可带着学生分析这句话,它是上面内容的概括,与上面内容联系紧凑,应该归纳到上个内容中去。)五、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写作顺序(一)分段读书,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二)提问解答,了解特点。(作者按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作顺序来叙述的。内容上联系非常紧密,非常自然。)六、自己练习读书,达到准确、流利七、作业: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逐段分析,理解
33、词句本节主要通过逐段学习,利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铺路人的艰辛危险,认识到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一)指名读第一段,大家思考:这段有几句话?作者看到了什么?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1.作者第一句话说明什么?理解“平坦”、“所谓”的意思?用几个词概括说说峨眉山的路是什么样的; (又长、又陡、又窄、又高)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一块块、两尺见方、一步一步、竖、长长的天梯)2.出示投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山路的难走。“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在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竖”在句子中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像一架天梯。这是比喻句,说明山路很陡,很高。“
34、竖”是直立。这里指石阶几乎是直上直下,进一步说明高和陡的程度。让学生自由议论想象情景。)3.体会读这一段,知道山路的陡峭,攀登的艰难。(二)指名读第二段。1.这段主要写的是什么?从作者和背石人的谈话中知道什么?(知道这些背石人就是铺路工人。)2.结合插图,通过读文,说说峨眉山的路是怎样铺成的?(运用顺承连接词,如:先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然后将石头凿成石板,再一块块背上山去。)从这些工作中你想到什么?反映了铺路人什么精神?(铺路工人的劳动强度很大,工作非常艰辛。反映了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三)出声读第三段。1.首先看第7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为几层?每层讲了什么?作者通过和铺路人的谈话想到了什么
35、?在书上标划出来。(可抓住以下几点:峨眉山路长而陡且窄,需要数不清的石板;铺路人要开山、取石,凿成石板,一块块人工背上山;铺路人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这样做很不简单;铺成的登山路为游人提供了方便,带来了欢乐,但并没有留下铺路人的名字。)2.练习朗读三个反问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出示投影:“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愧疚”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愧疚?(“愧疚”是不安的意思,“我”愧疚的原因可从两方面认识。一是“我”被铺路人为了他人的方便而不畏艰辛危险,甘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所感动,二是自己怕苦怕累,与铺路人相比,显得十分渺小,因此感到愧疚。)4
36、.填空练习,体会排比句的涵义。如果没有( ),没有( ),就没有( ),就没有( ),也就没有( )。让学生用正面口吻,如“有了有了就有了就有了也就有了”的句式来叙述这段话,体会哪种句式更好些。通过练习,使学生觉得书中原句好。用反面的口气来叙述,更能突出铺路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四)齐读课文最后的自然段。1.提问:为什么说铺路人是真正的无名英雄?2.分组讨论解答问题。(注意应从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来解答;从铺路人的工作平凡而伟大,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和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不为登山游人所知的高尚品质;从这些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热爱铺路人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一、导入本节主要
37、任务是学习掌握14个生字新词,重点在记忆字形上,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二、温习课文内容(一)个人练习读书。(二)指名读书。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一)认识分析生字的偏旁部首和记忆字形结构。(二)弄懂词义,扩词练习,积累词汇。四、检查自学情况(一)出示字词卡片,检查字音情况。(二)分析字形,说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三)扩词练习,一字组多词。五、集体学习,分析重点字的字形篓:(1)什么结构?(上中下结构)(2)注意什么地方?(中间“米”字,捺不要写成点。下面“女”字最后一横,写得要长些。)凿:(1)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业”部)(2)哪个地方要注意?(下半部分,里面是“羊”字少一横。勿写成“羊”
38、字。)嫌:(1)这个字与哪个字易混?(注意和“歉”字的区别。)(2)“女”旁书写时“提”的右边不要出头。愧:(1)哪一笔要注意?(右边“鬼”字第六笔撇是一笔写成,不要分成两笔。)(2)与哪个字区别?(和“槐”字区别,偏旁不同。可根据字义记住字形。“愧疚”是内心活动,所以是“忄”旁。“槐树”是树木的一种,因此是“木”字旁。)六、巩固练习(一)看拼音写词:zh lu du p png tn yu ln( ) ( ) ( ) ( )su wi cng lng ku ji q chng( ) ( ) ( ) ( )(二)练习用“没有没有就没有就没有也就没有”造句。(三)换偏旁组词:但_( ) 徒_(
39、) 愧_( )数_( ) 迎_( ) 彻_( )陡_( ) 笼_( ) 歉_( )七、指导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一)练习朗读第7、8自然段。(二)回忆第7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共有几句话?每句写的是什么?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三)理清背诵顺序。(铺路人的艰辛我愧疚默默奉献为了他人。)(四)自由读文,小声练背。(五)同座位同学之间互背互练。(六)单人自愿在全班背诵。(七)全班同学有感情地齐背。(要重视背诵指导,它是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记忆的重要手段,背诵必须是在熟读、了解内容,掌握写作顺序的基础上,防止死记硬背。还要注意提高背诵的速度和质量八、布置作业(一)抄写生字新词。(二)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
40、段。尊严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2、从描绘中体会尊严的含义。3、理解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含义。教学重点、难点:从描绘中体会尊严的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理解尊严的含义(尊贵庄严)2、现在我们就自由学习一篇讲尊严的文章。二、学文1、自学完成以下任务。(1) 认识二类生字。(2) 你读懂了文章的哪些内容?(10分钟左右自学)2、反馈自学情况。3、再通读课文提出疑问。(1) 作者怎样描写这个年轻人的语言、外貌、动作?(2) 从作者的描写中你了解到这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这是一个饥寒交迫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施舍
41、不失尊严的人、面对施舍牢记要劳动的人。这尊严就是要用劳动去换取幸福,有了这尊严,酒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酒会使你成为大富翁。三、请同学们讲一些和尊严油光的故事或话语。四、出示有关尊严的名言与学生同诵。五、总结学了尊严一文,大家认识了石油大王哈默的为人,也理解了尊严是无价之宝,认识到劳动是尊严结合起来的,有了尊严才会去劳动,才会有美好的未来,希望大家用尊严去构筑我们美好的未来生活。板书设计:年轻人 尊严 石油大王父亲的菜园教学目的:1 、理解课文内容。2、了解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垦菜园。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教学重点、难点: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课时安排
42、: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回想到什么?(2) 这菜园在什么地方?(3) 这菜园种得怎么样?(4) 菜园里种了什么?二、 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1、学文2、自学二类生字,通读课文。3、根据提示自学课文。4、畅谈自己读懂的内容。5、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6、画出描写父亲的句子。读描写父亲的句子,想想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聪明勤劳勇敢坚强自信三、小结父亲的菜园一文叙述父亲开荒种菜一事,表现了父亲的勤劳、聪明、坚强的个性,我们在学习中学习父亲的精神。板书设计:失去父亲的菜园开荒 精心伺候麻雀教学目的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解作者赞美的“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
43、,并使它充满活力”的思想感情,激发在困难和险阻面前奋不顾身的无畏精神。2.通过对重点段落的教学,进一步学习、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搏斗”、“无可奈何”等词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着重理解第4、5两个自然段,认真理解、深入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的精神。教学难点继续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方法及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教学准备幻灯、感情朗读磁带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引趣、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什么力量最伟大?(注意:我问的是“伟大”
44、而不是“最大”。)(学生可以有多种答案。)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二、读懂课文,理清层次(一)读预习,想想预习告诉了我们什么?(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后面几句提示: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二)按提示给课文分段1.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事情发生?哪几个自然段写事情发展?最后哪几个自然段写结果? (第一段: 13自然段。第二段:45自然段。第三段67自然段。)(三)指导运用方法概括段意。1.说说上课书学过的概括段意的方法。2.学习新的方法。读第一段。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段意:猎狗随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看到从巢中掉下来一只小麻雀。)读第二段。思考:写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
45、干什么(或怎么样)?(段意:写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掩护了小麻雀。)读第三段。思考:事情结果怎样?(用谁或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回答。)(段意:写小麻雀得救了,猎狗被带走了。)(四)引导学生悟出方法。1.想想“按事情发展顺序”这种叙事方法的课文,我们如何概括段意更快更好?(用“谁、在哪儿或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或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三、再读课文,熟悉内容,把生字读正确第二课时一、激情入境,逐段学习,悟出方法上节课,我们讨论了世界上什么力量最伟大,同学们有很多看法。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后,看看在老麻雀与小麻雀之间这种伟大的力量是什么,就会得出统一答案了。再有我们还要学习这篇文
46、章如何把这件事写具体的方法。(一)读第一段。1.回答:“这段写什么?”(再把段意复习一遍)“我的猎狗是怎样发现前面有猎物的?”(突然、放慢脚步、悄悄、好像)2.比较句子:以上两句哪句好?为什么?(第一句好,因为用“突然”、“悄悄”、“好像嗅到”等词写出猎狗警惕性很高,嗅觉视觉灵敏,动作灵巧等特点;用“好像”说明距小麻雀还有一定距离猎狗就有灵感了,这样写符合实际。)3.读第三小节,把描写小麻雀刚出生不久的词划出来,说说理由,想想它是怎样掉下来的?从哪看出来的?(呆呆、无可奈何、嫩黄、绒毛)“无可奈何”什么意思?(没有任何办法。奈何:用反问的形式表示没有办法。)(理由:以上这些词语:嫩黄、绒毛是对
47、小麻雀外貌的描写。从这两个词可看出它是刚出生的;呆呆、无可奈何两个词,从神态写出它很弱小,从巢中掉下来被吓呆了;因为它还不会飞,因此这时它没有任何办法。)(是大风把它从树上刮下来的。从“风猛烈地摇撼”这句可以看出。摇撼:摇晃,摇动得很厉害。猛烈:风刮得很大。)4.体会作者对景物描写的作用?对小麻雀描写的作用?与下文的关系?(写风很大,树摇动得厉害小鸟才会掉下来,符合情理。因此写景要为内容服务,正因为小鸟很弱小,因此它需要别人保护,为下文写老麻雀拼死也要拯救小麻雀做铺垫。)5.想想这段应读出什么语气?(面临危险,有一种紧张感。小麻雀很可怜,读出怜悯的语气。)6.找学生读,体会感情。(二)学习第二
48、段,悟出方法。刚才我们了解了小麻雀从巢中掉下来,它将面临什么危险?老麻雀又将怎样做呢?我们继续往下学习。1.读4、5自然段,说说主要内容。2.再读第四小节。想想:小麻雀面临什么危险?老麻雀是怎么做的?划出老麻雀表现的动词,并说说作用。(面临的危险是: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小麻雀就要被吃掉。)(老麻雀怎么做的:飞、落、扎煞、叫着。这些动词具体写出老麻雀为保护自己的幼儿而不顾一切的表现。)3.比较句子,进一步体会:(可用上一课书学的方法,让学生先缩句再与课文原句比较。)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落在猎狗面前,尖叫着。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
49、羽毛,绝望地尖叫着。以上这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哪句好?为什么?(第二组好。因为用“突然”一词写出老麻雀果断、快速飞下来的情景;用恰当的比喻写出老麻雀面对猎狗凶恶的样子毫不畏惧。为了孩子,勇猛、果敢地飞下来,像石头一样坚定不移,表示它要与猎狗决一死战的信心是不动摇的。尽管它与猎狗比很渺小。“扎煞”起全身羽毛表现它很气愤,用此向猎狗示威,意思是:我不怕你,“绝望”地尖叫,是写它在用尽全力叫着,好像在说:“我不怕你,不许伤害我的孩子,快走开!”第二组句子生动、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老麻雀在危险时刻毫不犹豫,勇敢、坚定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的形象,感人至深。)4.这自然段应怎么读?(读出老麻雀奋不顾身大无
50、畏的语气。)5.自由读,体会感情。再找学生读。6.悟出方法:谁说说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的表现写具体的?(用具体动词、恰当的比喻、恰当的形容。)7.我们是怎么学的?读课文,划动词,体会作用。先把课文具体描写的句子缩写为概括叙述句,再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哪句好?为什么?再读原文,体会感情。(三)运用学法自学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如何写具体的方法。1.读第5自然段,划出动词,分句学。(掩护、发抖、发出、呆立)“掩护”是什么意思?(用身体保护)“拯救”是什么意思?(拯:救,文中指老麻雀要把小麻雀从危难中救出来。)比较句子,哪句好,为什么?(第二句好,因为不仅写出老麻雀掩护小麻雀,还写出它怎么样掩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