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古诗文文言文阅读指导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表明,文言文阅读的素材一般选自明史宋史旧唐书史记,取材集中,2019 年高考全国三套卷均选自史记。近几年高考模式基本稳定,全国卷难度中高,全国卷难度中等,全国卷难度中低。断句与古代文化知识是常考题型。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翻译中考查。一般来说,选文取自“正史”中的传记,内容有积极意义,文中的传主,一般是民族英雄、清官廉吏、良母孝子、文学大家等,2019 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三篇文章展现了贾谊、商鞅、吴起三位古代改革家的事迹,他们锐意进取、敢于改革的精神在中国古代特定历史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选文文言词汇丰富,信息蕴含充足,语言规范流利。600 字左右
2、,字数随其他阅读文本字数的增减而减增。题型保持稳定,稳中有变,同一材料不重复命题。共拟 4 题,3 道客观题、1 道主观题,共赋 19 分。断句:客观题,选文中五六十字,设几处错误,分别呈现在三个选项中,3 分。古代文化知识:客观题,每项 40 字左右,错项往往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3 分。概括分析:每项四五十字,错项常设于对原文的错误理解,3 分。翻译:两句,每句二三十字,各赋 5 分,采分点一般为三个实词或短语,每点 1 分,语意 2 分。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全国卷自 2014 年始,专门设立一题,考查这一能力。如何在紧张的考场上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解答好题目?有没有一些实用的、快速
3、的、简便的方法?近年来全国卷所选考的文言文的体裁大多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贬斥邪恶。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阅读人物传记类文言文,要根据写人记事的特点,建立模板意识,采用分步骤、分层次的阅读方法。现将一种切实有效的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方法“三读法”介绍如下:一、读文技巧二、读文示范试题原文(2019高考全国卷)贾生 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吴廷尉 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 初立,闻河南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 故与 李斯 同邑而常学事焉, 乃
4、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 贾生 年少, 颇通诸 子 百 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 贾生 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 令 议下, 诸老先生 不能言, 贾生 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 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 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 以为汉兴至 孝文 二十余年,天下和洽,第 1 页 共 158 页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 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 国 ,其说皆自 贾生 发之。于是 天子 议以为 贾生 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 之属尽害之,乃短 贾生 曰:“洛阳
5、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 天子 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 贾生 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 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 屈原 。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 征见。孝文帝 方受釐,坐宣室。上 因感鬼神事, 而问鬼神之本。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 贾生 ,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 贾生 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 , 文帝 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 贾生 傅之。 文帝 复封 淮南厉王子 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 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 不听。居数年, 怀王 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
6、 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文过程第一步:初读文本,圈点勾画,以“词”疏意请用标出人名,用横线标出表示时间、地点、官职的词语,初步了解主人公贾谊的人生经历、文章大意。第二步:再读文本,倒吃甘蔗,层层划读,以“题”悟意第 3 题题干是“概括和分析”,再看每一选项,前面是概括,后面是分析。以 B 项为例:“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这是对“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到“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这一部分的内容概述。因此,可以“悟”出“
7、和洽”“遑”的意思以及“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的大意,依次类推。第三步:三读文本,梳理内容,以“文”会意根据勾画圈点的人物姓名、时间、地点、官职等词,梳理以下内容:1知人明事:梳理主人公的经历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二十余:文帝召以为博士,才华出众,孝文帝说之,超迁,官至太中大夫,提出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任长沙王太傅途中: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
8、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2辨理结合贾谊的事迹,概括其品质(用自己的话概括):少有才华、才华出众、热心政事、勤于劝谏、富有远见、重情重义、忠于职守。三、真题试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
9、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解析:画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名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是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召
10、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 B 项。分析可知,C 项断句正确。故选 C。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解析:A 项的解说错误,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且“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有误。故选 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初入仕
11、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第 2 页 共 158 页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解析:“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
12、自己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 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译文:(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译文:解析: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多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只
13、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2)贾谊多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贾生名贾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
14、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拔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
15、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只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做长沙王吴差的太傅。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做长沙王太傅三年。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
16、谊教导他。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多次上书,指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几年以后,梁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断句、文化常识、概括分析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翻译题更是注重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因此,它们是阅读解答文言文的基础。在讲解考点前,先让考生掌
17、握文言文的系统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第 3 页 共 158 页素养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对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入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
18、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实词这五大知识点。其中“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合起来作为一个突破点,在后面我们将讲到。一、多义实词溯源辨流,紧扣语境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以“引”为例:字形解说左边是一张大弓,右边一手握弦,
19、箭在弦上,表示引弓与开弓。开弓使弦满,相距益长,故解释为“拉开”,后引申出“延长”之意。拉满弓,不发箭,引申“引导、带领”之义。拉弓需“举起”。具体图示意义教材联想第 4 页 共 158 页本义拉开弓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引 吭高歌 (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伸着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引申义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宋史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
20、师表)掉转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cn),如“从弟”。虽然每个词语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正确地解释词语。微积累类义词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
21、的有:凶、俭、歉、饥、馑。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即时小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败刺史府门败:冲毁B假部使者府以居假:借用C旦则复出营职营:谋生D落其华而收其实落:抛弃解析:营:经营。2对下列
22、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虞建官,厥可稽已稽:反省B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牧:治理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不肖:不才的人D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治:安定太平解析:稽:考查。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公平画画:谋划B恐天下之议我也议:非议C何古之法法:法度D不循古而兴循:遵循解析:法:效法。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第 5 页 共 158 页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
23、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州咸敬服之咸:全都B服章有殊于众殊:不同C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带:兼任D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迁:搬迁解析:“迁”的义项有“迁移、搬迁”“离散”“晋升或调动官职”等,在这个语句中最恰当的解释应为“晋升”。独孤信,是云中人,原来的名字叫如愿。他的父亲库者,为领民酋长,从小雄武豪迈有操节义气,北州的人都敬重佩服他。独孤信容貌俊美,善于骑马射箭。正光末年,他和贺拔度等人一起斩杀了卫可孤,因此而知名。因为北部边境混乱,他逃避到中山,得到
24、葛荣的任用。独孤信年少,喜欢修饰自己,服饰的色彩和众人不同,军中称他为独孤郎。建明初年,他出任荆州新野镇将,兼任新野郡守。不久升任荆州防城大都督,兼任南乡郡守。二、古今同形异义词了解词义演变特点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变化情况示例色(古:脸色;今:颜色)范围皮(古:兽皮;今:皮肤)词义扩大病(古:重病;今:病)扩大江(古:长江;今:江河)义项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增多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范围
25、臭(古:气味;今:坏气味)词义缩小子(古:孩子总称;今:儿子)缩小义项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减少怜(古:爱,怜悯;今:怜悯)涕(古:眼泪;今:鼻涕)词义转移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狱(古:案件;今:监狱)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感情色彩变化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恨(古:遗憾;今:仇恨)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锻炼(古:罗织罪名陷害别人;今:锤炼)古今同形异义词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尤其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格外留心。它们中的少数是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多数情况下是不同的,即现在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须拆开翻译。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大体上有三
26、种形式:形式教材联想如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的古代汉语是双音词,现代“妻子”,古义指“妻和子女”,今义则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又如龟汉语还存在,但意义不同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烈士”,古义指“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义则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常在也”的“然而”,古义是两个词,“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一起使用,现代汉语则成此(这样),可是”,而今义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又如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
27、。为一个固定的双音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学者”,古义是两个词,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词有时如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的“开张”,古义是两个词,意思均为“扩连用,现代汉语则成为一大”,今义是一个词,指开业(多指商业部门)。又如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个固定的双音词的“开朗”,古义是两个词,开阔,明朗,今义是一个词,乐观,畅快即时小练5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答:(2)吾 与 汝 俱 少 年 。 (祭十二郎文)第 6 页 共 158 页答:(3)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
28、不得已。(六国论)答:(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答:(5)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 并序)答:答案:(1)“气候”,古义,指天气;今义,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2)“少年”,古义,称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3)“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智慧。(4)“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5)“幼稚”,古义,小孩;今义,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6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
29、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 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 倦 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 面 取人 物 。吏遂缚诣县。A 不 能 复 分 别 B 乃 厌 倦 不 堪C 对 面 取 人 物D 对 面 取 人 物 解析:A 项,“分别”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现在多是“各自”“离别”的意思;C 项,“对面”在文中是“当面”的意思,而现在多是“正前方”“对过”的意思;D 项,“人物”在文中是“别人的物品”,而现在多是“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的意思。有一个楚国人生活贫困,读淮南方
30、,读到“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这样可以隐藏起身体”,于是到树下仰头摘取树叶螳螂捕蝉时借以隐形的那片树叶,把它摘下来。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有落叶,他不能够再分辨出来了。他就扫了几斗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树叶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妻子开始时一直回答“看得见”,楚人整天这样问,妻子于是厌倦到不能忍受,就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沉默不出声,心中大喜,带着树叶来到市场,当面拿人家的物品。吏卒于是绑着他去县衙。三、通假字依据条件,准确判断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常见的通假的情况如下:解说举例注意点
31、通假字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通“背”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通“无”)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古今字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石钟山记)“莫”通“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学教材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受”通“授”异体字音同义同,形不同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异体字
32、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语境条件,在具体句 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的情况了。即时小练7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本字和含义。(1)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答:(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答:(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答:(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答:(5)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第 7 页 共 158 页答:答案:(1
33、)“说”通“悦”,高兴。(2)“颁”通“斑”,头发斑白。(3)“景”通“影”,影子。(4)“倍”通“背”,违背。(5)“闵”通“悯”,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亡)。8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沈周)奉亲至孝。父没 ,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 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 供役而还。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父没,或劝之仕B卒供役而还C故患有所不辟也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解析:A.联系下文沈周不离开母亲、赡养母亲的决心可知,“父没”指父亲去世,所以,此处“没”是通假用法
34、,通“殁”。B.“卒供役而还”,是沈周被征劳役的结果,“卒”是“最后”“终了”的意思,没有通假用法。C、D 两项均选自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设法躲开;“辩”通“辨”,分别,辨别。(沈周)对父母很孝顺。父亲死后,有人劝他入仕途,他回答说:“你不知道我的母亲拿我当命根子吗?我怎么能离开她呢。”有个郡守想征召画工在屋墙上作壁画。乡里有嫉恨沈周的人,将他的姓名告诉郡守,于是沈周被征召去画壁画。有人劝他去拜见权贵通过游说来免去劳役,沈周说:“去做役工是百姓的义务,去拜见权贵游说不就变成了耻辱吗!”最后做完役工才回去。四、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
35、;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有两种类型:类型例句语义相对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偏义复词,此处只有“亡”的意义,“存”偏义复词为衬字语义相近的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圃:偏义复词,“园”“圃”是相近词,偏义复词分别是
36、“种树的地方、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虽然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
37、”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即时小练9判断下列句子中有无偏义复词,如有,请指出并释义。(1)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答:(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答:(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答:(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答:(5)奉使往来,无留北者。(指南录后序)答:答案:(1)“巷陌”,偏在“巷”,街道。(2)无。“庠序”是同义复词。(3)“异同”,偏在“异”,不同。(4)无。(5)“往 来”,偏在“往”,去,到。第 8 页 共 158 页素养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
38、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高考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可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
39、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一)而词性用法释义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和”“又”“与”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表示因果关系因而表示目的关系来代词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即时小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
40、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截冠雄鸡志)()(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1)(2)(3)(4)(5)(6)(7)(8)(9)(二)何词性用法释义单独作谓语,问原因为什么,什么原因代词作宾语,代处所,事物什么,哪里作定语什么,哪副词表示提问(动词前)为什么表示程度(形容词前)多么,怎么,这么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41、(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答案:(1)(2)(3)(4)(5)(三)乎词性用法释义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吗,呢表示反问语气呢表示推测语气吧第 9 页 共 158 页表示感叹语气啊,呀表示句中停顿不译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地,或不译介词相当于“于”在,或不译即时小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郁乎 苍苍 (赤壁赋)()(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圣人之所以为圣,
42、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答案:(1)(2)(3)(4)(5)(6)(7) (四)乃词性用法释义表示承接就,于是表示范围的限制仅仅,只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竟,竟然,却表示肯定就是,原来是表示递进甚至代词表示第二人称你,你的指示代词这,这样即时小练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3)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4)今其
43、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答案:(1)(2)(3)(4)(5)(6)(7) (五)其词性用法释义表示第三人称他(她),他(们)的;它,它(们)的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我(自己)代词表示第二人称你,你的远指代词那,那些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其中的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或许,恐怕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岂,难道表示商量语气还是表示祈使语气可要,一定,应当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表示选择关系是还是连词助词用在句中,无实义不译表示感叹语气这么,多么即时小练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
44、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第 10 页 共 158 页(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8)吾其 还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12)故以
45、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13)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歌)()答案:(1)(2)(3)(4)(5)(6)(7)(8)(9)(10)(11)(12)(13)(六)且词性用法释义表示并列又,并且,一边一边连词表示递进况且,而且表示假设如果表示让步尚且,都,还表示将要将,将要副词表示暂时暂且,姑且表示将近将近即时小练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知士)()(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4)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46、(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答案:(1)(2)(3)(4)(5)(6)(7)(七)若词性用法释义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如代词表示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动词表示比拟,比较像,如,好像即时小练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答案:(1)(2)(3)(八)所词性用法释义所动词,组成名词性
47、短语,指代人或事物的人,的事,的情况所介词动词,表示处所的地方助词为所,表示被动被用来的,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的凭借所以,表示原因的原因名词表示处所处所,地方即时小练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第 11 页 共 158 页(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答案:(1)(2)(3)(4)(5)(6)
48、(九)为词性用法释义表示对象替,给介词表示原因,目的因为,为了表示被动(常和“所”搭配)被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呢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认为,做,是,治理等即时小练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2)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答案:(1)(2)(3)(4)(5)(十)焉词性用法释义代词表示第三人称他、她、它(们)表示疑问语气什么,怎么相当于“于之”对它,对他(她)兼词
49、相当于“于此”在这里,从这里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助词表示各种语气了,呢,啊,或不译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即时小练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7)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答案:(1)(2)(3)(4)(5)(6)(7)(十一)也词性用法释义表示判断语气不译表示肯定语气不译
50、助词表示疑问语气不译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吧表示句中停顿不译即时小练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答案:(1)(2)(3)(4)(5)第 12 页 共 158 页(十二)以词性用法释义表示工具、手段拿,用,凭表示对象把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在,于,从表示原因因,因为,由于表示方式按,或不译表示并列、递进而,而且,并且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