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0 章复习课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教材分析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相交线、平行线与平移的主要内容是理解相交线形成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垂线垂线段的概念、识别“三线八角”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其中,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这一章的重点,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基本图形“M”形结合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本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立足于基本图形,解决一类问题,巩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平行线性质;2、能识别出“M”型这一基本图形,并学会解决这一问题及变式题型;3、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用同样的思路分析,一题多解,多解归一,提高学生解
2、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重难点 重点: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M”型基本图形问题; 难点:当“M”型中的拐点位置改变时,角的等量关系变复杂。四、教学准备课堂讲义,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三角板等教具。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三线八角模型,请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什么?平行线的性质呢?(2)例题精讲,总结方法(师):在之前我们已经掌握了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下面让我们一起解决下面这个问题。例 1 如图,ABCD,E 是 AB,CD 之间的一点,已知B28,BED68,求D的度数。思考:B,BED,D 之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
3、拨,之后板书答题过程)这个问题有几种方法解决?几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从中得出解决平行线问题的两种思路:作平行线,作截线。 (板书)(3)深入思考,解决问题例 2 如图,ABCD,E 是 AB,CD 之间的一点,已知B135,D145,求BED的度数。思考:B,BED,D 之间的数量关系。师:这道题与例 1 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刚刚的思路能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吗?(让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例 3 如图,ABCD,则B,BED,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师:对比例 2 和例 3 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如何解决?(4)课堂总结,巩固升华师:3 道例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间有什么共同
4、点?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有什么共同点?从中你可以总结一下解决“M”型问题的解决思路吗? 请解决这一道问题:探究:如图,已知直线 l1l2,直线 l1与 l3交于 C 点,l2与 l3交于 D 点,P 是直线 l3上的一个动点,当 P 在直线 l3上运动时,请你探究1,2,3 之间的数量关系。多题归一,将例 1,例 2,例 3 的结论融入到一道题中,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突破动点这一难点问题,水到渠成,便于学生接受。(5)课后作业思考:如图,已知BED=BD,试猜想 AB 与 CD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由性质到判定,作完辅助线之后的说理为难点,逆向思考,锻炼学生思维。6、教学反思 本节课
5、定位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复习课,解决“M”型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但是在真正上课时未能完全完成设计的教学目标,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复习引入不够短、明、快,用了将近 5 分钟的时间,可以设计成填空题,意图更明确,节省课堂时间;2、例 1 的讲解过于拖沓,学生提出作平行线用内错角或同旁内角解决问题都应予以肯定,而做截线的方法既用到了三角形内角和,也不是本节课主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不讲;3、对学生的引导和肯定不够,课堂气氛敢发言的学生少了,思维的活跃度没有调动起来; 对以后课堂的建议:1、除了设计教案,还要多思考学生可能的反应,预设好不同反应的不同应对方案,2、锤炼自己的教态和语言,更生动些,多鼓励学生,真正走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