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省级比赛教学设计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省级比赛教学设计【设计思考【设计思考】内容分析:这部分教材内容主要教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认识,帮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初步建立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作为二维空间的基本概念,它前承一维空间的“长度单位”,后启三维空间的“体积单位”,是整体建构图形度量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可以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学生分析:“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理解“面积”含义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学生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有小,但无法用数据精准描述面积的大小,于是产生度量面积的需求, “面积
2、单位”的学习便水到渠成。虽说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经验可以迁移到探究 “面积单位” 中去, 但 “长度单位” 的深刻印象也会对“面积单位”的学习造成一些干扰。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这一内容的最大困难在于建立较为准确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教学思考:度量物体的面积离不开面积单位,只有学生脑海中储存一定数量的典型例子之后,在实际应用时,他们才能迅速提取有关面积单位的表象并作出初步的估计和判断,提高选择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针对性。基于此,我们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由扶到放,让学生在丰富的“做数学”活动中主动建构面积单位,帮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的清晰表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的表象,并会灵活选择面积单位进行简单的度量。2.在探究面积单位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度量单位的基本活动经验, 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中培育学生的空间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学习重难点】【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习难点:正确建立不同面积单位的表象。2【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教学主要过程及设计意图】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1.回顾长度单位出示贴纸:提问:知道它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
4、量。明确: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追问:厘米是长度单位,除了厘米,咱们还认识过哪些长度单位?结合学生回答板贴:厘米、分米、米2.引出面积单位谈话:现在要知道这张贴纸有多大,要测量它的什么?明确:测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揭示课题:面积单位【设计意图:课堂导入简洁明了,从学生熟悉的度量长方形贴纸的长引入,激活学生已有度量经验度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 顺势迁移到度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二、多维互动,初步探究二、多维互动,初步探究1.了解学情谈话:你知道哪些面积单位?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板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2.初步探究(1)研究定向提问:对于平方厘米,你想了解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明确:是
5、什么?有多大?有什么用?(板书)(2)揭示定义出示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估计正方形的边长并验证,同步揭示:边长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 平方厘米。(板贴)(3)感受大小3摸一摸:在边长 1 厘米的小正方形上摸一摸,感受 1 平方厘米有多大。想一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比一比:看看手中的小正方形,跟脑海中的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 1 平方厘米?汇报交流,共享思考。(4)简单运用量一量:用号袋中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贴纸的面积。变一变:提问: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面积都是 6 平方厘米?小结:6 个 1 平方
6、厘米就是 6 平方厘米。(5)回顾小结回顾: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吗?指名交流, 小结: 借助边长 1 厘米的小正方形我们知道了 1 平方厘米是什么,通过摸、找、比记住了 1 平方厘米的大小,在实际度量中我们感受到 1 平方厘米的价值。【设计意图:以“平方厘米”的学习为例,引导学生明确面积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为学生后续自主探究“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因此,通过“对于平方厘米,你想了解什么”的设问,引发学生自主提出研究方向和内容:“是什么?”“有多大?”“有什么用?”。同时,在研究 1 平方厘米的过程中,学生经历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等丰富的操作活动,从多个维度帮
7、助学生建立 1 平方厘米的表象,感受“几个 1 平方厘米就是几平方厘米”。】三、小组活动,自主建构三、小组活动,自主建构1.迁移定义引导: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我们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平方分米是什么?平方米呢?根据学生回答,完善板书。2.自主建构4谈话:后面两个研究问题,要完全交给你们自己了!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有多大呢?(1)做一做出示要求和材料,逐一介绍材料。引导:想一想, 可以怎样做出 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交流,小组活动,集体反馈。(2)估一估平方分米的应用: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几平方分米?平方米的应用:哪些物体的面积
8、又能用平方米来测量呢?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3)想一想交流:我们认识了 1 平方米,想一想,10 平方米有多大?也就是有几个这样的 1 平方米呀?那 100 平方米呢?又有多少个这样的 1 平方米?你知道 100平方米有多大吗?【设计意图:在师生合作研究“1 平方厘米”的基础上,放手学生自主探究“1 平方分米”和“1 平方米”。这两个面积单位同步研究,鉴于“平方分米”在实际运用中并不常见,初步建构这两个面积单位具体大小表象后,汇报时略有侧重,重点关注“1 平方米”。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数学思考,不断丰盈自己对“1 平方分米”和“1 平方米”的认知体验,拓展对面积概念的理解,积累鲜活
9、的学习经验。】四、变式练习,巩固应用四、变式练习,巩固应用1.想面积提问:我在一个物体的面上摆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每行 4 个,摆了 35行。想一想,有多大?2.猜物体出示不同选项,可能会是什么物体的面呢?3.选单位独立选择合适的单位。明确: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设计意图:根据教材中的习题改编、统整成本组练习,旨在加深学生对不同面积单位的感知。“想面积”旨在深化面积单位的表象;“猜物体”旨在联系现实生活感悟面积单位的实际应用; “选单位”旨在借助学生已有的面积单位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五、总结回顾,延伸思考五、总结回顾,延伸思考1.交流:原来你心目中的面积单位是什么样的
10、?通过今天的学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呢?指名交流。2.延伸:量贴纸的长用长度单位,量贴纸的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如果这是一个盒子,量这个盒子的大小又该用什么单位呢?期待同学们继续探索。【设计意图:学生在自我调整和反思中建构有序、清晰的面积单位的概念网络,深层内化核心知识。同时,回到课始的问题情境中,再次回顾贴纸的长和面6积的度量方法,感受度量对象从一维到二维的改变带来了度量单位的变化,最后通过“如果这是一个盒子”引出立体图形大小的度量,促进学生建构图形度量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渴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致力于打造支持学生研究的长链条,我备这节课时一直思考“如何给学生再留下一些探索和
11、思考的空间?”这一问题。在反复考量学生现实的基础上,我深度挖掘学生自主探究的各种可能,引领学生亲身经历面积单位的建构过程。1.1.巧设情境,串起长链条研究巧设情境,串起长链条研究以贴纸作为学生研究的重要载体,贯穿课堂的始终。课始,从量贴纸的长度自然过渡到量贴纸的面积,直观演示图形从一维到二维的变化过程,引发学生探究面积单位的需要。 同时在潜移默化的观察中, 区别比较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在学生充分认识 1 平方厘米之后, 他们使用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观测量贴纸的面积,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课堂的最后回顾整节课,借助贴纸变化出长方体纸盒,进一步引发学生对新的度量单位的思考。巧妙的问题情境,为
12、学生的长链条研究设置隐藏的主线,使课堂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激活学生展开沉浸式探索。2.2.以问引思,引领长链条研究以问引思,引领长链条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面积单位的机会不多,但对面积单位的了解也并非一张白纸。教学中,通过设问,了解学生学习面积单位的真实问题,在学生的交流中,“是什么?”“有多大?”“有什么用?”三个问题清晰呈现,这三个问题指引着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是什么”是长链条研究的起点,主要关注三个面积单位的概念建构,我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自主的探究学习相结合 :“1 平方厘米”在我的指导下认识,“1 平方分米”和“1 平方米”则由学生迁移类推出来。“有多大?”是长链
13、条研究中的核心,通过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动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建构面积单位的表象。“有什么用?” 是长链条研究中的落点,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面积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从中习得的不光是几个面积单位的大小表象,更为重要的是,探究度量单位的一般方法从此生根发芽,而这样的经验才是学生7能带得走的能力。3.3.回顾内省,赋能长链条研究回顾内省,赋能长链条研究课虽已上完,但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依然在耳畔回响:“我们之前量的小米这张贴纸的面积是 6 平方厘米, 12 平方厘米差不多有 2张贴纸这么大,怎么能坐人呢,这也太小了吧!”“原来我以为的平方厘米有这么大,通过今天学习,原来平方厘米那么小。”“今天认识了 1 平方米,比我原来以为的大好多。”学生纯真的语言、真实的表达,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他们已经真正经历面积单位的建构过程,对面积单位的概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空泛走向直观,做到脑海中自带一把“面积尺”。回顾整节课,学生的认知进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一次又一次的亲身实践, 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 他们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 主动连接具象与抽象,从多种角度进行数学思考,不断深化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并从中汲取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价值。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