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 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科书分析与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1.重点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2.难点难点秦王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二、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1.本课立意本课立意认识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以及秦王朝迅速崩溃的原因。2.子目间逻辑关系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这三个子目之间存在内在逻辑关系,体现了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即秦既有统一国家的伟大、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又有弊政的一面。3.内容取舍的考虑内容取舍的考虑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秦统一业绩, 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
2、义;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教学重点是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以及国家治理的历史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正反两面性:秦统一既有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业绩与成功经验,又有探索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历史教训。因此,本课在内容取舍上,从吕氏春秋所反映的战国末统一时代趋向导人,突出秦统一结束战国分裂局面是当时众心所向的历史潮流。 第一子目重点讲述了秦统一六国的军事成就, 从中央到地方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及其积极意义。 第二子目突出秦统一后大兴土木, 征发繁重,严刑酷法,社会阶级矛盾急剧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第三子目重点介绍了秦末农民起义与秦速亡的过程。本课第二、三子目围绕秦
3、的暴政和秦速亡的历程展开,引导学生在历史发展中理解历史的变迁。 这两个子目突出了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 舍弃了对不同类型的地主、农民阶级中不同阶层的描述, 突出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主要方面, 删繁就简, 抓住主干问题,厘清历史发展的主线。4.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关键内容表述的说明本课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均长期影响中国政治、文化的走向,意义非凡。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秦的统一有初步了解,但要学生了解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围绕秦的统一这一主题获取历史信息,还是有一定难度。第一子目秦的统一,内容要点是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体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统一全国,需要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军事层面的
4、统一。本课承接第 2 课内容,介绍了秦统一的背景,由时代背景和秦自身因素构成。春秋战国的战乱使人民饱受痛苦,渴望安定统一,列国区域经济发展也要求统一,统一成为时代的潮流。除了以上客观条件之外,秦国自身也具备明显优势。首先,秦具备军事地理优势。秦昭王末年,秦国的疆土已经很大,西到今甘肃、四川,南至湖北、湖南,东及河南中部、河北南部,北抵山西、陕西北部。其次,战国时期秦的变法最为彻底,效果最为显著。秦实现了富国强兵,地广人众,物质基础雄厚,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最后,秦王赢政雄才大略,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和各个击破的策略,并搜罗任用外来人才,大大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进程。秦灭六国,完成了军事层面的统一、
5、形成初步统一局面。第二,制度层面的统一。教科书重点介绍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秦始皇在统一当年,召开御前会议,专门讨论统一的帝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地方行政体制。 丞相王绾代表大多数大臣的意见, 主张按照周朝旧制对原燕、 齐、楚等边远地区实行分封制,封王子为诸侯进行统治。廷尉李斯坚决反对,主张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在地方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皇帝通过其代理人将统治贯彻到广大的疆域和人民。 秦王确立皇帝制度, 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6、丞相分左、右,辅佐皇帝,典领百官,总揽全国政务。太尉是最高武官,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监察百官。九卿分别掌具体政务。国家军政大事,由公卿大臣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断。秦王朝中央和地方均设军队。 皇帝手中的一半虎符和地方领兵者的另一半虎符合符才能调动军队。 虎符发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秦王朝通过制度建设, 建立起一个上自朝廷下至乡亭的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秦王朝通过层级控制,将全国的行政、司法、军事大权全部集中到皇帝手中。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第三,经济文化层面的统
7、一。秦始皇废止了六国货币,指定法定货币。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全国实行统一的赋税征收、财政管理,方便了经济贸易往来。秦统一文字,以秦地通行的大篆为基础,经过简化和规范,创建小篆,在全国推行。统一文字, 有助于国家政教的推行和各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看出,秦王朝在经济、文化层面完成了初步的统一,而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显然不是颁布几个政策就能完成的。 秦王朝以法家学说为主导统治思想, 企图实现文化领域的高度统一,以巩固统治。第二子目秦朝的暴政,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一,秦统一后,秦始皇并没有顾及连年战争后百姓渴望安定的民意,而
8、是大兴土木,兴建宫殿、陵墓、国防工程等,兴师动众巡行全国,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其二,秦始皇为了控制思想、统制文化,采取了极端的行为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一次朝宴上,博士淳于越批评郡县制、主张重行分封。丞相李斯认为诸生各持私学,以古非今,制造思想混乱,对统治不利。他建议禁绝私学,除秦国史、博士馆所藏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私人所藏诗、书、百家语全部烧毁;敢有谈论百家之说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想学习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大行焚书,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典籍遭到焚毁。秦始皇曾派徐市带领数千童男童女入海远航,寻找仙人,以求长生不老。他们的远航一无所
9、获。焚书的次年,方士侯生、卢生害怕秦始皇怪罪,相约逃亡。秦始皇大怒,以诸生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为由,下令将违法触禁的方士、儒生和其他学派诸生,共 460 多人在咸阳活埋,史称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师古与师今两种历史观矛盾激化的表现。在当时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禁止以古非今的反动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特别是焚书毁灭了许多文化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损失,严重摧残了文化发展。其三,秦统一后以法家学说为治国指导理论,继续实行严刑峻法。尤其是秦二世即位后,残杀宗室和大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分崩离析。秦朝人人自危,各阶级、阶层的人都感到过不下去了。
10、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时机终于成熟。第三子目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七月,秦二世下令征调淮河流域一带贫苦农民 900 人到渔阳 (今北京密云) 戍守。 他们行至大泽乡 (今安徽宿州)时遭遇大雨,无法如期抵达。秦律规定,失期要处斩。屯长陈胜、吴广号召戍卒杀死秦军官,揭竿而起, 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起义军提出伐无道、 诛暴秦的口号,各地纷纷响应。旧楚贵族项燕之子项梁和其侄子项羽在吴县(今江苏苏州)举事,平民刘邦在沛县(今江苏沛县)起兵。陈胜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后称王,建立政权,国号张楚,分兵数路攻打秦。秦二世二年(公元前 208)十二月,陈胜战斗失利,
11、被叛徒杀害。项梁叔侄立楚怀王熊槐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号令各路义军。西线刘邦一路攻城略地,八月顺利抵达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秦二世自杀,公子子婴称秦王。秦王子婴元年(公元前207)十月,刘邦进驻灞上(今陕西西安东郊),即位仅 46 天的秦王子婴投降,秦王朝灭亡。5.栏目内容设置的考虑栏目内容设置的考虑本课导入本课以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书影为导入,书影内容的主题是;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不得休息。由此衔接上一课所讲变法运动后的战国后期政局。 战国时期 250 多年间, 酝酿了走向统一的条件, 统一成为历史大势所趋。吕氏春秋反映了这种历史潮流,提出只有统一
12、才能结束战乱,统一是历史的选择。列国中只有适应这个历史潮流的国家,才能完成终结列国纷争、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历史纵横本课提供了一则历史纵横,即秦朝的政治危机。材料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在全国巡行中遇到的两个事件,以体现外表强大的秦朝,蕴含着深刻的危机。事件一是秦始皇刻石: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武力并不能让东方六国真正臣服。张良代表六国贵族的势力。张良原是韩国公子,其祖父、父亲曾为韩国五世君主之相。秦灭韩之后,张良对秦王朝有刻骨的仇恨。他散尽家财寻找刺客,并打造了一个 120 斤的大铁椎。张良和刺客带着大铁椎埋伏在秦始皇巡行必经之路上, 当秦始皇的车队经过时, 刺客用铁椎向车袭击
13、, 目标是秦始皇, 但击中了秦始皇随从的车辆, 秦始皇侥幸逃生。 秦始皇十分惊恐,下令大索天下,但是张良早已逃之夭夭。张良主谋刺杀秦始皇的活动虽然没有成功,但他隐居并等待时机继续反秦。大泽乡起义后,他参与刘邦军事集团,运筹帷幄,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反秦事业。秦朝统一后,六国残余势力是一股重要的反秦力量。事件二是老百姓强烈反秦。公元前 211 年,黔首在落到东郡的一块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广大人民群众用这种方式表达了对秦统治的仇恨。 两个事件反映了秦朝的强大只是表面现象, 其统治基础非常脆弱,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危机。史料阅读结合课文内容,本课提供两则史料阅读。第一子目秦的统一,提供了历代对秦始皇
14、统一和秦制高度评价的史料,一共有五条材料,是来自西汉、东汉、唐朝和明朝的史论。这些史料代表了后世对秦统一和秦制的历史价值、历史意义的肯定。秦之后各代学者、思想家充分认识到秦统一的伟大意义,并且将秦统一的意义与秦制结合起来看待。评价中,对秦始皇的肯定主要集中在统一中国的功绩方面, 秦统一是以变革制度为基础, 以创建统一的各项制度为中心。 对秦统一历史意义的认识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第一子目提供的史料正是针对这一重点。第二子目秦朝的暴政,提供了汉初贾谊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教训的史料。秦的速亡与之前建立的空前统一、强大繁荣的帝国形成鲜明对比,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议题。贾谊提出秦的灭亡是一夫作难而
15、七庙隳,即一种土崩式的瓦解。统一而又繁荣强大的帝国为何会快速地瓦解呢?根据贾谊的分析,主要因素是治国指导思想的选择失误,直接导致了其亡可立而待。秦统一之初,原本有一个大好的政治局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这是一个巩固统治的大好时机,一个关系统治安危存亡的历史节点。然而秦始皇不顾民意,在统一全国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继续采取法家暴虐之道治国,先诈力而后仁义,废弃了王道治国理念。历史事实证明,秦始皇的重大失误在于忽视了取与守不同术,兼并战争期间与和平治国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主导思想。攻与守的政治形势完全不同,如果采取单一、僵化的主导思想,将会导致灭亡。这就是秦王朝速亡带给后世最深
16、刻的教训。学思之窗本课设置了两则学思之窗。在第一子目秦的统一中,设置了从人才角度分析秦统一六国的学思之窗。史料中反映了秦在崛起过程中采用了特殊的人才政策。在第三子目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中,设置了关于陈胜建立张楚政权的学思之窗。教科书引用史记中的两条史料,叙述了陈胜确立张楚名号的过程与背景,反映了楚国反秦的强烈愿望,以及在反秦斗争中强大的号召力。思考点本课在第三子目设置了思考点: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则思考点要求学生比较两大反秦势力项羽和刘邦的优劣之处,分析在楚汉战争中获胜的条件。6.对本课相关内容的补充说明对本课相关内容的补充说明秦统一的原因童书业先生在 春秋史 中提出
17、, 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 是统一局面的酝酿。在列国纷争中酝酿、 准备统一条件的中心环节是制度改革, 一些诸侯国建立了以郡县制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旧的贵族政体进一步瓦解,以制度变迁方式准备了统一的条件。春秋初期,秦、晋、楚、齐、吴等国兴起了一种新的地方制度,即郡县制。由于郡县制便于地主阶级实行集权统治,进入战国后,魏、赵、韩、燕、秦等国普遍推行了郡县制。郡和县的长官由中央委派。国君直接掌握着郡、县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战国中期,封建官僚制度基本建立,普遍推行玺符制度,国家的行政权和军事权都集中在国君手中。周天子的统治秩序进一步瓦解, 社会经济发展与列国争霸需要引发的变法运动, 直接导
18、致了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变。君主专制、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列国新兴地主通过变法运动,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起新型的中央集权官僚制,夺取了贵族的统治权。新兴地主逐渐成为列国的统治者,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便有一个安定环境发展小农经济,保证对农民的剥削。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以北的游牧民族逐渐强大,对边境农业损害很大。地主阶级需要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以便集中力量,加强北方的边防,维护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 一方面为统一局面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也要求突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障碍,统一管理
19、水利、防治水灾。战国后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各地区在经济上的依赖和联系不断加强。各地区、各部族在经济上的往来和联系比较密切,已发展成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局面,这就需要全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三、问题解答1.学思之窗学思之窗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解题关键研读史料,分析秦广纳贤才与统一事业之间的联系。思路引领教科书介绍秦统一六国的背景时,提及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教科书内容与这则史料结合起来阅读思考,并分析秦统一中的人才因素。答案提示韩国派郑国借修渠而行间之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强烈主张驱逐来事秦的关东客卿,秦王赢政受到宗室贵族的压力,作出了驱
20、逐所有外来客卿的决定。商鞅变法内容中重要的一条即剥夺贵族特权, 由国君根据尚贤标准选官。 宗室贵族与外来士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许多具体的事实,如商鞅、张仪等,皆以客卿身份帮助秦国,证明六国来事秦之客无负于秦。秦僻在雍州,经济文化相对于东方六国较为落后,人才也比较匮乏,只有大量任用外来客卿,唯才是举,才能在大国争雄中崛起。李斯将人才提升到敌我战争中战略资源的高度, 强调了人才在统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最终, 谏逐客书改变了赢政的主张,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解题关键了解秦末反秦斗争的阶级矛盾根源,了解东方六国残余势力与秦王朝之间的矛盾。思路引领
2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秦统一后,在表面稳定的局势下蕴含多种社会矛盾。答案提示秦王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谣谚、楚人反秦意识最为强烈。因此陈胜起事时,便以楚的名义相号召,把国号定为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2.思考点思考点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解题关键与项羽相比,刘邦在政治制度、用人政策、军事策略方面都存在较大优势。思路引领引导学生通过对楚汉战争具体史实的理解, 分析秦亡后项羽、 刘邦两个军事集团之间战争形势的变化,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答案提示秦王朝灭亡后, 反秦队伍中势力最大的两个军事集团
22、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这场战争不再是农民起义战争,而是转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也可以说由秦末割据战争转化为统一战争, 是战国后期统一全国战争的延续。 以项羽为首的楚军起初居于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加之他刚愎自用,不能用人,残忍暴虐,将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刘邦则顺应秦王朝以来的统一形势,加之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取得了对全国的统治权。3.问题探究问题探究阅读上述材料,分析探讨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的历史作用。解题关键秦的崛起和统一, 鲜明地体现在秦连续四代获得军事上
23、的优胜, 军事优胜建立在政治优胜基础之上。吏治是治国的中心环节,也是秦超越东方六国的关键之处。思路引领秦的崛起建立在商鞅变法奠定的富强基础之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第 2 课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理解秦在吏治方面的改革措施与良好效果。答案提示商鞅变法废旧立新, 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 在地方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考核。这个制度便于国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国吏治出现了荀子所见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党。地方的行政管理权从世袭贵族手中回到国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国家的财政、军事、行政管理权,促进了秦。国富国强兵和行政高效。4.学习拓展学习拓展
24、近几十年来, 出土文献大量涌现, 往往能够印证、 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 查找其他例证,初步了解相关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解题关键出土文献是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出土的秦律大大补充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带给我们关于秦律、秦朝法治方面的许多细节信息。思路引领教师可以从简帛学兴起的背景出发,举例介绍秦朝重要出土文献资料情况。答案提示近年兴起一门新兴学科简帛学,号称时代显学,是对简牍、帛书等出土材料,从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的一门学问。教科书介绍的是 1975 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秦简。秦简中的法律条文,保留了秦律的很多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理解。例如其中的秦律
25、十八种置吏律记载:官啬夫节(即)不存,令君子毋(无)害者若令史守官,毋令官佐、史守。这条秦律的意思是,官府的啬夫如果不在,叫办事不出差错的有爵的人或令史代理,不要叫官府的佐、史代理。啬夫,古代官名,县及县以下地方行政机构的负责人;君子,这里指有爵的人;无害,秦汉时文书习语,意思是办事没有问题。置吏律是关于任用官吏的法律,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官员任用状况。除了教科书里介绍的之外,著名的出土文献还有很多。比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藏秦简。2007 年 12 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购藏一批竹简,竹简内容包括律令、数书、占梦书、质日等。 这些秦令名称和内容在秦简和秦朝文献中,大都是第一次见到,为进一步研究
26、秦朝律令乃至秦朝法制史提供了崭新的材料。四、图片说明1.吕氏春秋书影吕氏春秋书影吕氏春秋约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即公元前 239 年,距离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仅十九年。吕氏春秋反映了战国后期统一的历史潮流。战国后期,先秦各派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已到了一个总结阶段。吕氏春秋对诸子百家学术作了一次大规模的综合性概括,不别门户,集其大成,以利于国家的统治。 吕氏春秋以十二纪为首,每一纪以月令开头,以第一篇言天地之道,而以四篇言人事,每纪五篇,最后一篇是序意,共六十一篇。其次是八览。八览宗旨:天斟万物,圣人览焉,以观其类。从开天辟地出发,探究国家祸福由来,博论治国之术,现存六十三篇。最后是六论,共三
27、十六篇。吕氏春秋以当时的现实政治为纲,纲举目张,全书编次条贯系统,而且富有中国重实践、讲辩证的思维特色,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历史、伦理、军事等领域,博引诸子典籍,为秦统一天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先秦学术资料。2.秦始皇(公元前秦始皇(公元前 259前前 210)秦始皇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始皇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 以宏大气魄推动了统一事业的进程。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的历史作用也应被肯定。秦王朝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他所创建的许多制度,在当时来说都是适应历史进步的大胆改革。秦王朝的许多制度和措施一直影响至今。在中国历
28、史上,秦始皇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秦始皇为政勤勉,精力过人。他每天亲自处理大量奏章文书,不完成规定的数量就不休息。秦始皇完成了秦国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酷烈的统治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独断专行、恣意享乐,加重了人民苦难,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3.里耶秦简户籍簿里耶秦简户籍簿2002 年 4 月至 6 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山县文物管理所等文化部门对龙山县里耶镇里耶战国-秦代古城遗址进行发掘, 清理出土简牍 37 000 余枚, 绝大多数为秦代简牍。这批秦
29、简均为木质,最常见长度是 23 厘米,宽度为 1.48.5 厘米不等。其宽窄根据内容的多少决定,一般一事一简,构成一件完整的公文。简牍所用木材绝大多数为杉木,也有一定数量的松木和其他树种。这批简牍是秦代洞庭郡迁陵县政府档案,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文书、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等级和转运、里程书等。里耶秦简的出土和整理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秦代政治、经济等各项制度的认识。本图是其中记载户籍的简牍。编户民著籍于一地,政府就能掌控一户的人力资源。政府掌握全国户籍,就可以对国家资源作出相应调配。有确切的劳动人口数字和年龄组别,就能够根据相应人口多寡进行土地分配、征发赋役。本图反映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
30、案,共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栏是户人,名为夫,身份是士五,户人一般是成年男子。第二栏是户人的妻子,名叫沙,大女子表明沙为成年女子。第三栏、第四栏记录了户人的两个女儿,名为泽若和伤,两人都是未成年女子。户籍内容还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4.秦朝形势图秦朝形势图秦完成统一,建立起一个东至今朝鲜半岛北部,西至今甘肃东部,南至今越南中部,北迄黄河、阴山至辽东半岛,幅员辽阔的国家。疆域内除人口众多的华夏族外,还有许多其他民族。自此中国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族为主多民族共居的统一国家。秦始皇开拓疆土,使中国从此以东方大国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本图反映了秦朝疆域及其各郡郡治分布的情况。5.秦始皇帝陵秦始皇帝陵
31、秦始皇初即位就在骊山下为自己修陵墓,统一后又继续建造。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的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目前考古发掘的初步成果可证明此记载是可信的。有人利用地质探测仪器在始皇陵地面测试,初步断定地下可能埋藏有汞。经过初步普查和钻探可知:始皇陵的建筑遗迹南北长 7.5 千米,东西长 8.5 千米,周长 32 千米。其外部封土高大,其坟高 120 多米。1962 年陕西省文管会对始皇陵调查,测出陵丘下部已成方形,东西长 345 米,南北长 350米,周长 13
32、90 米,在陵丘正西约 277.7 米处实测封土约 43 米。始皇陵内城城墙东西长 580米,南北长 1355 米,周长约 3870 米,城墙宽约 8 米,推断其高度应在 810 米以上。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封土以北探出大型宫殿遗址,其中一处,南北长 62 米,东西宽 57 米,总面积为 3524 平方米。仅从遗留下的门道、地面就可看出,这座宫殿十分讲究。这只是陵墓的附属建筑,其正殿内有用青石板铺成的台阶,殿内地面是在原筑的夯土台上,又叠铺四层鹅卵石,中间以细沙灌缝,上铺一层 2 厘米厚的泥土,再上残存着略略雕过的线雕菱纹石铺地。地面就如此讲究,其他就不言而喻了。近年来,秦始皇陵附近钻探、调查
33、发现的许多遗物、遗迹都表明汉人所说的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汉书楚元王传)是毫不夸张的。6.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七月,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的 900 名戍卒,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州)时遭遇大雨,无法如期抵达。秦律规定,失期要处斩。屯长陈胜、吴广号召戍卒杀死秦军官,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起义军提出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各地纷纷响应。陈胜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后称王,建立政权,国号张楚, 分兵数路攻打秦。 起义军将领周文一路长驱直入, 攻至距咸阳仅几十里的戏 (今陕西临潼东)。本图反映了陈胜、吴广起义地点,进军方
34、向,起义军根据地和控制地区以及重要战役等情况。7.楚汉战争示意图楚汉战争示意图公元前 206 年至前 202 年十二月, 项羽与刘邦领导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政权进行了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而告终。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部进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不久,项羽也率兵入关,开始与先人秦都咸阳、退军驻守漏上的刘邦发生冲突,随后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项羽人秦都,火烧咸阳宫后东归。东归后的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刘邦被分封到汉中称汉王,驻军南郑。刘邦乘项羽出击齐地时,还定三秦,并继续东进,攻占彭城。公元前 205 年十二月,刘邦据守荥阳,开始修筑甬道,由敖仓运输粮
35、食来荥阳,与项羽对峙,双方进入相持状态。公元前 202 年,刘邦与韩信、彭越等合兵,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设计令汉军士卒在夜晚高唱楚歌,使楚军丧失斗志。项羽率军突围。最后,项羽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边,因当年率江东 8000 子弟西击秦军,至今无一人生还,竟不肯渡江。他与汉军搏斗,身负重伤,自刎江边。本图反映了刘邦进军路线、韩信进军路线、项羽进军路线和败退路线,以及楚汉战争中的主要战场情况。8.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有关秦律的竹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有关秦律的竹简1975 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秦简牍,其中 11 号墓出土 1100 多枚竹简,4号墓出土两块木牍。秦简
36、的长度在 23 厘米至 27.7 厘米之间,即约秦尺一尺至一尺二寸。竹简以丝绳分三道编组。简牍的内容包括;编年记(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三十年,即公元前 306 年至公元前 217 年间国家与墓主家庭的大事年表)、语书(原题,南郡守发给属县的文书)、秦律的部分抄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等)。在法制史上,秦律竹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我们未能见到完整的秦代法典。秦律是汉代九章律的基础。秦简中的法律条文,尽管不是秦律的全部,但保留了秦律的很多内容,大大丰富了对秦律的理解,对研究我国封建时代法律制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秦简中所摘录法律条文涉及秦统一前后的法律, 反映的时代是战国晚期到秦始
37、皇时期, 这是我国古代社会从诸侯割据称雄,向中央集权统一国家转变的时期。秦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前所未见的丰富材料。本图选自中华古文明大图集编委会编中华古文明大图集文渊(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2 年版)。参考资料一、资料与注释1.课文所引史料的解读课文所引史料的解读学思之窗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卷 87李斯列传【注释】兵:武器
38、。让:舍弃。却:拒绝。众庶:民众。明其德:显示他的恩德。资:供给,帮助。【解读】公元前 237 年李斯针对秦王的逐客令,上谏逐客书,劝阻了秦王的逐客行为。谏逐客书不仅阻止了这一次秦国的人才流失,而且巩固了秦的人才政策,即不论人才的出身等客观条件,只要对秦有贡献者,应一律接纳。这样的人才政策对秦国的强盛起到重要的作用。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西汉】司马迁;史记卷 48陈涉世家【注释】三老:古代掌教化之官。乡、县、郡均曾先后设置。豪杰:指才能出众的人,引申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被坚执
39、锐:坚,坚甲。锐,利兵。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此处指上阵战斗。无道:指不行正道的坏人或暴君。张楚;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建立的政权,号为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解读】秦二世元年(公元前 209)秋,陈胜率起义军攻克陈县(今河南淮阳),地方上的三老豪杰认为陈胜功宜为王。三老豪杰是地方领袖,代表普遍的民意。陈胜攻占地区也正是当年楚国旧境,百姓怨恨秦的暴政,怀念楚国,所以陈胜顺应这股潮流,以张楚为号建立政权。张楚政权建立后,极具号召力,各地农民和其他反秦势力,纷纷举兵响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西汉】司马迁:史记卷 7项羽本纪【注释】三户: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裴咽集解引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
40、足以亡秦也。一说指楚之昭、屈、景三大姓。但后人多用三户人家之义。【解读】亡秦必楚,既反映了秦末楚地人民强烈的复仇愿望,也体现了关东六国被灭后,楚国残余势力最强。因此所谓亡秦必楚,也是对山东六国残余反秦势力的总结。秦末农民起义的大潮中,楚军是主力,而且声势最大,号召力最强。在楚怀王的旗帜下,刘邦领导的起义军完成了灭秦的任务。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三嬗,指张楚、项氏(含楚怀王)、汉家。秦末战争,从建立张楚政权开始,最后以汉家建立帝业取代秦而结束。刘邦军事集团建立西汉王朝、
41、仍是对张楚事业的继承。因此,秦楚之争,以楚的胜利而告终。亡秦必楚成为一种在历史现实中实现了的预言。史料阅读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西汉】司马迁:史记卷 87李斯列传【注释】法度;法令制度。定;规定。【解读】这则材料反映了秦王朝建立了完备的中央集权体制,深刻地影响到后世治国方式,其创建之功,不可埋没。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东汉】班固:汉书卷 64主父偃传【注释】海内:国境之内,全国。古谓我国疆土四面临海,故称。一:统一,划一。【解读】这则材料反映了秦结束了战国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影响深远。从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长期延续,虽然后世经历过分裂时期,但统一始终是中华
42、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唐】李白:李太白全集卷 2古风其三【注释】六合;天下,人世间。虎视;形容威武之状。【解读】战国中后期,秦迅速崛起,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东方六国。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卷 3封建论【注释】制:政治制度。【解读】秦统一全国,在制度建设方面的创建功绩,非常重要。秦确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明】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解读】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 230),正式启动统一战争。秦军势如破竹,仅用十年时间灭掉六国,于秦王政二十六
43、年(公元前 221)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列国割据混战的局面,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今秦南面而王天下, 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 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西汉】司马迁;史记卷 6秦始皇本纪【注释】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
44、臣,或卿夫见僚属,皆面向南而坐。这里指居帝位。元元:善良的百姓。冀:希望。文书:书籍,文章。先:崇尚。后:轻视。顺权:顺应形势而权变。离:经历。【解读】秦朝建立统一局面之后迅速灭亡,历史教训十分深刻。秦亡后继起的西汉王朝初期有一个过秦的热潮,过秦论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因其对秦亡教训总结所具备的深刻性、代表性而被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全文引录。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统治理论选择出现重大的失误。 战国时期秦国从西部迅速崛起,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过度迷信武力,统一后继续采用尚武的法家理念治国。在战国时期主张王道治国的理论没有优势, 但在统一后的和平治理时期, 以德政为主
45、的王道治国方式值得重视。贾谊指出取与守不同术,是从秦亡中总结得到的主要历史教训。秦朝废王道,继续以暴虐之道治国,是其速亡的根本原因。探究与拓展(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汗,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倜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战国】荀子:荀子强国篇【注释】流汗:流,淫邪。汗,污浊。挑:轻佻
46、、奇异。古之民:是荀子称赞秦国百姓的话。荀子认为古代是理想社会,古代表高度评价。楛(ku):滥、恶。倜(ti)然:高远的样子。倜然:安逸的样子。四世有胜:四代都打胜仗。从商鞅变法到荀子访秦,秦国共经历了四代君主。数:道理、必然性。【解读】教材所引用荀子强国篇的这段材料集中论证了秦崛和统一的原因,提出秦国连续四代获得军事上的优胜不是偶然的, 而是建立在政治优胜基础之上。 战国中后期秦国迅速崛起,相对于山东六国,其政治优势主要体现在吏治优良上。秦通过商鞅变法在地方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考核。这个制度便于国君直接控制地方,是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行政上的体现。 秦吏治的优良也代表了中央
47、集权制度在早期治国方面的成功经验。2.相关典型资料及解读相关典型资料及解读丞相缩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 相攻击如仇仰, 诸侯更相诛伐, 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延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西汉】司马迁:史记卷 6秦始皇本纪【注释】填:通镇,安定。唯:表
48、示希望,敬词。后属:后裔,后代。雠:仇的异体字,仇敌。公:公家的,国家的。足:能够,可以。异意:反对的势力与意图。术:方法,手段。树兵:创设引起战争的条件。【解读】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初,关于采取怎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大臣们有不同的意见。丞相王缩等建议沿袭分封制,分封秦始皇诸子治理燕、齐、荆等地。廷尉李斯则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为例,说明分封不足取,主张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从长远考虑,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决定不分封诸子,在地方上普遍实行郡县制。秦始皇这一决策意义重大。首先,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基础,如果像西周初年那样实行分封制,就不可能实现中央集权。其次,建立在郡县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
49、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我国最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即以此为基础。最后,秦朝之后,不论是全国统一时期,还是数个政权并列时期, 地方行政制度中占主导地位的都是郡县制。 中国在公元前 3 世纪初就形成完善的官僚行政体制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态, 在当时的世界实属罕见。 这样一套自皇帝至郡县乡里、以文书行政为基本特征的官僚体制,是世界上出现最早、最完备的官僚体制。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成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
50、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西汉】司马迁;史记卷 7项羽本纪【注释】致命;传达言辞、使命,这里是请示命令的意思。如约;指按先前所说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约定办。义帝:假帝,名义上的帝,不是真正的帝。都:建都。【解读】相对于周八百余年的分封局面,秦十五年的统一只是短短一瞬。人们曾经对统一充满期待,希望自此可以过上太平、安稳的生活。正如贾谊所说: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但是秦王朝的所作所为却令他们大失所望。秦的暴政及其统治覆灭很容易让人们直观地归因于体制的变革, 而且原六国的旧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