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面棱棱面面顶点顶点棱棱 活动任务:活动任务:4 4人一小组,搭建长方体框架人一小组,搭建长方体框架1 1、选一选:选几种长度不同的小棒?每种几根?、选一选:选几种长度不同的小棒?每种几根?2 2、搭一搭:用选出的小棒搭一个长方体框架。、搭一搭:用选出的小棒搭一个长方体框架。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方体的长长、宽宽、高高。长长高高宽宽说一说说一说(1 1)墨汁盒的上面是什么形状)墨汁盒的上面是什么形状?与它相对的是哪个面?与它相对的是哪个面? (2 2)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个面与它相同?哪个面与它相同?
2、 (3 3)哪个面的长是)哪个面的长是1212厘米,宽厘米,宽是是3 3厘米厘米练一练练一练发挥你的想象发挥你的想象练一练练一练发挥你的想象发挥你的想象一一个长方体广告灯箱长个长方体广告灯箱长5 5米,宽米,宽1 1米,高米,高3 3米。灯米。灯箱的框架用铝条镶嵌,箱的框架用铝条镶嵌,至少需要多少米铝条?至少需要多少米铝条?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青岛五四制 2011 课标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信息窗一:红点问题 1长方体的认识。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根据青岛五四制 2011 课标版对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编排,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的教
3、学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基本特征,为学生进一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做准备。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从表象走向深刻,本课将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让学生深刻认识长方体顶点、面、棱等各部分的名称,以及长、宽、高的概念;二是直观认知相对的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和相对的棱长相等的特征。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从形体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建立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在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前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本节课学习长方体和
4、正方体奠定了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为了体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实践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基本特征,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可能在找相对棱和相对面之间的关系学生会遇到困难,需要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直观感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2、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
5、步的空间观念。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在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认知长方体棱、面的特征。课堂准备:课堂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带一个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学具、教具。教学过程:教学过程:1 1、联系生活,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教师问: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师:同学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长方体的物体,那么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揭示课题)【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对长方体直观认知的知识基础,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入手,让学生
6、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2、实践操作,探究新知实践操作,探究新知(一)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和数量(一)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和数量活动一:直观感知长方体学生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数一数。提问:你们在摸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交流:长方体有几个面?交流:长方体有几条棱?交流: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小结: 长方体有 6 个面,12 条棱,8 个顶点。【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数一数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从直观感受的面开始认识到抽象的顶点,弄清楚各部分的名称和数量,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 】(2 2)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认识长、宽、高探究长方体棱的
7、特征,认识长、宽、高1搭建长方体框架(1)PPT 出示活动提示:活动任务:4 个人一组,搭一个长方体框架活动要求:选一选:选几种长度不同的小棒?每种几根?搭一搭:用选出的小棒搭一个长方体框架。(2)学生操作,搭建长方体框架学生分小组活动。根据选取的小棒搭建长方体框架。 (预设两种长方体:一般长方体、较特殊长方体。 )(3)反馈交流学生活动结束,指名学生上台围绕搭建的长方体进行交流。a、一般长方体交流:用了几种小棒?每种几根?相同长度的棱在位置上什么关系?小结:长方体相对的 4 条棱长度相等。b、较特殊的长方体交流:用了几种小棒?每种几根?相同长度的棱在位置上什么关系?小结:长方体的棱一般可以分
8、为三组,每组有 4 根是相等的,特殊情况也有可能有 8 条长度是相等的。(4)适时拓展老师拿长方体框架,指出其中一条棱的长度,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还有哪些棱的长度跟它是相等的。(一般长方体说两条;较特殊长方体说 8 条相等的棱。 )2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1)利用长方体框架和 PPT 出示长方体。问:当老师去掉一条棱,你能确定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吗?(长方体框架实物)一根一根去掉长方体的棱,直到只剩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问:再擦去一条棱,你还能确定这个长方体的形状吗?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我们把底面两条棱的长度叫做长方体的长和宽,垂直于底面的棱的长度叫高。
9、 (出示 PPT)(2)适时拓展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弄清楚一个长方体有 12 条棱的基础上,先让学生选出搭建长方体需要的小棒,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会先思考,再操作,避免漫无目的的活动,提高学生动手的效率。 】(三)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三)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活动:给长方体框架贴上“面” 。(1)学生操作。(2)反馈交流。交流:长方体的这些面有什么特点?(相对的面形状、大小一样) 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有没有正方形的面?小结:相对的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给长方体贴上面的活动,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认知面的特征,经历知
10、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3、运用新识,解决问题运用新识,解决问题(一)说一说(一)说一说1墨汁盒的上面是什么形状?与它相对的是哪个面? 2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个面与它相同? 3哪个面的长是 12 厘米,宽是 3 厘米?(二)做一做(二)做一做一个长方体广告灯箱长 5 米,宽 1 米,高 3 米。灯箱的框架用铝条镶嵌,至少需要多少米铝条?4 4、全课总结,分享收获全课总结,分享收获1总结全课。学生说一说认识了长方体的哪些特征。2课堂拓展。课件动画演示:一个方体,先将高变矮变成较特殊长方体,再将长变短得到一个正方体。【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11、的抽象概括能力,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学会总结。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为后面认知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作铺垫,激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的探究欲望。 】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顶点 8 个棱 12 条 相对的 4 条棱长度相等面 6 个 相对的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简洁精炼的表格式板书,让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到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数量,以及特征,方便学生有条理的总结。 】教材分析目录 Contents教学目标2教法学法3教学过程45总 结教学分析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 根据青岛五四制2011课标版
12、对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编排,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的教学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基本特征,为学生进一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做准备。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从表象走向深刻,本课将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让学生深刻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二是真正精准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分析1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从形体上认识了长方体和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从形体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建立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在二年级下正方体,建
13、立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在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前的学习册进一步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前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本节课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奠定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本节课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奠定了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了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为了体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充组合作意识,因此,为了体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实践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将采用分的操作实践中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认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基本
14、特征,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识长方体基本特征,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可能在找相对棱和相对面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可能在找相对棱和相对面之间的关系学生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适时引导。之间的关系学生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适时引导。教学目标目录 Contents教学目标2教法学法3教学过程45总 结教学分析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 教学目标21、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2、在观察、操作、谈论、交流的小组式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
15、、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真正理解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在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正确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 教法学法目录 Contents教学目标2教法学法3教学过程45总 结教学分析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 教法学法32.观察法、实验法,分组讨论、合作交流1.自主操作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为主教学过程目录 Contents教学目标2教法学法3教学过程45总 结教学分析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 教学过程4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建立长方体和正方
16、体的表象,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观察,引共鸣 教学过程4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操作中直接感知顶点、棱、面的含义,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从生活中观察,引共鸣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教学过程4 我爱动手搭一搭、补一补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体的活动,突显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生活中观察,引共鸣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教学过程4运用新识,解决问题五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是够丰富的,所以在找相对棱和相对面之间的关系时会比较困难,通过棱、面的综合联系可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让学
17、生综合的不理解棱和面的特征。 我爱动手搭一搭、补一补从生活中观察,引共鸣初步认识顶点、棱、面 教学过程4通过让学生总结长方体棱的特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并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全课总结,分享收获运用新识,解决问题 我爱动手搭一搭、补一补从生活中观察,引共鸣初步认识顶点、棱、面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 顶点 8个 棱 12条 相对的 4条棱长度相等 面 6个 相对的面 大小、形状完全相同总 结目录 Contents教学目标2教法学法3教学过程45总 结教学分析1长方体的认识说课 总 结5 本节
18、课的设计,我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我力图通过组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摸、搭,通过用眼睛看,用嘴说,使学生手、眼、口、脑协同发挥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说课稿 1、说教材、学情:说教材、学情:教材分析:根据青岛五四制 2011 课标版对图形与几何这一领域的编排,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的教学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
19、基本特征,为学生进一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做准备。为了让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从表象走向深刻,本课将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让学生深刻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二是真正精准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和区别。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从形体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建立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在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前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本节课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奠定了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因此,为了体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实践中经历知识形成的
20、过程,本节课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基本特征,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可能在找相对棱和相对面之间的关系学生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适时引导。2、说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认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2、在观察、操作、谈论、交流的小组式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真正理解长方体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1、本着新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在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正确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三、说教法:三、说教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老师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说学法: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由此,我主要是引导学生用观察法、实
22、验法,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的。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四、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观察,引共鸣(一)从生活中观察,引共鸣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象,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探索长方体特征这个环节里,我准备四个活动:它们依次是:活动活动 1、 “摸一摸、数一数摸一摸、数一数” ,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和数量,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和数量在这个活动里,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性的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3、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了长方体形状的物体,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在视觉和触觉的双重影响下,认识了长方体的结构,初步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和数量。本环节旨在通过摸一摸、数一数过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中,从直观感受的面开始认识到抽象的顶点,弄清楚各部分的名称和数量,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活动活动 2、搭一搭,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认识长、宽、高、搭一搭,探究长方体棱的特征,认识长、宽、高在学生已经初步的认识了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和数量之后,我要求学生拿出学具袋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搭一个长方体框架,在搭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棱,并探索到长方体的棱的特征。以小组为单位将发现与全
24、班分享。在认识棱的基础上,通过一根一根擦除长方体的棱,直到只剩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从而认识长、宽、高。本环节在弄清楚棱有 12 条的基础上,先让学生选出搭建长方体需要的小棒,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学会先思考,再操作,避免漫无目的的活动,提高学生动手的效率。活动活动 3、补一补,探究长方体的面、补一补,探究长方体的面搭完长方体框架之后让学生将面补齐,同时让学生了解到长方体有 6 个面,并让出现特殊情况的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了解到长方体的特殊情况。本环节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拼长方体的活动,突显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
25、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时间,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观察中找到答案,运用迁移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学习目标。(3)运用新识,解决问题运用新识,解决问题五年级的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是不够丰富的,所以在找相对棱和相对面之间的关系时会比较困难,通过棱、面的综合联系可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让学生综合理解棱和面的特征。(4)全课总结,分享收获全课总结,分享收获在本环节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学会总结。同时通过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动画为后面认知正方体的特征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作铺垫,激发学生对后续知识的探究欲望。四、说
26、板书设计:四、说板书设计:简洁精炼的表格式板书,让学生能更直观的了解到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数量,以及特征,方便学生有条理的总结。长方体的认识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长方体的认识顶点 8 个棱 12 条 相对的 4 条棱长度相等面 6 个 相对的面 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五、总结五、总结: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我力图通过组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摸、搭,通过用眼睛看,用嘴说,使学生手、眼、口、脑协同发挥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一)说一说(一)说一说1墨汁盒的上面是什么形状?与它相对的是哪个面? 2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个面与它相同? 3哪个面的长是 12 厘米,宽是 3 厘米?(二)做一做(二)做一做一个长方体广告灯箱长 5 米,宽 1 米,高 3 米。灯箱的框架用铝条镶嵌,至少需要多少米铝条?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