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1 页1. 体液体液: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主要由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组成。2. 内环境内环境(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2) 内环境的概念: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血浆、组织液 和 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3)人体内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如: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或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4)特别提醒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膀胱、泪腺、汗腺等孔道中与
2、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外部环境,因而汗液、泪液、尿液、消化液等虽在体内,但 不属于内环境,也 不是体液。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 细胞外液的成细胞外液的成分分( (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 )(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内环境的三种主要组成中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最相近。(2)属于内环境成分的物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存在的物质就属于内环境成分,包括:消化或呼吸系统吸收的物质: 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血浆蛋白代谢废物:如水、CO2、尿素、尿酸、氨
3、等。细胞合成的分泌物: 如激素、 抗体、 淋巴因子、 神经递质、 组织胺、 纤维蛋白原等。(3)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物质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膜上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聚合酶、解旋酶、受体、载注: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浆血液)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血浆第 2 页 共 21 页体 等。分泌到人体外界环境的物质:如 消化酶、尿液、泪液、汗液、体腔液等。存在于消化道中的食物、不能被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渗透压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
4、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无机盐和和蛋白质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以上来源于 Na+和和 Cl-(细胞内液渗透压来源(细胞内液渗透压来源于于K K+)0.9%的 NaCl(生理盐水)是血浆的等渗溶液。组织水肿原因分析: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降低引起组织水肿。(2)酸碱度正 常 人的 血 浆 近中性,pH 为7.357.45。血浆 pH 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调节血浆 pH 的物质:缓冲物质,如 H2CO3/NaH
5、CO3(主要)、NaH2PO4/Na2HPO4等。(3) 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 37 左右。5.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体内细胞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3)内环境与体内各器官、系统的联系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器官有小肠、肺、肾、皮肤。营养物质消化系统循环
6、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代谢废物内环境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O2 呼吸 系统 循环 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CO2内环境循环系统 呼吸 系统。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组织液。(4)葡萄糖与 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穿膜层数分析葡萄糖至少穿过7层膜,O2至少穿过11层膜注: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小肠黏膜上皮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1. 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体内细胞代谢活动。随着外界环境因素 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减少下降增多升高增加第 3 页 共 21 页2. 内环境的稳态内环
7、境的稳态(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 动态平衡 中。3.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 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直接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法国生理学家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助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3)人体维持稳
8、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导致细胞代谢紊乱,疾病发生。4.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常的血氧水平和血糖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b.适宜的温度和 PH 是酶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c.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第第 2 章章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第第 1 节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 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2 2、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第 4 页 共 21 页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传入神经和传出
9、神经:外周神经系统都含有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人体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人体安静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增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3 3、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结构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结构神经元结构示意图神
10、经胶质细胞数量是神经元数量的 10-50 倍神经纤维=轴突+髓鞘神经=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包膜第第 2 节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概念: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 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类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时间生来就有后天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可建立可消退刺激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条件刺激(信号刺激)数量有限几乎无限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大脑皮层举例缩手反射、膝跳反射、谈虎色变、眨眼反射、吮吸反射、吃食物时分泌唾液、望(谈)梅止渴、排尿反射、小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联系1、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非
11、条件反射可转化为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建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退;树突细胞体轴突神经纤维第 5 页 共 21 页传入、传出神经的判断:a.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b.小入大出: 与较小一边相连的是传入神经,与较大一边相连的是传出神经。3、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来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4、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是传入神经末梢(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
12、构,功能是接收内、外界刺激,并产生兴奋。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功能是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注意: (1)反射弧中任一环节被破坏,反射都不能发生,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发生的条件:a.适宜强度的刺激;b.反射弧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起点是感受器,终点是效应器。(2)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任一受损,无感觉无效应(动作) 。(3)传出神经、效应器任一受损,有感觉无效应(动作) 。(4)感觉产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感觉的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传出神经与效应器不参与) ,所以不属于反射。思考:a.直接刺激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也会引
13、起效应器发生相应的反应,这是不是反射?不是。b.橡皮锤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有感觉但没反应,原因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第第 3 节节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细胞或组织(如神经组织)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感受器效应器突触神经中枢第 6 页 共 21 页一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6. 神经纤维上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a 点之前静息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K外流(方式:协助扩散)。ac 段动作电位的形成: 受刺激后, Na迅速大量内流(方式:协助扩散),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由内负外正变
14、为内正外负。c 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cd 段静息电位的恢复:K迅速大量外流(方式:协助扩散),导致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de 段恢复初静息水平: 静息电位恢复后, Na-K泵吸 K排 Na(方式: 主动运输)二二.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基础突触结构:突触是由 突触前膜 、 突出间隙 和 突触后膜 三部分构成的。结构模式图如下: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判断:内侧有突触小泡的是突触前膜,没有的是突触后膜。注:由于钠钾泵的保钾排钠,使神经细胞膜的膜内K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轴突线粒体能量突触小泡神经递质胞吐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突出间隙组织突触后膜细胞体树突突触小体第
15、 7 页 共 21 页类型:轴突细胞体型(表示为:)、轴突树突型(表示为:) 。关于神经递质关于神经递质:位于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中;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 性递质;化学成分种类较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氨基酸类等;作用是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去向被迅速分解而灭活或被移走或被回收。(2)兴奋的传递过程兴奋的传递过程:神经冲动 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内侧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方式:胞吐)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出间隙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化学本质:糖蛋白)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或 抑制。突触上信号转化突触上信号转化: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16、突触前膜上信号转化:电信号 化学信号 ;突触后膜上信号转化:化学信号 电信号 。(3)传递特点传递特点方向: 单向传递,速度慢。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上。突触延搁突触延搁: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Cl内流,维持外正内负,突触后膜更难以兴奋。注意注意: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突触起作用的起作用的作用机制作用机制: a.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
17、释放速率;b.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c.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4)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刺激 b 点:兴奋先到达a点,后到达d点。指针偏转2次,方向先左偏后右偏。刺激 c 点: 兴奋只能到达 d点, 不能到达a点。 指针偏转1次, 方向右偏。注:图中突触上兴奋传递方向:从左向右。第第 4 4 节节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一、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分级调节1.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脑和脊髓和脊髓,其中存在着控制同一生理活动的中枢。如眨眼反射、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但也受大脑的调节。2. 大脑的表面覆盖
18、着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大脑皮层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大脑皮层;人的大脑有丰富的沟回;大脑通过大脑通过脑干脑干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通过与脊髓相连,大脑发出的指令,可通过脑干脑干传到脊髓。传到脊髓。3. 大脑皮层的第一运动区位于大脑的中央前回中央前回,与躯体运动的功能密切相关,与躯体运动的功能密切相关。(1 1)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关系是)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关系是倒置倒置的的( (头面部是头面部是正向正向的的) ;(2 2)大脑皮层中代表区范围大小与)大脑皮层中代表区范围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相关;(3 3)交叉交叉性控制
19、(但不是绝对的性控制(但不是绝对的) ,一侧皮层主要支配对侧躯体。,一侧皮层主要支配对侧躯体。N Na a或或C Cl l离子离子通道蛋白通道蛋白第 8 页 共 21 页4. 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 脊髓等的共同控制, 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二、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1.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存在着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也是通过反射进行调节。2. 排尿反射:中枢在中枢在脊髓脊髓,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脊髓对膀胱扩大和缩小的控制是由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支配的:交交感神经兴奋感
20、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利于储尿利于储尿;副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神经兴奋,会使膀胱会使膀胱缩小缩小,利于利于排排尿尿。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尿意在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是因为大脑皮层对脊髓进行着调控;尿意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的躯体感觉中枢产生。中枢产生。3.3. 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低级中枢,通过它可以完成简单的内脏反射活动通过它可以完成简单的内脏反射活动,如排尿、排便、血管收缩等;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不受意识支配。如果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反射可以进行,但不受意识支配。4.4. 脑
21、干中有许多调节内脏活动的脑干中有许多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基本中枢,如呼吸运动的中枢、心血管活动的中枢等,一旦受损,各种生理活动即失调,严重时呼吸或心跳会停止;5.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较高级中枢,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以调节,使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相联系,以调节体体温温、水平衡水平衡、摄食摄食等主要生理过程等主要生理过程。6.6. 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高级调节者节者,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节作用,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节作用,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不完全自主。第第 5 5 节节 人脑的
22、高级功能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情绪等方面的高级功能。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大多数人主导语言功能的区域在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左半球负责;大多数人的大脑右半球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如音乐、绘画、空间识别等。2.人脑的语言功能人脑的语言功能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写、读、说。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W 区受损,不能写字;V 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S 区受
23、损,不能讲话;H 区受损,不能听懂话。注:听觉中枢受损,表现为听不见别人讲话;视觉中枢受损,表现为看不见。3.学习和记忆学习和记忆也是脑的高级功能也是脑的高级功能,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经验的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也是动物学习的过程。学习和记忆也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学习和记忆也不是由单一脑区控制的,而是由而是由多个脑区多个脑区和和神经通路神经通路参与。参与。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 行为 、 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人类的记忆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
24、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后两个阶段相当于长时记忆。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4 4. . 情绪情绪(1)情绪是大脑的高级功能之一,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是情绪的两种相反的表现。第 9 页 共 21 页(2)抑郁症的形成:消极情绪抑郁(短期)持续抑郁抑郁症。(3) 抗抑郁药物一般通过作用于突触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原理:有的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 5-羟色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的 5-
25、羟色胺保持一定的浓度,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第第 3 章体液调节章体液调节第第 1 节激素和内分泌系统节激素和内分泌系统1、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1)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统称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再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睾丸、卵巢等。(2)外分泌腺:有导管,其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去(消化道、体外) 。常见的有唾液腺、胃腺、汗腺、皮脂腺、乳腺等。2、激素的发现(1)沃泰默的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神经调节。(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结论:在稀盐酸作用下,由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经血液循环运送到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促胰液素是一种
26、化学物质。3、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4、内分泌系统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以及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共同组成。5、激素:由相对独立的内分泌腺或兼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如:小肠粘膜细胞分泌促胰液素)或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6、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内分泌系统是机体整体功能的重要调节系统。7、研究激素的方法:结扎法、阉割法、移植法、饲喂法、注射法。8. 激素调节: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9.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内分泌腺激素化学本质主要功能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多肽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
27、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蛋白质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促进 生长发育,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含碘氨基酸衍生物促进生长发育;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提高(促进)细胞代谢的速率,增加 产热性腺睾丸雄性激素固醇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卵巢雌性激素胰 胰岛A胰高血糖素多肽升高血糖第 10 页 共
28、 21 页腺细胞胰岛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降低血糖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氨基酸衍生物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提高机体应激能力胸腺胸腺激素多肽知识拓展:胰腺: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其中含有能消化食物的消化酶,如蛋白质酶等。内分泌部:分泌激素,如调节血糖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思考:能否通过研磨胰腺的方法获得胰岛素?为什么?不能,研磨破坏了细胞结构,胰岛素会被外分泌部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分解。特别提醒: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因为 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效;固醇类和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既能注射,也能口服含氮类激素的受体位于靶细胞表面,固醇类激素的受体在靶
29、细胞内。思考:幼年时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侏儒症,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使人患巨人症;若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呆小症。人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表现为 食欲旺盛、身体消瘦,神经系统兴奋性高 。给小蝌蚪饲喂甲状腺激素,可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发育成小型青蛙。第第 2 节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激素调节的过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一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源去路血液中的糖称为血糖, 主要是葡萄糖。注意:血糖可以合成肌糖原,但是肌糖原不能分解补充血糖2.调节过程激素名称作用途径作用效果胰岛素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抑两个来源抑两个来源)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吸收) 、利用(氧化分解)和储
30、存葡萄糖(合成糖原)(促三个去向)(促三个去向)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两个来源(促两个来源) 升高血糖肾上腺素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第 11 页 共 21 页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神经中枢在 下丘脑。血糖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为非条件反射。胰岛 A(或 B)细胞可直接感知血糖含量的变化,也可接受有关神经的控制。而肾上腺只接受有关神经的控制。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 B 细胞活动,使胰岛素的分泌增多;胰岛素能抑制胰岛 A 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减少。注意注意:胰岛素是目前所知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但使血糖浓度升
31、高的激素并不仅有胰高血糖素,还有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的提高血糖浓度。3.反馈调节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 ,反过来又作为信息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类型: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如:分娩、血液凝固、排尿反射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例:血糖调节、稳态调节等。意义: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 具有重要意义。4.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
32、腺素、胰高血糖素都升高血糖;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都促进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都促进细胞代谢产热。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5.糖尿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尿糖(1) 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 (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2)发病机理:1 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减退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需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2 型糖尿病: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过少。胰岛素并不缺乏。预防措施:控制饮食,多运动。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过程:甲.分级调节,乙.反馈调节下丘脑调节垂体活动
33、,垂体又调节甲状腺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分级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会反过去影响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当血液中第 12 页 共 21 页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它们的活动减弱,相应激素的分泌量减少,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小动物的甲状腺被切除后短期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增多。2、调节机制(1)分级调节:下丘脑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应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2)分级调节系统也称为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体轴,靶腺体还有肾上腺皮质、性腺。(3)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34、。(4)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注意:胰岛素的分泌没有垂体参与)3、分级调节的意义: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_,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三三. 激素调节的特点激素调节的特点(1)通过)通过体液体液 运输:运输:激素弥散在体液中,随血液流经全身,因此可通过抽取血样检测激素的水平(2)作用于)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但会作用于特定的细胞或器官(细胞膜表面的受体) 。(3)作为信使传递信息作为信使传递信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 灭活。(4) 微量高效微量高效:激素种
35、类多、量极微,注意: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 催化 作用,更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活动, 而是作为信息分子随体液到达靶细胞, 使靶细胞原有的 生理活动 发生变化。归纳总结:酶、激素、神经递质、载体归纳总结:酶、激素、神经递质、载体(1)酶 、 激素具有高效性。 酶、激素、神经递质、载体 都具有专一性。(2)能产激素的细胞 一定能产生酶,能产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3)激素、神经递质作为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而失效。酶具有催化作用,在反应前后不变。载体具有运输作用。第第 3 节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1.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激素、C
36、O2、H等化学物质(调节因子)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2.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项目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神经调节反射弧迅速准确、比较局限短暂体液调节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比较长4.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平衡调节实例一:体温平衡调节第 13 页 共 21 页(1)体温平衡的原因: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动态平衡的结果。只要产热和
37、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即只要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即产热产热 = = 散热散热,则体温相对恒定;,则体温相对恒定;体温上升时,产热 散热;体温下降时,产热 散热时,则体温上升;产热 散热时,体温下降。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产热少,散热也少。外界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环境温度高时,产热少,散热也少。(2)机体的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产热与散热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注: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作为体内热量的来源, 小部分能量储存在直接能源物质 ATP 中, 用于 各项生命活动)产热途径:以骨骼肌(战栗)和肝脏产热为多还
38、有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释放,使肝脏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散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是汗液蒸发散热。(3 3)体温调节的结构基础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温觉(即冷觉热觉)中枢:大脑皮层。温度感受器: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4)体温调节:体温调节:通过调节上述器官通过调节上述器官的的产热产热与与散热散热 实现的。实现的。温度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为温度的变化,而不是“冷” “热”本身。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
39、热来调节体温;炎热环境中主要是神经,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调节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为非条件反射。由此可见,体温调节是由由此可见,体温调节是由神经神经调节调节和和体液体液 调节调节共同实现的;共同实现的;冷觉冷觉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热觉热觉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T TRHRHT TSHSH汗液减少汗液减少减少减少收缩收缩减少减少增加增加增加增加战栗战栗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舒张舒张增加增加汗液减少汗液减少收缩收缩第 14 页 共 21 页这类通过神经影响这类通过神经影响 激素的分泌激素的分泌 ,再由激素对再由激素对 机体功能实施调节机体功能实施调节 的方式的方式,称为神经
40、称为神经-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5 5)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有限的。长期处于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会出现如冻疮、失温、中暑等现象,稳态会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实例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实例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的来源与排出: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主要通过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2)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调节。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都在下丘脑。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有关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产生、分泌部位是下丘脑的神经分
41、泌细胞,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 ;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Na+的重吸收, 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由肾上腺皮质分泌)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对尿量和尿的成分实现的。提醒: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产生兴奋,也能分泌激素。5.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联系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联系(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大量丢失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大量丢失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上升第 15
42、 页 共 21 页第 4 章 免疫调节1.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及其表面蛋白质等物质。抗体:由浆细胞(细胞)产生,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其次组织液、淋巴和外分泌液中也有。抗原呈递细胞:B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2.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三道防线(1)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 皮肤 、 黏膜及其附属结构,唾液、泪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盐酸等。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43、(如 溶菌酶 )和吞噬细胞 (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 循环组成的。3.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起作用。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此功能异常易发生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识别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此功能异常易发生肿瘤或持续的病毒感染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在人体所有细胞膜的表面都有作为分子标签来起作用的一组蛋白质,病原体也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免疫系统靠细胞表面的
44、受体来辨认它们的。2. 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 免疫和细胞 免疫。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众多的 淋巴细胞。(1)体液免疫:病原体存在于细胞生成成熟集中分布免疫作用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其他细胞免疫作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胸腺骨髓第 16 页 共 21 页外液(即内环境)中时,主要靠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B 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 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因子能促进 B 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结果结果: :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体并不能杀灭抗原,只是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
45、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细胞免疫:病原体(病毒、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侵入到宿主细胞(靶细胞)内时,靠细胞毒性 T 细胞攻击靶细胞使之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发挥细胞免疫。结果:细胞毒性 T 细胞并不能杀灭抗原,只是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到体液中的抗原最终需要由体液免疫来清除,即释放的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吞噬细胞可参与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和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如果病原体被吞噬细胞直接吞噬消化,则属于第二道防线( 非特异性 免疫)。辅助性 T 细胞可参
46、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但作用不同: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 T 细胞与B 细胞结合,是激活 B 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同时会分泌细胞因子,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细胞免疫中,辅助性 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 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能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主要是辅助性 T 细胞;能与靶细胞接触的细胞是细胞毒性 T 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有辅助性 T 细胞、B 细胞、记忆细胞、细胞毒性 T细胞、抗体;能识别抗原,但无特异性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是浆细胞。浆细胞来源于B 细胞(初次免疫)和记忆 B 细
47、胞(二次免疫)。二次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记忆细胞。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快,作用强,抗体浓度高,发病程度低或不发病。对于外毒素(如蛇毒),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病毒、胞内寄生病原体(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病原体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病原体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注:器官移植、自身肿瘤引起的是细胞免疫)4 4.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通过信号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网络,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与受体(一般是蛋白质)特异性结合。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防卫功能过强,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
48、疫)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过敏原。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的表面。第 17 页 共 21 页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举例: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休克等。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防卫功能过强)概念: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 “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注: 因为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举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3.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
49、 (防卫功能过弱)实例: 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简称AIDS)抗原(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致病机理:HIV 侵入人体后,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 细胞,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丧失,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1.疫苗:疫苗:是指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1)减毒疫苗:丧失致病能力,毒性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常用的有卡介苗、牛痘疫苗等。接种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2)灭活疫苗:强抗原病原微生物用理化方法灭活后制作而成。常用的有伤寒疫
50、苗、狂犬疫苗等。制备简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接种量大且需多次接种。2.器官移植: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免疫排斥、供体器官短缺等。(1)组织相容性抗原:每个人的细胞表面带有的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 HLA。(2)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 HLA 是否一致或相近。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活率。3.免疫学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包括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免疫学的应用除了免疫预防,还包括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项目免疫预防免疫治疗时间病原体感染前的预防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注射疫苗(经处理的抗原)抗体、细胞因子、血清等目的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抗体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