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壤的形成一土壤概述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01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02疏松表层。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03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物质条件,是人类生存的04物质基础。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1)含义:01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02结构疏松的03风化物。(2)与土壤的关系: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04初始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05物理和06化学性质。2气候(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07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08性质与09强度。(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10旺盛,全年都能11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12减少。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
2、影响。3生物生物是土壤13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14最活跃的因素,土壤15肥力与16生物作用密切关联。4地形(1)地形垂直变化与土壤: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17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2)不同地形类型条件下的土壤: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18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19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20深厚的土壤。5时间因素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21成熟。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提示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
3、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三土壤剖面1.含义:土壤剖面是指地面垂直向下的01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02土层所构成。2土层(1)有机层:土壤表层的03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04有机质为主。(2)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积累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05黑色。(3)淋溶层:由于06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07低,色泽较淡。(4)淀积层:常与08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
4、质沉淀、积累的层次。(5)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发育的09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10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11岩石。就土壤剖面而言,森林土壤与草原土壤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提示森林土壤有枯枝落叶层。知识框架梳理1土壤的形成过程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1)成土母质与土壤(2)生物与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生物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气候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5)时间与土壤土壤形成时间越长,土壤发育程度越高,土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6)人类活动与土壤知识总结1判断
5、土壤的依据:具有肥力,生长植物,疏松表层。2土壤的物质组成序号物质组成特点矿物质矿物质是成土母质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组成土体的“骨架” ;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质集中在土壤表层; 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水分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含量此消彼长;性状良好的土壤,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空气3土壤的组成与结构教材活动巧点拨教材第 121 页探究思路点拨1.地处群山环绕的山间盆地中,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受流水作用的影响,山上的硒被带至山间盆地沉积下来,形成富硒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从而吸引人们居住。2形成:山上的岩石富含硒,受流水作用的影响,山上
6、的硒被带至山间盆地沉积下来,形成富硒土。影响因素:岩石、气候、生物、地形、流水作用,人类活动等。教材第 125 页活动思路点拨1.不完全正确。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土壤层较厚,但热带荒漠地区因为植被少,降水少,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较薄;温带湿润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风化壳较厚,发育的土壤层较厚;干旱和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薄。2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并在比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发育而成,发育程度最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风化
7、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但在坡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因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因而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3(1)例 1: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东北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为土壤发育提供了有机质;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土壤肥沃。例 2:我国江南丘陵的红壤。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较快,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降水较多,地形起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土壤中矿物养分含量少,土壤贫瘠。(2)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
8、、温度状况,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剥夺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从而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各种耕作土壤。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是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由于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规律,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教材第 127129 页活动思路点拨1.(1)黄壤和赤红壤分布于中南部山地,砖红壤大致呈环状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区,燥红土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狭窄的沿海平原,北部和东部河流沿岸有水稻土的分布。(2)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
9、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海南岛西南部降水少,气候干热,所以发育了燥红土。(3)结合海南岛土壤类型分布图可知,黄壤和赤红壤主要分布于中部的山地,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降低,所以发育了亚热带的土壤。2(1)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2)泥岩地区的土壤遇水易形成泥浆,透水性差,培地茅具有茂密的根系,可增加雨季时地表水的下渗量;旱季时又可保持土壤水分,减少蒸发,利于果树的生长。3(1)大气圈可以满足植物的呼吸,促进土壤营养物质的合成,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影响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水圈可以促进土壤化学元素的迁移,而土壤的结构特征又可以影响水体的分配;岩石圈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而土壤分布在岩石圈
10、的表层,可以减缓岩石遭受风化、侵蚀等的破坏;土壤可以支持并调节生物过程,而生物又可以为土壤积累有机质,固定养分。(2)有道理。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土壤粗细状况)关系密切。因为各种成岩矿物抗风化的能力差别显著,所以在不同的成土母质中,风化物颗粒大小不一,据此判断土壤下面岩石的性质。欣赏希施金的作品时,可根据以下几点判断成土母质的特性:若土壤质地较细,含粉砂和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则说明是发育在颗粒较细的成土母质上的;若土壤质地较粗,含砂粒较多而含粉砂和黏粒较少,则说明是发育在颗粒较粗的成土母质上的;若土壤含石块较多,则说明是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若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则说明是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