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27.55KB ,
文档编号:2030283      下载积分:1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030283.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材)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达标检测.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教材)2019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达标检测.docx

1、本章达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B.我国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气候越恶劣,群落的单位面积内物种越少C.在群落中比较常见的物种就是该群落的优势种D.人类活动有可能会导致群落的优势种发生变化2.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不同的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变化受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B.动物的季节性迁徙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C.两种动物的食性相同,说明两种动物的生态位相同D.每种动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

2、于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3.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B.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C.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D.水生生物与光的穿透性、水体温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4.某种植物病毒 V 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 V 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 V 是互利共生关系5.如图所示为草原上生活的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则其种间关系为()A.寄生B.竞争C.捕食D.互利共生6.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叙

3、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B.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C.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草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森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7.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为植食性动物B.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C.一片农田中,玉米长势参差不齐,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D.高山上,山脚、山腰、山顶生物种类有所不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8.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蝌蚪,三者之间无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 4 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 1 200 只蝌蚪(甲、 乙、 丙各

4、400 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 3 种蝌蚪的存活率如表。下列推测合理的是()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A.捕食者主要捕食乙和丙B.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甲、乙、丙三个种群在人工池塘中因彼此竞争一般呈均匀分布9.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 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 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

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B.统计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用标记重捕法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10.在沙漠地区,动植物稀少;在热带雨林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 这说明()A.阳光对植物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B.阳光能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C.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D.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11.由于气候等,一个水塘会慢慢变小、 变浅,形成沼泽地,再逐渐变成一片灌木丛,下列关于该演替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演替过程中灌木因其在争夺阳光中

6、占优势而取代前一群落成为优势种B.该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 K 值不一定都在上升C.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D.该群落最终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12.某地退耕还林过程中,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过程如下:弃耕农田稀疏灌木阶段人工种植乔木形成乔木阶段。 下列关于此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此弃耕农田发生次生演替,应为苔藓阶段B.灌木阶段为乔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条件C.乔木阶段垂直结构比灌木阶段垂直结构简单D.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未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13.某池塘群落演替的过程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B.图示只展示了部分演替过程,演替将在此基

7、础上继续进行,没有终点C.图示四个过程中的群落均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且垂直分层不尽相同D.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群落演替的方向可能发生改变1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群落演替最终都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C.任何地区只要退耕还林都能演替成森林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能够带来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选择题(本题包括 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不止一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选错或不答的得 0 分

8、)15.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B.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种间关系、优势种、种群密度等C.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等的不同,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D.每平方米草地中狗尾草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16.下列关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池塘养鱼时引进外地鱼种一定能提高池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B.甲池塘中鲫鱼数量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的丰富度较高C.经过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一定达到相同水平D.森林中物种数目多于河流,则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河流17.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

9、于 1979年引进。 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不同动物生活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C.两种滩涂均在 05 cm 层物种最多,在 2025 cm 层物种最少D.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群落的结构18.如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

10、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19.甲、乙、丙、丁四种生物在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各异的地区的分布如表:年平均降水量(cm)年平均温度()05050100100150150200200250250300300350350400-100甲010丙丙1020乙丙丙丙2030乙丁下列推测最合理的是()A.甲生物可能是北极狐B.乙生物可能是仙人掌C.丙生物可能是黄羊D.丁生物可能是黑猩猩20.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的优势植物种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阶段开始时甲植物种群数量为零,所以此演替为初生演替B.2 阶段

11、的优势植物种群最可能是灌木,3 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C.演替中某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三个连续阶段中每个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不同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54 分)21.(共 7 分,每空 1 分)科研人员对浙江太公山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林内繁殖季节时鹭类的组成和筑巢高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筑巢高度(m)池鹭白鹭夜鹭牛背鹭鹭鸟总数(只)(只)(只)(只)(只)68668020810526626610121444224121410224036(1)表中数据显示,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是。(2)4 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

12、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鹭类对群落资源的合理利用。(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会发生生态位的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和方向上的改变,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和,可以使它们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的必然结果。22.(共16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 A、B、C 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其他环境因素,结

13、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植物种类地点A地点B地点C非生物因素地点A地点B地点C草359风速低高高蕨类758距地面 1.5低中高植物米的光强灌木1542土壤湿度(%)483515松树020土壤的有机物(%)6.53.8205落叶树2050土壤深度(cm)30010015土壤氨量(mgkg-1)9.44.52.3(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 B 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图中的。(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3)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 C 不能生长的原因是(至少说出两个原因)(4 分)

14、。(4)若某一年,这个山坡上的田鼠大量繁殖,会导致的结果是草本植物;当田鼠的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生时,则草本植物会,从而田鼠的数量会。23.(共 8 分,每空 2 分)治理沙漠要遵循自然规律,我国治理沙漠成就突出,被联合国誉为“全球治沙样本”。某沙地植被发生自然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流动沙地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迅速沙化。 回答下列问题:(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2)白沙蒿是流动沙地上的“先锋”植物,能固定流沙改变环境,油蒿因此能够生长,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之间在相

15、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据此判断,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阶段适度干预治理,防止迅速沙化。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进行。24.(共 11 分,除标注外,每空 1 分)如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结果(物种数:种;密度:个/m2)。请分析回答:动物类型跳虫类蜱螨类线蚓类线虫类样地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物种数密度有机肥田1016738604012019339化肥田479164118320752(1)土壤中小动物常用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合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

16、物,而且身体微小。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二是。鉴定土壤小动物时最好使用观察。(2)收集土壤小动物时采用白炽灯照射土壤,这是利用土壤动物的的特性。(3)在有机肥田中,这几类动物与其他生物组成该地区的,其中跳虫类有种。(4)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土壤通气状况越好,越有利于作物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促进作物生长。化肥作用快而持续时间短,有机肥作用慢而持续时间长。联系生产实践,根据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情况指导施肥:(3 分)。25.(共12 分,每空2 分)陕北对黄土区的生态修复常用3 种方式: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退耕还草(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退耕还林(人工种植沙

17、棘等灌木)。现已测定出经过 7 年恢复后的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如表。请分析回答:样地编号起始群落类型经过 7 年修复后草本层群落类型植被总覆盖度生长型物种丰富度1沙棘达乌里胡枝子+80%乔木灌木0铁杆蒿草本2.152紫花苜蓿铁杆蒿+长芒草85%乔木灌木草本2.643达乌里胡枝子+赖草达乌里胡枝子+赖草50%乔木灌木草本3.19(1)样地 3 采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判断依据是。(2)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 7 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从表中可以看出,7 年后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生长型)。(3)7 年后,样地 1 的物种丰富度低

18、于样地 3 的原因是。(4)后续研究发现,黄土区的耕地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以达乌里胡枝子与铁杆蒿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约需10 年,形成以铁杆蒿与长芒草为建群种的次生草原群落约需 16 年,这说明在演替初期,人工修复模式能。本章达标检测1.D2.C3.A4.A5.C6.A7.C8.B9.A10.C11.D12.B13.B14.C15.CD16.CD17.ABC18.D19.ABD20.BD1.D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A 错误;我国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B 错误;有一些物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势,C 错误;人类活动如过度放

19、牧,可能会导致群落中原有的优势种消失,D 正确。2.C由于阳光、温度等环境因素随季节变化,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也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A 正确。动物的季节性迁徙会造成群落物种组成发生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B正确。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食性相同的两种动物,生态位不一定完全相同,C 错误。每种动物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D 正确。3.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生物的种类和密度往往不同,常呈镶嵌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

20、 错误;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不同植物适合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 正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C 正确;在垂直方向上,水生生物的分布与光的穿透性、水体温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存在垂直分层现象,D 正确。4.A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病毒 V 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C、D 错误。5.C据图分析,图中两条曲线代表的生物表现出非同步性变化,两者为捕食关系,其中“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为捕食者

21、。6.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A 正确;种群没有丰富度,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 错误;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光照强度,因此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 错误;草原中的动物有分层现象,只是分层现象不如森林中的动物明显,D 错误。7.C在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些动物是植食性动物,A 正确;群落中的生物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以种群为单位进化和繁殖的,不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B 正确;一片农田中的玉米不属于群落,因此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C 错误;一座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类,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 正确。8.B随着捕食

22、者数量的增多,甲和丙存活率降低,而乙的存活率升高,则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A 错误;在没有捕食者的情况下,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有可能导致乙消失,B 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说明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C 错误;甲、乙、丙三个种群在人工池塘中因彼此竞争一般呈不均匀分布,D 错误。9.A根据曲线图分析,图中热带雨林的物种数最多,最小样方面积最大,据图可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积越大,A 正确;土壤中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其物种丰富度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或样方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 错误;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但也不是样方

23、面积越大越好,应选择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C 错误;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 错误。10.C热带雨林地区降水量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沙漠地区水分严重缺乏,生物种类稀少,故引起沙漠地区和热带雨林地区的这种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C 正确。11.D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实质上是竞争力更强的优势种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A 正确;演替过程中,有的种群占优势,种群数量可不断上升,有的种群处于劣势,种群的 K 值会下降,B 正确;人类活动可

24、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取决于气候等条件,不一定形成森林,D 错误。12.B弃耕农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应为草本植物阶段,A 错误;演替过程中,灌木阶段逐渐发展到乔木阶段,灌木阶段为乔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条件,B 正确;乔木阶段垂直结构比灌木阶段垂直结构复杂,C 错误;弃耕农田最终演替的结果受气候等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弃耕农田都可以演替到乔木阶段,在题述过程中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错误。13.B自然状态下,群落演替的方向一般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分析题图可知演替的顺序为丁甲丙乙,A 正确;群落演

25、替的结果往往是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决定的,不是没有终点,B 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甲、乙、丙、丁四个图示群落中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但群落结构不同,垂直分层也不尽相同,C 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 正确。14.C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外界因素会影响演替,A正确;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B 正确;一个群落是否能演替成森林与当地的气候等条件有关,C 错误;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从绿色经济中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

26、效益,D 正确。15.C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A错误;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包括种间关系、优势种等,种群密度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B 错误;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等的不同,不同种群常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 正确;每平方米草地中狗尾草的数量符合种群密度的概念,D 正确。16.CD在池塘中引入外地鱼种时,外地鱼种可能会因环境适宜、 资源充裕和没有天敌等而大量繁殖,影响本地鱼种的生存,不一定能提高池塘群落的物种丰富度,A 错误;物种丰富度描述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而不是种群中个体数目的多少,B 错误;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所以经过

27、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一定都能达到相同水平,C正确;森林中物种数目多于河流,则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河流,D 正确。17.ABC由题图可知,两种生态环境中均存在不同垂直深度中的物种数的差异,说明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 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B 正确;由题图可知,两种滩涂均在 05 cm 层物种最多,在 2025 cm 层物种最少,C 正确;互花米草滩涂与自然滩涂除了垂直深度为 0 cm 外,其他各个垂直深度的物种数均存在差异,说明互花米草的入侵改变了群落的结构,D 错误。18.D珊瑚礁群落发生演替时,原有条件含有珊瑚礁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

28、是次生演替,A正确;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可为鱼类等生物提供更复杂的生存空间,B 正确;由题图可知,鱼的种类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C 正确;由图中信息不能得出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的结论,D 错误。19.ABD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甲生物生活在年平均温度为-100 ,年平均降水量为050 cm的条件下,则该生物可能生活在冻土苔原群落中,因此可能是北极狐,A正确;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乙生物生活在年平均温度为1030 ,年平均降水量为050 cm的条件下,则该生物可能生活在荒漠生物群落中,因此乙生物可能是仙人掌,B 正确;黄羊生活在草原生物群落中,年平均

29、降雨量为 250800 cm,而表格中丙生物所在地区降水量小于该范围,因此丙生物不可能是黄羊,C 错误;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丁生物生活在年平均温度为 2030 ,年平均降水量为 350400 cm 的条件下,则该生物可能生活在热带雨林群落中,因此丁生物可能是黑猩猩,D 正确。20.BD题述群落演替是在退耕还林的山区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A 错误;由题意分析,1 阶段可能为草本植物阶段,2 阶段可能为灌木阶段,而 3 阶段进入森林阶段,此时群落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 正确;在第 3 阶段,甲、乙、丙三个植物种群共存,而丙为优势物种,可见演替中某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不一定会导致前一阶段优势物

30、种的消亡,C 错误;由于三个阶段的土壤条件不同,植被环境不同,故所经历的时间也不同,D 正确。21.答案(1)池鹭(2)垂直空间(3)时间(或高峰时期或高峰时间)取食地点(或地点)种间竞争适应解析(1)表中数据显示,池鹭的总体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鹭类,因此池鹭是该森林群落鹭类中的优势种。(2)4 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筑巢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鹭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白鹭和夜鹭错开了取食的时间和地点,可以使它们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这两种鹭鸟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22.答案(1)AC(

31、2)次生演替(3)土壤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或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供树木生长的养分)(4 分)(4)减少继续减少,甚至消亡减少解析(1)地点 A 物种数为 3+7+15+20=45,地点 B 物种数为 5+5+4+2+5=21,地点 C 物种数为9+8+2=19,因此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 A。图中 A、B、C、D 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而两种松树之间的关系为种间竞争,可以用 C 图表示。(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但仍然存在原有的土壤条件等,故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根据表中非生物因

32、素的数据可知,地点 C 中土壤深度低、湿度小、含氨量低,故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可能是土壤深度不够,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或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树木的生长;或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供树木生长的养分。 (4)田鼠大量繁殖,会导致其食物不够食用,大量啃食草本植物会导致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当田鼠的数量多至以啃食草根为生时,草本植物会继续减少,甚至消亡,从而田鼠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23.答案(1)群落的物种组成(2)生物与非生物环境(3)速度和方向解析(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2)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3)根据题意“油蒿根

33、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 不抗风沙”判断,之所以群落会自然演替到本氏针茅草原阶段,主要是因为本氏针茅能取代原来的优势种油蒿,但取代后的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反而容易造成草原再次沙漠化。对此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阶段适度干预治理,减少本氏针茅的生长繁殖,防止迅速沙化,也由此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干扰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4.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活动能力较强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体视显微镜(2)趋暗、 怕热(3)生物群落10(4)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的土壤,可适当使用化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小的土壤,要多使用有机肥(3 分)解析(1)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合用

34、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采集、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小动物进行采集、调查。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观察时用放大镜、体视显微镜观察。(2)收集土壤小动物时采用白炽灯照射土壤,这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怕热的特性。(3)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在有机肥田中的动物与其他生物组成该地区的生物群落。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有机肥田中跳虫类有 10 种。(4)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有机肥田中的土壤动物种类繁多,物种数大于化肥田中的,化肥田中土壤动物种类

35、较少。对此,我们应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的土壤中适当使用化肥,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小的土壤中多使用有机肥。25.答案(1)退耕封育经过 7 年修复后的植被总覆盖度最低(植被种类基本无变化)(2)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灌木种类少(其他灌木不适合在该地区生长)草本(3)沙棘灌丛的灌木层减少了草本层光照(4)加快群落演替进程(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样地 3 在经过 7 年修复后的植被总覆盖度最低,说明其演替的速度最慢,应该是没有引入植物依靠自然演替的退耕封育。(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 7 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适合该地区生长的灌木种类少。表中显示,生态修复期间,乔木和灌木几乎没有发生改变,草本层变化比较明显,因此生态修复 7 年后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草本。(3)样地1的起始群落类型是沙棘,7年后样地1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很有可能是沙棘灌丛的灌木层减少了草本层光照,导致草本层植物生长受到抑制。(4)黄土区的耕地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以达乌里胡枝子与铁杆蒿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约需10年,形成以铁杆蒿与长芒草为建群种的次生草原群落约需 16 年,比人工干预条件下演替的速度慢,这说明在演替初期,人工修复模式能加快群落演替进程,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