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ZIP , 页数:0 ,大小:1.74MB ,
文档编号:2034360      下载积分:6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03436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之重点突破(全册11份打包).zip)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之重点突破(全册11份打包).zip

1、 1 / 17专题一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知识体系:专题知识体系:趋势:趋势:1.1.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2.2.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专题重点:专题重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5.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2 / 176.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重点重点 1 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王位世袭、公共权力2.商朝:神权政治、内外服制度(控制力有限)3.周朝(家国一体、族权政治)(1)分封制目的

2、: 巩固西周的统治(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内容:“授土授民”对象:同姓亲族(主体) 、功臣、先代贵族义务:服从王室、派兵保卫、朝觐纳贡影响:形成森严等级序列;巩固王权,扩大西周统治区域;后期诸侯实力膨胀,割据混战(2)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注意:大小宗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血缘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影响: 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3)礼乐制度(周礼):维系宗法分封制的工具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 / 17(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4)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典题分析】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神权与王权结合 “传贤”演化为“传子”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A B C D 【答案】A【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利用神权强化王权,故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着“传贤”演化为“传子” ,故错误;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非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是按血缘宗族关系

4、分配政治权力,故正确;选择A 项符合题意。重点重点 2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前提:秦灭六国,统一中国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三公九卿(中央):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权归于上(3)郡县制(地方)(4)选官与考核:军功授爵、殿最(5)特征:权力高度集中3.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颁行秦律、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越族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4.影响:巩固国家统一 4 / 17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典题分析】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

5、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 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答案】B【解析】从天下“共主”到君主“独制” ,体现了“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但这并非“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故 A 项错误;西周分封宗法社会有着“深厚的贵族色彩” ,而秦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皆由皇帝任免,体现出这一变局的本质是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 B 项正确;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只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6、的变化,并非变局的本质内涵,故 C 项错误;君主专制取代了宗法制只是这一变局的部分内容,而非本质内涵,故 D 项错误。重点重点 3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汉代(1)汉初:郡国并行制(2)武帝:推恩削藩、酎金夺爵、设置刺史(3)东汉州成为地方行政单位,刺史成为军政长官割据混战2.隋:州县二级制3.唐: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五代十国4.宋代:路府(州)县三级制(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军事:地方精兵收归禁军,禁军一分为三:行政: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财政:置转运使,地方财赋除自留外运往中央及指定地点(2)影响:结束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

7、集权;形成“冗官” “冗兵” “冗费” ,国家积贫积弱5.元代:行省制(行中书省) ;宣政院管理西藏、宗教事务(二)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5 / 171.汉代:中外朝制度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封驳审议) ;尚书省(负责执行)(2)影响: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代: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制4.元代:中书省一省制(最高行政机构)(三)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1.选官周:世卿世禄(标准:血缘)秦:军功授爵(标准:军功)汉(武帝后):察举制、征辟制(标准:品德)魏晋:九品中

8、正制(标准:门第)隋唐:科举制(标准:才学)明清:八股取士2.监察与谏议秦:御史大夫汉:中央设御史府,地方设刺史唐: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宋:中央设谏院;地方设通判【典题分析】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 (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A 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 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C 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 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知两个中央设置的行政机构分别是

9、汉代的中朝,清代军机处,二者都是中央机构,没有体现出对地方统治和管理加强,故 A 项错误;二者都是辅助皇帝的中央机构,但军机处没有决策权,不是行政处置机构,故 B 项错误;军机处是跪受笔录,完全听从皇帝的命令,集权于皇帝一人,没有体现“分化事权”的制度,故 C 项错误;汉代中朝和清代军机处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故 D 项正确。 6 / 17重点重点 4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代(1)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2)明成祖:设立内阁2.清代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注意:军机处非法定中央行政机构,是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

10、权力来自皇帝的信任;内侍(秘书)机构往往演变成正式辅政机构。【典题分析】据记载,康熙帝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据此可知, “御门听政” ()A 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B 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C 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 D 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答案】B【解析】 “御门听政”减少了处理政务的环节,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故选 B 项;“御门听政”不一定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排除 A 项;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 C 项;“御门听政”体现了皇权对政务的参与,不利于减轻君主负担,排除 D 项。重点重点 5

11、 5: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期重要史实关系政策汉代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与罗马、日本建立联系唐唐日本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唐与阿拉伯帝国怛罗斯之战宋宋海外贸易兴盛,设市舶司元元马可波罗来华友好 7 / 17明前期明前期郑和下西洋倭寇侵扰沿海明军抗倭,葡萄牙占据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明中后期明中后期至清中期至清中期中俄雅克萨之战冲突 海 海禁 闭关【典题分析】图 6 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

12、加以解读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画不是材料关注的重点,并且元朝时就已经出现文人画,此画并不是新的类型,故 A 项错误;明朝君臣将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祥瑞之物“麒麟” ,表明了朝廷用中国文化解读朝贡贸易贡品,故 B 项正确;明成祖虽派郑和下西洋,但并未解除海禁政策,开放的只是朝贡贸易,故 C 项错误;外国使臣进贡的奇珍异兽虽为外来物品,但却被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并没有形成新的观念,故 D 项错误。重点重点 6 6: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时期概况 8 / 17先秦以 华夏

13、民族为主体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秦汉 秦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汉初匈奴实力强大对其和亲汉武帝通过持续战争击败匈奴,初步统治西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元帝后通过和亲(昭君出塞)等方式与匈奴实现长期和平南 北朝 少数民族内迁西晋灭亡形成南北朝持续对立局面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 突厥强大对北方边境形成威胁,至唐太宗时击败突厥对其各部实现羁縻统治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后与唐朝时而和亲(文成公主入藏)时而战争争夺河西走廊两宋 北宋前期与辽、西夏持续战争形成多个政权对峙局面宋辽、宋夏议和(宋向辽夏交纳岁币)后实现持续和平边境榷场贸易金灭北宋后与南宋时战时和两宋与云南大理政权维持和平与贸易关系元忽必烈改制汉化,民族不

14、平等 明与蒙古时战时和明末后金(清)崛起后与其持续战争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控制少数民族清与蒙古各部联姻、推行盟旗制度加强控制击败准噶尔部实现对西部的控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影响西南地区通过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和控制【典题分析】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机构职能主要表现理藩院管理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对 皇帝个人及其有关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控制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这说明清朝()A 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

15、政策 B 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 9 / 17C 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 D 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答案】B【解析】据材料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选 B 项;材料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排除 A 项;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实施,体现不出“创新” ,排除 C 项;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控制的严格,排除 D 项。【重点突破训练重点突破训练】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 。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

16、获取实质上的“天下” ,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A 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 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 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 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220 世纪后期,考古学家在湖北、甘肃、湖南等地发现了大量秦代的竹简,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A 地方宗族势力较为强大 B 行政制度比较系统C 郡县制在全国范围确立 D 法律制度非常严密3武则天临朝称制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只有韦思谦等四人。但到

17、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这种变化说明了()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科举制度完善并成熟C 宰相职资发生重大变化 D 世家大族进一步衰落4明初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 10 / 17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这些措施()A 改变了当地饮食习惯 B 冲击了抑商政策C 旨在复兴古丝绸之路 D 有利于稳定边疆5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 。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 “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 。这反映出当时()A 内阁权势强大 B

18、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 社会经济凋敝 D 君权相权关系紧张6历史学家杜家骥认为“无论是先秦的领主封建制时期,还是秦以后到清的中央集权时期,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C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D 君主权力受到族权的制约7属国制度是两汉政府对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实行的一种地方民族管理体制,属国居民“因其故俗”,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由政府任命属国都尉领护。这一制度()A 是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度的延伸 B 开创了改土归流政策的先河C 使边疆管理与内地趋向一体化 D 有利于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8

19、有学者把唐代的藩镇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分为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等,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 4 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这种藩镇()A 导致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 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C 形成源于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 D 使唐朝迅速走向灭亡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9 (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 11 / 17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

20、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表 3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据 2018 年全国高考历史 III 卷整理材料四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

21、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6 分)(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8 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4 分) 12 / 1710 (2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 , “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 , “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 “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

22、措施, “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 “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 (12 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8 分) 13 / 17【突破训练答案与解析突破训练答案与解析】1.【答案】D【解析】周天子是王权与神权的统一,而王室衰微后二者分离,到秦朝时淡化了“

23、君权神授”的天命观,这说明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故选 D 项;淡化天命观而不是逐渐消亡,排除 A 项;秦始皇创皇帝名号,标榜自己功过三皇五帝,目的是淡化天命观,而不是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排除B 项;只是淡化神权而不是神权不再与王权结合,排除 C 项。2.【答案】B【解析】根据“其中有政令、上下公文往来、司法文书、吏员簿,还有物资登记、转运、赋税、徭役、军爵、官吏任用等文书”可知,秦代的竹简包含了皇帝的政令、中央和地方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和官吏的任免等详实的行政内容,因此这些重要史料可以佐证秦代行政制度比较系统,故选 B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与地方宗族势力无关,排除 A 项;秦代的竹简没有反映

24、郡县制的具体推行范 14 / 17围,排除 C 项;题干中竹简的内容主要与行政、财政相关,不能佐证秦代法律制度是否非常严密,排除 D 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到武则天称帝期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激增到二十人,占这个时期宰相总数的一半左右”可知,明经、进士出身的宰相越来越多,说明科举制逐渐得到认可,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这就进一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导致了世家大族的进一步衰落,故选 D 项;郡县制的设立已经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 A 项;科举出身的宰相数目增多不代表科举制完善并成熟,排除 B 项;题干只提及明经、进士出身者的数量增加,并未提及其主要负责的内容,排除 C

25、 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说明明代通过控制茶马市,控制了重要的战略资源马匹,说明这一经济政策具有稳定边疆的重要战略意义,故选 D 项;据材料“明政府制作金牌信符,下发西宁州等各部族,作为茶马交易的特许权凭证,以获得紧缺的马匹”可知金牌信符是明朝用以控制边疆贸易的重要手段,没有涉及当地饮食习惯的改变,排除 A 项;抑商政策始终贯穿于封建王朝,排除 B 项;西宁并不在古丝绸之路上,排除 C 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

26、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 A 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 B 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 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 D 项。6.【答案】B【解析】题干中先秦时期并未体现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结合,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古代王朝国家都具有家族私有性。 ”说明了“家天下”观念在各个时期都存在,故 B 项正确;先秦以后的朝代并不能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故 C 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族权与君主权力的关系,故 D项错误。7.【答案】D【解

27、析】依据材料“属国居民因其故俗 ,允许保留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这说明 15 / 17属国制度的实行缓和了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冲突,有利于缓解民族对立情绪,适应了边疆民族关系复杂的形势,故选 D 项;材料中对属国制度的定义是管理少数民族的一种体制,而汉初的郡国并行制主要是解决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冲突,排除 A 项;改土归流是明清以来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大规模实行的废除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的流官治理的改革,排除 B 项;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与材料中保持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矛盾,排除 C 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

28、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 4 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 ,可知唐代时河朔型藩镇节度使大多自立,权力较大,中央集权削弱,故选 A 项;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后发生的地方权力尾大不掉,与中央对抗的局面,排除 B 项;材料只提到地方节度使的任命情况,并不是地方经济实力,排除 C 项;藩镇割据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排除 D 项。9.【答案】(1)西汉,察举制。 (1分)魏晋:九品中正制。 (1分)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2分)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 (2分)(2)积极: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2分)追求公平

29、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2分)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 (任答点2分)消极: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分)(3)平衡利益;顺应民心;追求公平公正;激发社会活力,与时俱进。 (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10.【答案】(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

30、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16 / 17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2)规律: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趋势: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7 / 17 1 / 16专题七专题七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对外关系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对外关系专题知识体系:专题知识体系: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新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2 / 16专题重点:专题重点:1.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1、和发展2.新中国的外交重点重点 1 1: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顺利进行 2.标志:1954 年宪法 3.内容(1)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政体(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3)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受创文化大革命1.原因:党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泛滥(根本) ;个人崇拜破坏民主生活。2.影响: 3 / 16民主法治遭到严重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倒退;国民经济、教科文事业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思想风气严重

32、损害。3.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背景: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民主建设:(1)首要环节:平反冤假错案(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大、政协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开展基层民主选举。3.法制建设:(1)颁布 1982 年新宪法 ;(2)1997 年“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并被写入宪法(1999 年) 。4.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1)原因: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一国两制”的指导;全国人民渴望祖国统一;(2)过程: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1999 年 12 月 20

33、日澳门回归(3)意义: 促进祖国统一、为解决台湾问题和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借鉴。【典题分析】1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 ,顶少也得一石来粮。 ”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A 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 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C 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 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答案】B【解析】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 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中国获得了民众的政治认同,故选 B 项;材料表明民众对中共领导

34、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没有涉及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 A 项;材料表明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没有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排除 C 项;建国初期,卫生防疫体系开始建立,但没有全面建立,排除 D 项。2下表是有关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部分史料。据此判断,当时() 4 / 16内容出处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

35、A 突破了姓“社”姓“资”的观念束缚 B 改革开放进程出现严重倒退C 对单一计划经济的局限有所认识 D 改变了计划经济的总体格局【答案】C【解析】据材料“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可知,这体现了对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和对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重视,故选 C 项;据材料“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可知,没有突破姓“社”姓“资”的观念束缚,1992 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才突破姓“社”姓“资”的观念束缚,排除 A 项;改革开放进程稳步推进而不是严重倒退,排除 B 项;据材料“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市

36、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可知,没有改变计划经济的总体格局,排除 D 项。重点重点 2 2: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的外交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0S 初)1.背景国际:美苏“冷战” ,形成两极格局;西方国家敌对封锁孤立新中国;国内:国家性质;打破西方封锁孤立、巩固政权的需要2.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直至当今)3.外交政策:“另起炉灶” 、 “一边倒”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4.成果:同 17 个国家建交、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缓解新中国经济困难,打破西方封锁二、50S 中后期的外交调整与成就1.背景:1952 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业化建设2.调整: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

37、原则” 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外交政策“一边倒”和以意识形态为标准;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家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重大成就: 5 / 16(1)1954 年以五大国之一参加日内瓦会议提高国际声誉。(2)1955 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原则推动与亚非的和平合作、加强亚非国家外交联系。三、60S 的中国外交1.背景:中苏交恶、国内强调阶级斗争(反右、文革)2.特点:两个拳头出击” 、重视“两个中间地带”3.成就:1964 年与法国建交四、70 年代的外交突破(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年)1.背景:(1)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

38、国的作用大大加强。(2)中国国际地位提高;2,标志:1971.10 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3.意义:(1)对中国: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表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2)对世界:大大增强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影响力;有利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 年)1.原因美国:争霸劣势;敌视失败;经济衰退;越战泥潭中国:改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威胁;解决台湾问题。 2.过程: 1972 尼克松访华、 联合公报关系正常化;1979建交公报正式建交3.意义:(1)促进亚太地区稳定,缓和世界局势,有利于和平发展;(2)掀起国际社会与中国

39、建交热潮,开创外交新局面;(3)缓解了美国在“冷战”中的不利地位。(三)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 年)1.背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中日关系发展;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呼声高涨;中国提高国际地位、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2,过程: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联合声明 、邦交正常化 6 / 163.意义:结束敌对,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 五、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78 至今)1.背景: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成就:(1)政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和平外交:(2)经济:开展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3)

40、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典题分析】1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后出现三次建交高潮: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第二次是 19561965 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第三次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和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得益于()A 日内瓦会议 中美关系改善 B 联合国大会 中日邦交正常化C 万隆会议 中美关系改善 D 多哈会议 中日邦交正常化【答案】C【解析】日内瓦会议时间是 1954 年,故 A 项错误;1956 年到 196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出席联合国大会,故 B 项错误;1956 年万隆会议后,一大批亚非民族国家和我国建交,出现第二次建交高潮,70 年代

41、中美关系的改善,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和我国建交,掀起第三次建交高潮,故 C 项正确;多哈会议是 2001 年召开的,故 D 项错误。2尼克松认为,由于担心莫斯科进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或者是进行全面战争,中国人希望找到一种对抗苏联压力的反威胁力量;考虑到将来“和苏联人进行对话时,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对尼克松的这一认识,理解正确的是()A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 中国外交开始改变“一边倒”战略C 中美两国关系面临重大转机 D 美国需要中国推动美苏关系缓和【答案】C【解析】 “中国人希望找一种对抗苏联压力的反威胁力量” “我也可能需要在中国问题上为自己找个可以

42、依靠的有利地位”体现的是中美在对抗苏联威胁上有着共同的目标,这意味着中美两国关系面临重大转机,故选 C 项;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 A 项;中国外交开始改变“一边倒”战略是 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中美合作对抗苏联,排除 D 项。【重点突破训练重点突破训练】 7 / 16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 200 万人左右,到 1957 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 254 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 7632 万人,其中扫除文盲 784 万人。这表明新中国()A 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

43、 B 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C 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 D 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2据统计,1954 年宪法在起草讨论的时候,参加初步讨论的各界人民有 103 万余人,共提出118 万多条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根据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宪法草案作了若干改动。这一过程()A 体现了人民政协的职能 B 反映出人大制度的优势C 彰显出人民民主的原则 D 凸显了依法治国的国策3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构成情况示意图。这现象反映出()A 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历程 B 我国遵循民族平等的原则C 人大取代人民政协的职能 D 人大代表包括各党派人士41974 年,我国铁路运输严重堵塞,当

44、年全国货运量只完成计划的 92%,比 1973 年少运货物4321 万吨。但是到 1975 年 4 月底,堵塞情况严重的几个铁路局就已经全部疏通,全国 20 个铁路局中有 19 个超额完成计划。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A 二五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B 过度依赖苏联援助C 政治局势影响经济建设 D 浮夸风气有增无减5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这部宪法的颁布() 8 / 16A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政制架构 B 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C 规范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践 D 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6经周恩来总理批准,从 1962

45、 年开始,铁道部、外贸部联合开通“三趟快车” ,把货物从内地不同省市经深圳运抵香港和澳门,保证港澳市场蔬菜、鱼、肉等农副产品供应稳定,这一政策长期实行,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这说明()A 香港和澳门得到祖国强有力地支持 B 港澳地区与内地经济联系十分紧密C 港澳地区成为内地对外贸易的窗口 D “一国两制”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7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 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 ”这次会议是()A 万隆会议 B 巴黎和会

46、C 日内瓦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81964 年 1 月,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法国成为第一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发达国家,这一事件在当时被称为“亚洲的一次核爆炸” 。就中国而言,这一突破的重大意义在于()A 有力地回击了美苏孤立中国的政策 B 创造了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外交环境C 推进了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进程 D 打破了长期以来所面临的外交僵局9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主流媒体很少赞扬中国,且报道时多使用“红色中国” 。1979 年,美国时代周刊则以邓小平的梦想为封面标题,赞扬“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壮举” 。这一转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

47、)A 美国政府着手改善中美关系 B 中国内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C 美国媒体摒弃意识形态偏见 D 中国经济实力已经显著增强10外交理念是外交战略和政策的灵魂,是指导外交实践的指南。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据此可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时期外交理念20 世纪 50 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求同存异”20 世纪 70 年代对外关系重大发展, “冰释前嫌”20 世纪 80 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 9 / 1620 世纪 90 年代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21 世纪初“和谐世界”2012 年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A 外交政策体现意识形态色彩 B 外交逐渐丧失自

48、身的独立性C 外交战略赢得国际广泛赞誉 D 外交理念彰显大国责任担当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1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3 分)材料一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 ,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

49、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 1949 年、1972 年和 1992 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

50、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0 / 16(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13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从 1949 年、1972 年和 1992 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一次,分析形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10 分)12 (20 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次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朽统治长期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它的结果,不仅推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