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ZIP , 页数:0 ,大小:4.24MB ,
文档编号:2034370      下载积分:6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034370.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全册10份打包).zip)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测试(全册10份打包).zip

1、上册第二单元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2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材料中“司马氏骨肉相残”是指A八王之乱 B七国之乱C牧野之战 D国人暴动3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忠孝思想逐步发生了变化,从忠孝并重发展到孝先于忠。这主要是因为A士族门阀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B孝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

2、主流思想4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可以得出,古代历史学家作品曹操形象作者和身份创作环境三国志治世之能臣陈寿西晋太子中庶子1以魏为正统2陈寿基本尊重历史事实裴松之注三国志叛汉逆臣裴松之南朝宋中书侍郎1受伪魏论的影响2受儒家君臣观念影响3裴松之根据个人调查进行考证A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 B身份立场影响历史叙述C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 D始终受正统观念的左右5南朝齐武帝宠信出身寒微的纪僧真,纪僧真想获得士大夫身份,齐武帝让纪僧真去拜见当时的士族领袖。可在见面后,士族领袖竟命人把纪僧真赶了出来。这反映了当时A皇权与士族特权相依仗 B士族把持官吏的任免权C士族势力膨胀皇权衰弱 D社会等级制度十分

3、森严6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7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8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

4、权不断加强 B长期处于分裂C外戚势力衰落 D皇权相对削弱9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上册第二单元210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缓

5、和南北政权的矛盾1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一批割据政权。而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说明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C北方经济发展落后南方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深12三国志卷三魏书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据此可知A国家分裂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B曹魏政权中断了与西域的联系C西域诸国与中原的交往仍很频繁 D西域依然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13北史载:“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

6、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孝文帝此项改革A强迫官员放弃本民族习俗 B实现了北魏的富国强兵C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D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矛盾14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 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15“尽管他是篡立,但使全国统一获得实现,功不可没统一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近 400 年的大分裂局面。”这段话描述的是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

7、则天16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朝因开凿此河而灭亡 B汴河导致隋炀帝的腐败C客观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D借诗歌赞颂隋炀帝功绩17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18唐朝统称各段运河为漕渠或漕河,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间的漕渠、汴水和淮南官河最重要。唐德宗贞元二年 786 年,因漕运一时断绝,长

8、安君臣濒临饿死。随后江南转运南米三万斛抵达,德宗赶到东宫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据此可知A大运河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B唐德宗贞元二年因发生战乱致使漕运断绝C唐朝已不能有效地掌控全国绝大部分地区 D运河和江南财赋成为晚唐都城的经济命脉19贞观四年,唐太宗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某大臣提出:“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唐太宗卒用其策。这一争论最有可能是A讨伐西突厥政权问题 B吐蕃王朝和亲问题C东突厥部众归附问题 D玄武门之变问题20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

9、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上册第二单元3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21晚年的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22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

10、是因为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具有革新魄力,重用有才之人23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新唐书本纪第四“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资治通鉴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 D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24在视死如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

11、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25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这一变化A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B促使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C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68 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

12、政策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27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28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名称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比例71%16%13%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上册第二单元4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29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

13、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继承了前代的遗风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未得到平民的认可30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D顺应民族交融现象的出现31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C调

14、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32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A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B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C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D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3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34唐代规定左丞统吏部、户部、礼部,右丞统兵部、刑部、工部。左丞与右丞两个官职所隶属的中央机构是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35假设在

15、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36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 18 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并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职官之一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道命令最终无效。魏征此举A削弱了中书省的权限 B说明决策权发生异变C符合工作程序与职权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7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

16、,由是鲜有败事。”这一举措A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C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D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38北宋文人王说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作者旨在说明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 B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上册第二单元5C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 D藩镇是平定叛乱的主要力量39唐初诏令,男 20、女 15 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 15、女 13,听婚嫁。其目的是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 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40唐代继承自北魏至隋的

17、均田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租庸调制。其征税的主要标准是A财产 B人丁 C阶层 D民族41唐朝规定每丁每年要服徭役 20 天,如不能服役,则按日计算,每天交绢 3 尺或布 375 尺,代替徭役,这叫输庸代役。输庸代役A使农民负担暴增 B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C简化了税收名目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问题42白居易在重赋诗中写道:“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白居易意在A肯定两税法 B抨击国家税制C抨击吏治腐败 D揭露现实弊端43魏晋时期,张季鹰做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择;钟嵘提出“诗缘情”的思想,认为诗歌的意义不在于“言志”层

18、面的讽喻教化,而是“陶性灵,发幽思”;陶渊明自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A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推动了赋体文学形成与发展 D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44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 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45在书法创作上,唐人崇尚严谨法度,如颜真卿创作的麻姑仙坛记,既有儒家之严谨又不失道家率真自由之趣;大批士人出身的经僧涌现,随即诞生了独具佛家色彩的书法艺术形式抄经体

19、。这反映了唐代A三教融合的文化趋势 B人才培育机制的健全C书法艺术创作的繁荣 D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4620 世纪 60 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 710 年一名叫卜天寿的 12 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可证实A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已流传 B科举制与唐诗的繁荣存在因果关系C论语成为当时科举考试的内容 D五言诗源于唐代西北的民间地区47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20、,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A历代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48据旧五代史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后人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唐朝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49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5

21、0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上册第二单元6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51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A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52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

22、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53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这表明A儒道思想开始出现融合趋势 B儒家思想经过积淀获得发展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 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54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A唐代佛教十分兴盛

23、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C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55唐宪宗曾将法门寺佛骨迎入宫中供养,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义”,要求皇帝“以此骨付之有司官吏,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同时他认为道教“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材料反映了韩愈A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B迎合君主专制集权需求C主张重振儒学正统地位 D论证伦理秩序的合法性56某学者善读唐诗,读“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一联,如不知唐人以温泉之浴作为治疗疾病、除寒袪风的风俗,则只能有消夏避暑和罗曼蒂克的情调,而体会不到“春寒”二字的真谛;又如不知唐代长安城市的建置,市在南而宫在北,则不

24、知白居易“回车叱牛牵向北”何所指,也不能领会杜甫“欲往城南望城北”真实含义。该学者认为A以诗证史,弥补史书阙文 B诗史互证,加深对诗意的理解C诗人的史学素养与文学技巧相得益彰 D唐诗意境与历史真实是不可分的统一体57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在千福寺壁画中,他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说明了吴道子的宗教画A吸收融合外来的绘画方式 B借鉴民间风俗画表现手段C重视线条描绘的写实风格 D具有浓郁的世俗化的倾向58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 10 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

25、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A唐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59孝经和经典释文等。这是儒家经书第一次出现刊本。由此可知雕版印刷A将推动儒家经典通俗化 B刊印儒家经书取代手抄本C最早是出现在五代时期 D对唐诗宋词发展有推动性60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A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B社会经济的繁荣C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D佛学诗词的兴盛上册第二单元7二、非选择题1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晋自中原丧乱

26、,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北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 ”中国中古时代是一个家族时代,呈现出鲜明的家族政治、家族经济与家族文化的特征。东晋南朝时代,侨州郡县普遍设置乃至成为一种制度。侨流人口的迁徙与定居新地,基本上保持着乡族集团的形式,这就使得安辑侨流采取设立郡县的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而就乡族集团置州郡县,也有利于保证这一集团内部组织的稳定性,符合大族及侨流人民的利益。东晋南朝失去了重要的地理上的正统依据。夫所谓祖宗疆土,尺寸不敢与人,既偏安一隅,又讳言削弱,则侨置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又东晋南朝例不侨置十六国北朝新立的州郡县,借以表明对其政权的否定。东晋以来,豫、并、兖诸州

27、及江淮间流人南渡者,侨寓在这一带,因置侨州郡县,皖南傍江经济文化因之迅速发展。但侨州郡县对行政、治安、征税等政府管理极为不便。在地方行政与户籍制度上, “侨置制度尤为紊乱之源” 。摘编自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对当时政区之影响述论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晋南朝设侨州郡县的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影响。 (6 分)2 (15 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

28、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材料二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材料三孝文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四魏孝文迁洛(1)根据材料一,指

29、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4 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孝文帝汉化措施的特点。 (4 分)(3)材料二、三两位作者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有何不同?指出导致评价不同的因素有哪些?(7 分)3 (1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 605 年三月, “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丁男不供不足,始役妇人” 。材料二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隋时百姓纵有财物,岂得保此?自朕有天下已来,存心抚养,无有所科差科差:对平民财物或劳

30、役的征发,人人皆得营生,守其资财,即朕所赐。向使朕科唤不已,虽数资赏赐,亦不如不得。 ”王惠敏李世民全传(1)概括材料一中隋炀帝在过度役使民力方面的史实,并据此分析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 (4 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与隋杨帝的不同之处。他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特征是上册第二单元8什么?由此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了哪些影响?(6 分)4 (10 分)下面是唐朝人口数量统计表,根据表格内容完成下列要求。年号公元人口数量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约 1900 万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年约 4241 万唐玄宗天宝元年742 年约 4531 万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31、 年约 6291 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年约 1699 万唐穆宗长庆元年821 年约 1576 万根据统计表的信息,归纳唐朝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原因。5 (14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田租粟二石,其调户税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家无需征发力役则收其庸以纳绢、布代力役,每日三尺。凡丁户皆有优复蠲免之制贵族官僚可免除力役。 ”摘自唐六典尚书户部材料二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

32、780 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的租庸调制在赋税征收和力役征发上的规定。 (4 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的原因。与材料一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10 分)6 (12 分)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

33、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韩愈原道材料二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欧阳修本论(1)材料一中, “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或现象?为什么到隋唐上册第二单元9时人们“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归于

34、佛”?(8 分)(2)材料二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4 分)7 (14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 21 个州,有 20 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 150 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 1/2 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 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 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

35、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1)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8 分)(2)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6 分)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三国两晋南北朝示意图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示意图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阐述(可就这一时期历史阶段特征、发展趋势、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2 分)9 (18 分)阅读材料,

36、回答问题。材料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田地荒芜、水利失修、百姓流离失所。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针砭时弊,以“民本”思想为主导,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澄清吏治,严明赏罚,惩治贪赃,考制度、修通礼 、定正乐 、议刑统 ,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显德二年 955 年五月,世宗下令“毁佛” ,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以外的寺院 3 万余所,敕额以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鼓励逃户回乡定居,安抚流民,招民垦殖逃户田。显德五年 958 年,颁布均田图 ,派遣官员赶往各地“以据田亩,均定税赋” 。954 年周世宗命李谷到澶、郓、齐等州按视堤防,发丁夫六万人修理了三十天。再派吴延祚去修理黄河河堤,减轻了黄河水灾,

37、使流民生活初步安定。采纳张永德建议,杀樊爱能、何徽及将校七十余人。同时大赏有功将士数十人,检阅禁军,留用精锐老弱,又招募天下壮士到京城,令赵匡胤考较武艺,挑选优异者组成特别精锐的军队称为殿前诸班。周世宗还修订历法,考正雅乐,广搜遗书,雕印古籍。摘编自欧阳修新五代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 (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周世宗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影响。 (10 分)上册第二单元10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A3.A4.B5.C6.D7.B8.D9.C10. C11. B12. C13. C14. C15. A16. C17. C18. D19. C20. D

38、21. B22. B23. C24. D25. D26. D27. B28. C29. B30. A31. A32. A33. D34. B35. D36. C37. B38. A39. A40. B41. B42. D43. A44. B45. A46. A47. A48. D49. C50. C51. B52. B53. C54. C55. C56. B57. D58. B59. A60. A 二、非选择题1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大量北民南迁;受地域乡里观念的影响;统治者维护正统借以表明对北方政权的否定;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任答三点,6 分)(2)影响:安置了移民,有利于稳定

39、社会秩序;有利于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及北方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促进南方的开发;维护并发展了士族势力;加大了政府管理的难度,造成地方行政制度紊乱。 (任答三点,6 分)2答案:(1)条件: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加强。 (2 分)目的:巩固北魏统治。 (2 分)(2)特点:自觉汉化;全面汉化;汇通南北。 (4 分)(3)不同:材料二作者对孝文帝改革持肯定态度,认为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助于消除南北歧见。材料三作者对改革持否定态度,认为改革是北魏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4 分)3答案:(1)史实:营建东京洛阳;开凿大运河。 (2 分)影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加剧了统治危机。 (2 分)(2)不同:以民为

40、本。 (2 分)特征: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2 分)影响: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 (2 分)4答案:趋势:唐太宗时期人口不多,唐玄宗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玄宗后期人口数量达到最高点;755 年后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从肃宗到穆宗时期人口数量继续减少。 (4 分)原因:经过“贞观之治” ,到玄宗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 ,人口数量增长很快;755 年爆发安史之乱,因此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安史之乱后又出现长期的藩镇割据,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仅使人口的死亡数量增加,而且由于中央政府的失控,使在册人口数量也日益减少。 (6 分)5答案:上册第二单元11(1)规定:按丁征

41、收田租;按户征收布帛;输庸代役纳绢布代役;贵族官僚可免除力役。 (4 分)(2)原因:土地兼并严重,按丁、户征税无法延续。 (2 分)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不分主客。 (4 分)影响:改变赋税不合理的现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人身依附关系开始松弛。 (4 分)6答案:(1)分别指:儒家在秦代遭焚书之祸,汉初黄老之学流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发展,冲击儒学地位。 (4分)原因: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佛、道两家吸收儒学,也讲“仁义道德” 。 (4 分)(2)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

42、;只要光大儒学,最终能够战胜佛教。 (4 分)7答案:(1)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裹挟人数比例高;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任答四点,8 分)(2)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6 分)8答案:示例 1:主题: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3 分)阐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个国

43、家大分裂的时期,这一时期虽然出现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中央集权受到严重的削弱,割据政权并立、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由于战乱,人口频繁迁徙,五胡内迁、北民南迁、衣冠南渡,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学习,民族间的差距缩小,胡人汉化、汉人胡化,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利用行政力量强行推行汉化政策,使鲜卑族融入了汉族中。总之,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9 分)示例 2:主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3 分)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分裂、政权并立,割据混战,社

44、会动荡不安。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民族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内迁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地区的农耕文明,促进了本民族的进步,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把本民族的文化带到中原地区,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使得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南北间的经济差距缩小,可以说没有这一时期的文化交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没有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9 分)9答案:(1)内容: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礼乐法律制度;经济上限制寺院规模,鼓励垦荒,减免租税,兴修水利;军事上严肃军纪,整顿军队;文化上修订历法,发展文化

45、事业。 (8 分)(2)原因: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需要;关注民生,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改革措施全面有效;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强力推行。 (任答三点,6 分)影响: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4 分)上册第一单元1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2下图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

46、展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可以佐证他们生活在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朝代 D铁器时代3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4“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 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 4 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47、A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B会种植庄稼C已经饲养家畜 D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5“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 cultura 和 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养育”等,在印欧语系的 kwel 字根中,则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判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 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 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6下图是 1975 年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海峪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此杯高 226 厘米,口径 9 厘米,为泥质黑陶,器表乌黑光亮,胎壁薄如蛋壳。此杯属于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龙山文化 D良渚文化72019 年 7 月 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48、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以下能作为直接证据的考古发现是A城中发现 20 多万公斤的炭化稻堆积 B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C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碳 14 测定年代为公元前 3000 年左右8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 23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之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C进

49、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 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9如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约 6000 年前的陶器,对此解释比较恰当的是A河姆渡人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 B河姆渡人以制陶作为主要产业C时人可能产生初步的审美意识 D证实牲畜驯化始于中国的南方10某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划)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鲧作城郭”(世本作篇)。据此推断,所引材料有可能是为了说明A阶级产生 B王的出现C早期国家诞生 D世袭制确立11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墟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

50、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A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 B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C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 D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12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 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13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西周时期社会发展最高水平的是A B C D1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