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5 5 课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单元单元课标课标要求要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知识梳理】【知识梳理】第二第二单元:单元:三国两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国家的发展发展1 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政治: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政局动荡;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民族关系:汉
2、族与内迁边疆民族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 2、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治:王朝统一、国力强盛、疆域拓展、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经济:经济繁荣;文化:全面辉煌;民族和对外关系: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第五课:三国两晋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与一、三国与两晋两晋:1 1、三国:、三国:各自建立者、都城、灭亡的时间2 2、西晋西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完成统一、灭亡的时间3 3、五胡内迁五胡内迁:五胡指?二二、东晋与南朝:、东晋与南朝:1、东晋:、东晋:建立:时、地、人 2 2
3、、士族:、士族:含义、作用3 3、南朝:、南朝:含义、在南北对峙中处于劣势4 4、江南初步开发:、江南初步开发:时间:三国两晋南北朝主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表现:课本三三、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十六国:含义、当时的民族关系、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2 2、北魏北魏:(1 1)强大与统一北方的强大与统一北方的时间时间(2)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时间时间:5 世纪后期 推动民族交融的措施推动民族交融的措施:迁都洛阳;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定士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学汉制。意义及局限意义及局限:顺应了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
4、了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打下了基础。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损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3 3)中国古代改革的普遍性原因中国古代改革的普遍性原因及决定其成败的要素?及决定其成败的要素?(记忆要点记忆要点,学学案第案第 1616 页)页)3 3、北朝、北朝: : 含义、趋势含义、趋势:结束分裂割据,统一全国的趋势越来越强。四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有?(1 1)民族迁徙:)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大批内迁,在北方各地和汉族
5、人杂居。(2 2)联合斗争:)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战乱,迫使各族人民联合斗争。(3 3)友好往来:)友好往来:魏晋以来,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各族人民频繁交往。(4 4)各民族间的征战:)各民族间的征战:打破了各民族原有的部落组织。(5 5)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教材点拨教材点拨】1.阅读教材 P28“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阅读教材 P28“历史纵横”:材料
6、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影响是什么?提示: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的士族专权。影响: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单选题一、单选题1.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材料中的贵族()A.源自于西周的宗法分封制B.主要享受特殊的政治权利C.主要享受特殊的经济权利D.是对当时世家大族的称呼2.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
7、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3.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4.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8、是()A.由北向南迁徙B.迁徙涉及阶层广、规模大C.加速南方开发D.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5.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6.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西晋东晋南朝宗室外戚19%38%7%19%38%世家大族49%64%78%49%64%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
9、出现了严重倒退7.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8.东晋时期,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叫作“王与马,共天下”。意思就是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民间的这一说法反映了()A.皇权逐步走向衰落B.相权严重威胁皇权C.士族成为东晋政权主要支柱D.南方政治文明仍落后于北方9.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A.中华
10、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二、材料题二、材料题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一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帝)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二材料二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
11、者必须作出抉择。白寿弈中国通史(1)据材料一,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由此可知 A、B、C 三项表述有误。2.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双向融合而不是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 B 项正确。材料
12、说的是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不是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由此排除 C 项。D 项错在“根源”。3.答案:B解析: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更发达,故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 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水利工程数目减少,故 B 项正确。C 项中“异常”与史实不符。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由此排除 D 项。4.答案:A解析:“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即由北向南迁徙,故 A 项正确;“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
13、”无法体现其阶级性,故 B 项错误;加速南方开发是其作用而不是其特点,由此排除 C 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人口迁移是否有组织,由此排除 D 项。5.答案:C解析: 材料反映出两晋南朝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 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税和社会状况, 故 A 项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 B 项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 C 项正确;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刚刚开发,不能说经济重心南移,由此排除 D 项。6.答案:B解析:解析由材料可知,西晋到东晋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在官僚体系中占比降低,而世家大族占比在增大,说明这一阶段王
14、权弱于世族;从东晋到南朝时期,宗室外戚比重占比逐步增大,而世家大族占比缩小,说明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故选 B 项。材料既然对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进行比较,说明此时依然为官僚体系,且 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材料中东晋到南朝的宗室外戚比重增大,说明皇权在增强,排除 C 项;材料仅对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比重进行比较,无法得出 D 项的结论。7.答案:B解析: 拓跋氏本身在鲜卑族中就有很高的政治地位, 由此排除 A 项。 改姓氏并不能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由此排除 C 项。在鲜卑族政权下,鲜卑族地位高于汉族,由此排除 D 项。从材料中“魏之先出于黄帝”可知改姓
15、是以示正统的体现。8.答案:C解析:皇权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强,由此排除 A 项。材料中的“王”不是相,由此排除 B 项。东晋建立者是由北方迁到南方,而不是南方产生的政权, 由此排除 D 项。 王氏是北方士族, 支持司马氏建立的东晋政权,故 C 项正确。9.答案:C解析:中华文明起源从图中看不出,由此排除 A 项。国家的产生是在夏朝,与材料信息不符,由此排除 B项。这一时期战乱频繁,与繁荣和开放无关,由此排除 D 项。从图中不难看出魏蜀吴三国、十六国和东晋、南北朝都是政权分立,十六国和北朝多数都是少数民族政权,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故选 C 项。10.答案:(1)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2)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解析:(1)作用主要从移风易俗角度分析;原因从社会习俗改革需求对汉文化的仰慕等方面归纳总结。(2)第一小问据材料“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归纳总结。第二小问主要从改革者、外来文化等方面分析。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