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59 ,大小:409.84KB ,
文档编号:2034566      下载积分:1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034566.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期中复习 单元练习(1)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期中复习 单元练习(1)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1、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封制1.含义:封邦建国2.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维护统治,巩固政权3.内容:“授民授疆土”,土地和人民4.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5.诸侯权利与义务: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服从命令,朝觐述职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宗族统治7.积极作用:加强地方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格局,成为强国8.消极影响:独立性,诸侯强大,王权衰弱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宗法制1.含义: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2.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3.内容:大宗、小

2、宗体系;相对性;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和最高领袖4.特点:政治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和家国同构;社会等级森严5.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表)、宗法制(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两者互为表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1)多元一体,中原核心(2)地处大河冲积平原(3)文明的原生性特点(4)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1)政治方面“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国家机构日趋完善政治权力的分配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构成森严的等级秩序疆域不断扩大(2)经济方面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井田制是基本的土地制度

3、手工业较为发达(3)文化方面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文字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时间:开始于公元前356年2.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3.结果: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根本原因)2.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4、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百家争鸣产生的影响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统一1.皇帝制度目的:突出功业神化君权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统一2.中央:三公九卿制特点:比较完备以皇权为中心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家天下”色彩家国同治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统一3.地方:郡县制意义:实现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中央垂直管理地

5、方),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相同点1.目的:巩固国家统治2.性质:地方行政制度3.作用:维护国家统一不同点1.建立基础:宗法制、血缘关系;大一统、地域划分2.传承制度:世官制、贵族政治;任免制、官僚政治3.官吏权力:封地爵位;俸禄制度4.作用影响:独立性、割据势力;归属性、中央集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1)“轻罪重罚”的苛政暴政(2)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3)政治腐败(4)文化的专制与落后第4课西

6、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

7、术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秦朝的焚书坑儒与西汉的尊崇儒术的比较相同点:目的: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影响:钳制了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不同点:方式:简单粗暴;温和渐进影响:摧残文化,打击儒学;推动儒学与教育的发展,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主流意识形态)1.刘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中说:“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

8、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良渚文化有力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A. B. C. D.解析据材料“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可知,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错误;正确;据材料“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

9、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可知,、正确;选D;A、B、C错误。2.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史上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事实反映了()A.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B.不断变迁的统治模式C.不断改变的社会形态D.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反映了文明的演进,故选D项。3.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被称为“青铜时代”,下列关于青铜时代的认识,正确的是()A.这一时期使用大量青铜器B.商朝时出土了大量青铜铭文C.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D.大型青铜器的

10、种类主要是兵器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是因为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故C正确;这一时期使用大量青铜器是“青铜时代”的表现,故A错误;B项表述错误,应该是“出土了大量商朝青铜铭文”;大型青铜器的种类主要是礼器,不是兵器,故D错误。4.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解析通过材料中的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可知这段材料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事

11、情。楚庄王在周王所在地的近郊进行阅兵炫耀武力,有问鼎中原的意思;周王面对挑衅,无奈只能派人慰劳。可见,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情况,故选C项。5. 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经济得到发展,它的根本原因主要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回答。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题意。所以选B。6.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二者思想都()A.主张顺

12、从自然B.倡导战胜自然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解析据材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老子崇尚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孔子主张“仁”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二者都蕴含和谐理念,C正确;A是道家观点,A与题意不符;倡导战胜自然的是荀子观点,B与题意不符;D是孔子观点,D与题意不符。7.下列思想观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属于儒家的是()A.依法治国B.兼爱非攻,节用尚俭C.福祸相依D.仁者爱人,民贵君轻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因此属于儒家的是D项;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尚俭”,道家认为“福祸相依”,故A、B、C错误。8.汉

13、书主父偃传记载:“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下列内容与材料中颂扬的历史人物相符合的是()A.创立皇帝制度B.颁布推恩令C.推行察举制D.实行行省制度解析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可知结束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统一天下的是秦王嬴政,其自称始皇帝,自此皇帝制度产生,A正确;颁布推恩令、推行察举制的是汉武帝,B、C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D不符题意。9.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郡国并行制解析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

14、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可知,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认为,西周历代的分封制,导致血缘关系疏远,他们相互攻击如同仇人一般,各个诸侯国相互侵略,连天子使都不能禁止。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郡县制”,C正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都是中央官制,而材料的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 A、B与材料不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制度,与材料不符,D错误。10.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由此可知“

15、焚书坑儒”()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解析从材料中的“为了钳制思想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可知,“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B项正确。11.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A.起因于官吏的贪腐B.反对实施郡县制C.以六国贵族为主力D.得到了广泛响应解析由材料信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可知,秦末农民起义响应者非常广泛,故D正确;“

16、苦秦吏”指的是秦朝暴政,材料没有体现出秦末农民起义起因于官吏的贪腐,故A错误;秦末农民起义不是因为实施郡县制,故B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的主力是农民,故C错误。1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上述两项措施的共同点是()A.企图通过分封巩固统治B.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标D.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广建封国,拱卫周王室,确立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统治;根据材料“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可知,西汉统治

17、者通过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办法来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无论是西周分封制,还是西汉的封国制,最终都导致了分裂割据,排除B;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君主专制正式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排除D。13.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以后,名为诸侯王,实际辖地不过数县,等于列侯,其支脉疏远之人,更如一般富室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A.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B.诸侯王的利益得到保障C.平定了诸侯王的叛乱D.“推恩令”的贯彻实施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汉的推恩令。西汉通过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而不是用郡县制取代,故排除A项;造成题干中所描述的现象的原因是推恩令的推行,不是通过保障诸侯王利益

18、,故排除B项;平定诸侯王叛乱是应对封国问题的一个手段,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封国问题,故排除C项;通过推恩令的贯彻实施,诸侯王的封国越分越小,而且也不能插手政务,由此造成了“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故选D。14. 春秋以前,各君王的外戚都来自一些拥有政治实力的诸侯国。自从秦统一以后,特别是在汉代以后,皇帝的外戚便从其臣民中遴选了。据此推知,汉代的外戚()A.始终把持着中央政权B.与三公九卿平起平坐C.擅权根源是皇权专制D.决定历任皇位的更替解析据材料“春秋以前,各君王的外戚都来自一些拥有政治实力的诸侯国”“秦统一以后,特别是在汉代以后,皇帝的外戚便从其臣民中遴选了”可知,大一统国家形成后专制皇

19、权加强,皇权专制异化导致外戚干政,故选C项。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外戚不一定是中央官员,B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15.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A.国力强盛,经济发达B.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C.国家政府高度重视D.先秦文化基础雄厚解析秦汉统治者都进行思想控制,虽然可以形成统一的文化,但对文化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所以明显看出C项错误。然而,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是无法阻挡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要随之进步,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必然要发展。其余选项不同程度地符合题意,但是B、D两项都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问题,并不能完全起决定作用。故选A项。1

20、6.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材料二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材料三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

21、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元承宋制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1)首创皇帝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2)国家统一;百家争鸣提供了各种治国学说。(3)对秦朝: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

22、,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第(2)问,根据材料“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分析,秦朝之所以能制度创新首先是国家统一,然后就是百家争鸣为其提供了各种治国学说。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秦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元承宋制”可知后世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所开创的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权力高度集中,而权力集中统一也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17.阅读

23、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曾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司马迁评价汉武帝“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人无聊生。偏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知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

24、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政治原因,并指出其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三位历史学家对汉武帝评价不同的原因。(1)原因:汉朝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存在王国问题、少数民族威胁边境等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建立中外朝制度;推行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创立察举制;派大军出击匈奴等。(2)三位历史学家选择史料的角度不同;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个人立场不同。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结合所学汉初王国问题和少数民族威胁边疆得出汉朝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存在王国问题、少数民族威胁边境等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中央官制,建立中外朝制度;为解决王国问题推行刺史制度和“推恩令”;为选拔人才创立察举制;为解决边疆民族问题派大军出击匈奴。 (2)历史学家运用的史料及选取史料的角度不同影响对汉武帝的评价,得出三位历史学家选择史料的角度不同;根据材料二“司马迁百年后的班固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得出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史家的个人政治立场对人物评价有影响得出个人立场不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