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ZIP , 页数:0 ,大小:44.39KB ,
文档编号:2038509      下载积分:2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038509.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原卷版+解析版).zip)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原卷版+解析版).zip

1、第第 8 课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时作业课时作业1 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2 “时移事易,变法宜矣” ;“废先王之教” , “以法为教”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材料中的主张与下列各项相符合的是()A有教无类 B依法治国C为政以德 D “兼爱” “非

2、攻”3董仲舒“作春秋决狱 ,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此后西汉形成了据春秋经文断狱的风气。 春秋所体现的“原心(主观动机)定罪” “论心定罪”的原则被视为圣人之道,为断狱的最高准则。这说明()A儒家的论述取代了法律条文B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相结合C古代法律制度开始建立起来D心学理论成为司法基本原则4 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 ,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成。以十月赐酒肉” 。这一举措表明()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5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老、最完整的法典

3、,如表展示了其主要编撰历程。由此可知,此律法的编撰() 编撰历程时间调整内容武德修律618624 年对隋开皇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补充,更撰新律垂拱、载初改律685689 年主要删改其中对武则天登基不利的文字,并不涉及律文的内容神龙改律705 年删改武周旧制,重定律令格式开元改律718737 年两次改律,删除不合时宜的条款与称谓A保障唐朝盛世繁荣局面B内容删繁就简体现创新C体现出法律和现实融合D服务于皇权专制的加强6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 。这反映出当

4、时()A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B道德教化备受重视C监察机构职权广泛 D科举选拔轻视成绩7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 ”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据此可知科举制()A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社会矛盾B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C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社会风气D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8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 ,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据此可知()A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D乡约削弱了乡村

5、宗族势力9据统计,明代有社学 1438 所,遍布城乡,其中 1330 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 、明代律令、朱子小学 、 孝经 、 孝顺事实 、 百家姓 、 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10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对这一进程排序正确的是()一准乎礼引礼入律明刑弼教天理人情国法A BC D11 “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 ,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王

6、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12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13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B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C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引导D

7、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14 “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 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 ,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15在清朝前期的司法实践中, “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 。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依照规定,定期修例,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A法律具有至高权威 B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C皇权专制色彩浓厚 D封

8、建律例具有随意性16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 。这种变化表明()A古代中国法治意识淡薄B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C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D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 536 年,郑国名臣子产主持铸刑书,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子产因此接到了晋国贤臣叔向一封措辞严厉的来信,信中写道:“平民知道了有法可依,就不会畏惧身价比他们高的人,就会弃礼,从法而争。郑

9、国大概要败亡在你的手里了。 ”随着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仗,使法律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材料二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 ,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 ,但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

10、现,使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 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铸刑书的背景。晋国铸刑鼎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第第 8 课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时作业课时作业1 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

11、()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表格中的四则材料都强调民的重要性:听取民意、保民,故选 C 项。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于明清之际,而材料中尚书出现于西周时期,排除A 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意,未反映神权色彩,排除 B 项;儒家思想的创立者是孔子,其生活年代是春秋末期,排除 D 项。2 “时移事易,变法宜矣” ;“废先王之教” , “以法为教”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

12、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材料中的主张与下列各项相符合的是()A有教无类 B依法治国C为政以德 D “兼爱” “非攻”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法家主张变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B 项依法治国与其相符,故正确。A 项是儒家的教育思想,排除;C 项是儒家的政治主张,排除;D 项是墨家的思想,排除。3董仲舒“作春秋决狱 ,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此后西汉形成了据春秋经文断狱的风气。 春秋所体现的“原心(主观动机)定罪” “论心定罪”的原则被视为圣人之道,为断狱的最高准则。这说明()A儒家的论述取代了法律条文B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相结合C古代法律制度开始建立起来D心学理论成为司法基

13、本原则答案B解析汉代以来的“引经决狱”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影响到司法决断,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相结合,故 B 项正确。 “引经决狱”是用儒家思想解释法律条文,不是取代,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故 C 项错误;心学理论出现于南宋,故 D 项错误。4 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 , “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成。以十月赐酒肉” 。这一举措表明()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答案B解析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是在汉武帝以后,故 A 项错误;题干中“举民年

14、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可知,刘邦重修行而帅众,故B 项正确;三老的职责不是养老,而是“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故 C 项错误;汉高祖时的统治思想为黄老无为思想,故 D 项错误。5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老、最完整的法典,如表展示了其主要编撰历程。由此可知,此律法的编撰() 编撰历程时间调整内容武德修律618624 年对隋开皇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补充,更撰新律垂拱、载初改律685689 年主要删改其中对武则天登基不利的文字,并不涉及律文的内容神龙改律705 年删改武周旧制,重定律令格式开元改律718737 年两次改律,删除不合时宜的条款与称谓A保障唐朝盛

15、世繁荣局面B内容删繁就简体现创新C体现出法律和现实融合D服务于皇权专制的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现状进行了修改,这体现出法律与现实融合,故选 C 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6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 。这反映出当时()A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B道德教化备受重视C监察机构职权广泛 D科举选拔轻视成绩答案B解析唐代科举考试对报考者道德品行要求严格并不能说明官员道德日趋败坏,故排除 A 项;选官考试将报考者的道德品行作为重要参考指标,说明

16、道德教化备受重视,故选 B 项;监察部门考察官员的“善恶”和“德行孝悌”属于对官员的监察,并没有体现职权的广泛,故排除 C 项;材料不能说明其轻视选拔成绩,故排除 D 项。7唐太宗说:“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 ”所以唐以儒学为资政之术,同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据此可知科举制()A打破垄断,缓和激烈社会矛盾B选拔精英,优化传统社会结构C鼓励向学,营造向上社会风气D教化民众,引导社会文化方向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推崇儒家对社会的教化功能,故将儒家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材料未体现,均排除。8宋

17、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 ,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据此可知()A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D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乡约有利于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选 B 项。材料主旨强调乡约,未涉及儒家、法家、道家关系,排除 A 项;材料主旨强调乡约,未将宋代与其他朝代比较,排除 C 项;根据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乡约有利于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

18、互协助救济,乡约巩固了乡村宗族势力,排除 D 项。9据统计,明代有社学 1438 所,遍布城乡,其中 1330 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 、明代律令、朱子小学 、 孝经 、 孝顺事实 、 百家姓 、 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发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社学的教材有御制大诰 、明代律令、朱子小学 、 孝经等可以看出,社学主要教授的是有关法律、道德的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而这些内容可以起到教化百姓服务统治的作用,故选 A 项。仅仅从社学的教材设置无法看出儒、法思想的合流,且使儒、法

19、思想走向合流的是西汉董仲舒,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没有信息显示程朱理学因为社学的兴办而发生了变化,排除 C 项;教育模式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教育式样,包含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而题干材料只是论及社学教育内容,而并未涉及其他,排除 D 项。10中华法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列对这一进程排序正确的是()一准乎礼引礼入律明刑弼教天理人情国法A BC D答案C解析汉代法律儒家化开始启动;魏晋南北朝引礼入律;唐代中华法系形成一准乎礼;宋代理学产生天理人情国法;中华法系成熟后,将法律晓谕民众,明清时体现得较为突出明刑弼教,故 C 项正确。11 “天命”是

20、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 ,必须“敬天保民” 。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答案B解析由“天命”可知商周时期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故 A 项错误;由材料“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敬天保民”可知,周代具有爱惜百姓的德治思想,故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爱惜民力的德治思想而非天子权力,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德治思想而非对天的理性认识,故 D 项错误。12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

21、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圣明的君主管制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君主实行仁政,人民就会追随他。这种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即“君”对“民”的爱护,是“仁政”思想的反映,故选 A 项。B、C、D 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13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

22、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B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C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引导D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答案C解析材料“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 ,说明秦朝试图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来保障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反映出秦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 C 项。A、B、D 三项材料没有涉及,均排除。14 “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 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 ,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B延续了唐朝

23、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答案C解析C 项表述与题目中“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 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相符,故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商品经济的发展问题,排除 A 项;B 项表述与题目中“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不相符,排除;D 项表述与题目中“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不符,排除。15在清朝前期的司法实践中, “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律” 。因时所需,皇帝的谕旨、内外的奏准均可定为条例。依照规定,定期修例,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

24、()A法律具有至高权威 B律例体系缺乏实用性C皇权专制色彩浓厚 D封建律例具有随意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清朝的司法实践中对于皇帝下的旨意,皇帝批准大臣的奏折都可以作为一种定例与法律同样起作用,并且是优先使用,从而说明皇权可以超越法律,即皇权专制色彩浓厚,故选 C 项。A 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材料所示律例体系实用性较高,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案例如有定例要先使用定例为审案依据,没有定例才适用法律,不能说律例具有随意性,D 项错误。16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

25、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 。这种变化表明()A古代中国法治意识淡薄B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C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D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答案B解析在民事纠纷中,官府法官角色不断强化,这说明社会发展提升了法律的作用,故选 B 项。材料体现了民众法律意识增强,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法”而非“德” ,排除 C 项;近代法律意识强调权利源自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 536 年,郑国名臣子产主持铸刑书,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子产因此接到了晋国贤臣叔向一封措辞严厉的来信,信

26、中写道:“平民知道了有法可依,就不会畏惧身价比他们高的人,就会弃礼,从法而争。郑国大概要败亡在你的手里了。 ”随着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仗,使法律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材料二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 ,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

27、接来自唐律 ,但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 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铸刑书的背景。晋国铸刑鼎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答案(1)背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贵族

28、阶层力量衰落,平民阶层力量逐渐壮大;社会处于转型期。说明:颁布成文法是大势所趋。(2)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中华法系形成,影响深远。(3)不同: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 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铸刑书,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说明“礼制”下的等级尊卑遭破坏,结合所学,可从礼制、贵族、平民等角度概括背景。第二小问,从叔向对子产的批评到晋国也铸刑鼎,结合第一小问的分析可得出是趋势使然。第(2)问,根据材料二对唐律疏议篇名的介

29、绍,可知其包含了制度、生活、社会经济、安全、司法、秩序等方方面面,结合所学得出体系完备;根据材料二“其内容特别重视孝 ” ,结合所学得出礼法结合;根据材料二“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结合所学得出中华法系形成,影响深远。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 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 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结合所学得出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 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第二小问,从经济、思想、政治等角度入手,根据材料三“但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 “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 ,结合所学得出原因。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