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社会救济与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历代社会救扶政策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为户籍相伍。 秦献公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商君书户籍制度:历代王朝为掌握户口数量建立的以户为单位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的制度。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扩充兵力的基础征发赋役的依据人口的普
2、查、管理与控制保障社会治安与政权稳定建立户籍的目的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秦汉宋代明代清朝编户入籍/编户齐民元朝诸色户计,世代相袭主户与客户职业户籍,“黄册”永停编审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重难拓展1 1、汉朝、汉朝 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 吴钩 户籍上的中国含义:政府把民户按年龄
3、、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是行政与赋役制度的合一影响:对西汉的经济恢复起到过重要作用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重难拓展2 2、宋朝、宋朝 主户与客户主户与客户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提示: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税材料 主户作为宋代户口的基础,占全国总户数的65%左右,是宋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材料 乡墅有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庸而耕者,谓之客户。 思考:宋朝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
4、么?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重难拓展3 3、元朝、元朝 诸色户计诸色户计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元湖州路户籍文书第二册叶三“吴万三”户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重难拓展4 4、明朝、明朝 职业户籍职业户籍 黄册黄册1.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
5、,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攒造黄册、以定赋役,核隐漏,清逃亡,法例甚详,具列于后。 大明会典卷二十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重难拓展5 5、清朝、清朝 永停编审永停编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谕令户籍永停编审的原因是什么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赋税制度改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户籍制度的
6、演变重难拓展6 6、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特点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
7、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户籍管理与赋税制度密切相关,是赋税制度的依据,但后来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秦秦汉汉唐唐明明清清基层组织治理/监督乡里制什伍组织乡里制邻保制度里甲制度十家牌法里甲制度保甲制度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
8、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重难拓展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材料一 因此,宋廷建国之初,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就把重建乡村组织、 恢复利于中央控制的乡村秩序作为一项任务。首先是罢黜了地方节度使设置的镇将,“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 又设县尉,负责地方乡村治安。其次是恢复重建唐代的乡里制,又袭用后周团耆制,从而构筑了以里正、户长和耆长为首的乡村基层组织体系。 摘编自田晓忠论宋代乡村组织演变与国家乡村社会控制的关系材料二 清未,中国社会政治结构日渐分化、解体,地方势力急剧膨胀,中央政府权力式微,乡绅精英阶层逐渐背离国家政权。因此,晚清政府当时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改
9、革就是重新调整和厘清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国家政权下移,以渗透的方式加强对乡村社会的行政控制。基于当时的政局,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增加地方官员的数量,权力适度下放;二是吸纳各种新兴政治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扩大政治基础。由于时间精力所限,后者成了清政府唯一可行的方案。材料三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一个在中国延续了5600多年历史的税种宣告终结。从而也彻底结束了乡村基层政府所承担的征收税费的职能,标志着乡村基层政府开始转向服务型,职能由“取”转变为“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村基层组织
10、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宋代重建基层组织制度的积极作用。(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农村基层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施乡村社会治理的意义。(1) 变化特点:因袭传统,弱化乡里自治功能。积极作用: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有利于赋税的征收;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 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地方势力急剧膨胀;乡绅精英阶层逐渐背离国家政权;维护清朝统治的需要。(3) 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了民众更多的获得感,适应了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1、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实施者实施者地位地位举措举措政府政府主体主体汉朝汉朝常平仓制度常平仓制度隋唐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民间积储(义仓、社仓)宗族宗族辅助,宋朝兴起辅助,宋朝兴起慈善组织慈善组织辅助,明清兴起辅助,明清兴起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善堂、善会善堂、善会社会救济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朝代朝代措施措施尊敬、赡尊敬、赡养老人养老人秦汉秦汉明初明初保障鳏寡保障鳏寡孤独的生孤独的生活活唐朝唐朝宋朝宋朝元朝元朝明清明清鸠杖鸠杖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养病坊养病坊福田院福田院众济院众济院养济院养济院社会优抚政策社会优抚政策课堂小结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扶政策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