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33 ,大小:12.93MB ,
文档编号:2038601      下载积分:1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038601.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5).ppt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5).pptx

1、单元引言单元引言基层治理基层治理中国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构建为基础,户基础,户籍的籍的编制编制与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发,也维护社会稳定。西欧西欧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中世纪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为中心, ,近代以来也一近代以来也一直强调基层直强调基层自治自治。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现代发达国家基本构建起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会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中国古代

2、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封建社。在封建社会后期,会后期,宗族以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宗族以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也逐渐建立起了成立后也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普通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目录目录CONTENTS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010

3、203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壹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根本目的演变历程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户籍制度:户籍制度: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中国古代的户籍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制

4、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壹户籍制度为何如此重要?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户籍制度是专制王权对编户齐民进行控制的最重要手段,户籍制度的核心是对人口的占有与支配。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学习聚焦学习聚焦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1.目的政治方面:维护社会安定(历代王朝重视户籍的

5、编制和管理,是统治阶级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手段)经济方面:征收赋税徭役(历代王朝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是统治阶级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提高政府经济收入的保证)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根本目的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壹2.演变(1)战国时期起源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开始制定户籍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周礼秋官司民)常以秋岁末之时,阅其民,案家

6、人,比地,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并行以定甲士当被兵之数,上其都。(管子度地)收众人乎从古王事。(殷虚书契前编)勿登人四千。(铁云藏龟)为户籍相伍。(秦献公)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商周春秋战国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壹2.演变(2)秦朝分类登记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七十列传蒙恬列传异时算轺车贾人缗钱皆有差,请算如故。诸贾人末作贳贷卖买,居邑稽诸物,及商以取利者,

7、虽无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史记八书平准书里耶秦简里耶秦简户籍簿户籍簿东成东成,为里名,为里名 。户户人人,指户主,指户主。士士五五,是身份称谓,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女子,即女性,即女性。大大、小、小,为课役身份,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夫、沙、泽若、伤、沙、泽若、伤,均为人名。均为人名。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壹2.演变(3)汉朝户籍严管与散乱西汉编户齐民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8、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户籍散乱原因: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编户齐民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由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编户制度。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是谓“编户”。同时废除过去封建体制下地方上原有的贵族、长老、族长等地方领袖,所有人统统是国君的臣民,是谓“齐民”,总称“编户齐民”。 西汉政府“编户齐民” 制度(1)被西汉政府正式编入户藉的地主、自耕农、佣工、雇农等。 (2)编户齐民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编户齐民对国家的义务:田租:三十税一; 人头税:A算赋:1556岁120钱;B口赋:

9、714岁20钱; 徭役:每年一个月,并戍边三日,戍边三日不去则交更赋(300钱)代役; 兵役:一生服役2年。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壹2.演变(4)两晋和南朝黄籍、白籍和土断“黄籍黄籍”:西晋西晋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白籍白籍”:东晋东晋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土断土断”:东晋东晋后期和南朝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魏晋时期连年战争,产生大量流民。为了区分本地土生土长的居民和外来流民,东晋时期

10、分别用黄籍和白籍登记户籍加以区分。 历史纵横东晋的黄籍和白籍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那、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壹2.演变(5)隋唐严格核实1)隋朝大索貌阅: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11、2)唐朝户籍三年一造,刮户: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大索貌阅所谓所谓“大索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貌阅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的人。材料一:“机巧奸伪,

12、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 隋书隋书食货志食货志材料二: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唐六典唐六典卷三卷三尚书户部尚书户部材料三: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周秀女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从敦煌户籍残卷看唐代籍账制度籍账制度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壹2.演变(6)宋朝主户与客户u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u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

13、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宋代“不立田制”,土地兼并严重,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客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自今泉州、兴化军旧纳七斗五升者,主户与减二斗五升,客户减四斗五升;漳州纳八斗八升八合者,主户减三斗八升八合,客户减五斗八升八合,为定制。” 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五十二天下上户部:主户二百一十三万 四千七百三十三,丁二千八百五十三万三千九百三十四。客户六百一十五万四千六 百五十二,丁三百六十二万九千八十三。断大辟二千九百一十五人。宋史本纪卷十七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

14、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壹2.演变(7)元朝诸色户计(职业定籍)(职业定籍)u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蒙古主从之,于是颁条画五章。如出军不得妄杀;刑狱惟重罪处死,其馀杂犯,量情笞决;军户,蒙古、色目人每丁起一军,汉人有田四顷、人三丁者签一军,年十五以上成丁,六十破老,站户与军户同;民匠限地一顷。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五十九 元朝亦集乃路户籍文书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壹2.演变(8)明朝职业定籍

15、 黄册(户籍管理松弛)(户籍管理松弛)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逐渐下降保证徭役的征发保证徭役的征发保证田赋的收入保证田赋的收入明朝明朝继承了元朝以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的做法,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明朝户籍册称户籍册称“黄册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房屋。黄黄册册和和鱼鳞图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互为补充鱼鳞图册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壹2.演变(9)清朝前期固定人丁 永停编审普通户籍基本沿袭

16、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康熙帝实行固定人丁(滋生人丁、永不加(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永不加赋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实政嗣后嗣后编审之例编审之例, ,著永行停止著永行停止。乾隆三十七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1772年年) )上谕上谕食货一明末,苛政纷起,筹捐增饷,民穷财困。有清入主中国,概予蠲除,与民更始。逮康

17、、乾之世,国富民殷。凡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又普免天下租税,至再至三。呜呼,古未有也。清史稿志卷九十五人头税、田赋、徭役人头税、田赋、徭役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摊丁入亩丁税为主丁税为主地税为主地税为主赋役制度户籍制度备受重视的传统户籍制度为何走向消亡?试结合史实解释。备受重视的传统户籍制度为何走向消亡?试结合史实解释。两晋两晋南朝南朝秦秦汉汉战国战国隋隋唐唐宋宋元元明明清清大大索索貌貌阅阅三三年年一一造造诸诸色色户户计计传统户籍制度的重要功能是赋役征发。唐中期以前,赋役主要以传统户籍制度的重要功能是赋役征发。唐中期以前,赋役主要以人丁人丁为依据,赋役与户籍紧密结为依

18、据,赋役与户籍紧密结合;唐中期两税法推行后,赋役逐渐以合;唐中期两税法推行后,赋役逐渐以资产(土地)资产(土地)为主,户籍与赋役逐渐分离,直至为主,户籍与赋役逐渐分离,直至“摊丁入摊丁入亩亩”完全脱离,人头税废除,户籍制度失去财政功能,仅保有人口管理功能完全脱离,人头税废除,户籍制度失去财政功能,仅保有人口管理功能大规模编大规模编排民户,排民户,制定户籍制定户籍。分分类类登登记记编户齐民编户齐民黄籍黄籍白籍白籍土断土断主户主户客户客户户帖户帖黄黄册册管理松弛管理松弛 永停编审永停编审中国古代户籍与赋役制度的演变贰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础组织社会治理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

19、与社会保障 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贰1.基层组织(1)特点:(2)任务:(3)演变: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 史记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本纪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缴:掌捕盗里正亭长:负责传递政令 和维护治安。乡乡里里亭亭皇帝皇帝三公三公九卿九卿郡郡

20、县县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1里里=100户户)秦汉时期乡里制唐朝时期乡里制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贰1.基层组织(3)演变:县乡里保邻=4户=20户=100户=500户五里为五里为乡乡,设类似设类似于秦朝的组织(三于秦朝的组织(三老、啬夫、游缴)老、啬夫、游缴)百户为百户为里里,设里正,设里正城内设城内设坊坊,设坊正,设坊正郊外设郊外设村村,设村正,设村正(坊)(坊)唐朝“坊村”明朝时期里甲制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贰1

21、.基层组织(3)演变:县县乡乡里里甲甲=10户=110户府府承宣布政使司(省)承宣布政使司(省)明朝里甲制结构图明朝里甲制结构图甲首甲首里长里长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馀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明史志卷五十三里甲制度是明朝的基层组织形式,也是明朝政府推行黄册制度的基础之一。明初,里甲的编制方法,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这是为了便于黄册制度的推行及完善地方机构等。清朝时期保甲制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

22、会治理贰1.基层组织(3)演变:县县保保甲甲牌牌=10户=100户府府省省牌长牌长甲长甲长保长保长=1000户清朝保甲制结构图清朝保甲制结构图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推行严密的保甲制:10户为1牌,设牌长;10牌为1甲,设甲长;10甲为1保,设保长。保甲制度在清初就已经实施,“顺治元年即议力行保甲”。保甲组织的模式:每一保由一千户组成,其中每十家立一牌长,每十牌立一甲长,十甲即一千户立一保长。每户发给一张印牌,上面写明本户丁口、从业状况,户内有人外出或者有客来访都要注明行踪,牌头、甲长等平日对这些情况进行稽查,如有可疑之人立即上报保长、地方官处理。各户之间联名作保,一家犯罪,其他各户依律连坐。通过推

23、行保甲制度,以保甲为目,以牌头、甲长、保长乃至各级地方官吏为纲,就可以把全国百姓组织起来,使之互相监督,防患于未然。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贰2.基层社会治理(1)目的: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变历程:u秦汉什伍组织:以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百家为里,互相监督。u唐朝邻保制度:以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彼此之间相互监督。u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将乡村民户加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以编制,十家为一保,

24、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练。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令民为什伍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史记史记七十列传七十列传商君列传商君列传又应出使之辈,未识大体,所由殊又应出使之辈,未识大体,所由殊 不知不知陛下爱人至深,务以勾剥为计。州县惧陛下爱人至深,务以勾剥为计。州县惧罪,据牒即征。逃亡之家,罪,据牒即征。逃亡之家,邻保邻保代出;代出; 邻保邻保不济,又便更输。不济,又便更输

25、。 旧唐旧唐书书列传列传卷五十五卷五十五乃立保甲。其法,十家为保,选主户有干乃立保甲。其法,十家为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大保,选主户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大保,选主户物产最高者一伙人为保长。十大保为一都物产最高者一伙人为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主户有行止材勇为众所伏者为都保保,选主户有行止材勇为众所伏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应主客户两丁以上正,又以一人为之副。应主客户两丁以上选一人为保丁,授之弓弩,教之战阵。选一人为保丁,授之弓弩,教之战阵。 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宋纪六十八宋纪六十八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

26、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贰2.基层社会治理(2)演变历程:u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十家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u清朝里甲制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 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 ;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牌为甲,设甲长; ;十甲为保,设保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一。

27、又以保甲为庶政之纲,天下非一人所能理,於是有乡、有保、有甲。自明王守仁立十家牌之法,后世踵行,为弭盗设,此未知其本也。清史稿列传卷二百六十五【小结小结】中国中国历代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演变历代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演变基层组织基层组织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秦汉秦汉唐朝唐朝宋朝宋朝明朝明朝清朝清朝邻保制度什伍组织保甲制十家牌法里甲制保甲制乡乡里里制制里甲制里甲制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监督。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督。王安石推行保甲制,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王安石推行保甲制,源于唐朝的邻保制度。十

28、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察看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趋势: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叁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原因表现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第 171

29、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特点意义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叁1.原因u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的必要性时说:国无九年之蓄,日不足国无九年之蓄,日不足: : 无六年之蓄,日无六年之蓄,日急急; ;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周礼.地官 遗人 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遣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患遣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患: :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乡里之委积,以

30、恤民之艰厄; ;门关之委积,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以养老孤; ;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 :野都之野都之委积,以待羁旅委积,以待羁旅; ;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2.表现u汉朝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积谷备仓,调节粮价。u隋唐置仓积谷、自置义仓: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粮。造仓积粮。u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

31、(1)储粮赈灾材料: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京师。” 唐六典卷20常平署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叁2.表现u秦汉时期鸠杖:皇帝有皇帝有 时会赐给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一鸠杖,高龄老人手杖一鸠杖, 以示尊重。以示尊重。u从唐朝开始设收容专门机构:政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养病坊、宋、宋朝的朝的福田院福田院、元朝的、元朝的众济院众济院、明清的、明清的

32、养济院养济院。u明初优抚老人:朝廷令各地有司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优抚高年平民,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斗、酒三斗、肉五斤。(2)优抚弱势群体鸠杖福田院风俗通曰:俗说高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之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扶老。 水经注卷七京师旧置东、西福田院,以廪老疾孤穷丐者,其后给钱粟者才二十四人。英宗命增置南、北福田院,并东、西各广官舍,日廪三百人。宋史志卷一百三十一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叁2.表现(3)宗族救助u宋朝以后

33、宗族内部救助:宗族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义田、义学、义宅、义冢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助族中贫困者。u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出现了善堂、善会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等慈善机构。时吏治日弛,家楣自初莅即奏增经费,劾污吏,练捕盗营,亲决狱讼,设通州、良乡官车局、近畿教养义塾、善堂、留养局,增贡院号舍,扩金台书院,制孔庙祭器、乐器。清史稿列传卷二

34、百二十九吴人谢家福等倡义赈,集四十馀万金,推福曾董其事。四年秋,至河南分赈洛阳等十二州县。新安、渑池灾尤重,福曾创立善堂,恤嫠掩骼,收赎子女,购车马若干辆,代疲民应役。清史稿列传卷二百三十八潮汕善堂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义田,以养,以养济群族之人。济群族之人。宋代宋代钱公辅钱公辅 义田记义田记第第 1717 课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叁3.特点4.意义u历代社会救济的主

35、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u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u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u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维护统治。汉朝宋朝隋唐明清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社会力量的救济社会力量的救济常平仓制度常平仓制度既重视官方储备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也

36、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宗族内部救助兴起宗族内部救助兴起慈善组织开始兴起慈善组织开始兴起政府占主体地位,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政府占主体地位,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小结】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汉朝唐明清优抚高年平民优抚高年平民优抚高龄老人:优抚高龄老人:“鸠杖鸠杖”设有专门收容机构设有专门收容机构3特点:国家立法保障并设专门机构予以实施;国家救济和民间救济相结合;(宗族救助、慈善组织)虽涵盖面较广,但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4作用: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的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保障赋役征收,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5不足之处:具有宗教色彩。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

37、单一。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1原因:经济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政治原因: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人民的反抗情绪,稳定社会秩序。文化因素:儒家的民本观念、仁爱思想的影响;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的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思想。自然原因:自然灾害频发,恶化人民的生活处境。2具体措施:仓储制度:如官仓(常平仓)、义仓灾荒赈济:如疏导安置流民、赈谷、赈工赋税蠲免医药卫生养济制度(抚恤鳏寡孤独废疾):如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社会救济里甲制保甲制朝代朝代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基层组织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优抚政策优抚政策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分类登记制度分类登记制度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大索貌阅大索貌阅户籍三年一造户籍三年一造主户与客户主户与客户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户帖、黄册户帖、黄册永停编审永停编审乡里制度里甲制十家牌法保甲制邻保制度什伍组织常平仓制度置仓积谷,义仓、社仓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慈善组织兴起养济院众济院福田院养病坊鸠杖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设设有有专专门门收收容容机机构构小结小结本课时间轴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