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第 5 5 课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学案)一、学习目标(一)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二)学习目标1、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内容及特征,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2、了解上计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认识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征3、了解中国古代刺史等监察制度,认识古代监察制随中央集权制的加强而日趋严密二、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标准:贵族血缘;特
2、点:官位世袭;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2、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商鞅变法奖励军功。(2)标准:才能、军功大小;(3)局限: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4)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3、秦朝“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标准: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4、汉朝:察举制(1)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者提拔任用。(2)标准:孝廉(品行)(3)特点:地方官吏推荐取士;形式多样化。(4)分类常科: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
3、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产生:220 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3)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 ;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4)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只看家世门第。(5)评价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6、隋唐:科举制(1)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断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4、,积极要求参政。(2)目的:适应社会阶级的变化。(3)标准:考试成绩。(4)特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5)组成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6)评价: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管理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取士不问家世” ,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7、元朝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1313 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科举制,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人数比例不高。8、明清(1)考试人员: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2)考试范围:从四
5、书五经中命题。(3)级别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 。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 。(4)地域平衡:南北中卷。(二)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1、秦汉(1)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2)含义: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薄,上报中央,成为“上计” 。(3)流程: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4)作用: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
6、核法规,但考核大都流于形式。3、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4、宋代: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5、明朝:考满和考察(1)考满: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 ,满六年称“再考” ,满九年称“通考” 。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2)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6、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
7、文官。(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1、秦汉(1)中央: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地方监察:刺史制度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内容:汉武帝将全国划为 13 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特点: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影响: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2、隋唐(1)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3、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
8、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4、元朝:监察机构严密(1)中央:设有御史台(2)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5、明清两朝: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 ,行使监察权。(1)明朝:内容: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特点: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三、课堂小结四、随堂练习1、“以政治权力、 经济财富和文化名望
9、这三种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尤其是权力分配的标准,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 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 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 ”材料的依据应该是()A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B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D汉朝的察举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即一种和从西周到春秋的世袭社会既属于同一个类型, 但又有许多区别的世袭社会。 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
10、个选举社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向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演变,故 B 选项正确。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无关,故 A、C 排除。汉朝的察举制度,不符合“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 ,故 D 排除。2、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魏晋文学家左思曾在咏史中写道: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这意在批判()A察举制B征辟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由门第高的世家大族把持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
11、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作为主要选官标准,故 C 项正确;A、B 两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重视品德和才能,故排除;D 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注重才能,故排除。3、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 。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 。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政治制度的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设刺史制度,代表朝廷监视州部的官吏等。题干中汉代中期后,刺史的职权涉及官员的政绩
12、考核,加大了对官员的约束力,从中可以看出刺史制度趋于完善,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内容没有体现刺史品级提高,只能体现出刺史职能得到完善,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把全国划分为 13 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故刺史的监察范围只是一州,而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刺史监察的范围扩大,故 C 项不符合题意,错误;题干中只是说将官员政绩考核内容与刺史监察相联系,这是刺史制度的完善,并不是制度内容的改变,故 D 项错误。4、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曾说:“中国古代的体制, 不在长期停滞, 妙在最富有弹性。 ”那么最能体现这种冲破世袭特权,官僚高度流动的弹性的制度是()A确立三省六部制B确立王位世袭
13、制C创立中央集权制D开创科举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冲破世袭特权,官僚高度流动的弹性”可知,考查的是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依据才能选官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故选 D 项。5、明代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给事中 4 至 10 人不等。六科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业务进行对口监察。当时规定,以皇帝名义发出的制敕,给事中要对之进行复核,看其中有无不妥之处。如有发现,可以封还并奏报。据此判断,明代六科给事中类似于()A秦汉时期的九卿B隋唐的门下省C宋初的中书门下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六科为中央监察部门,掌侍从、规谏、补阙、 拾遗、
14、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六科对于皇帝诏令有不妥之处可提出异议, 并将其封还天子,不予草诏公布, 是为帮助皇帝妥善处理政务服务的。 故材料所涉明代六科给事中的职能与隋唐时期的门下省类似,故 B 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与材料信息不符,A 项可排除;宋代设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其长官的职务相当于宰相,与材料信息不符,C 项可排除;清代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为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材料信息不符,D 项可排除。6、 明史载:
15、“京察之岁,大臣自陈。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纠劾,谓之拾遗。拾遗所攻击,无获免者。弘、正、嘉、隆间,土大夫廉耻自重,以挂察典为终身之玷。 ”材料反映出明朝()A官吏考察制度的执行取得成效B形成了完备成熟的奖惩考核机制C官吏考核标准兼顾实绩与品德D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京察是对在京官吏的一次初步考核,在京察完成初步筛选后,又有给事、 御史对留在京城的官员进行进一步的纠劾以起到拾遗的作用, 而但凡被他们弹劾的人都会受到处罚, 这种官吏考察制度使得明朝中期四朝的士大夫们都分外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故答案选 A 项;材料只提到了对官吏的惩罚,而没有提到奖励制度,B 项可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 项说法与材料不相符合,故排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