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 地槽地台学说(传统大地构造学说)。是在19世纪中期以来研究大陆型地壳构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基本观点:地壳运动主要受垂直运动所控制,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认为在元古代以后的地质年代中,地壳上存在两个对立的大地构造单元,即相对活动的地槽区和相对稳定的地台区。在地质发展过程中,地槽不断向地台转化。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地槽的概念 地槽(geosyncline )是地壳中强烈活动的地带,多呈狭长带状。在这里,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很大,因而在地槽凹陷里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激烈频繁,变质作用显著,是地壳上相对活动的构造单元。 槽台说认为,现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山脉,原来
2、都是地槽而褶皱皱升起的。的发展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地槽是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带,在地表呈长条状分布,升降速度快,幅度大,接受巨厚的沉积并有复杂的岩相变化,褶皱强烈,岩浆活动频繁。地槽发展初期以不均匀的下沉为主,接受巨厚沉积,并有基性岩浆活动,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随着下沉的幅度加大,沉积物由粗变细,乃至出现碳酸盐类沉积。后期受强烈挤压抬升,沉积物由细变粗,产生强烈褶皱和断裂,同时出现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最后形成突起的褶皱地带。地槽经过强烈隆升运动后,活动性减弱,长期剥蚀夷平后逐渐转化为地台。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 假说的证据假说的证据1:吻合
3、吻合2地层与构造连续地层与构造连续假说的证据:假说的证据: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第三个是地层学的证据。当一些大陆连在一起的时候,在结合处,会有相同的沉积地层。比如,下面的这张图,表示的就是放大陆在裂解前,普遍发育的冰川沉积地层。3古生物古生物假说的证据:假说的证据:古生物古生物假说的证据:假说的证据:海底扩张说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科学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别提出的。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 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脊隆起于洋
4、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在太平洋,其位置偏东,称东太平洋海隆(海岭)。大西洋中脊呈“S”形,与两岸近于平行,向北可延伸至北冰洋。印度洋中脊分3支,呈“入”字形。 大洋地壳年龄。以洋中脊为界,年龄对称分布,越远离洋中脊年龄越老。左下角大洋地壳年龄。以洋中脊为界,年龄对称分布,越远离洋中脊年龄越老。左下角是图例,单位是百万年,红色为年轻地壳,蓝色为老地壳。现今最老的大洋地壳是图例,单位是百万年,红色为年轻地壳,蓝色为老地壳。现今最老的大洋地壳年龄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大约是年龄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大约是2亿年(亿年(200百万年)。百万年)。From uhh.
5、hawaii.edu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北美西部温哥北美西部温哥华岛西部胡安华岛西部胡安德富卡板块德富卡板块(上图中的第(上图中的第15个板块)的个板块)的磁异常图。彩磁异常图。彩色的条带代表色的条带代表正常方向(和正常方向(和现代一致),现代一致),白色条带表示白色条带表示和现代相反,和现代相反,黑色虚线为洋黑色虚线为洋中脊。可以发中脊。可以发现,异常条带现,异常条带以洋中脊为对以洋中脊为对称轴对称分布称轴对称分布证据证据2古地磁古地磁记录记录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证据证据3夏夏威夷岛链威夷岛链岩浆不断的从地幔中出来,形成大洋地壳,然后再向两端扩张,再有岩浆涌出来,再扩张。周而复始。第八章 大
6、地构造学说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洋中脊(洋中脊(Mid-oceanridgeMid-oceanridge)就是离散型板块边界,来自)就是离散型板块边界,来自地幔的岩浆从这里涌出来,冷却形成大洋地壳,两侧的板地幔的岩浆从这里涌出来,冷却形成大洋地壳,两侧的板块相向运动。汇聚型边界,就是在图中块相向运动。汇聚型边界,就是在图中TrenchTrench的地方,在的地方,在这里两个板块相对运动,大洋板块下插到另一个板块(可这里两个板块相对运动,大洋板块下插到另一个板块(可能是大洋板块,也可能是大陆板块)的下面。转换型边界能是大洋板块,也可能是大陆板块)的下面。转换
7、型边界(TransformTransform),即图中一对黑色半箭头处,两个板块相),即图中一对黑色半箭头处,两个板块相互平行滑动。互平行滑动。 From From (二)板块的边界及(二)板块的边界及其类型其类型两板块大致在水平面上错动,不发生张裂或聚合,因此并无板块的新生或消毁大陆岩石圈在水平方向上的彼此分离与拼合运动的一次全过程。即大陆岩石圈由崩裂开始、以裂谷为生长中心的雏形洋区渐次形成洋中脊、扩散出现洋盆进而成为大洋盆,而后大洋岩石圈向两侧的大陆岩石圈下俯冲(见俯冲作用)、消亡,洋壳进入地幔而重熔,从而洋盆缩小;或发生大陆渐次接近、碰撞,出现造山带,遂拼合成陆的过程。1974年由J.F.杜威和K.C.A.伯克提出。为纪念加拿大地质学家J.T.威尔逊而命名。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第八章 大地构造学说把威尔逊旋回的起始和终结用萌发期青年期成熟期衰落期终结期地缝合线来表达,相对应的实例为东非裂谷红海亚丁湾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