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35.50KB ,
文档编号:2047547      下载积分:1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047547.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学案-(新教材)2019新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

1、第第三三单元:单元: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第第 8 8 课课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的法治与教化【课程标椎课程标椎】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导学案】【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运用时空观念,认识先秦成文法的产生过程。2.通过史料认识法律与教化的应用,注重对中国历代王朝法治与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进行历史解释。3.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统治手段。【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及对后世社会治理的影响。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难点

2、:中华法系“以礼入律”的重要特征。一、基础感知一、基础感知一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德治的发展(一)德治的发展1、阅读 P44 第一目第一段:西周时期德治的表现?东周什么思想影响最大?(二)法治的发展(二)法治的发展1、阅读 P44 第一目第二段:早期国家的法治发展概况?春秋时期最早的成文法?(三)德治与法治之争(三)德治与法治之争1、阅读 P44 第一目第二段:早期德治与法治之争的开始?2、阅读 P44 第一目第三段: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的体现?代表人物?争论内容?3、阅读 P45 第一目第四段:先秦时期德法之争的结果?二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

3、教化、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一)秦汉的律令:(一)秦汉的律令:1、阅读 P45 第二目第一段:秦汉时期法律的演变?(二)(二)魏晋时期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律令儒家化1、阅读 P46 第二目第二段: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是什么?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则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三)唐朝:中华法学体系的确立(三)唐朝:中华法学体系的确立1、阅读 P46 第二目第三段: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内容、特点、影响?2、阅读 P46 第二目第四段:唐朝提倡礼治的表现?三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一)法律(一)法律1、阅读 P46 第三目第一段:

4、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法律发展情况?(二)教化(二)教化1、 阅读 P47 第三目第二段: 宋朝教化的渗透方向?理学的代表人物、 发展历程、 传播方式?2、阅读 P47 第三目第三段:宋朝以后的基层教化情况?明朝、清朝乡约的演变?二、【思二、【思议议展】展】思考题一: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思考题二: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

5、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训练案】【训练案】【固】【固】【限时【限时 2020 分钟】分钟】1、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 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B.政府致力于巩固大一统局面C.具有浓厚的边患危机意识D.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2、万历初,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 丁粮、 赋役、 力差、 银差悉并为一条, 皆计

6、亩征银, 故谓之一条鞭。 “一条鞭法” ()A.彻底解决了民政府的财政困难B.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C.政府加强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D.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3、1979 年,国家对农副产品收购牌价提高了 21.1%,全国征购粮食基数减少到 700 亿斤,减少了 55 亿斤,并且规定水稻地区口粮不足 400 斤,杂粮地区口粮不足 300 斤一律免购,这反映了当时政府()A.加快调整产业结构B.大力推行包产到户C.给予农民政策优惠D.积极应对农业困境4、 史载, 罗马中央政府 “除元老院外, 它的行政官员仍不过由总共 40 人左右的执政官、 大法官、财务官和营造官组成”,罗马行省的官吏则更

7、少,而中国“西汉末年官吏总数有 12万余人”。材料可以佐证古代罗马()A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B行省是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C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D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5、“当君主式微,议会往往会成为贵族内讧、打击对手的政治平台。”下院议员由各郡推举而非通过恩赐制当选。然而直到 14 世纪末,立法活动被上院贵族所把持,下议院只能偶尔作为次要角色参与。由材料可知 14 世纪之前的国王()A恩赐官职给身边的人B权力受到议会限制C议会制约君主进行政治恩赐D上下两院联合行动制约国王6、1791 年,美国联邦宪法第五条修正案规定,不经合法的程序,不得剥夺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即使是为公共

8、目的取用私人财产,也应给予公正的赔偿。这一规定()A体现了宪法至上原则B维护了广大民众的利益C保证了联邦制的实施D践行了天赋人权思想7、西周王朝建立后,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的华夏国家。 材料意在说明西周王朝()A 是单一民族国家B 有一定的统一性C 实行土地国有制 D 有一定的集权性8、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合作对抗皇帝。材料旨在说明宋朝()A 文官政治发达B 监察体系完备C 中央集权加强D 皇权相权冲突9理学家朱

9、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A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C扼杀人的自然欲求D促进儒学的世俗化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 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 1 000 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 906卷,770 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

10、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 20 篇、620 条、27 600 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 中国法制通史(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背读案】【背读案】一、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德治的发展(一)德治的发展1 1、西周:西周:“敬天保民”思想。东周东周儒

11、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二)法治的发展(二)法治的发展1 1、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出现最早的成文法子产的“铸刑书”。(三)(三)德治与法治之争德治与法治之争1 1、德法之争开始:、德法之争开始:子产“铸刑书”,引发辩论。2 2、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德法之争体现在儒家德治思想与法家法治思想的争论。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法家:商鞅、韩非争论内容: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3、德法之争结果德法之争结果:儒家主张教化,民贵君轻,不适用于战争激烈的战国,不受统治者重视。法家思想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

12、君主专制的愿望,受推崇。二、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一)秦汉的律令:(一)秦汉的律令:1 1、秦汉时期法律发展概况秦汉时期法律发展概况:秦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汉朝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二)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二)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 1、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儒家化。原因: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原则:原则:法律以亲属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目的:维护儒家的三纲五

13、常。(三)唐朝:中华法学体系的确立(三)唐朝:中华法学体系的确立1、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是中华法学体系确立的标志是:唐律疏议的编制内容:内容: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特点:特点:礼法结合影响:影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2、唐朝提倡礼治的表现:、唐朝提倡礼治的表现: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社会层面: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三、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一)(一)法律法律1、宋朝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订宋刑统、 天圣令

14、。元朝:元朝:对唐宋法律弃用,但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二)(二)教化教化1、宋朝教化的渗透方向:宋朝教化的渗透方向:向基层渗透理学的代表人物:理学的代表人物:周敦颐、朱熹、程颢、程颐理学发展历程:理学发展历程:北宋开始,南宋确立统治地位。理学传播方式:理学传播方式:控制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族规;家训2、宋朝以后的基层教化情况:宋朝以后的基层教化情况: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氏乡约明朝乡约演变明朝乡约演变: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六谕”,有禁

15、约成分,使乡约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演变:清朝乡约演变: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政府推广具有约束力,与法律合流。【知识拓展知识拓展】敬天保民: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 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 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答案答案【思【思议议展】展】思考题一: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注解法律的人多是儒家知识分子统治者的推动思考题二: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到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有利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训练案】BDCCADBAD10、(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分离;突出伦理犯罪(2)“独尊儒术”后儒教经典开始影响法律的实施东汉时儒教学者深入影响法律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