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X , 页数:47 ,大小:23.59MB ,
文档编号:2048029      下载积分:1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048029.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大布丁)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ppt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新材料)2019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pptx

1、视频:大明宫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公元公元6 6世纪末世纪末-公元公元1010世纪初)世纪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回首开皇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开元盛世典章制度科举制(选官制度)科举制(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租庸调制、两税法(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赋税制度)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原始社会:禅让制原始社会:禅让制-贤与能贤与能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度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度-血缘关系、世袭制血缘关系、世袭制战国时期:军功爵制战国时期:军功爵制西汉:察举制西汉:察举制回顾:魏晋之前的选官制度?回顾:魏晋之

2、前的选官制度?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举“孝廉”自主预习:自主预习: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1.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内容:中央委任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标准:家世、品德、才能(曹魏)标准:家世、品德、才能(曹魏)家世门第家世门第(晋)(晋) 影响:积极:初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影响:积极:初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

3、权的工具,导致消极: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的局面。1.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具体做法:由各州郡从由各州郡从本州郡本州郡在中央任职且德名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中推选大小中正官各一人,俱高者中推选大小中正官各一人,将本州郡人才分为九等,按上上、上将本州郡人才分为九等,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别品第,并加评语。、下中、下下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协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小中正协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

4、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黜。(1 1)含义)含义九品中正制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晋书卫瓘传家世、道德、才能(曹魏)家世(晋)西晋:西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族”。材料一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其目的就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由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削,由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削弱地方化的倾向。具体方法是,弱地方化的倾向。具体方法是,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每州设一大

5、中正,每郡设中正,由当地出身,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的朝官中“德充才盛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官参考。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一是“家世家世”,二是二是“状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状”,参考,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品”。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思考: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材料二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

6、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房玄龄等房玄龄等晋书晋书 积极:前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结党营私,削弱了皇权;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加剧阶层固化,不利于选拔人才。父亲 出身于魏晋名门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伯父 出身于魏晋名门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材料

7、材料1 1:次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次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稽内史。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晋书晋书王凝之传王凝之传材料材料2 2:世胄(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有:世胄(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有才能的人)沉下僚。才能的人)沉下僚。(西晋)左思(西晋)左思咏史咏史人物小传人物小传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曾在车骑将军桓冲军中

8、任职。曾在车骑将军桓冲军中任职。一次桓冲问他的任职部门,答一次桓冲问他的任职部门,答曰:曰:“不清楚,常见有人牵马不清楚,常见有人牵马进出,似是管马。进出,似是管马。”桓又问:桓又问:“你部门有多少匹马?你部门有多少匹马?”答曰:答曰:“我未曾过问,怎么知道呢?我未曾过问,怎么知道呢?”再问:再问:“马匹的死亡率高吗?马匹的死亡率高吗?”答曰: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未知生,焉知死?”后官至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后官至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官)。思考:王徽之行事如此任性随意,为何思考:王徽之行事如此任性随意,为何还能身居高位?还能身居高位?自主预习科举制自主预习科举制 (1 1)科举制的发展

9、过程:)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创立(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创立(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隋炀帝始建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完善(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完善(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并让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并让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改革(宋):改革(宋):北宋时殿试成为定制

10、,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北宋时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天子门生”;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和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和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为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为变法选拔实用人才。变法选拔实用人才。僵化(明清):明清实行八股取士。僵化(明清):明清实行

11、八股取士。废除(清):废除(清):18981898年戊戌变法提出废除八股取士;年戊戌变法提出废除八股取士;1905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2 2)科举制度的特点:自由报名、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重视)科举制度的特点:自由报名、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重视“进士进士”、公开公平、公开公平(3 3)选官标准:才学(或考试成绩)选官标准:才学(或考试成绩) (4 4)对科举制的评价:)对科举制的评价:积极:积极: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中央集权;形成重学的风气。推动儒家思想文

12、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形成重学的风气。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西方人借鉴科举制,建立了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西方人借鉴科举制,建立了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消极:过于侧重才学,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过于侧重才学,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束缚了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束缚了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积极意义:积极意义:A.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政

13、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B.以才能作为官吏选拔的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以才能作为官吏选拔的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中央掌握了官吏的选拔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掌握了官吏的选拔权,加强了中央集权;D.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条件,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条件,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E.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F.促使社会上读书求学风气的形成促使社会上读书求学风气的形成;G.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F.对世界的影响:其他国家的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其他国家的

14、考试选官制度2. 2. 科举制:科举制:(1)时间:创立:隋 / 完善:唐朝(2)特点:自由报名、分科考试、差额录取(3)意义:登科后登科后 孟郊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科举制的影响材料一:材料一: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76.4%,至宋代跌至,至宋代跌至13%13%;寒族则晚唐;寒族则晚唐 仅占仅占9.3%9.3%,北

15、宋时增至,北宋时增至58.4%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 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孙国栋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材料二:材料二:其明经各试所习业,文注精熟,辨明义理,然后为通。正经有九,其明经各试所习业,文注精熟,辨明义理,然后为通。正经有九, 礼记礼记、左传左传为大经,为大经,毛诗毛诗、周礼周礼、仪礼仪礼为为 中经,中经,周易周易、尚书尚书、公羊公羊、谷梁谷梁为小经。为小经。 唐六典唐六典士族没落,加强中央集权;庶族上升,促进阶层流动以文取士,提高

16、官员素质弊端:A.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B.重伦理、轻技艺,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C.师门裙带关系导致了官场的腐败。余秋雨在考察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古文明遗址后,余秋雨在考察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古文明遗址后,在在千年一叹千年一叹一书中认为,中华文明没有衰落的重要原因是一书中认为,中华文明没有衰落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而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实行了一千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而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三百余年,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 神神 童童 诗诗 宋宋 汪洙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

17、惟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链接:古代科举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古代科举制世袭制(夏商周)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军功爵制(战国秦朝)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血缘

18、军功孝廉家世才学演变趋势选拔标准:选拔方式:选拔原则: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程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选官制度(时期)选官标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自主预习:二、中央官制(魏晋三省制自主预习:二、中央官制(魏晋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1.1.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2.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1 1)隋文帝时,中央正式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进行了完善,

19、出现了政事堂,三省出现一体化)隋文帝时,中央正式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进行了完善,出现了政事堂,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趋势。(2 2)内容: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内容: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政事堂(后称中书门下)是宰相们议政的地方。户、礼、兵、刑、工六部。政事堂(后称中书门下)是宰相们议政的地方。(3 3)特点:三省)特点:三省分工明确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合作,相互制约相互制约,节制君权(皇帝颁布的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节制君权(皇帝颁布的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

20、行)能施行)(4 4)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误;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3.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朝代朝代中枢政务机构中枢政务机构秦朝秦朝三公九卿三公九卿西汉西汉中外朝中外朝东汉东汉尚书台尚书台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三省三省隋唐隋唐三省六部三省六部趋势:趋势: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成熟。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成熟。相权不断分散和削弱,

21、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分散和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中枢机构各部门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中枢机构各部门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二、中央官制变化与创新:二、中央官制变化与创新:回顾:隋唐之前的中央官制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2.汉朝:内外朝制度3.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度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1)运作程序:皇帝)运作程序:皇帝-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六部六部皇帝(皇权至上)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尚书省负责执行负责执行中书省中书省起草诏令起草诏令 门下省门下省封驳审议封驳审议 吏吏部部户户部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刑部部工工部部凡军国大事,必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起草诏由中书省起草

22、诏令令门下省审议复奏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尚书省颁布执行然后交尚书省颁布执行 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皇帝最近有群众反最近有群众反映,景点女厕映,景点女厕不够啊!不够啊!男厕太男厕太多,增多,增加女厕加女厕!没毛病没毛病开干开干!欧欧了了【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二、三省六部制尚书省尚书省中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门下省政事堂三省之合作三省之合作(2)价值:)价值:

23、A.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B.彼此制约,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彼此制约,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C.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专制皇权。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专制皇权。D.后世沿用,影响深远后世沿用,影响深远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期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秦朝秦朝西汉西汉隋唐隋唐归纳: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三三. .自主预习 赋税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1. 1. 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2. 2.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

24、令。 内容: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内容: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 3. 唐初的租庸调制:交租和调;男子不去服徭役,则可交一定数额绢或布以代役,称为庸。影响:以庸代役唐初的租庸调制:交租和调;男子不去服徭役,则可交一定数额绢或布以代役,称为庸。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4.4.唐中期的两税法:唐中期的两税法:(1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

25、财政紧张。)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2 2)提出者和实施者:杨炎和唐德宗李适)提出者和实施者:杨炎和唐德宗李适(3 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一年分夏季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和秋季两次纳税。 (4 4)影响:)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26、,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控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5.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朝代朝代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汉代汉代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北魏北魏租调制租调制唐初唐初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唐中期以后两税法两税法北宋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税法明朝明朝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清朝清朝地丁银地丁银趋势: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向以资产为主;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向以资产为主;由对人丁的控制转为对

27、土地的控制,政府对农民由对人丁的控制转为对土地的控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减轻;的人身控制逐步减轻;征税内容由实物到货币。征税内容由实物到货币。四、法律制定:唐律疏议四、法律制定:唐律疏议 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调税即调税; ;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又称租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又称租税; ; 以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阅读思考】中国

28、古代封建社会农民承担的赋税种类主要有哪些?丁税丁税 调调税税 租税租税 徭役徭役和兵役和兵役三、赋税制度内容:内容:意义:意义:A.保证农民有充分的农业生产时间;保证农民有充分的农业生产时间;B.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魏晋时期:租调制 / 徭役唐朝:唐朝:1. 1. 唐初:租庸唐初:租庸调调制制人物小传人物小传杨炎,唐朝中期著名宰相、财政改革杨炎,唐朝中期著名宰相、财政改革家,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唐德宗家,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唐德宗时入朝为相,官至门下侍郎、同中书时入朝为相,官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中元年(门下平章事。建中元年(7

29、80780年),年),他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创立并推行了他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创立并推行了两税法,为后代所沿用,是中国封建两税法,为后代所沿用,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一大改革。社会赋役制度一大改革。请思考:杨炎为何要将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调整为两税法?请思考:杨炎为何要将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调整为两税法?链接:杨炎与两税法链接:杨炎与两税法为什么在唐代后期,租庸调制会被两税制所取代?材料一:武德七年材料一:武德七年丁男(丁男(21-5921-59)、中男)、中男(16-2016-20)给一给一顷顷,所受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所受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

30、户者便受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则承户者便受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旧唐书旧唐书材料二: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材料二: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已不敷授受。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两种附加税法保证,两种附加税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地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压倒租庸调。地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压倒

31、租庸调。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人多地少,均田制逐渐瓦解,租庸调制亦无法维持。人多地少,均田制逐渐瓦解,租庸调制亦无法维持。结合地图与教材,分析两税法出现的原因结合地图与教材,分析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安史之乱后民户大迁徙,越来越多失地安史之乱后民户大迁徙,越来越多失地农民脱离户籍农民脱离户籍管理。管理。A. 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地方征收;B. 不分主户、客户,均以实际居住地编入户籍;C. 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D.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A. 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B. 简化了税收名目;C.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

32、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 2. 唐中期以后:唐中期以后:杨炎杨炎 两税法两税法(1 1)原因:)原因:(2 2)内容)内容:课堂探究:阅读教材课堂探究:阅读教材 P40 P40 史料阅读,归纳、概括史料阅读,归纳、概括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严重(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严重 / 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3 3)意义:)意义:特点:征收对象人丁和财产并重征税依据征税依据征收形式征收形式征税对象征税对象按人丁纳税按土地、财产的多少征收实物征收钱币为主对人身控制较大除

33、王公外的一切家户都要承担租庸调制两税法人身依附人身依附减轻人身控制普通民众,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问题探究:与租庸调制相比较,两税法新在何处?租庸调制两税法土地产权均田制均田制均田制瓦解均田制瓦解征税前提税额固定税额固定量出制入量出制入征税标准人丁人丁财产财产征税项目田租、户调、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户税、田税征税对象授田农民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律纳税征税次数一次一次夏、秋两季夏、秋两季简化了税收名目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收入保证了国家收入放松了人身控制放松了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负担减轻了农民负担探究:唐朝的赋税制度变

34、革与创新价值探究:唐朝的赋税制度变革与创新价值变革变革创新创新价值价值延伸思考: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魏晋时期:租调制魏晋时期:租调制北魏至唐初:租北魏至唐初:租庸庸调制调制唐朝后期:两税制唐朝后期:两税制以以庸庸代役代役征税的主要标准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从人丁转为财产财产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时序观念时序观念弊端:弊端:1.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2.部分税额以钱计算,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部分税额以钱计算,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

35、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增加了负担;3. 富人逼迫贫民卖地而不移税,土地兼并更加盛行;富人逼迫贫民卖地而不移税,土地兼并更加盛行;4.封建官吏为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加重了农民负担,封建官吏为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加剧了阶级矛盾。阅读教材P41 问题探究部分材料,认识两税法的利弊。问题探究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北魏至唐前期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稳定小农经济,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

36、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均田制对遏制土地兼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拓展:1.1.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题,它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的重要举措是( () )A A废分封,置郡县废分封,置郡县 B B组成决策机构组成决策机构“中朝中朝”

37、C C中央设立中央设立“三公三公” ” D D确立三省六部制确立三省六部制基础检测基础检测D2.2.钱穆在钱穆在国史新论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该制度促

38、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D3.3.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排列,正确的是(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嫡以长不以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A.A. B.B. C.C. D.D. C4.4.公元公元755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 8,914914,705705

39、户,人口户,人口5252,919919,309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总数仅为1 1,933933,174174户,人口户,人口1616,990990,386386人。为此,唐朝人。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A. 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 B.B. 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C. C. 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 D. D. 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A2.“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

40、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提升检测提升检测3.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唐代A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性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C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D皇权独尊地位有所削弱4.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主要在于A使土地分配更为合理化 B使国家的财政收支趋于平衡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使农民赋税负担更趋合理化C CD D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