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用的统治手段。孟子圣迹图扩充仁心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概念解析概念解析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
2、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现代意义上主张以法治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的法治,强调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依法办事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制约权力制约权力”“”“保保障权利障权利”的价值、原则。的价值、原则。德治德治:法治法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范,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3、。要求统治者以身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重视对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德主刑辅”。法律与教化法律与教化: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左 传1.夏商西周时期的法治与德治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德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一)夏商周:德治与法治的渊源宗法
4、制是西周的根本制度,一方面是国家结构中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宗法制度下的尊卑长幼关系。从国家观念和家族观念两方面,把统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天下一家,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尚书蔡仲之命德治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法治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
5、最早的成文法。政治:王室衰微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争霸,分封宗法体系破坏。分封宗法体系破坏。2.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产生的背景:经济:铁农具牛耕兴起,解放了生产力,土地私有趋势。经济:铁农具牛耕兴起,解放了生产力,土地私有趋势。思想:学术下移,思想活跃,百家争鸣。思想:学术下移,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德法之争背景 郑国子产郑国子产“铸刑书铸刑书”2.
6、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儒家的德治思想(1)教化思想: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2)理论来源: 人性善(3)代表: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影响: 积极:儒家重视民生与民意,民本思想发展。 消极: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搏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法家的法治思想(1)教化思想:主张法治(“以法为教”、“
7、以吏为师”)(2)理论来源:人性恶(3)代表: 商鞅:变法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颁行法令,奖励耕战) 韩非: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4)影响: 积极: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集权的愿望。 消极:严刑峻法,易造成暴政。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概况学派人性论代表政治主张儒家人性善叔向(春秋晋国)反对子产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
8、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孔子(春秋鲁国)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战国邹国)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子产(春秋郑国)“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商鞅(战国卫国)在秦国变法,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战国韩国)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2.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结果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
9、想更加得到统治者的重视。秦王赢政读过韩非著作后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韩非子书影2.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二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 1)秦汉)秦汉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律”命名;命名;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令”,“律律”和和“令令”都具有法律效力;都具有法律效力;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
10、主流意识形态,律令逐渐儒家化。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律令逐渐儒家化。(2 2)魏晋)魏晋律令儒家化律令儒家化根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上赋予春秋经义极高的法律效力根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上赋予春秋经义极高的法律效力外儒内法(儒表法里)外儒内法(儒表法里)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的儒家化;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的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 “八议八议”是封建贵族官僚中的八种人犯罪后是封建贵族官僚中的
11、八种人犯罪后, ,享有减免刑罚处分的特权制度。享有减免刑罚处分的特权制度。具体包括具体包括: :一、议亲,指皇亲国戚;二、议故,指皇帝的亲密故旧;三、议贤,一、议亲,指皇亲国戚;二、议故,指皇帝的亲密故旧;三、议贤,指朝廷认为指朝廷认为“有大德行有大德行”的人;四、议能,指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的人;的人;四、议能,指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的人;五、议功,指为王朝建立过卓著功勋的人;六、议贵,指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五、议功,指为王朝建立过卓著功勋的人;六、议贵,指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以及有一定等级爵位的人;七、议勤,指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八、议宾,指以及有一定等级爵位的人;七、议勤,指为国家勤劳服
12、务的人;八、议宾,指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上述八种特殊人物犯罪,司法官员不能直接定前朝国君的后裔被尊为国宾的。上述八种特殊人物犯罪,司法官员不能直接定罪判刑,而要将他的犯罪情况和特殊身份报到朝廷,由负责的官员集体审议,罪判刑,而要将他的犯罪情况和特殊身份报到朝廷,由负责的官员集体审议,提出意见,报请皇帝裁决,给予宽宥处理。一般情况下死刑均能免除,其他的提出意见,报请皇帝裁决,给予宽宥处理。一般情况下死刑均能免除,其他的刑罚则可以降等处理。刑罚则可以降等处理。 维护皇亲国戚官僚贵族等级特权的维护皇亲国戚官僚贵族等级特权的“八议八议”制度,将周礼中的制度,将周礼中的“八辟八辟”制度正式规定到
13、法典之中,这是礼法结合的突出表现,也是法律儒家化的突出制度正式规定到法典之中,这是礼法结合的突出表现,也是法律儒家化的突出表现。表现。二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3 3)唐朝)唐朝律在唐初经过删繁就简;律在唐初经过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颁布的历史意义唐律疏议颁布的历史意义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
14、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成为以后历代王朝创制自己法律的蓝本。成为以后历代王朝创制自己法律的蓝本。唐律疏议唐律疏议 的特点的特点礼法结合,重视礼法结合,重视“孝孝” ” 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母、父母者,流。 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
15、终则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从流。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辽太祖时,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太宗时,治渤海人亦依汉法。道宗时,以国法不可异施,将不合于律令者别存之。此所谓律令,还是唐朝之旧。金熙宗时,始合女真旧制及隋、唐、辽、宋之法,定皇统制,金史谓其实就是唐律。元初即用金律,明太祖定大明律,又是一准唐律。清律又以明律为蓝本。 吕思勉中国通史刑法【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如何理解唐律颁布的历史意义。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特点:礼法结合,提倡礼制,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特点:礼法
16、结合,提倡礼制,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 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 唐律疏议【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唐律的特点是什么?礼法结合,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唐朝的教化大唐开元礼: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
17、基层教化。家有雅风,政事规为。 授大理卿李坰黔中宣慰使制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 新唐书柳公绰传l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l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清朝法典非常重视例,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1 律令沿袭: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宋朝的法律形式,除律宋刑统以外,主要有敕、令、格、式以及断例、宋朝的法律形式,除律宋刑统以外,主要有敕、令、格、式以及断例、指挥等。敕:皇帝对特定的人或事所作的命令。
18、宋仁宗前基本是指挥等。敕:皇帝对特定的人或事所作的命令。宋仁宗前基本是“敕律并敕律并行行”,编敕一般依律的体例分类,但独立于宋刑统之外。宋神宗朝,敕,编敕一般依律的体例分类,但独立于宋刑统之外。宋神宗朝,敕的地位提高,的地位提高,“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与敕凡律所不载者,一断与敕”,敕已到足以破律、代律的地步,敕已到足以破律、代律的地步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1)理学南宋后期,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2)乡约乡里中
19、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起源: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约束力加强。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内容: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变化: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圣谕”的内容,经政的内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乡约从民间自发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20、;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清朝的乡约仪式清朝的乡约仪式吕氏乡约我国古代为何形成以儒家思想构建的我国古代为何形成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礼礼”“”“法法”结合结合的法律体系的法律体系政治政治: :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的等级结构是礼法融合的基础;的等级结构是礼法融合的基础;经济经济: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基,构建了以家庭为小
21、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基,构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体系,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适合社会的需要;单位的体系,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适合社会的需要;思想思想: :中国古代由自然经济孕育中国古代由自然经济孕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观,是观,是人们作为社会规范礼和国家规范法结合的思想条件;人们作为社会规范礼和国家规范法结合的思想条件;(1 1)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法律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 2)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3 3)礼法结合:中国古代的法律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礼占有重要地位, 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4 4)法定特权:中国古代的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
22、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5 5)诸法合体:中国古代历代的法律都是以刑为主,民刑不分, ,诸法合体混合编撰。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创作主体: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创作主体: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广泛,身份多样。(2)呈现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呈现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如“家书家书”“”“家训家训”“”“家训诗家训诗”等。等。(3)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训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家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璋圣谕等;中国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璋圣谕等;中国古代家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古代家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流行。流行。(4)主要功能: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主要功能: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的作用。(5)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