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8、手电筒的秘密、手电筒的秘密导学案导学案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 主备人: 执教人: 学习内容 8、手电筒的秘密 P27-29 课时 1 节 课型 新授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先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手电筒,聚焦问 题:手电筒是怎样发光的?并引出两个科学实践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手电 筒”。这一活动是使学生认识到手电筒由几部分组成,并通过剖视图了解灯泡和 电池的结构,然后思考手电筒的小灯泡为什么能亮起来?交流各自的看法。第二 个活动是“点亮小灯泡”。让学生用小灯泡、导线、电池进行探究,比较分析能让 小灯泡亮起来和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认识基本电路的特点,建构 “电
2、路”概念。 学习目标 1.知道手电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手电筒中的灯泡是如何点亮的。 2.能说出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并能用一些基本元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3.能说明形成简单电路的条件。 4.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通过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重点、难点 1.知道手电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手电筒中的灯泡是如何点亮的。 2.能说出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并能用一些基本元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3.能说明形成简单电路的条件。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手电筒、小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小灯座 2.能展示实验器材、基本电路等的课件 (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铅笔等 导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预设 设
3、计意图 (一)阅读单元页,聚焦问题 1.讨论家庭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电。 (1)引导学生阅读单元页,观察单元页呈现的客厅不里 哪些地方用到了电,说说电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小组内说一 说,我们自己家里哪些地方用到了识电?电起到了什么作 用?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 2.聚焦问题 提出以下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 电是怎样传递的? 用电需要注意哪些事情? 这一环节主要是了解学生已 有的知识和经验。由于各家情况 不同,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可以 丰富每位学生对电的感性认识。 组内同学汇报时,应当强调其他学 生认真听,如有不同意见,应及时 提出。其他小组汇报时,不要重复
4、 前面小组已经说过的内容。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聚 焦本单元主要研究的问题,同时说 明我们从研究手电筒开始来研究 有关电的问题。 (二)科学实践活动观察手电筒 1.(出示一个手电筒)谈话: 手电筒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照明工具,请大家想应一 想,手电筒是怎样发光的? 2.谈话:同学们谈了很多看法。那么,手电筒到底他是怎 样发光的呢?请各小组拆开一个手电筒,认真观察作它主要 由哪几部分组成。 3.教师出示灯泡和电池剖视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 考: 小灯泡由哪些部分组成?想一想,各个部分有什么作 用? 电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电池的一端有凸出的铜帽,而 另一端是平的? 通过观察电池的外观,你还知道了
5、哪些事情?(电池的外 观上标注了许多信息,这些信息可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电 池。 4、思考并回答: 说一说,手电筒的小灯泡是怎样与电 池、开关等材料相连接的? 电是怎样通过这些材料使小灯泡亮起来的? 你认为使小灯泡亮起来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三)科学实践活动点亮小灯泡 1.观察实验材料 2.指导学生操作 3、学生分小组操作 4、比较能使小灯泡发光的连接方法,归纳共同点。 5 提间:如果把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装置中的任何一点 断开,小灯泡还能亮吗? 6、师生共同归纳: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形成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式形成 了电流的闭合路、人们称这种闭合回路为电路了电流的闭合路、人们称这种闭合回
6、路为电路。 7、分析小灯泡不能发光的连接方法,讨论问题出在哪 里、加深对闭合回路的理解 (四)拓展与应用 用两个小灯泡、一节电池、若干电线试着点亮两个小 灯泡,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 手电的种类很多,教学时应当 选择结构简单、干扰因素较少的 手电简供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手电筒时,要引导他 们观察灯泡、电池、开关、制作 材料等主要部分,并引导他们思考 这些部分是怎样连接的。 了解灯泡和电池的结构时,应 当引导学生将实物与剖视图对比 观察,以加深他们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不 能只是简单地用 PPT 出示安全警 示或用语言提示,应当对为什么这 样要求进行必要的解释。 让学生把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的和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 方法画下来时,可以让学生用画实 物的方法来画,没必要刻意让他们 使用电路图的符号。学生画的过 程,实际上是一个进一步感知简单 电路的过程。学生活动时,教师应 以一个平等的探究者身份参与部 分小组的探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 必要的指导。应准备一部分备用 材料,当学生的材料出现问题时, 以便及时补充。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能使小 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时,应当以 学生画的图为依据,指导他们描述 电是怎样从电池的一端出发,最后 又回到电池的另一端。 拓展可安排在课外完成。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