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哪里有空气、哪里有空气教学目标1. 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2. 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3.能够完成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4.知道因为空气的存在才导致降落伞下降得慢。二、教学内容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通过引导学生寻找空气并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周围的空间里。本课的科学实践活动是“证明空气无处不在”,分为两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证明我们周围的空间存在空气。课页以“哪里有空气?怎样证明空气的存在?”的问题作为引入。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聚焦探究问题,让学生寻找周围的空间中存在空气的证据。学生可以借助一些生活现象,也可以通过捕捉空
2、气进行验证的方法来证明。第二个环节是证明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空气。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先要对一些物体中是否存在空气进行推测,然后设计实验研究。学生可以采取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进行观察和证明。这两个环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环节主要针对周围的空间是否存在空气进行探究,第二个环节主要对一些物体的缝隙里是否有空气进行探究。通过这两个环节的探究帮助学生建构“空气无处不在、充满在我们周围的空间”这个科学概念拓展与应用部分是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降落伞,并探究哪些因素影响降落伞的下降。空气是阻碍降落伞下降的主要因素,活动中学生
3、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想办法让降落伞下降得更慢。最后提出一个思考问题:假如没有空气,降落伞下降的速度会怎样?通过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将降落伞的原理和空气的存在建立联系。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塑料袋,气球,饮料瓶,粉笔,砖块,土块,烧杯,水等;制作降落伞的材料和工具:剪刀、塑料袋、夹子、棉线等。二)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记录笔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提出和聚焦问题出示单元页图,提出问题:图中有什么?学生根据图片进行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图上除了我们说的物体,还有什么?如果学生提到“空气”,教师再进一步追问: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怎样证明它的存在?(二)科学实践活动:证明空气无处不在
4、1.证明周围的空间里是否存在空气提问:我们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空气吗?如何验证我们的推测?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针对认为存在空气的观点,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猜想?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袋子从周围的空间捕捉空气证明自己的猜想。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证明。学生开展交流汇报,不同的观点交流碰撞,直到最终达成一致的意见。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现象证明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空气证明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空气。提问:我们通过研究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空气,还有哪些地方也存在空气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出
5、示粉笔、海绵和石块等物体,提出问题:这些物体里有没有空气?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开展交流。交流结束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怎样做才能知道其中有空气?看到什么现象就能说明里面有空气?实验操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开始实验,探究一些物体里是否存在空气,并记录下实验现象学生实验时,教师要提醒他们仔细观察,可以提出这些问题引导他们观察:当物体放入水中时有什么现象?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师生一起总结:粉笔海绵、石块等物体里面有空隙,存在着空气再进一步发散思维,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更多的物体,想办法证明它们里面
6、是否存在空气。3.总结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空气,海绵、石块、粉笔等物体中也存在空气,这说明空气无处不在,总会充满周围的空间。第 2 课时(三)拓展与应用教师出示降落伞模型,并把它和一个小石头在同高度、同时释放到地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哪个物体先落地。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降落伞比小石头下降得慢?根据这一问题提出任务,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小降落伞来探究其中的原因。教师先带领学生认识降落伞的结构,然后介绍降落伞的制作步骤。学生降落伞制作结束后,教师组织他们开展降落比赛,比一比谁的降落伞下降得慢。根据比赛结果,组织学生分析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并提出自己的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引导他们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快慢与伞面的大小、降落伞的轻重等因素有关最后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空气,降落伞的下降速度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