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爬山虎的脚【教学目标】1.认识“均、柄”等 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 13 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 16 个词语。2.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3.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4.学写观察记录。【教学重难点】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教学准备】1.预习:课文。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 课时第 1 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均、柄”等 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曲”,会写“虎、操”等 13 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 1
2、6 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3.能找出课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过程板块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1.猜谜语。引导: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出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课件出示两则谜语。课件出示: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种植物:葡萄)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打一种植物:丝瓜)2.揭示课题,感知课题。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0 课。3.板书课题。学生跟教师一起书空,练写“虎”字
3、,提醒注意第三笔横钩不能写成横。【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常见的两种攀缘植物导入,让学生对爬山虎有初步的认知。板块二交流预习,初步感知1.引导交流: 课前, 你们通过预习, 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2.学生读后,教师介绍: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好方法。我们运用这些方法对爬山虎的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叶圣陶爷爷是怎样写爬山虎的脚的呢?【设计意图】课前预习的反馈,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适时补充准确的资料,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4、板块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嫩茎一顺儿重叠空隙漾起波纹叶柄触着墙弯曲蛟龙萎了(1)指名读。强调:注意儿化音的读法;“柄”是后鼻音;“曲”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 q和 q。多音字的读音和它的字义密切相关,请给下列句子中的字选择合适的读音。课件出示: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q)了。这首乐曲(q)多难弹啊!(2)识记生字:请同学们识记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大家分享。 (课件出示: 操、占、嫩、顺、均、叠、隙、茎、柄、萎、瞧、固)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引导识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左右结
5、构:操、嫩、顺、均、隙、柄、瞧。上下结构:占、茎、萎。上中下结构:叠。全包围结构:固。(3)指导书写。分类指导:“操、嫩、均、隙、柄、瞧”是左窄右宽,“茎、萎”上扁下大。重点指导:“嫩” ,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和避让,第十画是点,不能写成捺。“隙” ,右边上面的“小” ,竖钩变成了短竖。在上下两个“小”之间是“日”字,要写得扁一点儿。小小的缝隙里,只有日光能照进来。3.快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第 35 自然段)(2)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设计意图】认读生字词是学习文本的基础。从字到
6、词再到句子,一步步落实,就能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目标。板块四品读画面,积累词句1.指名读第 2 自然段,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画出这个自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3.教师引导: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长大了的叶子)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引人注意)4.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第 35 句)5.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哪里呢?6.学生交流。(1)预设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新鲜”的意思是什么?(鲜艳光亮)你见过什么也是绿得新鲜的?(早晨带着露珠的小草
7、,妈妈买回来的绿油油的蔬菜等)指名朗读句子,读出叶子引人注意之处。(2)预设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顺儿”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铺满爬山虎的墙。(3)预设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 (一墙的叶子铺得整整齐齐, 就像绿色的水面,轻风吹过,就像水面起了波纹,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欣赏视频:风吹过铺满墙面的爬山虎的情形。7.学生配乐诵读第 2 自然段。8.抄写第 2 自然段的第 35 句话和“爬山虎、嫩红”等词语。【设计意图】抓住“引人注意”一
8、词,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想象爬山虎铺满墙面的美丽景象。欣赏视频能深化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诵读和抄写让积累语言的目标得以实现。第 2 课时【课时目标】1.能找出课文中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2.能说出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感受作者连续的观察。3.学写观察记录。【教学过程】板块一学文画图,研读“爬山虎的脚”1.师生合作朗读第 2 自然段。2.读文画句。(1)默读第 3 自然段,画出写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句子。(2)学生读句子后,教师出示句子。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根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9、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3.读文画“脚”。(1)教师画图,提出要求。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一根茎和两三片嫩叶。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2)学生读书思考。(3)指名到黑板上画“脚”。选颜色:老师这儿有红、黄、绿三支粉笔,请一位同学选择一种颜色来画。预设 1:学生选择的是红色。说明这位学生认真读书了,而且读懂了书上写颜色的句子。教师可以请学生说说为什么选择红色。 (在课文中找依据)预设 2:学生选的不是红色。教师不能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学生出现的这一偏差点作为有利的训练点,在学生评议时进行强化
10、训练,从中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阅读习惯。画“脚”。学生在老师画的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全班评议。学生再读书,以课文为依据,对照同学画的“脚”进行评议,纠正错误。重点理解以下几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预设 1:学生画得不对。请学生评议,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黑板上改正画错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画。预设 2:脚的位置画错了。脚的位置是理解的难点,如果学生发现把脚的位置画错了,但又不知道画在哪儿更准确,教师可引导学生再读一读写脚的位置的句子,对照图文评议、理解、感悟。(4)组合朗读。咱们这样来读: 第一
11、组读写位置的句子,第二组读写形状的句子,第三组读写颜色的句子,最后一句大家齐读。4.小结:同学们认真读书,读懂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这也正是作者用细致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的。【设计意图】读文画“脚”,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会反复读课文,理解文本的意思。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能让理解更深入。按意思分类朗读,让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写的,真正达到了习得语言的目的。板块二探究体验,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1)引导:读第 4 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爬山虎是怎样爬的)(2)点拨: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请读一读有关句子。课件出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12、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3)引导: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老师通过读“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这一部分,抓住了关于爬山虎怎样爬的一个重点词“触”。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才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课件出示:( 触 )( 变 )( 巴 )( 弯 )( 拉 )( 贴 )(4)学生读后交流。预设 1:说得不对。请学生再读课文并调整词序。预设 2:学生漏掉“变”和“弯”。教师引导学生分别讨论能否去掉“变”“弯”,以及理由。小结: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13、5)体会朗读。注意:只要读好这些词,就能突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了,教师指导重点词的读法。2.看画面配解说词。(1)观看视频:爬山虎是不是这样爬的呢?播放视频,让学生仔细观看。(2)让学生给画面配解说词。引导:解说要讲究方法,就是屏幕上演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解说一定要与画面同步进行。 (试说后指名说)3.教师提问: (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2)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4.解决问题。(1)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预设 1: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预设 2:“一步一步”是用脚
14、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2)教师请学生用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3)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并描述启发: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5.教师提问:叶圣陶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爷爷连续细致的观察,用词非常恰当)6.自由读第 5 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板书:萎了牢固)教师小结:第 5 自然段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设计意图】要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必须找到表示动作的相关词语。设计中
15、以“触”字给学生示例,又预设学生找得不全,找到的词语顺序不对等情况,都有相对应的教学策略。这样的设计基于学生学习的难点展开,能提高学习效率。配解说词,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思维习惯。爬山虎是“一步一步”地爬,还是“一脚一脚”地爬的呢?这里展开讨论,把学生的视角引向观察者的角度,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从而受到启发。板块三领悟方法,学写观察记录1.教师引导: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时巴在墙上相当牢固。从刚长出的新叶一直到长出脚,没触着墙的脚又萎了,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到的呢?(长期
16、、细致)2.引导:叶圣陶爷爷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注意、仔细看、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词语)3.阅读“资料袋”。(1)教师引导: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要进行观察,我们先要学会写观察记录。请同学阅读课后“资料袋”,交流学到的写观察记录的方法。(2)课件出示课本第 38 页“资料袋”内容。(3)学生交流。预设 1:相同的地方是两种阅读记录中都能看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观察了对象在形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都记录了观察的时间。预设 2:不同的是一种用图
17、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另一种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但两种记录中文字都很简洁。4.布置作业:选择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尝试在观察中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等,发现观察对象的变化。如,栀子花从开放到凋谢形态的不同,蚕宝宝从孵化到长大颜色的渐变等。关注细节之处,如,豆芽根须的长度,面包上霉菌斑点的形状。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记录下来。【设计意图】紧紧围绕“观察”这个主题展开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资料袋” ,学习写观察记录的方法。接着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这样学生在课内掌握方法,在课外运用方法进行实践,从课内到课外,衔接自然,有利于学生达成实践的目标。【板书
18、设计】10爬山虎的脚【作业设计】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爬山虎的脚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细致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以及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1.多途径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爬山虎长大的叶子引人注意,作者的描写生动细致。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展开学习,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想象、视频再现、朗读等方式让爬山虎的叶子的美深入学生心中,从而感受描写的生动细致。爬山虎的脚是学习的重点。读课文画关键文段,了解内容。读关键文段画“脚” ,理解内容;根据画面解说“脚” ,讲述内容。这样有梯度的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学生真正积累作者生动的文字。2.多策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依据文本内容画“脚”,让学生在画一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细致的观察;根据视频配解说词,让学生在说一说的过程中体会如何将观察到的内容生动准确地表达出来;借助提问、比较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地爬,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长期的观察;借助课后“资料袋”梳理写观察记录的方法,给学生学习的拐杖,在课后实践中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