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22022 年年春春新部新部编编审定人教版小学审定人教版小学六六年级年级下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册语文全册教案学学科科 :;任课班级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任课教师 :;2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第 1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第第 1 课、北京的春节课、北京的春节第第 2 课、腊八粥课、腊八粥第第 3 课、古诗三首:寒食、昭昭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课、古诗三首:寒食、昭昭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第第 4 课、藏戏课、藏戏习作习作 1:家乡的风俗:家乡的风俗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第二单元第二单元第第 5 课、鲁宾逊漂流记(节选)课、鲁宾逊漂流记(节选)第第
2、 6 课、骑鹅旅行记(节选)课、骑鹅旅行记(节选)第第 7 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习作习作 2:写作品梗概:写作品梗概语文园地二语文园地二快乐读书吧快乐读书吧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第第 8 课、匆匆课、匆匆第第 9 课、那个星期天课、那个星期天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习作习作 3:让真情自然流露:让真情自然流露第四单元第四单元第第 10 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第第 11 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十六年前的回忆第第 12 课、为人民服务课、为
3、人民服务第第 13 课、金色的鱼钩课、金色的鱼钩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口语交际:即兴发言习作习作 4:心愿:心愿语文园地四语文园地四第五单元第五单元第第 14 课、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课、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第第 15 课、表里的生物课、表里的生物第第 16 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第 17 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课、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口语交际:辩论口语交际:辩论习作习作 5: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插上科学的翅膀飞3语文园地五语文园地五第六单元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回忆往事回忆往事依依惜别依依惜别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诵读1
4、、采薇(节选)、采薇(节选)2、春夜喜雨、春夜喜雨3、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5、江上渔者、江上渔者6、泊船瓜洲、泊船瓜洲7、游园不值、游园不值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9、浣溪沙、浣溪沙10、清平乐、清平乐1 1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 14 个生字,识记字形,读准字音。准确理解有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读中想象,感受其春节“分外热闹”的特点,体会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3、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描写北京春
5、节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如谋篇布局的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等。感受作者俗白风趣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的能力。4、通过比较性阅读,获得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启发。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其一,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民俗特点的表达方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使学生懂得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和表达生活。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刚过完春节不久,来,我们来分享一下过春节的感受。 (
6、交流后鼓励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的感受。初步渗透“文眼”意识。 )2、想了解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这节课,我们走进我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描绘的北京的春节。齐读课题。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检查预习: (1)认识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2把握文眼。可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具特色,那么,北京春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同学把我们带进老北京的春节(13 位同学开火车) ,我们一边听读一边用心感受,找出文中反映北京春节特点的一个句子。 (渗透读法:读散文要学会抓文眼。板书关键词: “分外热闹” )
7、。3 质疑导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快速浏览课文, 标出时间词,看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重要日子?各有什么活动?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渗透读书指导:读书的过程是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再把厚书读薄, 就是从无疑到有疑, 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 ) (老师板书: 春节前:腊八腊月二十三;过春节: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春节结束:正月十九)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吗?4小结: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北京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起来,条理清楚,详略得当,突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5指导散文学法。把握全文线索春节的全过程,体会老北京春节的与众不同,用心体会作者
8、是怎样写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特点的。6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指导难读的语句。三、学习三、学习“春节前的准备春节前的准备” ,渗透学习方法。,渗透学习方法。1自读课文 1 至 6 自然段,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几个自然段,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52质疑引读: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渗透方法:边读课文边想象情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心感受)3汇报交流,师生互动,相机引导。(1)自由读“过腊八”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 (大人熬粥忙,小孩分享乐)“腊八粥” : ( “家家” “熬”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感受到人们此时的心情了吗?哪句话最引起你的注意?(热气腾腾、庆祝丰
9、收,暖暖的感觉、喜悦)从“熬”字,你感受到什么?“腊八蒜” : ( “色味双美” “忍不住” “家家” ) (想象人们沾着醋大吃饺子那酣畅淋漓的动人情景)师:还有什么比拌着色味双美色味双美的腊八蒜,放开肚皮吃饺子更令人快乐和满足的呢!读着读着,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过年真好!齐读句子,感受那温暖的感觉、欢乐的气氛。(2) “准备过年”句。 ( “大事” )你有什么发现?(3) “过小年”句。 ( “彩排” “又甜又黏” ) 反复读文段,一边读一边感受,那个词语那个词语让你尝到了甜美的味道? 小孩子天生是爱吃糖的,当大人们忙着春节彩排的时候,小孩子们早就拥上了街头,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各形各色的糖块发
10、挥你的想象力,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孩子,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快乐? 满口甜美,糖丝如须,哦,牙齿被粘住了,这个时候,你心里充满怎样的感觉?用你的读,表达那满心欢喜的感觉。4小结: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作者用俗白而又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分外热闹!5引导视角:作者是从谁的角度观察这一切的?(渗透“视角”意识)6过渡:当一切都准备妥当,人们又是如何团聚在一起过年的呢?下一节课,我们与老北京人共渡那美好的时光。第二课时第二课时6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阅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以时间为线,把老北京春节的各种民俗活动如串珍珠般地连接起来,条理清楚,详略
11、得当,突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的独特之处,使人印象深刻。老北京春节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过得分外热闹)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读好课题,通过你的读,让别人清楚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也通过读课题,感受到北京春节习俗独特魅力。3.北京的春节过得分外热闹分外热闹!让我们读读下面词语,感受那热闹隆重、喜庆祥和的春节气氛。把词串读出节奏。 (出示词语)色味双美又甜又黏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设计意图:描述性词语的画面感很强,通过朗读词语,整合声音感知、视觉形象与情绪感受,激活学生相关生活场景的内心视像与情绪记忆,带着对春节的整体印象走进课文。 )二、感知想象,品读感
12、悟二、感知想象,品读感悟(一)走进(一)走进“除夕除夕” ,感受,感受“热闹热闹”的独特内涵。的独特内涵。1.认识除夕。我们一起走进老北京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出示课件)根据你对春节的认识, “除夕”是个什么样的日子?(除夕,又叫团圆夜,是旧年的最后一个节日, 与新年的第一天连接在一起, 是全家团聚、 辞旧迎新的时刻。 )2.感受除夕。结合书中的插图,自由读“除夕”片段,一边读一边展开画面想象。你感受到除夕特有的气氛了吗?(真热闹)热闹(鼓励添词,板板书:书:家家家家热闹热闹) 老北京春节的除夕,真热闹!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除夕的“热闹”?老师要考考你们的观察力了。 (展开你的想象:从香味、
13、色彩、声音等三个方面体会) ( “面” ) 师生互动,全情品悟。 ( “点” ) 互动之一互动之一:姑娘(小伙子) ,现在正是除夕,你家里热闹吗?家里人都在忙些什么呢?(师推波助澜:对联早就贴好了,父母正在做年夜饭,小孩子们在7比试着新衣裳开饭了,一家老小开怀畅饮,吃大块的肉,拌着色味双全的腊八蒜吃元宝似的饺子,举杯庆贺团圆除夕真热闹! ) 指导朗读:假如你是记者,请你为大家报道一下家家热闹过除夕的盛况,如何?(师提示:融进自己的体验) (评价,指导朗读:报道得真好,突出“家家” “红红”等词语,就把除夕的热闹气氛传达出来了! )我们大家都来感受一下这一盛况。 (齐读文段,掀起情感的高潮) 互
14、动之二:互动之二:吃过年夜饭,蜡烛或油灯点起来了,一家人围坐炉旁,共聚家常,满怀欢喜地等待那辞旧迎新的时刻老爷爷,您这么晚了也不睡觉,是在守岁吗?您为何守岁?小伙子,你为什么也守岁?(师推波助澜:是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老爷爷年岁大了,懂得时光的珍贵呀,为了表达对时光的珍惜,古人还有“秉烛夜游”之说呢小伙子,你真有孝心,我相信,你的父母一定为你感到自豪与欣慰! ) 探究:同学们知道“守岁”习俗的来历吗?(补充课外资料,促进学生品悟)(出示文字资料: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馈岁” ;酒食相邀,
15、称为“别岁别岁” ;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分岁” ;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吉祥如意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创设情境,朗读品味:在这阖家团圆的除夕之夜,我们不能忘记了这些人出示句子“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 把握关键词, 体会心情: 反复读读句子, 感觉
16、到哪个词哪个词语触动了你的心?想看看他们吗?(出示)在拥挤的车站里在寒风呼啸的码头边在大雪纷飞的公路上师:你看到了谁? 激情朗读句子。 (出示图片)他们是何等的归心似箭! (指名读)读出你8的感受。 小结: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啊!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亲情和团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春节亘古不变的主题。 相信同学们对春节这个家家团圆的日子,有了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理解,对“一家人”剪不断、割不舍的亲情会倍加珍惜!(设计意图:对于文本的浓墨重彩之处,教者应该不遗余力,或亲身体验,或旁观感受,使学生情随文动,言随情发,做到力透纸背。 )(2)过渡:与家家热闹的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又是怎样的光景呢?(二)走进
17、(二)走进“初一初一” ,感悟休闲中的热闹,感悟休闲中的热闹1. 什么叫“光景”?自由朗读,结合你过春节的经历,体会正月初一“全城都在休息”到底是怎样的一番光景?2. 学生自由读,想象品味;3.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4. 小组汇报: (随机引导: 写了那几种人的活动?有什么感受?男人、 女人、小孩) (引导学生寻找恰当的关键词,板书:人人休闲)5. 对比感悟写法:对比除夕的热闹,正月初一则是另一番光景,这与“分外热闹”是否矛盾?(这是视角的问题。对于大人们过年的忙乱,初一是休闲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则又是另外一番的热闹! )6. 相机引思:既然是比赛,为什么不赛个谁第一第二呢?(让学生在联系自己
18、的体验释疑的过程中,感受老北京人淳朴善良、崇尚劳动、 热爱生活、 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突出北京春节习俗的独特魅力。 )(三)走进(三)走进“元宵元宵” ,读写体验情景。,读写体验情景。1. 读中体验:元宵上市,老北京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让我们用读的方法走进老北京的元宵灯市。自由读。 互动之三:互动之三:当我们合上书本,灯市的热闹景象留在你脑海中了吗?你留下了什么?你呢?(方法同上板书:处处处处红火红火)3. 写中体验: (出示花灯图片) :看着处处张灯结彩的火红而美丽的北京城,看着一盏盏有声有光、各形各色,新奇有趣的花灯,你一定有身临其境之感!动9笔写出你此刻的快
19、乐体验吧。我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在学生写小练笔的过程中,师作巡视并根据需要作一对一的指导,促进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广阔性与灵动性,以及叙述的条理性、用语的准确性。 )小结: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真是个美好快乐的日子!三、总结全文,对比感悟表达方法三、总结全文,对比感悟表达方法1.老舍先生仅仅用了一千多字就给我们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全景图, 如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令人回味无穷。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体会作者的用心和用情。(1)浏览课文,思考发现:你特别欣赏作者什么呢?提示: (可以选一个角度交流)构思:语言:视角:情感:(2)小结写法,回环审题,升华情感。正是这样,老舍先生写出了老北京春节民
20、俗的独特之处。让我们再次读题,通过我们的读,传达出这种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 对比阅读,启发习作:同样是写春节,不同的人会写出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对比阅读梁实秋先生的 过年 、 斯妤的 除夕 , 你从中会得到什么启发?四、作业四、作业1.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各地关于春节的习俗、传说,增长见识;2.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写出你眼中的春节。3.设想:明年的春节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五、结束语五、结束语隆重热闹的春节过去了, 但留给人们的是多少欢乐温馨的回忆和幸福美好的祝福。让我们带着这些回忆与祝福,走进万象更新的一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 1、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腊八小年10除夕家家热闹家家热闹
21、分外分外正月初一人人休闲人人休闲热闹热闹正月十五处处喜庆处处喜庆正月十九(独特的民俗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体现课文以时间为经, 以活动为纬的结构特点; 既突出重点, 又简洁明快,符号文章语言表达的特色。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增添几笔,呈现出一幅喜庆的画面。 )2 2 腊八粥两课时教学设计腊八粥两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刻画人物的性格
22、特点。教学难点: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三、教具准备: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四、教学课时:四、教学课时:2 2 课时课时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 5 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活动)2 2、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
23、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八粥。板书:腊八粥腊八粥沈从文沈从文 (解读(解读“腊腊”字)字)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1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糖糖唾唾沫沫浓浓矮矮亦亦胀胀2 2、思考课文:围绕、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
24、情节来。文中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11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标清段落)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板书:煮腊八粥- -盼盼- -想想- -猜猜- -看看- -吃腊八粥吃腊八粥)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三、精读
25、赏析,激发灵性分析第一部分:分析第一部分:1.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里的状态?“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 (老舍北京的春节 )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抓住抓住“甜甜的腻腻的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 “塞灌”等词分析。等词分析。2.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
26、、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 ,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
27、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3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小结。、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小结。四、课堂作业四、课堂作业1 1、抄写课后生字。、抄写课后生字。2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试理解课后思考题。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深入感悟课文,理解重点句式。一、深入感悟课文,理解重点句式。1 1、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过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腊八粥这篇课文,请一位同学说出本课腊八粥这篇课文,请一位同学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2 2、分角色读、分角色读 2 21313 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
28、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运用怎样的修辞方法?“进进出出”说明了什么?“眼睛可急红了”说明什么?八儿真的饿了吗?从对八儿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八儿一种怎么样的心情?你能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出对粥的喜爱与盼望之情吗?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板书迫不及待迫不及待)“那我饿了! 八儿要哭的样子”中“那”应如何理解?过渡过渡: 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看来小小的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得不撒一些谎, 多么天真可多
29、么天真可12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爱又有那么一点狡黠呀,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颇有童趣,让人不禁捧腹大笑。毕竟他还小呀,从哪毕竟他还小呀,从哪里看出来呢?里看出来呢?“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这在八儿,只能猜想”“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思考: 为了能吃上香甜诱人的腊八粥,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样的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过渡: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过渡:八儿小小的年纪,竟然要与母亲都吃三碗,而“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碗”因为因为“都吃不得甜的都吃不得甜的”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那么从八儿
30、与妈说明八儿想吃粥的想法极其强烈,那么从八儿与妈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有怎样的感妈关于谁吃几碗的对话描写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孩子?从中你有怎样的感受?受?为了能多吃上几碗粥, 八儿设定吃粥计划, 并与妈妈进行了一番 “讨价还价” ,得到妈妈的同意后,八儿“得寸进尺”,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天真、可可爱爱、聪明聪明、体贴体贴、孝顺孝顺的孩子刻画的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感受到了八儿对家人的爱,妈妈对八儿的爱,充满浓浓的亲情和具有生活的气息,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八儿对腊八粥虽是望眼欲穿望眼欲穿但也只能苦苦等待苦苦等待。 (板书:苦苦等待苦苦等
31、待)3、在漫长的等待中在漫长的等待中,在听到无休止的在听到无休止的“叹气叹气”中中,在看到在看到“淡淡烟气淡淡烟气”时时,八儿变得更加焦急,八儿变得更加焦急,“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那么八儿猜腊八粥那么八儿猜腊八粥是怎样的呢?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是怎样的呢?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关键词画下来。文章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八儿的猜想?(板书:妙)它在文它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呢?(男生齐读第男生齐读第 1414
32、 自然段)自然段)突出腊八粥在头脑中的初步印象,为实际看到的腊八粥做铺垫。4 4、过渡:、过渡:“画饼焉能充饥画饼焉能充饥”,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涎三尺的腊八粥,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板书惊异)总结: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 ,再到 “美妙的猜想” ,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 ,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
33、喜,不得不爱!结果是:妈妈捡了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盼望已久的腊八粥终于解馋了!总算暂时堵住了小馋嘴巴。真可谓“凝寒迫清祀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宿心何所道,藉此藉此慰中情慰中情。 ” (北齐(北齐魏收腊节魏收腊节 )二、续读赏析,体验感悟二、续读赏析,体验感悟沈从文曾说沈从文曾说: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
34、庙里供奉的是人性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显然显然,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这理想的建筑就是沈从文的文学理想,而“人性人性”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则是其文学理想的核心。(分析第二部分吃腊八粥的场面)三、拓读升华,课堂总结三、拓读升华,课堂总结沈从文沈从文(1902190219881988)原名沈岳焕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笔名休芸芸,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生于生于荒僻神秘的湖西凤凰荒僻神秘的湖西凤凰,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2020 世纪世纪 3030 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年代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他心中的“湘西世界
35、湘西世界” ,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完成一系列小说边城 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长河等。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命为“乡下人乡下人” 。有中国。有中国“乡土文学之父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的美誉。沈从文先生言辞间平易近人,他笔下的腊八粥软糯而又香甜,腊八节简单而又质朴,家常话里间将八儿一家的温馨生活跃然于纸上,也许从未将“爱”挂在13嘴边,但却可以看出八儿,妈妈,爸爸,甚至是哈叭,他们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爱,真正地让人感受到了何为“家”何为“亲情”,亲情是什么呢?或许是狂风暴雨下的避风港?或许是日晒雨淋下的小草棚?也或许只是一碗腊八粥, 吃时觉得有些过于甜腻,回忆起来却已甜入心扉。(板书:咀嚼家庭温馨甜蜜)咀
36、嚼家庭温馨甜蜜)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结: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等到了可以随时吃等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到腊八粥时,味道却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过了腊八就是年,比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起喝粥,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丝甜香的文字,氤氲着寒冷麻木的心灵。那样,一股久违了的香甜也会萦绕在唇齿之间。唇齿之间。
37、五、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1.小米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等你来品,将这浓浓的腊八情义融进短信里,送给你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祝福他们腊八快乐!2.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板书:板书:煮粥粥盼迫不及待八儿八儿孥腊八粥想苦苦等待幼小幼小 活泼活泼 天真天真 可爱可爱 狡黠狡黠揶揄沈从文猜美妙猜想嘴馋嘴馋 聪明聪明 机灵机灵 懂事懂事 体贴体贴碓舂粑看亲见惊异哈叭哈叭吃吃心满意足心满意足贪吃贪吃 可爱可爱 顽皮顽皮 天真天真 驯善驯善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咀嚼家庭温馨甜蜜教学反思:整篇课文围绕着“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
38、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副淳朴的、和睦、温馨的图景。为了把八儿的嘴馋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入手,从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出出进进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和“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体现了八儿的那种迫不及待的的心情。用同样的方法感受八儿的“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孩子们轻松的感受出一个孩子那天真嘴馋的情形。进而能感受到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 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
39、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14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3 3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会写“侯、章”等 7 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难点:难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
40、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一、课题导入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品味古诗中的节日,看一看千百年前古人留下来怎样的节日记忆。15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1.自由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之间交流学习。2.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生字:侯章泣盈脉栖鸦3.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进行生字书写。三、学习寒食三、学习寒食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4.教师逐句翻
41、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大意:暮春时节,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傍晚皇宫传赐新火,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6.学习第三、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 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16委婉的讽刺。8.归
42、纳主旨: 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9.板书设计:寒食春城飞花 斜柳不满、讽刺寒食权臣 烛火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迢迢牵牛星一、学习迢迢牵牛星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4.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5.学习诗歌的前四句。 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 “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
43、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6.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呢?7.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 ,将17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8.归纳主旨:这首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主要写织女,通过织女织布的“不成章” ,到“零如雨” ,再到“不得语” ,描写细腻,充分表现出分离的悲苦。结尾的“脉脉不得语” ,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9.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形状皎皎动作擢素手 弄机杼苦闷思念织女结果终日不成章原因泣涕零如雨分离的悲苦慨叹 脉脉相望 不得语二、学习十五夜望月二、学习十五夜望月1.简介作者王建。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
44、。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 , 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 桂花怡人的情景。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一下。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85.结合所学寒食 ,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找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6.归纳主旨:诗人运用形象凝练的语言
45、,渲染了中秋时清寂月明的氛围,结尾运用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 ,将思亲之情表现得委婉动人,也给全诗留下了思深情长的意境和结尾。7.板书设计:景地白 树栖鸦 清寂明亮十五夜望月冷露 湿桂花 无声轻盈思深情长情人尽望月 思亲之情委婉动人秋思谁家? 委婉发问【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本课是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三个节日。在教学时,针对诗歌不同的内涵,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比如像寒食这首诗,学生自行理解诗人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就比较难, 因此这里我是先带领学生理解诗意,然后补充诗歌背景,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像迢迢牵牛星的情感则相对比较直白,我采取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在诗中找出答案。总体上学生比较
46、配合,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是如果对诗歌中蕴含的传统习俗讲解得更充分一些会更好, 更契合单元主题。4.4.藏戏藏戏【教学目标】191.读读记记“传奇、咆哮、旷野、机箱、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藏族的文化。【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的表达方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课时安排】2 课时【教
47、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1.出示戏剧的有关图片。(课件出示)介绍:不同戏剧的形式。学生:听一听,看一看,猜猜这些分别属于那个剧种。2新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去领略有着悠久历史,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 。配乐介绍藏戏。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与别的剧种不同,它说它复杂,它没有舞台灯光、没有道具,仅用一鼓一伴奏;说它简单,它的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说它时间短,它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这么多年,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教师指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和学
48、习难点。 (课件出示)2.教师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然后范读课文。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20多读几遍。4.教师指导重点生字和词语。 (课件出示)(1)指名读。(2)教师正音,指导书写,强调指导重点字词。(3)生齐读生字词。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边读边思考:(1)文章讲了哪几部分内容.(2)作者又是如何将这些材料组织起来的?(3)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课件出示)第二课时一、检查字词,回顾大意。 (课件出示)1.检查读音,指名读。2.教师听写字词。3.指名回答课文写的主要内容。二、了解藏戏的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三、朗读品味,
49、藏戏特点。 (课件出示)学生分组针对上节课划分的几大部分进行仔细的分析, 每一部分介绍了藏戏的什么特点或形式或历史。(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1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体现了民族的自豪感。)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1默读 8 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 1718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
50、-20 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2自由读 816 自然段,你还了解了藏戏的什么方面。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不同的角色进行了怎样的夸张。213.自由读 17 和 18 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的句式, 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的具有民土风情的特色。4.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四、前后照应,详略得当。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 自然段。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