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与环境单元试教报告l 目录CONTENTS01每课试教分析02新旧教材对比03单元试教感受04目 录新旧教材对比五上旧教材1.种子发芽实验(一)2.种子发芽实验(二)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食物链和食物网6.做一个生态瓶7.改变生态瓶8.维护生态平衡五下新教材1.种子发芽实验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3.绿豆苗的生长4.蚯蚓的选择5.当环境改变了6.食物链和食物网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设计对比实验确认实验结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动物适应环境指向“系统概念”植物生长条件不同动物对环境需求不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每课试教分析 第1课主要内容 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研
2、究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前测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种子发芽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些学生认为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土壤、阳光。访谈发现:阳光:阳光能带来温暖(80%)。水:人长时间没喝水会死,种子也需要水。适宜的温度:温度太高或者太低都会伤害种子。土壤:土壤保护种子,土壤给种子带来营养。空气:植物呼吸需要空气;空气构成的大气层保护种子。水分适温(总:200人)防止实验偶然性范 例研究温度条件研究水分条件研究空气条件 空气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最容易被孩子们忽略,同时研究空气条件的实验要求也最高。 用冷开水浸湿纸巾,减少水中的空气进行干扰;同时无空气组的塑料袋要尽量排尽空气后再进行密封,有空气组则把密封袋的
3、口敞开。后测发现: 84%的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 第2课主要内容 通过分析控制变量实验中的现象,明确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前测发现:在本课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于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区别在于“描述的完整性”。描述1:学生基于实验现象用“有关系或没关系”概括结论。描述2:学生基于实验现象用“种子发芽需要(不需要).”描述3:学生基于实验现象用“.对种子发芽有影响或没影响”概括结论。描述4:学生基于实验现象用“.是(或)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提供实验现象图片,让学生说说我的发现。种子本身问题注意:无空气组的种子浸泡后胚根会膨胀变粗大,但与有空组的“
4、芽”相比,长度短很多。专家研究界定种子胚根吸水膨胀后的状态不是发芽。无空气组:种子吸水膨胀的样子。有空气组:种子发芽的样子。 后测发现:(1)绝大多数(90%)学生都认识到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为:空气、适宜的温度、水;部分学生出错是因为他们对于“必需”词语的认知有误。(2)大部分(75%)学生能应用新概念分析某些种子不能发芽的原因。(3)绝大多数(92%)学生都完整地表达种子发芽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第3课主要内容 通过对比分析绿豆苗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差异,帮助学生认识到绿豆苗生长对环境的具体需求。土壤适温 前测发现:学生对绿豆苗生长的条件能较全面认识到,50%的同学都提到了阳光、水分
5、、土壤、适宜的温度,29%的同学认为空气也是植物生长的条件。(总:200人)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观察绿豆苗一周) 绿豆苗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我们的解释阳光下的绿豆苗12厘米茎:深红色叶:深绿色 茎:粗 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生长得好,所以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黑暗处的绿豆苗16厘米 茎:淡绿色叶:浅绿色 茎:细 二氧化碳 水 氧气 养料阳光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研讨1:光对植物生长起着什么作用呢?研讨2:为了使绿豆苗生长的更好,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我们可以怎样制订计划并通过实验来
6、验证? 提供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无机盐或土壤对比实验研讨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相同吗?拓展:植物的向光性两侧开口,中间挡板隔开。移栽绿豆苗圃后测发现:关于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学生的认识由原先的“残缺”变“完整”,93%的学生都能认识到植物生长需要从外界获得:水、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无机盐(有些植物还需要土壤)。有73%学生能以此概念认识准确推测某植物生长状况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4课主要内容 通过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探寻蚯蚓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具体需求,并进一步认识不同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前测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动物生存的必需条件认识集中于:食物、空气、水;有
7、部分同学提到了温度和阳光。而对于其他的条件,在访谈交流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详细介绍自己的理由。(总:200人)实验建议: 1. 尽量选择野生的蚯蚓。实验结束后,及时放回原土壤中保持黑暗状态。 2. 多采集些蚯蚓做备用,多个班级尽量隔开半天再使用,保持蚯蚓原本生活习性不受干扰。 3.为避免蚯蚓因筷子夹取受刺激,可以戴手套拿蚯蚓。后测分析:有97%的学生能准确认识到动物生存的条件,如水、适宜的温度、空气、食物等。其中有76%学生能介绍这些条件“必需”的原因,如“所有动物都会呼吸,都需要氧气”、动物生存需要能量主要来自食物”等;有57%的学生能认识到动物身体结构不同对生存环境的需求也不同,所以不同动物
8、生存所需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第5课主要内容 基于对动物生存条件的已有学习成果,分析青蛙、丹顶鹤等动物在不同季节行为习惯发生规律性变化背后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当环境发生改变,动物为了生存会努力适应新的环境。前测发现: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动物因环境改变而发生的行为变化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具有相似性,如学生一共仅提出了10种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季节天气聚焦: 演示:给一只封口的蜗牛滴水使其从壳中钻出来。 问题:当环境改变了,其他动物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如青蛙在不同的季节里会有哪些不同的行为?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一年四季变化与青蛙行为的关系。 (1)视频展示不同季节青蛙的行为。(2)从青蛙的
9、角度反思青蛙在不同季节行为变化的原因为了获取生存所需条件(气候、栖息地、食物等)。(3)填写表格,整理信息,达成共识。探索与研讨: 探索二: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行为。 (1)视频资料介绍丹顶鹤。 (2)文字资料阅读了解丹顶鹤不同季节的行为变化。 (3)基于丹顶鹤角度分析行为变化的原因。 (4)整理信息,研讨并达成共识。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三:其他动物适应环境变化行为。 (1)邀请某一学生描述自己已知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燕子、猫、狗等) (2)集体分析该动物行为变化的原因,达成共识。 (3)视频出示更多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后测发现:93%的学生能辨认动物的哪一类行为属于“适应环境变化的行
10、为”。并有78%的学生都能以此分析大多数动物适应环境行为发生的原因,如“冬天气温降低,燕子生存所需的食物(虫子)减少,因此燕子要到气候温暖食物资源(虫子)丰富的地方才能生存”。 第6课主要内容 基于动物生存对食物需求的相关认识,利用画箭头等方法研究同一区域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最终帮助学生认识到同一区域内的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问题访谈:绿豆园里生活着很多小动物,有蚜虫、瓢虫、小鸟等,你能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前测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小鸟吃瓢虫,瓢虫吃蚜虫,蚜虫吃绿豆苗,个别学生能说出“食物链”一词,但没有学生能说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聚焦
11、:探索:生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如下:动物的天敌和食物后测发现: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由一开始的不完整(如缺少植物)到完整;描述方式由随意性到科学准确,并有91%的学生能从某一区域众多动植物中找到多条食物链并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记录。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同一条食物链内相邻生物之间关系的分析使学生系统认识到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了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联系,并有93%的学生能够对某一区域某种生物数量变化对其他生物的影响提出正确的推测。 第7课主要内容 通过利用本单元已有学习成果梳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生态系统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与制作生态瓶等活动促使学生强化单元大概念的建构与相关科学素
12、养的培养。 访谈问题:生物生存对它生存的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前测发现:所有学生都能意识到生物本身也会影响它所生存的环境,但较大多数学生一开始无法独立分析并回答“如何影响”它生活的环境,直到老师提示:“它的生活对其他哪些生物会产生影响呢?”“它的生存对非生物条件可能会有哪些影响?”这时大多数学生才能具体描述生物生存对周围其他生物以及非生物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主要会从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描述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在对非生物条件影响分析时,主要从空气、水、排泄物等角度描述生物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 怎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能使里面的生物一直和谐生存下去?考虑环境、空间、食物生物种类平衡生物数量平衡后测分析
13、:通过对生物生存条件的学习,全部学生都能认识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非生物条件(空气、适宜的温度、水等)。而对于生物对非生物影响的认识方面,学生的认识从一开始极少数(8%)能提出生物对非生物影响的例子到后测的75%的学生能提出两个以上例子,如动植物呼吸作用、植物光合作用都会改变空气的成分、动植物尸体、排泄物改造了土壤的成分等。单元试教感受1 本单元整体内容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内容有承接,有递进,环环相扣能充分体现单元学习的进阶性。即在本单元7节课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于生物与环境的认知先后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13课)植物的发芽与生长都需要一定的条件;(第45课)动物的生存需要生物条件与非生物条件;(第
14、6课)同一区域内的动植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第7课)同一区域内生物与生物、非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 本单元每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能基于学情而设计,体现以下两方面: (1)本单元教材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如鼓励学生在实践研究绿豆发芽的基础上进行种植观察活动引发对绿豆苗丛中其他生物及其内在联系的研究。 (2)教材核心内容上,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能力基础及兴趣特点进行设计,如在绿豆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中,选择以学生较为“疑惑”的条件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在绿豆苗生长的对比实验中,选择操作难度较低的“阳光”、“温度”作为课后实践研究的主题。 3 本单元涉及到很多概念性名词,如对比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等。但这些名词对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研究对象并没有直接帮助,因此在本单元教材中这类名词弱化不提,反而强化学生对研究对象的认识。THANK YOU!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