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71 ,大小:21.32MB ,
文档编号:2152263      下载积分:49.5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152263.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罗嗣辉)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城市地理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2.ppt)为本站会员(罗嗣辉)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地理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2.ppt

1、l城市地理学的概念和内容l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l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l城市地理学的发展1.概念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和空间演化规律的学科 。2.研究内容四个基本领域:城市形成发展(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面)、区域城市系统(点)以及城市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策)。两个重点研究方向: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面)、区域城市系统(点)城市形成和发展 侧重于从时间维度研究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评价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将城市视为一个“面”,研究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空间组合关系和演化规律。通过对各种区域的地域空间(土地

2、使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进而研究城市结构的理论模型。 区域城市系统研究 将城市视为区域中的“点”,研究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等。 城市问题和对策研究 主要研究城市问题(如环境、交通、住宅和内城等)的具体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定位地理学系统地理学人文地理社会地理城市地理 地理学科的共同点:关注的焦点为空间,是关于地球表面事物空间分异和组织规律的科学 。 欧美传统: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苏联传统:自然地理和经济(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四大分

3、支:经济地理、社会地理、政治地理和历史地理。学科性质 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城市地理学学科性质的特殊性 属于系统地理学的范畴,但同时具有区域地理学的特征。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空间要素 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空间为研究的核心,研究空间组织演化需了解以下基本要素:位置、距离、结构、范围、时间。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城市地理学是社会科学,社会现象具有复杂性、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因此较自然科学更难以总结规律。城市地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经验主义方法:如芝加哥学派的古典模式 计量统计方法:如位序规模公式 逻辑实证主义:通过假设推理提出理论,根据现实进行证实。如中心地理论

4、。 社会物理学方法:借鉴自然科学的理论进行模拟。如引力公式。 1.共同点共同的研究对象:城市及其空间组织都具有较强的综合性2.不同点城市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的地理学科,城市规划是一门应用性的工程技术学科。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客观规律,不存在价值判断。城市规划探讨合理的空间组织形式,存在价值判断。3.相互关系非严格对应的理论和应用的关系,城市地理学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城市规划为城市地理学提供实验课题、素材和实践。城市地理学不仅仅指导城市规划,也为城市政策提供依据。城市规划不仅仅需要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也需要其他许多学科的理论。1.国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阶段描述分析阶段(1920年以前)

5、 城市地理学长期以来从属于聚落地理学,研究方法以描述描述为主,缺少分析研究,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和方法。20世纪初,随着近代地理学的发展完善,城市地理学在描述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对规律的分析研究,但其理论基础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强调地理环境尤其是地理位置对城市的决定性影响。典型的代表性著作如卡尔.哈塞特(Karl Hassert)的城市地理研究和布兰查德(R.Blanchard)的格勒诺布尔:城市地理的研究。 理论探索阶段或空间分布论阶段(1920-1950)认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此决定了研究方法转向对空间分布规律空间分布规律的探讨。城市地理学此阶段在其两个

6、重点研究方向上均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产生了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和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奠定了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城市地理学虽已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城市地理学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分支学科。 空间分析阶段(1950-1970年)背景:战后西方重建、系统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发展、电子计 算 机的应用和计量革命特点:从形态研究转向空间分析,广泛应用计量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的理性和纯客观性。主要代表:布赖恩.贝里(B.J.L.Berry),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心地学说进行了广泛的实证性研究,著有城市:作为城市系统内的系统(city as a system within urb

7、an system)。 多元化阶段(1970以后)背景:计量学派的不足,西方的社会问题和城市问题,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新发展特点:多元化,强调人的社会和文化属性,广泛吸收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成果。主要学派:* 行为学派:行为学派:从日常生活的社会心理学出发,强调文化价值、非正式团体、城市机构等在人类空间行为中的作用,从个人的决策过程分析入手分析空间形式。 人文学派:人文学派:由于行为学派过分重视个人行为,后来的研究者在个人行为的基础上加上社会约束,从而产生了人文学派。代表人物段义孚(Y.F.Tuan)从研究社区与人的关系出发,运用行为科学和现象学,开展了个人性格如何影响到家庭和房屋的装饰的分析,并伸展

8、到集体性格如何反映到所谓“文化景观”的分析,他们特别强调 “场所”的概念。 激进学派:激进学派:又称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以社会冲突为核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强调一切应从政治、社会、行政、文化背景加以认识,认为要解决城市的结构,必须了解资本主义制度、政治经济环境和政治权力作用。主要代表人物大卫.哈维(D.Harvey)和卡斯特尔斯( M.Casters)。 新韦伯主义:新韦伯主义:源于韦伯(Max Weber)的工作方法,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对立面。致力于研究私人机构和地方政府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城市空间资源分配中的作用,认为城市资源的分配不仅应考虑经济因素,而且应考虑空间公平。

9、我国产生地理学的研究状况* 我国产生地理学是1980年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研究集中于以下几方面: 城市化和城市规模政策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区域分析 城镇体系研究:前期(80年代末期以前)对传统研究领域进行实证研究,后期(80年代末以来)侧重城市体系更深层次的研究,如城市群体研究, 借鉴简.戈特曼(J.Gottman)的城市带(Megalopolis)和麦吉(MCgee)的desakota 理论对我国的城镇群体进行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80年代初译介外国理论,此后以来逐步开展对我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实证研究。绝大部分研究仍以土地利用结构(物质形态结构)为对象,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

10、市社会分化日趋明显,社会空间分析逐步发展,感应空间分析则几乎空白,仅处于理论译介阶段。 城市的地域界定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城市地域空间城市社会经济空间城市感应空间1.城市概念理论定义 相对于农村聚落而言的一种聚落形式。 小村( hamlet) 村庄(village)镇( town)城市( city)都市( metropolis) 城市带(megalopolis) 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密集性、非农产业性和异质性建置标准 行政地位:行政地位:埃及、蒙古 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各国差别较大,乌干达100人,日本50000人, 联合国2500人,有时辅以其他指标,如人口密度,非农人口比例。

11、 物质设施:物质设施:智利(具有影剧院,路灯等) 综合标准:综合标准:捷克斯洛伐克,2000以上,人口密度大于75人每公顷,至少有3个居住区住房占10%以上,部分地区有给排水系统,至少有2名医生和1家医药店。我国市、镇的建制标准l1955年标准 镇 1、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占50%以上的居民点 2、常住人口1000-2000人,非农业人口占75%以上的特殊居民点(工矿企业、工商中心、铁路站、交通要口大专院校、科研院所) 3、县级及以上机关所在地 3、休疗养人口占常住人口50%以上的疗养区 市 1、人口10万人以上的镇 2、人口不足10万的特殊镇(重要工矿基地、省级机关所在地、规模

12、较大的物资集散地、边远地区重要城镇) 3、近郊区无论农业人口比例多少,均算作城镇区l1963年修改 1、人口3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比例70%以上 2、人口2500人-3000人,非农业人口比例85%以上 3、城镇区农业人口不得高于20% 4、城镇区农业人口不作为城镇人口计算l80年代中期标准 镇(1984年) 1、非农业人口和自理口粮人口超过2000人的乡政府所在地 2、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 市(1986年) 1、非农业人口6万,GDP2亿元以上,作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 2、50万人以下的县,县政府驻地镇非农人口10万人以上,农业人口不超过40%,GDP3亿元以上; 50万人以上的县,驻地镇非

13、农业人口12万人以上,GDP4亿元以上。可撤县设市。地级政府驻地可适当放宽 3、非农业人口25万人以上,GDP10亿元以上的城市,可设地级市2.城市的地域界定常规界定方法行政地域:市区或市区加上郊区的行政范围。优点:相对稳定, 资料容易获取;缺点:不够准确 实体地域:即城市的连续成片建成区。优点:比较准确;缺点:不稳定,资料难以统计。 在实际中,行政地域和实体地域往往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导致产生广域城市和狭域城市,广域城市的行政地域大于实体地域,如上海市,狭域城市的行政地域小于实体地域,如纽约市。综合界定方法 目的:综合行政地域和实体地域的优点 方法:以适当的行政地域为单元,由符合条件的行政地

14、域组成城市地域。 美国的城市化地区(UA) 基本单元:有固定边界的市、镇、村居民点,分IP和CDP两种。 组成:1、5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 2、符合下列条件的邻接单元 人口2000人以上;人口不足2000人但人口密度大于1000人/平方英里且密集居住区集中了60%以上人口或至少拥有100个住宅邻接单元; 人口密度大于1000人/平方英里且有道路连接;人口密度不足1000人/平方英里但被达标地区包围或连接在外围1.5-5英里。 3、邻接的铁路站场、公园、工厂、工业区、办公区、飞机场、高尔夫球场、公墓等非居住用地。美国的城市化地区* 1980年美国城市化地区366个,集中全国人口的61%,其中最少的

15、仅503038人(杰克逊),最大的有1559万人(纽约)。 右图为代顿市的城市化地区:中心城市20.3万人,总人口59.5万人)美国代顿市的城市化地区美国的都市统计区(MSA)基本单元:县背景:美国郊区化迅速发展,郊区和城市联系密切,但在景观上并不连续。因此需要以功能地域取代实体地域,SMA主要反映功能上的联系。演变:1910年提出都市地区概念(MD),1949年制定统计标准,称标准 都市区(SMA),1953年改称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1980年采用新标准,改称都市统计区(MSA)。符合条件的MSA可进一步组成PMSA和CMSA。要求: 包括5万人的中心城市或城市化地区,总人口10万

16、人以上。构成: 1、中心县(CC):中心城市所在的县或总人口50%以上位于城市化地区的县。 2、符合下列条件的连续邻接外围县(OC) 75%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活动。 被雇佣或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相当于中心县的10%或大于1万人;或50%以上的居民居住在相互连接且密度大于150人/平方英里的次级行政区(MCD)中。 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有15%以上就业于中心县或雇佣的非农业劳动力有25%以上居住于中心县。 类似概念: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 SMLA),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CEUD) 华盛顿都市统计区 美国的都市统计区1984年,美国有256个MS

17、A和21个CMSA面积占全国的16%,人口占76%复合型城市地域*城市带(MEGALOPOLIS) 由若干连续的都市区组成的巨大城市地域,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简.戈特曼(J.GOTTMANN)提出。条件:城市密集,都市区连续。内部社会经济联系密切,有便捷的交通走廊。规模巨大,一般在2500万人以上,是国家的核心区域。世界上的城市带 美国东海岸城市带:BOSWASH 美国西海岸城市带:SAN-SAN 美国五大湖沿岸城市带:CHIPITTS 欧洲大陆西北部城市带:英格兰东南-法国西北-荷比卢德国西部 日本太平洋沿岸 我国城市带雏形(城市密集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DESA-

18、KOTA加拿大地理学家麦格(MCGEE)1987年提出KOTADESASI和DESAKOTA 的概念,DESA、KOTA为印尼语“城市-乡村”之意。前者在我国翻译为“农村城市化”,后者尚无准确翻译,周一星提出都市连绵区(MERROPOLITIAN INTELOCKING REGION”,含义接近DESA-KOTA。主要特征:城市和人口密集,内部联系密切,但其中有大量的农村人口。多出现于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结构特征: 核心区为发达的都市区 中间层工业化较发达的农村地区 边缘区以集约农业为主的地区城市带和DESA-KOTA仅处于概念探讨阶段,尚无明确的界定标准1.城市空间分化城市空间结

19、构形成的原因在于城市空间分化城市空间分化指城市中各种活动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可见分化的原因在于:城市中各种活动对于相应空间的选择以及各种活动的相互吸引和排斥。前者主要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反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个性;后者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反映了 城市空间结构的共性。例证 “凡仕者近宫,不仕及耕者近门,工贾近市”(2.城市空间分化过程早期:混合布局,分化不明显中期:单中心的圈层式功能分化后期:多中心分化 3.城市空间分化机制经济机制竞租(RENT-BID)理论 渊源: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区位 是决定空间利用的主要因素,存在自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趋势 特定区位空间的使用取决于对该空间的需求程度和对于占

20、有空的支付能力 社会机制人类生态学解释 20世纪20年代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提出 主要观点: 以生态学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 个体之间存在竞争和共生两种关系,但共生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在 城市空间研究中主要研究对于空间的竞争 个体对空间的竞争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变化,此种过程称为生态过程。 十种生态过程:吸收(Absorption)、合并(Annexation)、浓缩(Concertration)、离散(dispersion)、集聚(Centralization)、分散(Decentralization)、隔离(Segregation)、侵入(Invasion)、接替(Succession)和专门化

21、(Specialization)。 行为机制行为学派的解释人类生态学派和城市土地经济学派均排除了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影响。 该理论是由查普林(F.S.Chaplin)在6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城市社会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组织都有其不同的价值观念,具体地反映在行为的四个过程上,即:需求的感受、目标的明确、对未来的规划选择以及决策和行动。 行为方式既包括个体行为,也包括群体行为,它有三种类型:日常行为、制度化行为和组织行为。1.规划的理论模式特征 研究由规划建设的自上而下的城市结构特征 按其发展过程分为形体模式、功能模式和有机模式功能模式 早期的主导模式,指导思想为神秘主义,追求城市形

22、态结构的形式及其体现的社会文化寓意 典型代表:希腊的希波丹姆斯模式(民主制度) 中国古代城市模式-匠人模式(集权制度) 印度曼佗罗(MANDALA)模式(街巷曲折,围合) 豪斯曼的巴黎改建规划 曼佗罗模式(拉萨)匠人模式(周王城)功能模式 适应于近代工业化以来的模式,指导思想为机械主义,认为功能决定形式。“屋者居之器”(勒.柯布西耶) 主要理论模式: 马塔(S.MATA)的带形城市,规划实践-斯大林格勒规划 霍华德(E.HOWARD)的田园城市,规划实践-澳大利亚堪培 嘎涅(G.GARNIE)的工业城市模式,规划实践-勒阿弗尔规划 勒.柯布西耶(L.CORBSIER)的阳光城市,规划实践昌迪加

23、尔 有机模式 主要特点:人文、生长、变化。 “城市是长成的,不是造成的” 主要模式: 沙里宁(E.SAARINEN)的有机疏散理论 “TEAM 10”的簇式城市2.解释性理论模式特征 研究由众多个体合力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城市所具有的结构模式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古典模式 同心圆模式(Concentric Ring Model) 伯吉斯(G .Burgess)1923年提出,适用于简单的小城市 扇形模式(Sector Model) 霍伊特(H.Hoyt)1939年提出,适用于方向性差异较大的城市 多核心模式(Multiple nuclei model) 哈里斯(Harris)和乌尔曼(Ul1man)

24、1945年提出,适用于复杂的大城市 衍生模式 前工业化城市模式 肖伯格(SJOBERG)提出,主要特征:公共建筑占据中心,高阶层分布于内层,低社会阶层分布于外围。 原生型工业化城市模式 典型代表为曼(MANN)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主要特征:具有同心圆和扇形综合的特点,扇形的方向性分异主要为东西差异。 次生型工业化城市 麦吉(MCGEE)的东南亚港口城市模式、 拉美城市模式、 非洲城市模式 共同特征:具有明显的二元性,一方为西方和本土精英,另一方为传统的本土中下层。后工业化城市模式 以耶茨(YEATS)和嘎纳(GARNAR)的北美城市模式为代表,具有大范围、多圈层、多核心的特征 前工业城市模式英

25、国工业城市模式次生型工业化城市北美城市中国城市模式 古代城市:具有前工业化城市的典型特征 近代城市:具有次生型工业化城市的特征 现代城市:仍属于工业化城市范畴,但不同于原生型和次生型城市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的商业区,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决定了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8大类:R、C、M、W、S、T、U、D、E。不考虑地价因素。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商业用地:零售、批发、专业性服务业 工业用地:小型工场和大型工业 住宅用地:更侧重从建筑密度和层数上分类 政府机关用地: 休憩和绿化用地 交通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 农业用地

26、和水面日本城市用地分类演变美国(BURNABY市)用地分类 R(12)居住 RM(7)家庭住宅区 C(8)商业 M(8)工业 P(11)公共机构 A(3)农业 CD 综合开发区 OFF-STREET PARKING OFF-STREET LAODING 2.城市地域的均质性和结节性概念 均质性:城市地域所具有的保持等质用地、排斥异质用地的倾向 。均质地域:由同质用地构成的城市地域称均质地域。 均质度:反映城市地域的均质程度的概念 结节性:城市地域中某些地段对一定范围内人口流动和物质能量交换所起的聚焦作用。其中这些具有聚焦性能的地段称为结节点,结节点所服务的区域称为吸引区。 结节地域:由结节点和

27、吸引区的组合形成的城市地域。 结节性:反映结节点对周围区域聚焦作用的强弱的概念。 均质度和结节度的衡量 均质度:D=(1-H),H=-PilogPi,其中Pi为地域中i类用地所占的比例,为系数。由公式可知,H其实为信息论中表示系统不确定程度的熵。 结节度:G=BK,K=kiai/Ai,其中G为结节度,ai为结节点i指标的数值,Ai为全市i指标的数值,B、ki为系数。具体指标的选择因研究需要而定,综合性结节点一般常选用的指标有职能种类数、职能规模(如商业营业面积、职工、营业额等)和交通通达性(如公交线路数)等。 -2-1.5-1-0.500.511.505101520253035系列1平均分布情

28、况下随用地种类增加的均质度变化情况上海市居住区均质度和紧凑度(1980年)上海市各结节点的结节度(1980年)3.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方法方格网法 以均匀网格分割城市,每格内只表示比例最大的用途三分法 日本地理学家正井泰夫于1968提出,将每个网格分成3格,将每个方格内占2/3面积的用途填于上格,占1/3到2/3面积的用途填于中格,占1/3以下面积的用途填于下格。 三分表示法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反映土地混合利用:上段有一种用途或中段有两种用途(合计面积占2/3以上)者为非混合区;出现多数用途的其他所有情况都为混合区。断面法 选择几个主要方向作出用地类型分布图。断面图法的优点是做法简单,适于单 中心城

29、市,但缺乏面积计量。间接方法 地价法和人口密度法,不够直观,要求研究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洞察上述诸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方格网法三分法断面法地价法人口密度法4.中心商务区(CBD)概念 1923年伯吉斯提出,指位于城市中心以中心商务业为主的地区。 中心商务业最初以零售商业为主,随着西方发达国家高层次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及中心商业的外迁,中心商务业现在主要以高层次的第三产业为主,如公司总部、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等。中心商务区的界定1954年美国学者墨菲(Murphy)和万斯(Vance) 通过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调查提出了中心商务区的界定方法。通过对美国9个城市CBD的土地利用进行细致

30、深入的调查后,将调查地区的用地分为中心商务用地(如商业、金融、房地产)和非中心商务用地(如居住、批发、工业等),并提出下面的界定指标: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entral Business Height Index,简作CBHI) CBHI=中心商务建筑面积/总建筑基底面积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entral Business Intensity Index,简作CBII) CBII= (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100% 并将CBHI1,CBII 50%的地区定为CBD。 争议一:关于中心商务和非中心商务范畴的争议 戴蒙德(Diamond)对英国格拉斯哥的调查(1962年)发现,英国的

31、批发业应属于中心商务用地,而在黑菲和万斯的分类中,不属于中心商务用地 。 载维斯(Davies)在其对开普敦的研究(1959年)中认为,应将电影院、旅馆、办公总部、报纸出版业、政府机关等用地排除。 争议二:对指标取值的争议 载维斯提出了“硬核(Hard Core)”的概念:即CBHI4,CBII80%的地区为“硬核”,也就是真正具有实力的CBD,其余地区则称为“核缘”。 争议三:对指标本身的争议 赫伯特(Herbert)和卡特(Carter)进一步提出了中心商务建筑面积指数比率(Central Business Floor space Index Ratio,CBI)的概念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2、。CBD的内部构成 圈层结构:1955年墨菲和万斯提出,自内而外划分为4个圈层:零售业集中区、零售服务集中区、办公机构集中区和低层次商业区。 1959年斯科特(SCOTT)提出三圈层结构:零售业内圈、零售业外圈和办公 三种模式:圈层结构主要考虑相对便捷性即距PLV的影响 ,在实际中具有很多影响因素。1972年,戴维斯为CBD的零售业布局提出了一个结构模式,提出了三种便捷性,传统购物活动受一般便捷性(General Accessibility)影响,呈同心圆状分布,其他商务如汽车修理、咖啡馆受干线便捷性(Arterial Accessibility),呈扇形布置,特殊的职能,如娱乐设施、产品市场

33、与场地环境、历史背景有关,即受特殊便捷性(Special Accessibility)影响。CBD的演变 短期空间调整过程理论: 1955年墨菲和万斯提出,在同化作用圈层推进,在异化作用圈层衰退。由此导致CBD逐渐变化转移。 三种增长方式 1971年鲍登(BOWDEN)提出,包括 周边增长(PERIOPAERAL ACCRECTION):表现为缓慢的圈层推进,方向性较弱。 爆发增长(BURST):在同化圈层迅速的扩张,方向性较强。如巴黎CBD向拉.台方斯的扩展。 分化(SEPARATION):多出现于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时期,表现为不同中心商务职能向特定地区的集中发展。 例如:纽约,早期金融保险

34、业集中于南端,1880年以后,金融业集中于MIDTOWN,1970年代以后,大型百货集中在34号街、专卖店在42号街,公司总部在PARK大道。 上海:金融保险集中在以外滩为主的东部,大型百货店集中在以南京路为主的西部。餐饮、文化集中于福州路。1.城市市场空间城市市场空间的构成多层次商业中心:市级-居住区级-小区级-邻里级-便利店 带状商业网点(商业街) 专业化商业区域加纳(B.J.GARNER)的商业中心模式 1967年加纳提出(YEATS和GARNER当代美国城市) 竞租理论决定任何级别的商业中心的中心地段位最高级别的职能部门占据,边缘为低级别职能部门。赫夫(D.L.HUFF)的商业 零售引

35、力模式 背景:城市内部多层次商业中心符合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模式。 但因城市人口密集,因此个中心的吸引范围重合现象严重,吸引区界线不明显。 1964年赫夫提出零售引力模式 方法:PAi=(Si/TAi)/ Si/Tai ,其中PAii为A地区居民去i中心购物的概率, Si为i中心的吸引力,TAi为地区至中心的距离,为参数。由此得到围绕中心的等概率线,通过分析多个中心的等概率线得到吸引区的界线。 1965年拉克什麦南T.R.LAKSHMANAN)提出更为成熟的概率模式: FAi=CA*Pai FAi为A地区用于i中心的购物费用,为A地区的购物总开支。 缺点:缺乏动态性,忽视居民行为影响,仅适用于多

36、层次的商业中心中的相同层次中心吸引区的划分。商业中心层次划分的定量方法 多层次商业中心具有层次性,高层次的中心职能种类和职能单位均多于低层次的中心。同时兼有低层次中心的职能。 结节度计算: 通过能够反应中心发展程度的指标,如商店数量、职工人数、职能数量、商店面积、营业额等进行结节度计算。所有指标均为正贡献率指标。 聚类分析: 通过多种指标对多个中心进行聚类分析,除上述指标外,还可以包括负贡献率指标,如普通职能商店比例。研究实例 北京的商业中心 A级(市级):王府井、前门、西单3个。 B级(市级-区级):崇文门、菜市口、东四、西四、鼓楼 C级(区级)、 D级(区级-小区级)、E级(小区级) 分布

37、特征:受向心性和交通通达性影响 上海的商业中心 市级:市级和次市级,南京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 区级:较大区级和较小区级,如徐家汇、静安寺、大自鸣钟、老西门等。 居住区级:小区、新村。 分布特征:多中心的趋势较明显。 广州的商业中心 市级:商业中心、旅游购物中心 区级:区级商业中心 小区级:旧城小区中心和边缘小区中心 分布特征:向心性和东西带状分布。 2.城市社会空间概念 社会学上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相似社会属性的人群,地理学中则强调其空间意义,指具有相似社会属性的人群所居住的空间。包括邻里(Neighbourhood)、社区(Community)和社会区(Social Space)等范

38、畴,其范围逐渐扩大,但人群的社会属性的相似性逐步减少。社会区分析 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史育奇(E.Shevky)、威廉斯(M.Williams)和贝尔(W.Bell)在五十年代初提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 方法 1)认为影响社会分化有三种力量:即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度和广度变化、功能分化、社会组织的复杂化。由此导致三个形成社会区的主因素:社会经济状态、 城市化(家庭状况)和隔离(种族状况)。 2)针对三种主因素选择适当的指标:如以收入表示社会经济状况, 家庭人数表示城市化(家庭状况),以少数民族比例表示隔离(种族状况)。 3)通过对城市各组成部分(普查区)指标的计算分析主因素在城市中的分布状况

39、。 4)根据主因素在城市中的分布状况,将数量众多的普查区合并为少数几个社会区。主因素分布规律 1969年美国学者默尔迪(Murdie)通过研究发现三种主因素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社会经济状况呈扇型分布,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对称分布在城市的两侧; 家庭构成呈同心圆状分布,自中心向外围家庭规模逐渐扩大; 种族构成呈多核心分布。社会区分析的不足 对主因素的选择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所得到的模式对其他城市未必适用。Murdie的社会空间类型旧金山的社会区收入分布家庭分布种族分布社会因子生态分析 背景:社会区分析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适用性差 统计制度的健全、分析技术的成熟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特点:直接从统计

40、资料(指标)入手,采取自下而上的演绎方法,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针对不同的城市可以分析其不同的主因素。 方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 步骤:基本组成区域的原始指标数据收集和标准化处理进行 主成分分析,得到主因子极其荷载矩阵和贡献率分析 主因子的意义计算主因子得分矩阵,分析主因子的分布 状况根据各组成区域的主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 其合并为少数几个社会区。具体方法介绍 标准化处理:目的是消除原始数据(指标)量纲的影响。有多种方法, 如极差标准化的方法为Xi=A*(Max-Xi)/(Max-Min),则得到的 标准化数据全部介于0-1之间。主成分分析 目的是提取影响城市空间差异的主因

41、子,消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相关说明 主因子:原始指标数量很多,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为 此需构造主因子,主因子与指标之间的关系为: Y1=a11x1+a12X2+ a1nXn Y2=a21x1+a22X2+ a2nXn 简记为Yi= aijxj 求出适当的系数 aij,使Y之间的相关性最小。其中Y为 主因子,X为指标, aij为j指标对i因子的荷载量。 荷载量:表示主因子和指标之间的函数系数,即aij。由aij构成的矩阵称荷载矩阵 贡献率:表示各主因子对空间差异的贡献程度,一般得到的主因子很多,各主因子贡献率之和为100%,一般选取贡献率较大的几个主因显著主因子,其他主因子可以忽略。 因

42、子得分矩阵:用荷载矩阵乘以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既由各分区的Y I值构成的矩阵。 主因子含义分析:主因子无明确的名称和意义,需要根据指标的 荷载量 进行判断。聚类分析 反映样本之间差异程度的分析方法 两个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表示为Dab= (Xai-Xbi)2评价 优点: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普遍适用性,对于不同的城市,可以 分析出影响社会空间分化的主因子,有助于有针对性的解 决问题。 缺点:主因子十分抽象,难以了解其实际含义 无法进行证伪,因此受到逻辑实证主义的批评。 即使如此,因子生态分析依然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社会空间分析方法, 我国的城市社会生态因子分析实例 1961年和1975年香港社会生态

43、因子分析(罗楚鹏) 选择27个统计地域单元,20个统计指标 主因子 1961年得到六个主因子:高收入海外人士、 低收入的白领和蓝领、 老年工作者、青年移民、种族和性别,总贡献率84.34%。 1971年得到五个主因子:高收入非广东人士、低收入蓝领、高收入海外人士、公共村屋居民和性别,总贡献率85.15。 变化趋势:种族因子作用减弱,社会福利的改善。 空间结构 1961年五个社会区:高级居住区、商业和中级居住混杂区、旧的蓝领和白领居住区、城乡边缘区和农业区。 1971年分区类型不变,但范围变化,总体趋势为由扇形向多核心转化。香港社会因子生态分析因子荷载量矩阵香港的社会空间结构广州的社会因子生态分

44、析1985年分析:许学强等(1989年),107个小区,67个指标1990年分析:郑静等(1995年),91个街道,47个指标 主因子 1985年得到17个主因子,贡献率82.89%,其中前5个为:人口密度、科技文化水平、工人干部比、房屋住宅质量和家庭人口构成,贡献率53.81%。 1990年得到9个主因子,贡献率85.7%,其中前5个为:城市开发、工人干部比、科技文化水平、人口密度和农业人口比重,总贡献率74.7%。 变化趋势:社会分化明显,城市发展进程加快。 社会空间 1985年5个社会区:人口密集的旧城混合区、干部居住区、工人居住区、农业人口散居区、知识分子居住区。 1990年7个社会区:人口密集的混合旧城区、混合工人居住区、交通通讯业从业者居住区、农业人口散居区、干部居住区、知识分子居住区和移民为主的新开发区。 变化趋势:新增交通通讯业从业者居住区和移民为主的新开发区,说明城市发展较快,行业差异明显。干部和知识分子居住区扩大、工人居住区缩小,说明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广州1985年因子生态分析的主因子贡献率1985年社会空间1990年社会空间广州1985年主因子分布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