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136 ,大小:290.50KB ,
文档编号:2206043      下载积分:29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206043.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三亚风情)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社会心理学PPT课件.ppt.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ppt.ppt

1、社会心理学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o 何谓社会心理学? o 它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基本理论 以及根本任务是什么?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分析 o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Aronson,1980) 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 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1982吴江霖(广州师院) o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1983潘淑 o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它所研究的是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事情都有人的因素在里面,也就

2、是都有心理问题在里面,反过来说,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几乎都有社会的因素或影响,因而也都有社会的问题在里面”。 1987沙莲香(人民大学) o “所谓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学就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 中国心理学家胡寄南(1991) o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一)社会心理学强调社会与个体之间的

3、 相互作用 (二)社会心理学重视关于(二)社会心理学重视关于社会情境社会情境的探的探讨讨 o 社会情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 社会环境包括了整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而社会情境则是社会环境中的某些特定部分,它能被个体所意识到并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而社会情境以外的社会环境则是在未被个体所意识到的情况下,间接地对个体心理发生影响的,其作用犹如社会情境的背景。(三)社会心理学也重视个体的内在心理内在心理因素 o 人格: 性格、动机、态度、价值观、自我意识二、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o 1908 年, 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心理学学家E罗斯的社会心理学专著几乎同时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正式

4、诞生正式诞生。社会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 就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此后,又产生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o 1.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简称SSP) o 2.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 简称PSP) o 3.比较文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cross-cultural social psychology, 简称CCSP)研究同样的社会心理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三种取向呢? o 1.从历史传统看同时

5、产生 o 2.从任务上看都涉及社会心理现象 o 3.从研究对象看复杂(一)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o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麦独孤、奥尔波特、勒温、弗洛伊德、马斯洛、班杜拉等 o研究重点:研究重点: 个体和小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o基本研究方法: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法、心理测量o主要理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认知论 场地论(二)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o代表人物:代表人物: 孔德孔德 罗斯、米德、库兹明、萨宾、海曼、戈夫曼等 o研究重点:研究重点: 大样本、社会互动 o基本研究方法:基本研究方法: 调查法o主要理论:主要理论: 符号交互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 社

6、会角色理论(三)比较文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o研究重点:研究重点: 文化影响、民族心理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跨文化现场研究法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o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它与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这些最基本的学科问题的回答,将关系到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规定、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理论发展策略的制定等学科建设的基本前提。 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o 小资料 20世纪40年代,欧洲及美国的一些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发起了一场科学统一运动,试图把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都是以人为中心)

7、以及其他有关学科(生物学、经济学、医学)统一起来,形成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行为科学行为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o 1、传统的观点: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是局部局部与整体整体的关系 。 潘菽指出, “从心理学上讲,社会心理学应该从心理学上讲,社会心理学应该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而不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由于心理学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因此社会心理学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和自然科学性质这种二重性。2、洛莫夫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洛莫夫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

8、主干之一学的主干之一 o 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社会心理学洛莫夫将系统论思想引进了心理学。他把心理科学比作科学之林中的一颗大树,然后树身又分成两条主干,一条是社会心理学,一条是个体心理学。 3、吴江霖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大支柱 o 吴江霖 (1982)认为,心理学以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为两大支柱。他把普通心理学中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基础这一侧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基础这一侧面独立出来独立出来,称为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三、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o 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o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和方法 上彼此相通 o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研究课题

9、上同中有异四、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四、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 容容 o 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o 人们现在的行为由过去的经验所决定。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学会特定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行为成为习惯。当再次处于同样的环境时,人们倾向于以相同的习惯的方式行动。o 学习的机制n 联结(经典条件反射)n 强化n 观察学习社会认知理论o 人们面对环境,把自己的知觉、思想和信念组织成简单的、有意义的形式。对于环境的这种组织、知觉和解释,影响着人们

10、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强调个体对当时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重要性。符号交互作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代表:G. 米德o “符号”:就是人们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用来代替某一东西的社会客体。o 符号互动论强调在人的互动过程中的中介作用,认为社会互动是建立在符号沟通的基础上的,符号的沟通是人的心理构成的开端。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 个体社会心理 社会动机、社会认知、 o 社会态度、社会学习 o 群体社会心理 人际互动、群体内聚力、 社会心理气氛 o 大众社会心理 流行、模仿、暗示、流言 舆论、经济恐慌、大众骚乱 (二二)应用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o 应用社会心理学是用社会

11、心理学的原理与研究方法阐明关于人际关系、社会行为等实际问题,并提出对策。 o 应用社会心理学主要在教育、工业、司法、临床、军事等各个领域内建立分支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任务社会心理学的任务 o 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o 二、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任务二、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一)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社会心理学(一)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与科际整合研究(二)社会心理学与科际整合研究 (三)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要注重社会效(三)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益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o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与原则o 一、

12、社会心理学的专门方法论 o (一)心理学方法论的原则 o (二)社会学方法论的原则 o (三)比较文化方法论的原则比较文化方法论的原则 o 1.要有利于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o 2.要确定客观、公正的研究工具 o 3.要有明确的、有实用意义的目的 二、社会心理学的伦理学原则 o (一)保护被试的身心健康 o (二)对被试个人资料的保密 o (三)慎选研究策略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o 一、实验研究 o 控制 干扰 信度 效度 二、调查研究 o 是研究者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材料,然后作统计分析,最后作出结论。 o (一)问卷调查 o (二)现场观察 三、档案

13、研究 o 库兹明(1979)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俄罗斯肖像画“全苏画展”上的作品,共44位男画家的154幅肖像画。结果发现,无论是年轻的或是年老的男画家都喜欢画年轻女子的肖像(占全部妇女的69);而画男子肖像的,则大多喜欢画上了年纪的男子(占全部男子61.5)。 档案法研究的结果经常发人深思o 1973年库钦斯基运用档案法研究了色情文学与犯罪之间的关系。发现,丹麦1965年取消色情文学禁令后,性犯罪和一般犯罪率非但没有上升,而且明显下降。开禁后性犯罪率从原来十万分之八十五下降到十万之五十,一般犯罪率由十万分之二百二十下降到十万分之八十七。 o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渃著名的自我实现理论和自

14、我实现者人格模型,也是运用档案法研究49名著名历史人物,包括林肯、爱因斯坦。 四、心理测验 五、相关研究 o 相关研究是研究者试图确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是否有关。更确切说,就是找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有无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有联系,那么就要弄清这种内在联系是正的关系还是负的关系。 第三章 社会化o 社会性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标尺o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o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发展了自己的心理能力、健全人格和行为方式第三章 社会化o 一、概述 1、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 行

15、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人通过社会化得以适应社会;社会则通过社会化来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得以传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 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一、概述o 有关社会化的讨论常常分两个阶段,即儿童社会化和青少年社会化。但事实上社会化是一个连续不断、持续终身的过程。因为,一方面,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在前一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展开;另一方面社会的持续进步,要求人们持续进行学习适应,即持续进行社会化。o 2、社会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社会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涉及人心理、行为的方方面面。 不同社会条件,人的社会化存在差异。 个人社会化过程受到社会文化和所属群体的影响,一方面形

16、成人的共性;另一方面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社会人的个性。 小资料:社会化是终生性的社会化是终生性的 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成人期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成人期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会环境, 个体要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个体要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这一过程为继续社会化。观念与行为规范,这一过程为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指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与行指有意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建立新的观念和模式的过程。分为为模式,建立新的观念和模式的过程。分为强制性(监狱中),非强制性(新兵入伍,强制性(监狱中),非强制性(新兵入伍,出国)。出国)。二、社会化的特点 1、以遗传

17、素质为基础; 2、社会化过程即个性化过程; 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 如:国民性比较研究 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三、社会化的基本途径o 1、社会教化:即广义教育:可分为有系统的和非系统的。o 2、个体内化:人通过一定方式的学习接受社会教化,体现人的主动性。三、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与类别1、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遗传素质;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生活依赖期; 客观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2、类别 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四、社会化的基本内容o 生产与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o 遵守社会规范;o 树立人生目标、确立人生理想;o 培

18、养社会角色。五、社会化的基本机制o 1、角色引导机制o 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 以角色作为理解个人社会行为的理论,被称为角色理论。角色的形成 角色学习; 社会角色期待; 社会角色认知。五、社会化的基本机制o 角色冲突 社会生活中,人会由于具体情境的不同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需要在不同角色中进行变换,因此会发生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即角色冲突。具体表现: 同一社会角色内心冲突; 社会角色改变时,新旧角色冲突; 身兼“角色丛”时冲突; 社会角色规定的人格与其真实人格冲突。五、社会化的基本机制o2、社会比较机制o发生在个体身上的社会化目标状态的最终实现,是个人

19、(主体)不断进行自觉和不自觉选择的结果。并且这种选择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强的,同时,它使社会化过程既具有被动性,也是一个主体能动的过程。这也就使得社会化引导不仅具有共同性,也为个性化提供了可能。o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心能力的发展,生活的范围也日益拓展,社会影响也就日益增强。人进行自我选择范围和能力也相应增强。o自我意识提高的直接效应,就是自我评价的需要增强,而与他人的状态进行比较,是自我评价的基本方式,这种比较,就是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2、社会比较机制o 相关研究 A人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 B情境越偏向于社会,越是缺乏客观

20、标准,人进行社会比较的倾向也越强; C比较是一个自发、自动的过程,对人的社会化过程发挥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社会心理内容和形式; D社会比较不仅有即时效应,而且会导致稳定的观念改变,经过概念比较所获得的规范概念即便实在人独处时也会继续发挥影响。3、社会学习机制o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方式,或对自身的行为加以修正。o 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4、亚社会认同机制o 亚社会即次级社会,指相对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存在的较小社会背景。六、道德社会化理论o 1、精神分析理论2、道德发展的认知

21、理论o 麦独孤的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扩大,人逐渐发展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具体包括四个阶段:A、行动决定于本能冲动;B、本能冲动受到外界权威赏罚的影响而被纠正。C、学会控制行为,这是由于个人对社会赞许与社会惩罚的预期。D、不管社会环境可能给予的惩罚或奖赏如何,个人行为完全根据自己的原则。2、道德发展的认知理论o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o 通过设计两难问题提出:o A、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o B、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o C、对于错误行为的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方式。2、道德发展的认知理论o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o 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o A、前世俗水平:

22、儿童凭权威或行为结果。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B、世俗水平:判断基于家庭和社会期望。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与社会持续的定向阶段。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o C、后世俗水平:发展出一套独立的、超越社会团体的道德标准。o 包括两个阶段:o 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o 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3、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概述o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指对自己存在状态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对自己生理状况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是指自己对于属于自己的身心状态的认识。o 关于“我” 米德认为,可分为“I”和“me”。前者是主观的我,即

23、对自己活动的察觉者;后者是客观的我,即被察觉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自我意识的特征o 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o 自我意识具有形象性;o 自我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二、自我意识的作用o 1、自我意识的动力价值;o 自尊心的作用o 自信心的作用o 2、自我意识的态度转变价值;o 3、自我意识具有自我控制能力。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o 1、发生与形成o 从生理自我:出生到3岁o 社会自我:3岁到13、14岁o 心理自我:青春期及其以后埃里克松的自我发展观o 八阶段论o 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o 2、童年期:18个月到3、4岁o 3、学前期:4到5岁o 4、学龄初期6到11、12岁o 5、青春期:初高中

24、阶段即青少年期o 6、成年早期:18到30岁o 7、成年期:中年期或壮年期o 8、成熟期:即老年期四、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o 1、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根据双方的地位而进行;o 2、对人关系中的自我表现是复杂的;o 3、相互关系中的自我表现影响着自我表现。五、自我评价o 1、概述o 指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性。o 自我评价的功能五、自我评价o 自我评价的形成途径:o 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o 通过与社会上合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o 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评价;o 自我评价具有主观性;o 自我评价的内

25、容具有多样性。六、关于自我评价的研究第五章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o 一、概述o 指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社会规定了的行为方式。o 内涵:o 以性别器官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o 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方向;o 社会为男女制定一套行为规范。男女性别角色的特点o 1、多样性;o 2、相对稳定性;性别角色形成的历史条件o 社会性o 历史性o 地域性二、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o 1、生物因素o 遗传基因o 性激素o 大脑o 2、社会历史文化因素o 3、教育因素三、性别差异角色心理的理论o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o 从生物学的角度对性别角色心理进行阐述。o 2、社会

26、学习理论的两性观o 强调社会学习在性别角色心理形成中的重要性,即个体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角色心理。o 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o 以认知原则为依托,解释性别角色的形成,提出性别认同的三阶段论:o 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四、性别差异心理及其表现o 1、认知领域o 受大脑发育特性的影响,男女认知发展表现差异;o 认知活动中,两性差异表现;o 2、情感、意志活动领域o 男子表现出较强的支配欲,女性则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和耐受力;o 两性在自我满意的表现中存在差异。四、性别差异心理及其表现o 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o 两性在人际交往中的一般特点:男性成群结队,女性三三两两;女性注重交往 过程

27、中的情感性。o 语言与非语言 交往中两性存在差异。o 4、成就动机领域第六章 社会动机o 一、概述第七章 社会认知o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人需要认识、了解自己,也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认识、理解他人;人会对他人形成印象,人会根据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对他人做出判断,同时,人也需要管理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一、概述o (一)社会认知o 是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o 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3、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性;(二)对人认知的第一印象o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叫第

28、一印象。o 第一印象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先入为主; 2、可以改变。二、社会认知的范围o (一)表情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o (二)对他人的性格认知o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影响社会认知o 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o 认知情景;o 认知主体的特点;o 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o 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四、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o 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o 如何归因1、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和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根据认知者切身厉害关系进行归因;3、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o 自我知觉的归因o 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第八章

29、 社会态度o 一、概述o 态度:是指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而发出的反应受其态度的调节。o 态度的形成过程o 1、态度的形成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面;o 2、态度的形成过程是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态度的功能(卡茨,奥斯卡姆普)o 适应功能;o 自我防御功能;o 价值表现功能;o 认识或理解功能。态度的作用o 影响社会性判断;o 影响耐力;o 影响学习效果;o 影响工作效率。o 不正确的态度偏见o 是指个人对他人或其他团体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态度。o 偏见的特征:1、不正确或有限的信息来源;2、其认知充分就

30、是刻板印象;3、有过度类化的倾向;4、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二、态度转变的方法o 态度转变涉及两个方面:方向与程度。o 态度转变的有效方法:o 1、事实求是的提供信息;o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o 3、宣传的方式;o 4、循序渐进;o 5、积极参与活动;o 6、团体规定;三、影响态度转变的主客观因素o 1、宣传者的权威;o 2、态度转变的个人因素;o 3、对态度变化的心理抵抗;四、社会态度转变的理论第九章 群众性社会心理现象一、模仿和流行1、模仿:是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他人的行为类似。 引起模仿的社会刺激必须是非控制性的; 模仿者发生的行为是与榜样者行为的相

31、似。2、流行o 是指社会上相当多的人在短时间内,由于追求某种行为方式,并使之在整个社会中到处可见,从而使人们相互之间发生连锁性感染。o特征特征: o 时间和速度特征:迅速扩展与蔓延,但短时间内消失;o 具有循环性;o 与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不相同;o 权威者能够领导并使之快速蔓延;o 存在年龄、性别等差异性。流行的条件o 刺激性的存在,且符合人们的需要;o 以经济条件为基础;o 对社会有益。如当前的环保生活。二、社会舆论和流言o 社会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也可以说是信息沟通后的共鸣。o 社会生活中,人们会遇到许多社会现象,会对这些现象产生主观反应,起

32、初,这种反应可能是散在的,但通过社会成员间的信息沟通后,会逐渐汇聚,并形成最后相同的反应或看法,即社会舆论。o 它具有评价性作用,并对团体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社会舆论也对个人具有重要影响。o 可分为正确、健康的舆论和不健康的舆论。o 具有变化性。社会舆论的心理效果o 可与清晰和转变个人的意见;o 群众性舆论往往具有明显的情绪色彩;o 当个人遭受困难和称挫折时,最容易接受社会舆论。如个人所得税,车船使用税等。流言o 指在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证据,但在人群中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消息。o 与谣言不同,谣言具有主动攻击性;而流言可能只是一些闲言碎语。o 奥尔波特认为,流言产生有三个条件:1、缺乏可靠

33、的信息;2、不安和焦虑;3、社会危机。流言o 其后继研究认为:o 流言越传越简略与扼要,最好限于平常;o 传播者会将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加以强调;o 接受者倾向于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加以理解,接受并加工那些自己认为合乎逻辑的部分;o 流言可以控制,关键是澄清事实和让公众了解真相。三、暗示与竞赛o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某种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o 它是一种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经由主观肯定,使人趋向与该假设。o 可以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进行。o 越含蓄,效果好。原因是保护自尊心,

34、体现独立性,不愿被控制和支配。o 不仅对行为和心理有影响,还可以对生理产生影响。o 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o 暗示信息来自他人,称为他人暗示;来自自我,就是自我暗示。如疑神疑鬼o 自我暗示对身心都具有重要影响。o 暗示的意义o 暗示效果的影响因素o 客观因素暗示者的条件;多数人的共同行为。o 主观因素人格特性竞赛o 是个人或团体的各方力求胜过对方成绩的对抗性行为。o 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人在竞赛条件下会具有如下的心理特点:1、动机强烈;2、提高活动效益;3、由于巨大压力,可能会影响成绩;4、能使人迸发出巨大的能量;5、经常获得竞赛成绩,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此外:P251第

35、十章 相符行为o 相符行为是指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相一致,或团体中一部分人的行为和另一部分人的行为相一致。o 主要表现为从众、众从和服从。一、从众o 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随大流”o 从众的心理原因主要是外界压力。反从众与独立从众行为分析o 可以具有积极意义,也可能会产生消极性。关于从众的研究影响从众的主客观因素o 团体的条件与特点;o 团体中个别人的反从众行为是抵消从众行为的一个因素;o 个人的心理特点;o 个人在团体中的地位高低。二、众从o 在某些情形下,团体中的绝大多数人还可能反过来听从少数人的意见,称为众从。如“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众从

36、产生的条件o 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一致性、独立性、权威性。o 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阻碍众从产生的因素o 少数派内部意见的非一致性;o 多数派内部的齐心协力。三、服从o 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做出的行为。o 对权威的服从o 服从的对立面是不服从o 服从与从众不同。服从是被迫的,从众是对社会舆论的随从。o 服从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o 是指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也称亲社会行为、利社会行为、助人行为等。o 有四种特征:1、自觉自愿行为;2、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3、不期望他人回报;4、利他者本身有损失。两类情境中的利他行为o 一是非紧急情境下的

37、利他行为;另一类是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两种动机的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的理论o 先天论o 动机论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个人因素:认知移情与内疚感情绪其他2、情境因素3、被帮助者的特点4、社会文化三、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o 冷漠行为是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呢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手旁观的态度。o 冷漠行为的旁观者作用观众作用;榜样作用;责任分散作用。产生冷漠行为的主观因素o 个人对付出代价的权衡;o 个人对受害者的认识;o 个人受当时情境的影响。第十二章 侵犯行为o 是指故意对他人产生伤害结果的行为。o 形态分类o 强度;o 目的性;o 产生原因:个

38、人需要未被满足,已经形成侵犯习惯,报复。二、侵犯理论o 本能论o 挫折侵犯理论o 社会学习理论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o 生理唤起因素:运动与侵犯、性与侵犯、酒精;o 环境因素:高温、拥挤噪音等;o 社会因素:大众传媒、去个人化作用(法不责众)、受到他人挑衅;o 个人因素。侵犯行为的控制o 社会公正可以减少人们的挫折感;o 惩罚侵犯行为;o 说服教育;o 恰当的宣泄;o 控制暴利影视;o 培养成熟个性。第十三章 人际关系o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o 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P326o 人际关系的结构P327人际吸引的心理分析o 增进

39、人际吸引的因素o 空间因素;o 类似因素;o 需要互补;o 能力与特长;o 仪表。阻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征o P331二、人际沟通o 人们为了彼此表达思想、交换意见、表达感情、需要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而实现的交流称为人际沟通。o 人际沟通的功能:o 协调作用;o 保健作用;人际沟通的条件o 基本条件:o 沟通的语言基础;o 传出的信息尽量少受干扰;o 信息接收者有必要的心理准备。阻碍人际沟通的主客观因素o 文化因素的阻碍;o 社会团体因素的阻碍;o 人格因素的阻碍;人际沟通的方式o 个人、团体各层次沟通方式;o 单向、双向沟通方式;o 下行、平行、上行的沟通方式;o 团体结构的沟通方式;o 学校师生间的沟通方式第十四章 团体心理o 团体是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协同下活动的组合。o 团体的分类:o 小团体和小小团体;o 假设团体和现实团体;o 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团体的心理效果o 团体归属感;o 团体认同感;o 团体的支持力量。良好团体的心理学原则o 目标整合原则;o 志趣相投原则;o 心理相容原则;o 智能互补原则。二、团体对成员行为的影响o 影响个人活动效益;o 团体人数对团体活动效益的影响;o 团体讨论与决议中个人有冒险倾向;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