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平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 概概 述述u 土建施工水平位移监测是相对于土建承包商和业主(或施工监理)监测而言,引入有资质的专业监测单位实施的监测工作。 水平位移监测的对象一般针对基坑的围护结构,其目的是为施工区安全稳定性判断提供独立、公正、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信息。 施工工点距离周围原有建、构筑物一般较近,且情况复杂;施工场地普遍较狭小,其四周一般都修建高度大于2m的围墙;场地内一般建有办公、生活设施,摆放各种建筑材料和施工设备, 并进行施工用材的现场加工。同时,基坑开挖过程中,多工种交叉作业,开挖引起的振动、扬尘,电焊产生的弧光和烟雾,机械作业引起的热浪等流动和非流动障碍普遍存在。由此可见,
2、水平位移监测受场地限制和施工影响较大 。u 水平位移监测一般采用基准线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精密导线测量法等。根据施工监测的时效性要求,考虑土建施工的各种影响,宜使用高精度仪器,采用简易、省时、精度可靠的监测方法。工作中一般使用全站仪,主要采用极坐标施测法,个别工点也采用了基准线法。以下分析采用全站仪按极坐标法作水平位移监测的精度。u 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点位中误差计算公式为: mp2= mx2 + my2= mD2 + D2 m22 (1) mp为位移点点位中误差,mx、my分别为纵、横坐标中误差,D为站点至监测点的距离, mD为距离观测中误差,m为测角中误差。 由mD=a+bD
3、 代入(1)式,得: mp2=(a+bD)2 + D2 m22 (2) 式中,a、b分别为测距仪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可见,位移点点位误差与观测距离和测角中误差均成正比例关系。 对水平位移测量一等精度要求为:变形点的点位中误差1.5mm。而TM30全站仪标称精度为:方向测回中误差0.5,测距精度(0.6mm+1ppmS)。即当测角误差不大于0.707、距离不大于340m时,用此仪器按极坐标法作水平位移监测,按(2)式计算的点位精度可达到一等监测精度要求。 如果将最大施测距离限制在300m内,则:mp=1.37mm,此时若按mx和my对mp为等精度影响,可得mx=my=0.97mm。 因基坑监测一
4、般顾及垂直于基坑边线方向的位移量,故采用TM30全站仪施测,观测距离300m以内,则水平位移监测之位移分量精度可达1mm以内。 以上讨论是仪器和镜站都不含对中误差条件下成立的。故采取强制对中措施是保障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监测精度的客观要求。 若考虑起始点误差影响观测点精度估算则: m i 采用极坐标法监测,首先需在监测场地建立工作基点。因土建施工场地状况十分复杂,工作基点位置须通过第三方与施工方作深入的沟通来确定。选定工作基点位置考虑的重点是要保证点位的安全、稳定,使之与各监测点通视,且尽量考虑不致受到施工的影响。 考虑到成本原因,一般采纳旋进式强制对中观测墩标志 。该种观测墩工件比较简单,加工难
5、度不大。加工要点:用20mm直径不锈钢杆(长度适当),一端按仪器连接杆螺纹尺寸加工,将加工好的不锈钢杆垂直焊接在带中心孔的普通钢板上,螺纹部份露出钢板面,使其适合仪器旋紧。该部件需安装 要求埋设的观测墩上部。观测墩地面高度以1.21.3m为宜。 水平位移监测点系在基坑围护结构冠梁顶建立监测墩标志。监测墩浇筑在基坑围护结构桩(墙)顶,与围护结构形成整体。监测点墩与工作基点墩外观基本相同,只是尺寸可小一点,其高度不作要求,能测到即可。监测点因位于施工范围内,为防破坏应对其加设保护装置。 根据监测需要,每个监测场地布设24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应相互通视或组成三角形,便于检查校核。将工作基点与业主提供
6、的施工专用控制点组成监测控制网, 变形监测网的技术要求,采用全站仪施测。对监测控制网作严密平差计算,其各项精度指标满足规范要求才能作为监测起算数据。 水平位移监测系从基坑开挖开始,基坑土建施工完毕并稳定为止, 工期较长,故工作基点的稳定性检查十分重要。现场一般采用多测回实测固定角和固定边的方法对工作基点进行检核。应充分利用基点之间的通视条件及周围明显稳定标志(如避雷针),以检测、判断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当检查固定边或角超过规定限差时,应分析原因,对不稳定点进行恢复测量或对监测控制网进行重新施测、平差。1. 边角后方交会监测工作基点(测站点)稳定性 基坑支护工程变形监测的难点之一就是工作基点位置的
7、选定。为不受基坑变形影响,工作基点应尽可能离基坑远一些,但施工场地比较狭小,工作基点要想离基坑远一些很难做到。不过,工作基点离基坑近一些也有优点,在一个工作基点P上可以观测到全部观测点。 不管工作基点离基坑是近还是远,都必须对工作基点P的稳定性进行监测。 为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使仪器不换站,因此,采用边角后方交会法来监测工作基点稳定性比较方便。 图 中的A、B、C三点是固定点,一般可选在离基坑60150m的建筑物屋顶上,埋设固定标志。 仪器架在P点,每次观测2个角度01和02 ,观测3条边长(平距)DPA、 DPB 、 DPC 。利用间接平差法求取P点的本期坐标,再用公式: xi=xp+Dic
8、os(i+pA) yi=yp+Disin(i+pA) 计算观测点的坐标。 因此,所有观测点的计算坐标值都克服了P点(测站点)位移的影响。如在实测中,我们对01和02用2级全站仪各测2测回,平距DPA 、 DPB和DPC只测1测回(读数4次),经间接平差精度估算可得:P点坐标精度为MXP MYP 0.72 mm,PA边的方向中误差为: 2.2。 采用TM30全站仪进行极坐标法水平位移外业观测,其水平角、边长观测测回数一般不低于两测回,边、角观测的各项限差执行规范要求。通过二次开发, TM30全站仪可按测回法作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自动观测,也可使手动和自动观测相结合。采用TM30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应
9、注意以下几点: 1) 宜采用徕卡TCA仪器专配反光镜。TM30全站仪自动观测模式系采用独有自动目标识别(ATR)装置,其标配原棱镜常数为零。非徕卡反光镜虽也能用于TCA仪器,但需作严格常数测定和改正。 2) 监测前应按操作手册要求对TM30仪器进行双轴补偿纵、横向指标差(l,t);垂直编码度盘指标差(i);水平视准差(c);水平轴倾斜误差(a)和自动目标识别光轴的准直差(ATR)等项内容的测定和修正,并使这些补偿改正功能处于工作状态。3) 应避免在振动干扰严重时进行观测,此时仪器2C变动将出现异常,无法达到规范限差要求。4) TCA启动测距时,如有人通过视线引起短时遮挡将引起距离测量值的异常,
10、此时的距离观测值应予剔除。5) 应对所用反光镜进行编号,使反光镜按号对应所测监测点,减少反光镜差异带来的监测误差。架设反光镜时,应用全站仪进行方向和俯仰角校准,使其保持对准状态。6) 除应对观测距离作仪器加、乘常数和倾斜改正,还应作气温、气压实测改正。7) 初始值应在开工前作两次独立观测,两次观测值满足规范限差要求时取其中数作为最终初始值。8) 水平位移监测需克服其它方干扰独立开展工作。仪器操作应遵循细致、精准的原则。同时在施工环境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人身及仪器、反光镜等设备的安全。 此外, 在作专业监测同时,还须进行施工影响环境巡查和工况记录。对监测时间、天气、施工进度及施工工序、地下水位
11、变化情况、地表及周边建(构)筑物是否出现裂缝和其它施工影响区异常征兆做好记录,并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详实说明。 通过极坐标法测量获得的是位移点在 施工测量坐标系下的坐标值。水平位移量是指位移点沿垂直于基坑边线方向的偏移值。以下探讨水平位移量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基坑形状往往为非直角多边形,经常出现曲线形基坑。 如下图所示,X O Y为施工测量坐标系,xo y为与X O Y共原点的参考坐标系。P(X,Y)和P(x,y)为位移点P分别在施工测量坐标系和参考坐标系中的坐标。为位移点P沿基坑边垂线(且指向基坑内)在施工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方位角。参考坐标系x轴系施工测量坐标系X轴旋转角且与P点基坑边的
12、垂线平行。由坐标系旋转变换原理可得: 即以施工测量坐标系中按极坐标法施测的位移点坐标P(X,Y)、位移点基坑边的垂线坐标方位角(可在基坑电子平面图上获得),可由方程(3)求得位移点在参考坐标系中的坐标值。设本次监测为第(i+1)次,前次监测为第i次(i1),则位移量计算可表达为: 按(4)式解算的xi+1即为P点在基坑边的垂线方向的位移量。该差值也符合位移往基坑内数值为正,往基坑外数值为负的理解习惯。此法需在初次监测时,解求每个位移点基坑边垂线(指向基坑内)的坐标方位角。 上述水平位移量计算方法,是以各监测点的基坑边垂线(方向指向基坑内)方位角为参数,将施工测量坐标系下监测坐标通过坐标系换算直
13、接求得位移量。该方法适用于所有形状的基坑,且可通过编程提高计算效率。5.1 监测资料检核的意义:变形监测资料处理的首要工作是分析观测值的质量, 包括观测值的精度和可靠性。 测量中的误差分类:粗差、错误、奇异值;系统误差;偶然误差、随机误差。5.2 监测检核的方法:检核的方法很多,应依据实际观测情况而定。包括野外检核和室内检核。 室内检核有:1)原始记录的校核;2)原始资料的统计分析,如粗差检验法;3)原始资料的逻辑分析:根据监测点的内在物理意义来分析原始实测值的可靠性。包括:一致性分析:时间-效应量、原因-效应量;相关性分析:空间点位的相关性;5.3 关于分析的结果:若存在大的偏差, 则有两种
14、可能现象: 误差引起(大误差或粗差);真实变形(突变)。 5.4 监测资料插补 监测资料插补的原因:实测资料出现“断链” ;数据处理方法要求等时间间隔。主要方法有:按内在物理联系进行插补、按数学方法进行插补(线性内插法、拉格朗日内插法、多项式曲线内插法、周期函数曲线拟合法、多面函数拟合法)。 5.5 观测资料的整编: 1. 观测点变形过程线:某观测点的变形过程线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积累变形值为纵坐标绘制成的曲线。它可以明显的反映出变形的趋势、规律和幅度。观测点变形过程线的绘制:a.根据观测记录填写变形数值表b.绘制观测点实测变形过程线c.实测变形过程线的修匀。 由于观测是定期进行的,所得成果在
15、变形过程线上仅是几个孤立点。直接连接这些点得到的是折线形状,加上观测中存在误差,就使实测变形过程线常呈明显跳动的折线。为更确切的反映建筑物变形规律,需将折线修匀成圆滑的曲线。 2. 变形分布图:a.变形值剖面分布图 b. 等值线图。 水平位移监测的频率为:基坑开挖阶段正常情况下1次/3d;开挖结束进入结构施工期1次/7d;主体结构完工后稳定阶段一般1次/2周。当监测数据稳定,报经业主同意可结束监测。施工过程中,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要求加密至两天或一天一次。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须进行连续监测。 支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警戒值按30mm与0.1H%(H为基坑深度)取小值确定。当水平位移监测点位移量达到警戒值的70%时,监测方需按要求提出预警报告。当监测结果达到警戒值时,监测单位须立即向业主代表进行口头报警,并协助其处理好相关事宜。 监测应建立与业主、监理和承包商各方顺畅的联络沟通机制。监测作业队伍应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不但要确保按正常频率做好监测工作,还要满足业主对监测工作的临时调配。为满足信息化施工的需要,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利用网络技术将监测结果快速准确的发布提交,并按施工设计要求建立有效的监测预、报警机制。 谢谢!谢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