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第十二讲讲翻翻译译理理论论流派流派Company Logo一、文化一、文化学学派派o“翻译研究派”是西方译学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个文化学派。该学派的研究者主张从文化的角度关注翻译文本内外的各种因素与变量。认为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语义内容和形式结构的静态转换,而是要把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即要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宏观层面关注翻译现象,将翻译活动纳入到译入语的文化系统当中来探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Company Logo文化文化学学派派o一方面,译入语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翻译的主题、翻译的策略转换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进入译入语文化系统的翻译作品也不是被动无为的
2、,相反,它会对该文化系统的建立、发展和创新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翻译文化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学者们将隐藏在翻译现象背后诸如权力话语、意识形态、翻译文学地位以及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纳入到文化转向的研究范式中,展开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加深了对翻译现象的本质认识,可以说是 “翻译研究领域的一次真正突破”。Company Logo(一)多元系(一)多元系统统o1978年,Even-Zohar在对希伯莱文学史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美学因素并不能解释文学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问题,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一系列因素起作用。根据研究他提出了多元系统论,该理论以俄
3、国形式主义为基础,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如语言、文学、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都视为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这些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包容多个子系统的关系网络。这些系统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但是各个系统在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它们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整体内的各个系统会不断发生变化:处于中心的系统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可能攻占中心位置。”Company Logo(一)多元系(一)多元系统统o文学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该系统既包括所谓“高的”(high)、“中央的”(ce
4、ntral )、“经典化”(canonical)的文学形式,例如诗歌。还包括所谓“低的”(low)、“边缘的”(peripheral)、“非经典化”(noncanonical)的文学形式,例如儿童文学、大众文学等。Even-Zohar认为翻译文学也应当包括在这个系统中,原因是它对民族文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作用。Company Logo(一)多元系(一)多元系统统o而翻译文学系统的行为模式又与其在译入语文化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有关。翻译文学会在三种情况下占据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 o1) 当文学多元系统还没有形成,即文学还“年轻”(young),正处于创立阶段的时候;o2) 当文学多元系统在大多元
5、系统中处于边缘(peripheral)或者处于“弱势”(weak) 的时候;o3) 当文学多元系统出现危机或转折点,甚至是出现一个文学真空的时候。 o 当翻译文学占据中心位置时,翻译活动参与创建新的一级模式,打破本国的传统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就充分性(即复制原文的主要文本关系)而言,译文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更大”(Even-Zohar, 2001: 196)。 Company Logo(一)多元系(一)多元系统统o处于边缘时, “译者会为外国文本努力寻找最大限度的现成的二级模式,其结果通常是不充分的翻译;或者更贴切的说法是,译文与原文实际上所达到的对等程度和所规定的充分性翻译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
6、” 。o因此在Even-Zohar 的这一理论中译入语文化、文学地位成为影响文学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地位决定了翻译文学在其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而翻译文学的这一地位又会对译者的策略选择产生影响。o根据多元系统理论,如果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十分强大,从而使翻译文学处于一个次要的地位,以这一多元系统为目标系统的译者往往会采用归化式(domesticating)的翻译方法;而如果翻译文学在某一文学多元系统处于主要地位,译者则多采取异化式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Company Logo(二)操纵学派(二)操纵学派 o作为翻译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An
7、dre Lefevere在上述基础上又提出了改写理论。他指出:文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总是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生成于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由于使用跟原著不同的语言,面对完全不同的读者群、在不同的文化范畴下运作,所以作为译语文化代表的译者,从一开始翻译文本的选择到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定一直到最后译本的接受都会受到各种各样译语文化条件的限制,在翻译时会有很多各种各样不同的考虑,因而不可能复制出跟原文一模一样的译文来。Company Logo(二)操纵学派(二)操纵学派o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对原文的一种改写,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Lefevere进一步指出:文学批评、传记、文学史、
8、电影、戏剧、读者指南等都是对文本的改写,都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形式。也就是说,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本的文学和文化形象。Company Logo(二)操纵学派(二)操纵学派oLefevere调查了造成改写的历史动因并且指出:“一切改写不论其意图如何,都反映了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因而,意识形态和诗学是造成改写的两个核心因素。Lefevere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形态,它决定了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或可以允许成为什么样子”(The dominant concept of what society should be, or can be allowed to be)
9、(Hermans,1999: 126) Company Logo(二)操纵学派(二)操纵学派o意识形态是“规范系统,它是由某一社会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可以接受的观念形态和态度构成,读者和译者通过它而接近文本”(the conceptual grid that consists of opinions and attitudes deemed acceptable in a certain society at a certain time, and through which readers and translators approach texts) (Hermans,1999: 126)
10、Company Logo(二)操纵学派(二)操纵学派o因此,这里意识形态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社会的政治方面也包括社会的伦理价值等方面。作为一种社会的规范系统,它制约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译者作为译入语文化的代表也并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也必然受到译入语社会文化规范系统的影响。因而译者的观点取向和翻译策略选择都与当时译入语文化环境中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紧密相关。 Company Logo(二)操纵学派(二)操纵学派o 另一个因素就是诗学。Lefevere将诗学定义为两个方面:一是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情节和象征等一系列文学要素;二是指:观念,即在社会系统中,文学起什么作用,或
11、应起什么作用;一个社会中,如果诗学已经形成,那它就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文学写作手段和“功能特点”,并且文学系统一旦形成,就力图“维持原状”。翻译会影响不同文学系统之间相互渗透。一方面,以此可以把新的文学手段引入某一诗学,并为改变这一诗学系统做准备,另一方面,译者往往以自己文化的诗学来重新改写原文,目的是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以及它的译作在译语文化系统中的成功接受。 Company Logo(二)操纵学派(二)操纵学派o因此通过研究译者当时对外来诗学的翻译策略的选择,我们就有可能关注译入语文化中的诗学倾向。正如Gentzler所说“译者希望译文得到译语文化的认可,因此译者操纵原语文本以使译作与现有的译
12、语文化条件相符合而且提供新的信息。”(Gentzler, 1993: 134)所以,译者作为原文的改写者也必然受到译入语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诗学的制约和影响。另外,意识形态和诗学总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译文。这往往与译文的质量无关,而是不同时代的译文要满足不同的文化需求。因此,只要译本与它存在的文化历史背景的要求一致,其存在就是合理的。Company Logo(二)操纵学派(二)操纵学派o根据Andre Lefevere 的改写理论,译者的行为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文化意识。即通过译者主体的文化认同、文化意识作用于翻译的策略转换。但
13、是同时也应看到,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也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译者有自己的文化意识、文学态度以及美学追求。正如法国翻译理论家米歇尔巴拉尔在他的从西塞罗到本雅明译家、译事和思考一书中指出:“译者是社会的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但是作为翻译主体,译者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则追求。” Company Logo(三)(三) 后殖民视角后殖民视角 o“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o罗宾逊(D. Robinson)对后殖民主义的定义:“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 )是起源于殖民主义经历及殖民主义终结之后的一种文化状况或文化研究状况: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
14、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关注所有类别之间的差异性,而对在绝对净化的基础上对复杂问题采取简单化的解决方法表示怀疑。(Robinson Douglas,1997:121)Company Logo(三)(三) 后殖民视角后殖民视角o“后殖民理论后殖民理论”o“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或称“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是一种多元文化理论,深受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的影响。发端于40. 50和60年代欧洲殖民体系的瓦解,得益于后来学术界文化研究的反霸权运动。作为一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成话语,它主要研究殖民时代结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
15、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国家民族文化、文化权力身份等问题在后殖民语境中的新面目。可以说,后殖民主义关心的是文化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 Company Logo(三)(三) 后殖民视角后殖民视角o 后殖民翻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该理论从后殖民视角反观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认为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平等对话,进而否定传统翻译理论中关于语言平等、文化平等这类带有乌托邦性质的理论预设,最终否认追求意义对等或语义等值的翻译理想。后殖民翻译理论以权力差异理论为先导,借助
16、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描写的方式观察、研究和解释权力差异语境中译者自觉与不自觉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Company Logo(三)(三) 后殖民视角后殖民视角o与传统翻译理论的结构主义范式不同,后殖民翻译理论所关注的问题是译本生成的外部制约条件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颠覆作用,通过追问译本与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译文偏移处进行考古式的文化发掘,揭示译本生成的历史条件与权力关系、以及翻译暴力的隐喻性存在。这正是传统结构主义翻译理论的文本静态对比分析的盲点。Company Logo(三)(三) 后殖民视角后殖民视角o后殖民研究视角给予翻译研究的启示在于它视翻译为殖民文化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强权
17、政治及文化帝国主义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Company Logo(三)(三) 后殖民视角后殖民视角o巴西的“食人主义”翻译观o针对第一世界的殖民者所采取的归化式的翻译策略,第三世界的翻译家创造出自己的翻译理论。巴西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坎波斯兄弟(Haroldo de Campos and Augusto de Campos)提出“食人主义”(cannibalism)的翻译观。16世纪有个西班牙传教士曾被巴西土著人吃掉,这是当地土著人表达敬意的一种行为,但是在欧洲,这行为是可怕的、野蛮的。后来有的巴西后殖民理论家把这种食人行为引入翻译研
18、究中,提出翻译不能像从前一样只求“忠实”,甘当奴仆,而是一种平等地对话。 Company Logo“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翻译观翻译观o如前文所述,女性常常作为喻体出现在关于原作与翻译的比喻中。这不仅暴露了原作与翻译不平等的等级关系,也暴露了女性之于男性的从属地位。身处第三世界的妇女比西方妇女多受一重男性的压迫,比第三世界的男性多受一重父权的压迫,身份十分独特。o斯皮瓦克在属下能说话吗一文中借用“属下”的概念揭露了女性长期处于“失语”状况的事实o西蒙(Sherry Simon)认为“妇女解放必须首先是语言解放/从语言中得到解放”。o张柏伦把女性的从属地位与翻译的从属地位相提并论,从而开创了女性主义
19、的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模仿论,主张文化介入和协调,提倡原文)译文的共生关系,抛弃翻译活动中的尊卑观念“ 。Company Logoo印度作家Niranjana提出重译的思想,主张重译印度历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抹去殖民文化对印度文化的影响,唤起人们对17世纪印度文明碎片的记忆。还有许多印度作家提倡用英语进行创作,他们在创作中采用印度化的英语和印度本土的叙事策略,从而创造了一种介于英国英语和印度英语之间的新的语言形式,使创作看起来就像是翻译过来的作品。 Company Logoo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尼南贾纳指出,在后殖民主义的情境下,翻译的问题系成了引发有关再现、权力以及历史性这诸多问题的一个
20、意义重大的场点。o作为一种实践,翻译构塑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利关系。她对翻译的论述遍及了殖民统治下翻译发挥作用的所有哲学的、语言学的和政治学的语域。o对翻译的研究,她不是要在理论上再给翻译另立一说,以便找到“缩小”不同文化间的“隔阂”的更加保险可靠的办法,而是要对隔阂和差异做彻底的思索,以便对翻译进行定位。她认为通过运用再现他者的某些程式,翻译强化了对被殖民者所作的统识性描述,进而影响殖民地的事态。 Company Logoo在前殖民地印度,统治阶级的权力被英语教育所合法化,而印度的传统教育却被当作过时且不相干的东西加以排斥。翻译始终是政治行为,殖民统治时期,殖民者总是试图使民族、文化、语言
21、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永久化。在非殖民化的进程中,通过民族解放斗争,政权移交了,但移交并非意味着殖民统治结束的标志,后殖民时期的主体、国家语境等依然还深深地带着殖民主义的烙印。在经济和政治上,前殖民地仍然依赖于前宗主国或西方;在文化上,尽管民族主义的呼声日渐高涨,但非殖民化的成效却非常缓慢。因而尼南贾纳呼吁要给翻译重新定位,把翻译当作一个抵抗和转化的场所。Company Logo二、哲学学派二、哲学学派o“阐释学阐释学”o阐释学(hermeneutics)为哲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和流派。通常认为,hermeneutics可以从词源上追查到古希腊的文献中。诸神的信使Hermes就是动词Hermeneuei
22、n(解释,诠释)的词根。柏拉图认为阐释学与占卜术同属一类,同为解释诸神旨意的一门技术,通过阐释和传达神的旨意,要求人们予以绝对服从。o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人类对理解和解释产生的疑惑和追问历史悠远,阐释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向,即认识论转向和本体论转向除去第一阶段古代的神学阐释学、法学阐释学不说,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阐释学,以及由海德格尔开创,经迦达默尔的努力而推向高峰的现代哲学阐释学使这一学科逐渐走向成熟,成为当今诸多“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阐释学方法也成为一种基本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 Company Logo (一)(一)阐释学视角 o
23、理解者处于理解对象不同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这种情况决定着理解活动的整个过程。从古至今不断的改变人们对翻译的定义。o古代传统认为阐释学仅仅是一种工具,翻译也就是为绝对的唯一思想进行传播的工具。随着施莱尔马赫对阐释学革命性的改变,对文本的理解变成了相对的,多维的。翻译在哲学家的眼里也变成了“浪漫主义的”。o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将阐释学提升为哲学的一个流派。理解成为了人们存在的方式。受其影响,翻译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将原本改变成译本的过程。从原本到译本是由理解和解释联系起来的,这就是翻译。Company Logo(一)阐释学视角o美国翻译理论学家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他的通天
24、塔之后提出了基于阐释学的阐释翻译的四个步骤,o即信赖(trust)、o侵入(aggression)、o吸收(import)、o补偿(compensation)。Company Logo1. 信赖释意信赖释意o斯坦纳称信赖即为/信任投资,但他认为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信赖有时也是危险的,因为“译者可能会面对对他十分不利的甚至是充满-敌意的文本“1”也就是说,译者相信文本中一定有内容,但内容转化过来却可能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尽管如此,译者还是认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译者的信赖与实际内容的差距意味着译者要在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 “下赌注”。o他不仅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地位,可能发现任何
25、值得表达的东西都不会进入某种模式这样阐释就显得必然,而且十分必要了“阐释翻译理论认为,在语言层次上,孤立的句子不能为读者提供认知补充”词汇的一词多义、复杂的句子结构、两种语言的差异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o任何段落语篇,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会引起多种阐释译者发现自己觉得值得表达的东西进入不了某种模式,这时阐释就意味着译者应从篇章角度出发借助认知补充,去理解原文。 Company Logo2. 入侵理解入侵理解oBasil Hatim认为,阐释是“跟着感觉走进文本”,而文本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翻译是一个各种关系,如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社会、伦理因素,交织与碰撞的中心:一方面,翻译是不同
26、思维体系,不同语言系统,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审美价值与观念交汇、交互的中心;另一方面,翻译活动中存在着多方面多因素的冲突,如译者与作者的冲突、译文与原文的冲突、译入语文化与原语文化的冲突等,冲突中必然产生这些系统、因素的相互之间的“侵犯”。o译者在理解原文时,首先要理解文章的语言,同时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认知补充来理解文章的意义。意义不存在于词语层次上,而存在于篇章层次,孤立的词语、句子不具备为读者提供认知补充的能力。阐释的内容即是认知补充的内容,缺少阐释,译文便是蹩脚的译文。斯坦纳称翻译的第二个阶段是入侵,入侵后获取,这是一个对原文的理解的过程。 Company Logo3. 表达吸收表达吸收o
27、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吸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语言和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不断地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文本也会受到作者认知补充的影响。即,寻找最合适的表达形式,实际上是通过有意识和潜意识思想在摸索中进行的。信息能够起到对语言外知识的记忆,对等意义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发的,如果译者对要表达的思想完全理解了,那么就能自如地对语言进行重新表达。o有些情况下,重新表达的路程十分艰苦,译者需要找到可以接受的对应词,以达到译入语和原语语言和意义的等同与近似,实际上很难做到表达过程中的不偏不倚。代码转译并不是客观的表达方法,只能是机械的表达方法。因此阐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阐释不是以字词为基础,而
28、是以篇章为基础。译者只有放弃原语言形式才能更好地表达意义,此外根本不存在其他方法。 Company Logo4. 对等补偿对等补偿o在翻译行为中,为了恢复原有的平衡,补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翻译行为中有损失,这种行为有时可以使原文内容得到放大、膨胀,获得更多的内容,原文在这种关系中获益。o斯坦纳辩证地认为,由于距离产生了新的形式,这些译文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更美的画卷。译者或者拿走得太多,或者拿走得太少,或者把一些蹩脚的地方删去,真正的阐释翻译要使这些关系达到平衡,翻译能体现原语的潜力,更能体现原语自身所没有达到、没有意识到、没有体现出的价值。o施莱尔马赫认为,“译者给出的比原作者给出
29、的要多”。这也辩证地说明阐释理论强调要补偿的原因。Company Logo(二)解构主义视角(二)解构主义视角 o“解构主义解构主义”o解构主义是西方整个后结构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在西方文艺批评理论界产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以消解性为主要特征,系统地解构了结构主义关于结构和意义等重要概念,故名曰“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又称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福柯(Michel Foucault)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等。 Company Logo(二
30、)解构主义视角(二)解构主义视角o解构主义理论与翻译研究发生瓜葛并对其产生影响有其内在必然性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语言哲学,反对传统的恒定中心论,反对结构主义诉诸单一结构的片面的语言观,这些正是翻译理论中涉及创作主体和文本意义等要素时所要明辨和解决的问题。Company Logo(二)解构主义视角(二)解构主义视角o翻译理论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到解构主义的冲击和渗透借鉴和接受相关理论的辐射也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因此,翻译理论家们巧借解构主义思想,反思传统翻译研究中的得失,拓展研究范围和领域,开阔理论视野和实践方法,从而使翻译研究上升到文化、历史、哲学等层面,这正是对翻译这一学科的推动和发展,也使解构主义本身在翻译这一学科领域找到“权力话语”。Company Logo(二)解构主义视角(二)解构主义视角o解构主义是否如一些人认为甚至抨击的那样, 只是一种纯粹否定性的理论, 惟专注于拆解理想的人、主体性、理性主义、再现统一秩序、真实性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它对翻译研究有什么样的启示? 这些都是有待回答的问题。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