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目 录 两步读懂论述类文本阅读帮高效精读文本考点1 内容理解分析考点2 论证分析考点3 信息推断考点帮提升关键能力真题帮感知高考方向阅读帮两步读懂论述类文本 阅读帮返回目录阅读步骤 两步读懂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强,专业性也比较强,对有些考生来说比较晦涩难懂。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注重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不要求考生全面、透彻地弄懂相关专业知识。考生可按照下面两个步骤快速、有效地阅读文本。第一步阅读全文,微观勾勒 一、勾画关键词语 1.勾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如重要的修饰限定考点帮真题帮 阅读帮词语、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等。 2.勾画有助于理解语句关系
2、和层次关系的词语,如表示因果、转折等关系的词语。 二、勾画关键句子 1.勾画论点句 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考生要关注开头和结尾的总结性句子,以及在“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词之后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论点句。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 2.勾画论据 在阅读时,勾画带“如”“例”等字的句子,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勾画表引述内容的句子,可迅速把握道理论据。 3.勾画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并列等。考生要勾画一些标志性语句,如含有“首先”“其次”等词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考生可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
3、文章脉络。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第二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微观勾勒后,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提炼,对所言问题、事理或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等进行理解、分析和推断等。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可从以下几个问题入手:文本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作者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情感态度是什么?文本依照怎样的顺序来谋篇布局?文本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行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材料?行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阅读范例 2021全国甲卷,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框线和下划线为编者所加)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
4、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
5、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否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事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返回目录 叙论篇结
6、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考点帮真题帮 阅读帮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
7、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摘编自严佐之导读)考点帮真题
8、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技法演示 第一步阅读全文,微观勾勒 第一段: “据我知见”体现文章语言的严谨性;第一句中的其他关键词阐明了作者对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基本情况的了解。“与相比”表示对比,“显然”一句对应第1题A项。关键词“主题”是中国目录学史的组织方法。“十篇”,数量词。第二处画波浪线句为关键句,意在介绍“主题分述法”。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 第二段: 第一处画波浪线句表明姚名达对中国目录学有理性的认识。第二处画波浪线句举了吕绍虞用“断代法”编写中国目录学史的例子。考生要联系上下文,判断该论据证明的论点,第2题A项据此命题。第三处画波浪线句是总结性句子。 第三段: 第一处画波浪线句交代叙论
9、篇结论篇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引出下文对它们的详细介绍,第1题C项据此命题。考生要注意“首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先”“并”等关键词,理清语句之间的关系。第二、三处画波浪线句分别对叙论篇结论篇进行总结。 第四段: “开创”“没有”“突破”均为第1题D项命题点。“其实”有转折意味。三处画波浪线句是对中国目录学史主体部分的分析与理解。第五段: 画波浪线句是对中国目录学史成书方法的补充评价。“在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考点3阅读帮我看来”后面的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第二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根据内容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由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的特点谈及他组织这本书所用的“主题分述法”。 第二
10、部分(第二段):阐述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的原因和采用“主题分述法”的具体对策。第三部分(第三、四段):分别论述首尾两篇和全书主体的具体情况等。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考点3阅读帮 第四部分(第五段):引用姚名达的自述指出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确有创意。 2.论证方法 本文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第四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第一、二、五段还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 书体制暗合。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
11、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C.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B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解析 B项,“缺点是强立名义”错,文章第二段提到“因为在他看来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这是在说姚名达认为中国传统的“二千年来目录学”用“断代法”来写是“强立名义”,故“强立名义”不属于“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的缺点。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B.文
12、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A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解析 A项,“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错。文章第二段举吕绍虞用“断代法”编写中国目录学史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目录学史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关于“划分时期,区别特点”的做法可以见仁见智。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B.与
13、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B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 阅读帮解析 B项,“使用断代法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于文无据,原文只说“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并没有证据表明“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考点帮真题帮返回目录考点帮考点1 内容理解分析考点2 论证分析考点3 信息推断考点1内容理解分析必考点命题特点 内容理解分析这一考点主要
14、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从近年来全国卷命题情况来看,命题人设置的选项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直接转换,有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整合或概括。考生只要准确定位原文信息区间,并认真核对,仔细辨析,就能判断选项的正误。必备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命制方式一、正确选项常见命制方式1.筛选法。即筛选整合法,命题人筛选句群(语段)中相关联的重要词语,然后根据一定的结构方式(单句、复句)设置选项。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例1 2020全国卷,1(C)古文观止在体例和篇幅上的特点,一是选文按照时代先后排列,不另分类;二是篇幅较为适当,并不浩繁。原文 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
15、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古文渊鉴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分析 原文对比其他书籍得出古文观止在编选体例上的特点。选项中的“一是不另分类”把重要词语挑选出来整合成句,而“二是并不浩繁”整合概括了原文内容。表达意思与原文一致。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2.转换法。即转换词语表述法,命题人通过同义词替换、语序调整、关联词变化、长短句互换等方法设置选项。例2 2019全国卷,1(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原文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
16、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分析 原文主要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作家内心都有一方与人民建立了深切情感关系的根据地。选项把“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转换为“情感认同”,把“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转换为“很多作家”。表达意思与原文一致。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3.概括法。即分类归纳概括法,命题人根据文本的具体事例加以概括得出具体的结论或观点,或根据文本中对比的论据得出具体的结论
17、。例3 2020全国卷,1(B)宋徽宗的美术趣味与神宗不同,这是郭熙为宫廷创作的画流出皇宫的原因之一。原文 邓椿画继记载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分析 中官的话交代了一件事情,即宋神宗喜欢郭熙的画,而宋徽宗不喜欢,这个对比就得出了选项前半部分内容;“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得出了选项后半部分内容。表达意思与原文一致。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二、错误选项常见命制方式1.关系混乱。(1)条件关系混乱:必要条件
18、一般用关联词“只有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来表示。两者语意不同,如果混用,就会出现错误。(2)因果关系混乱:一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内容说成有因果关系;二是因果倒置,即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例4 2019全国卷,1(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原文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考点帮分析 原文在表述作家与时代的关系时,使用了“只有才”,意思是只有做到“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有可能“获得艺术创作
19、的蓬勃生机”。选项把必要条件关系表述成充分条件关系,犯了关系混乱的错误。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2.曲解文意。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故意更换个别关键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例5 2018全国卷,1(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原文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考点帮分析 选项中“抽象的意义共同性”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3.混淆是非。文本表述的是肯定(否定)
20、的意思,但命题人故意用否定(肯定)的句式表述,造成选项错误。例6 2019全国卷,1(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原文 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考点帮分析 原文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选项中“无须考虑”将原文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不符合文意。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4.混淆时态。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
21、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例7 2018天津,6(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原文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分析 原文说的是“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实现了”,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将未然当成了已然。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5.无中生有。错误选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
22、不到依据,或原文并无此意。命题人凭空捏造出来迷惑考生。例8 2020全国卷,1(D)艺术品在流传中经历的各种转换和变化,使得它们获得了更有价值的生命。原文 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分析 语段的意思是经历各种转换和变化的艺术品有了另一种生命,但语段并没有把经历各种转换和变化的艺术品与其原初状态进行比较,所以没有“更有价值”的说法。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6.偷换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以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混淆两个概念的内
23、涵,考生乍看这种说法与原文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例9 2020全国卷,1(A)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原文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分析 “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错误,所谓“原物”指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的原始状态,而非艺术品有“真实”与“虚假”的区别。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此外,选项中的“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24、”与前半句并无因果关系。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7.以偏概全。命题人在命制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有以部分代替整体、以特殊代替普遍等。例10 2017全国卷,1(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原文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分析 “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
25、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8.张冠李戴。命题人命制选项时会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意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例11 2017天津,7(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原文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
26、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分析 选项张冠李戴。将原文“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说成“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这里属于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关键技法两步走,准确判断选项正误第一步,切分选项为信息段,找到对应区间。 考生可以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切分选项为信息段,在信息段中“定位”关键词,
27、在文中找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明确信息区间。第二步,通过三重比对,判断选项正误。 1.比对词语 (1)表示范围的词语。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所有”“囊括”“共”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统统”“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有“大多”“多数”等,表示范围限定的有“只”“仅仅”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及”“和”“也”等。此外,考生要特别注意修饰对象的词语(一般是定语),这些词语往往圈定了范围,不能无限扩大或缩小。考生比对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的表述。 (2)表示程度的词语。如表示程度高、深的有“很”“更”“最”“完全”“十分”“极其”等,表示程度一般、适中的有“较”“比较”等
28、,表示程度轻的有“稍微”“不大”“有点儿”等。比对时,考生要注意选项中是否有加重或减轻程度的表述及轻重倒置、夸大过度的现象。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 (3)表示指代的词语。如“这”“其”等。比对时,考生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选项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目前”“早已”“曾经”“刚刚”“就要”等。比对时,考生要注意选项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的错误。 (5)表示否定的词语。如“莫”“非”“不”“禁止”等。 (6)表示语气的词语。如表示肯定的有“必定”“必须”“的确”等,表示揣测的有“大概”“似
29、乎”“也许”等。比对时,考生要注意选项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说法绝对的错误。 (7)重要的动词、形容词等。主要是判断一些词语的替换有没有窜改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原文,有没有曲解文意。 2.比对语句间关系 看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分句间的关系主要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转折、并列等,考生要特别注意强加因果、因果关系倒置、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并列关系变成转折关系等错误。 3.比对依据和结论 比对选项和原文,看选项所述原因、条件在原文中是否涉及等,看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能根据原文推出。考点帮返
30、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典例2021全国乙卷,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
31、是“计数”,而非“理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
32、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
33、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 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
34、文的发展脉络梳理)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考点帮C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分步解题考点帮选项定位文本区域比对分析A对应第一段的第12句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
35、就是“数字人文”。选项关键词:“数字人文”“计算方法”。意义转换:“已”与“以往”,“被引入作用”与“作为辅助手段”“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应。B对应第一段第3句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选项关键词:“莫莱蒂设想”“世界文学研究”“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意义转换:“数据化”与“采样、统计、图绘、分类”对应。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选项定位文本区域比对分析C对应第三、四、五段内容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
36、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选项关键词:“远读”“细读”“大规模的文本集合”“单篇文本”。意义转换:根据原文可知,远读的阅读对象既可以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也可以是单篇文本。“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关键要看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是否超出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选项定位文本区域比对分析D对应第五段第35句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
37、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选项关键词:“数字人文”“新的手段和方法”“新视角”。意义转换:“不仅而且”与“不仅仅是更重要的是”,“人文研究”与“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对应。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2论证分析必考点必备知识 1.论点。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论述类文本论述的问题一般有具体概念、社会现象、思想流派等,论点就是作者对这些内容的看法。 了解论点出现的位置和形式:论点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处。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文本的中心论点。通过论题找论点。论题
38、就是作者议论的话题。阅读论述类文本,弄清作者对论题持什么见解和主张,其实就找到了文章的论点。通过语言标志找论点。有些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这时通常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等。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 2.论据。作者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料等。道理论据,指经过时间检验的格言、原理等。 3.论证。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论点解决的是“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的是“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解决的是“怎样证明”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此,考
39、生应该掌握常见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 (1)常见的论证结构考点帮总分式论证层次间是总论和分论的关系。总分式结构一般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注意开头段或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提出问题(或中心论点),一般是“总分”式,正文多半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相呼应,一般是“总分总”式。层递式几个段落或部分之间是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且各段落或部分的前后顺序不能随意变动。常常出现“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语言标志。并列式几个段落或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常常出现“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再次”等语言标志。对照式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
40、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对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 (2)常见的论证方法考点帮举例论证 列举典型事例来论证论点,可增强论证的说服力。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比喻论证 用比喻进行论证,能生动形象地论证文本的观点,浅显易懂,易于被理解和接受。对比论证 将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使论证更鲜明、更稳固。类比论证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论点。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关键技法两步解答论
41、证分析题1.细读选项,勾画关键词。一要勾画与论证语言、论据、论证思路等有关的词语,如“严谨”“举例”“引用”“比较”“并列”等。二要勾画重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2.定位区间,比对作答。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对应的原文区间,涉及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的比对重点是文章的结构特点、思维流程;涉及局部区间的比对重点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运用情况等。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典例 2021全国乙卷,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考点帮】考点1典例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B.文章转述数字人
42、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考点帮A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分步解题考点帮选项定位文本区域比对分析A对应第二段第1句和最后1句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选项关键词:“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内容分析: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的内容还必须依
43、靠人。B对应第三段第5句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选项关键词:“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内容分析:米歇尔的话肯定了“远读”的作用,但指出了“远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助于更全面地看待远读。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选项定位文本区域比对分析C对应第三、四段内容第三段:阐述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的两种类型,并指出对“远读”结果的解读离不开学者的“细读”。第四段:指出“远读”与“细读”也适用于数据量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程度的单篇文本。选项关键词:“第四段”“补充论证”“
44、更加周密”。意义转换:“补充论证”与第四段中“需要补充的是”对应。论证内容分析:第三段讨论“大规模的文本集合”层面的问题,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第四段是对第三段的补充论证,自然使得“论证更加周密”。D对应第三段第1句和最后两句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选项关键词:“肯定”“有助于”。论证内容分析:综合第三段相关语句,文章肯定了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让人们对“远读”的理解更加深入。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3信息推断必考点命题特点 信息推断题和内容理解分析题一样,选项中往往有对
45、原文相关语句的转述,但信息推断题带有较强的推断色彩。考生一要在文中找到并理解选项中的相关概念、现象、问题等,二要把握选项中的观点分析、结论推断、启示感想等是否正确。 信息推断题常见的命题角度有以下几种:考点帮命题角度真题选项方法对文章没有直接给出的结论进行推断2017全国卷,3(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留意“可见、说明、总之”等关键词。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命题角度真题选项方法对事件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断2018全国卷,3(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留意“将、应该”等关键词。通过复句考查对文本的理
46、解2017全国卷,3(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留意“如果那么、只有才、无论都、因为所以”等关联词。引用文本外的材料创设探究情境2019全国卷,3(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注意文本外材料的意思。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关键技法 解答信息推断题的三个要点 1.全面把握文本内容。要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推断的结果要同作者的原意一致,不可用自己的观点取代作者的原意,充分利用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从已知推测未知。 2.看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注意分析选项中的假设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
47、系、转折关系是否符合原文及句间的逻辑关系。 3.分析结论和趋势预测。看结论是否符合生活常理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否合乎作者观点,还要看预测的趋势是否正确。考点帮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典例 2021全国乙卷,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阅读文本见【考点帮】考点1典例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考点帮D返
48、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分步解题考点帮选项定位文本区域比对分析A对应第三段最后两句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选项关键词:“实现了”“转变”。比对依据:选项中“实现了转变”与原文“仍然要依赖学者的认知和理解”“人的阅读不可替代”的表述不符。B对应第三段第2句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选项关键词:共同形式特征。比对依据:选项只涉及远读对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的发掘,而忽略了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考点帮选项定位文
49、本区域比对分析C对应第一段第3句学者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选项关键词:“价值”“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比对依据:原文说的是“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处理,而非“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D对应第二段第2句和第三段第3句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例如词汇和词频统计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选项关键词:“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比对依
50、据:根据原文可知,“自然语言文本”“文学作品”具有文科性质,而“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词汇和词频统计”“树结构”等具有理科性质。由此推知,远读体现了“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返回目录真题帮阅读帮真题帮 真题帮阅读帮文12020全国卷,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