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基础知识一、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一、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迄今已有的临床专业学科大体上有5种建立方式。1按治疗手段建立的学科 如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疾病归在内科学,而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疾病归在外科学。2按治疗对象建立的学科 传统的妇产科学、儿科学都有特定的治疗对象及其治疗特点。3按人体的系统或解剖部位建立的学科 如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眼科学、神经病学、耳鼻咽喉科学等。 4按病种建立的学科 这类学科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具有相同病因或特点的一组疾病,如结核病学、肿瘤学、精神病学等。 5按诊断手段建立的科学 如临床病理学、医学检验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 自20世纪中期后,由于疾病谱
2、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这些问题愈显突出,从而导致了“全科医学”或“家庭医学”的诞生。 今天的健康管理学科。二、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 1临床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 其复杂性大大超过其他自然科学。 2临床工作具有探索性 临床上面对患者,不可能在未知因素全部搞清楚后再去防治,只能探索性地最大限度缓解患者的痛苦,挽救和延长患者的生命。这是与许多应用科学的显著区别之一。 3临床医学启动医学研究 医学发展史上,对疾病的认识通常是从临床上先总结出这些疾病的表现规律,然后才进行基础研究。 4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成果 无论是基础医学还是其他学科的医学成果,都必须在临床应用中得以检验。离体研究的成果不一定适用于整体或在
3、体的情况,动物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取代人体试验的结果。三、临床医学的发展趋势 1微观深入与宏观扩展 随着一大批基于分子生物学分子医学学科群的形成,研究工作不断由细胞水平向亚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深入。另外,在“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职业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等新学科相继出现。 2学科体系分化与综合 随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医学学科也不断分化。有统计显示,全世界目前已有独立的医学专业学会500余个,医学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就达219个。另一方面,在医学专业不断分化的同时,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日趋明显,例如,儿科学、妇科学、产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了围生医学等。 3医学
4、与高科技的结合日趋密切 基础医学和高新科技的成果,不断创造出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如在诊断方面,计算机处理技术使影像学包括CT、MRI、数字减影、超声、同位素等医学图像检查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应用医用光导纤维技术的各种内镜和导管等无创、低创性直视检查技术,可深入到人体各个脏器和部位,获得准确的形态、功能、病理诊断;人体基因谱分析,可使遗传性和与遗传因素有关的疾病得到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在治疗方面,如基因工程技术对新药、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大大丰富了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通过内镜操作手术,使外科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基因治疗的出现,不仅可能用相对简便的方法治疗众多基因缺陷与变异所致的疾病,而且还可能通
5、过基因重组和修补,改进人体的生理功能。四、循证医学的概念及核心内容 循证医学通常的定义:是“应用最多的有关信息(最佳的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来说,“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可以理解为一种“医学观”。其核心内容是:医生对患者建议或实施任何诊断(如拍x线片)、治疗(如开某种降压药)或预防保健(如每年做一次妇科检查)措施,都要尽可能基于可靠的证据,证明这种措施确实对患者有益,并且尽可能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比。“证据”的可靠程度不同,目前公认最为可靠的证据是来自“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目前,循证医学的代表
6、性成果,是大量“临床指南”的制订和实施。 传统医学较少考虑卫生经济学,循证医学将“成本-效果分析”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列入,要求对现有众多的诊断、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和临床决策,采用客观的证据予以卫生经济学评估,以尽可能少的投人满足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使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五、问诊和病史采集的主要内容五、问诊和病史采集的主要内容 患者一般情况; 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现病史:此次患病后的全过程; 既往史:包括患者既往的健康状况和过去曾经患过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外伤手术、预防注射、过敏,特别是与目前所患疾病有密切关
7、系的情况; 个人史和家族史,女性还应包括月经史和生育史。 症状,通常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症状表现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黏膜出血、肝大、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要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一些体征。六、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包括: 1视诊是医师用眼睛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视诊可用于全身一般状态和许多体
8、征的检查,如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步态等。局部视诊可了解患者身体各部分的改变。特殊部位的视诊需要借助于某些仪器如耳镜、鼻镜、检眼镜及内镜等进行检查。 2触诊是医师通过手接触被检查部位时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进一步检查视诊发现的异常征象,也可以明确视诊所不能明确的体征,如体温、湿度、震颤、波动、压痛、摩擦感以及包块的位置、大小、轮廓、表面性质、硬度、移动度等。触诊的适用范围很广,尤以腹部检查更为重要。触诊根据施加的压力轻重,可分为浅部触诊法和深部触诊法。 3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震动和声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的一种方法。根
9、据叩诊的目的和叩诊的手法不同可分为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诊法两种。 4听诊是医师根据患者身体各部分活动时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目前主要采用间接听诊法,即用听诊器进行听诊。除心、肺、腹的听诊外,还可以听取身体其他部位发出的声音,如血管杂音、骨折面摩擦音等。七、临床实验室检查的主要内容 1血液学检验 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造血细胞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变化的检查。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成动力学、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等的检验;止血功能、血栓栓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检验;溶血的检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等。 血液一般检测包括血液细胞成分的常规检测(简称为血液常规检测)、网织
10、红细胞检测和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传统的血液常规检测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计数。近年来由于血液学分析仪器的广泛应用,血液常规检测的项目还常包括红细胞平均值测定和红细胞形态检测、血小板平均值测定和血小板形态检测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 对尿、粪和各种体液以及胃液、脑脊液、胆汁等排泄物、分泌液的常规检验。 尿液一般检测包括:一般性状检测:尿量、气味、外观、比重、酸碱度等;化学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等;尿沉渣(显微镜)检测:细胞、管型、结晶体等。目前,尿液检查已经基本上被尿液干化学方法和尿沉渣分析仪法所取代,可快速准确打印出数据结果,但不能缺少尿沉渣显微镜
11、检测。 3生化学检验 对组成机体的生理成分、代谢功能、重要脏器的生化功能、毒物分析及药物浓度监测等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包括: 糖、脂肪、蛋白质及其代谢产物和衍生物的检验; 血液和体液中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 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的检验; 临床酶学检验; 激素和内分泌功能的检验; 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测等。 肝功能试验通常包括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血清蛋白电泳、血清总胆红素测定、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称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GO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移酶(-GT)等
12、项目。 肾功能检测包括: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的指标有血清肌酐测定、血尿素氮测定;肾小管重吸收、酸化等功能。 4免疫学检验 主要包括免疫功能检查、临床血清学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等的临床免疫学检测检验。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的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当机体发生肿瘤时,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可能会升高。 如肝癌患者常会有甲胎蛋白(AFP)升高、前列腺癌患者常会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但是,现今所知的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单独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作
13、为肿瘤诊断的依据。 5病原学检验 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体检查、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检查、性传播性疾病的病原体检查,细菌耐药性检查等。 另外,临床遗传学检查、临床脱落细胞学检查等也一般包括在实验室检查范围内。八、X线成像的检查方法 1检查方法 按照X线检查手段不同分为普通检查和造影检查两种。 普通检查为不引人造影剂的一般性透视或拍片检查。 造影检查为将造影剂引入体内的腔、隙、管、道内的检查。引入到器官或组织内的造影剂,按照与正常组织器官的密度比较,分为高密度造影剂和低密度造影剂两种。 2按照成像方式不同分为透视检查和摄影检查。 透视检查简单易行,可以通过不同体位观察,了解心脏大血管搏动、膈运动、
14、胃肠蠕动等,但透视缺乏永久性图像记录,荧光屏亮度较差,对于组织器官的密度、厚度差较小或过大的部位如头颅、骨盆等均不宜透视。 摄影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将组织的厚度、密度改变永久性地记录在照片上,图像清晰,对比度好。缺点是只能得到一个方向的重叠图像。为了立体观察常需要做互相垂直的两方向摄像,不能做动态观察。九、数字X线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原理 数字X线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数字X线成像(DR)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相结合,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而得到数字图像的成像技术。DR依其结构上的差别可分为计算机X线成像(CR)、数字X线荧光成像(DF)和平板探
15、测器数字X线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它是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完成的。在注入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一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到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这种图像较以往所用的常规脑血管造影所显示的图像,更清晰和直观,一些精细的血管结构亦能显示。十、疾病X线图像表现 疾病X线图像改变: 可有大小改变,如心影增大; 位置改变,如关节脱位等; 形态改变,如各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骼关节系统的发育异常、炎症、肿瘤、外伤等都产生
16、形态结构变化; 轮廓改变,如心脏病、心包病变、骨关节疾病的诊断依靠这些器官外形轮廓的变化; 密度改变,如肺内渗出、肿瘤致肺内异常密度增高,骨骼炎症、肿瘤致骨骼密度降低或破坏; 功能改变,如某些疾病发生功能变化,如心包积液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等。十一、 CT检查的优缺点 (1)优点:CT图像为人体组织断面像,其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X线检查图像,能良好地显示人体内各部位的器官结构,除发现形态改变外,还能检查组织的密度变化,扩大了影像学的检查范围。 (2)缺点:CT检查是有射线的检查方法,较难发现器官组织结构的功能变化,个别部位如颅底部骨伪影可影响后颅凹脑组织检查;因成像野的限制,不宜检查四肢小关节,难
17、以显示空腔器官的黏膜变化;做强化扫描时有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存在。十二、 CT的检查方法 (1)平扫:为不给予造影剂的单纯CT扫描,对腹部扫描有时给予口服造影剂,如水、碘剂等目前也属平扫范围。平扫时根据扫描部位和要求的不同,层厚110mm,层间距110mm连续扫描,要求完成受检部位的全程扫描。拍摄照片根据检查要求,使用不同的窗宽和窗位,如颅外伤要求脑组织窗和骨窗照片,胸部要求肺组织窗和纵隔窗照片,以观察不同组织结构变化。 (2)CT造影强化扫描:为了观察病变组织的血供及其与血管的关系,常进行此种强化扫描。一般从肘静脉注射60碘剂造影剂100ml左右进行病变区扫描。扫描可分为:一般强化扫描:即注射造
18、影剂后对病变区行常规进床扫描;病变动态强化扫描:对病变区连续动态扫描,以决定病变血供特点。 (3)CT造影扫描:为X线造影检查后进行的CT扫描,如脑池碘剂或空气造影、脊髓造影后进行脑、脊髓的CT检查。十三、 CT的特殊检查技术 (1)螺旋CT:常规CT采用间断进床式垂直层面扫描获得单层数据,螺旋扫描采用连续进床式螺旋层面扫描获得容积数据,其可进行薄层面重建及多方位图像重建。 (2)CT血管造影:由肘静脉注射造影剂时进行受检部位的螺旋CT扫描,获得容积数据后采用表面覆盖法或最大密度投影法进行血管重建,观察血管改变及病变与血管关系。 (3)CT仿真内镜检查:采用病变部位螺旋扫描,获得容积数据送工作
19、站进行图像内腔重建。 (4)定量CT检查:主要适用于骨矿含量测量,使用标准体的骨密度做比较,定量骨矿含量。 (5)多层CT扫描:常规CT采用单层探测器做单层扫描,多层CT采用不同或相同尺寸的多排探测器组合,在一次扫描中完成多层数据采集,加快扫描速度,降低了X线管的负荷,缩短扫描时间。 十四超声诊断的种类 (1)超声示波诊断法:即A型超声诊断法,是将回声以波幅的形式显示。此法目前已被其他方法取代。 (2)二维超声显像诊断法:即B型超声诊断法,此法是将回声信号以光点的形式显示出来,为灰度调制型。回声强则光点亮,回声弱则光点暗,称为灰阶成像。光点随探头的移动或晶片的交替轮换而移动扫查。由于扫查连续,
20、可以由点、线而扫描出脏器的解剖切面,是二维空间显示,又称二维法。 (3)超声光点扫描法:是在灰度调制型中加入慢扫查锯齿波,使回声光点从左向右自行移动扫描,故称M型(motion mode)超声诊断法。它是B型超声诊断法中的一种特殊显示方式,常用于探测心脏,通称M型超声心动图。 (4)多普勒超声诊法:即D型超声诊断法。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将接收到的多普勒信号显示为频谱图和可闻声信号,以测定心脏血管内血流方向和速度。用于检查心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实质器官及其病变的血流灌注、胎儿血液循环及围生期监护。十五、超声图像的特点 人体组织器官声学类型人体组织器官声学类型类型类型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 二维超声
21、表现二维超声表现无回声型无回声型 尿、胆汁、血液、胸水、尿、胆汁、血液、胸水、 液性暗区液性暗区 腹水及心包积液、羊水等腹水及心包积液、羊水等低回声型低回声型 肝、脾、心肌肝、脾、心肌 均匀细小中等强度均匀细小中等强度 的光点的光点强回声型强回声型 心内膜、心瓣膜、心内膜、心瓣膜、 较强的密集光点回声较强的密集光点回声 肾包膜、胆囊壁等肾包膜、胆囊壁等含气型含气型 肺、胃肠道等肺、胃肠道等 强反射,界面后方的强反射,界面后方的 组织结构不能显示组织结构不能显示十六、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 (1)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理特性。 (2)检测某些囊性器官(如胆囊、胆道、膀胱和胃等)的形态、走向及
22、功能状态。 (3)检测心脏、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包括对各种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及闭塞性血管病变的诊断。 (4)检测脏器内各种占位性病变的物理特性。根据占位性病变的声学分型,鉴别占位病变的实质性、囊性,还是囊实混合性,部分还可鉴别良、恶性。 (5)检测积液(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胆囊积液、肾盂积液及脓肿等)的存在与否,以及对积液量的多少作出估计。 (6)产科上可确定妊娠,判断胎位、胎儿数量;确定胎龄,评价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发现胎儿畸形;评定胎儿生理功能。超声引导下还可对羊水、脐血、胎儿组织取样做染色体等实验室检查,或对胎儿进行宫内治疗。 (7)在超声引导下进行
23、穿刺做针吸细胞学或组织活检,或进行某些引流及药物注入治疗。十七、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 (1)平扫:为不使用造影剂的一般扫描,在腹部检查时有时给患者口服一些顺磁性药物,如枸橼酸铁胺、钆制剂等充盈以分辨胃肠道,也属平扫范围。根据受检部位不同,使用不同的射频线圈和接收线圈。根据受检部位的病变性质分别做矢状、冠状、横切或斜切成像,采用不同的层厚、层间距、矩阵数,原则上要有T1加权、质子加权和T2加权检查,以分辨病变性质。 (2)强化扫描:同CT检查强化扫描一样,用于观察病变的血供及其与血管的关系。目前,用于临床的MRI造影剂主要为Gd-DTPA,经肘静脉注射,重复受检部位的T1加权扫描,该造影剂分布于血
24、管外组织间隙,引起局部MRI信号增强,以发现病变的范围,决定病变性质。 (3)MRI特殊成像技术:如MR血管成像(MRA)、MR胰胆管成像(MRCP)、功能MR成像(FMR)等。十八、MRI图像的优缺点 (1)优点: MRI图像无射线损害; 通过梯度场和射频场的更换可完成矢状、冠状、横切、斜切等多轴成像; 图像不受人体正常组织的干扰,不像CT有骨骼等干扰伪影; MRI强化扫描使用钆造影剂,无不良反应。 (2)缺点: MRI成像检查时间较长,早期MRI机使用经典量子学理论,做一个T2加权成像需16分钟以上,近年来采用快速成像方法已缩短为5分钟以下; 因患者置于磁体内有恐惧感,现已改为宽人口短磁体
25、,可避免或消除恐惧; 因成像线圈和成像野的限制,小关节小部位的成像开展不普及; 机器昂贵,运行费用高,检查费用高。十九、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 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障碍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其他方法能替代心电图在这方面的作用。 另外,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演变是诊断心肌梗死可靠而实用的方法。 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手术麻醉、药物作用和电解质紊乱的监测、航天、登山运动的心电监测等。 房室肥大、心肌受损和心肌缺血都可引起一定的心电图变化,有助诊断。 作为心动周期的时相标记,可作为其他检查的重要辅助手段。廿、核医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放射性核素具有诊断和治疗疾病作用。 核医学诊断方法:体
26、外检查法和体内检查法。 体内检查法:又分为显像和非显像两种。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为核医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核医学的必备物质条件是放射性药物(如锝-99m、碘-131等)、放射性试剂(如光子)和核医学仪器(如闪烁探测器、照相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仪、自动型计数仪等)。廿一、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借助内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脏器内腔病变,确定其部位、范围,并可进行照相、活检及进行某些治疗。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的检查; 下消化道内镜检查:乙状结肠镜、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以结肠镜应用较多,可达回盲部甚至末端回肠,了解部分小肠和全结肠病变; 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于1
27、967年正式用于临床,是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纤支镜因管径细,可弯曲,易插入段支气管和亚段支气管。 直视下作活检或刷检,亦可作支气管灌洗和支气管肺泡灌洗,行细胞学或液性成分检查,并可摄影或录像作为科研或教学资料,已成为支气管、肺和胸腔疾病诊断、治疗和抢救上一项重要手段。廿二、药品的概念 药品的定义为:“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廿三、药物选择的原则 1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用药 一般若患者的病情
28、较轻,则选用作用较温和、起效不是很快、副作用轻微的口服药物;反之,病情严重甚或危及生命,则应选用作用强、起效快的静脉制剂。 2根据药物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点选择药物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不同,其所产生的药理作用就会有所差异,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治疗作用就会不一样,因此,利用药动学和药效学的重要参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结合,可帮助选择有效、合理的药物。 3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来选择用药 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作用对多数人来说是有治疗作用的,但对个体来说又有所差异。例如,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和老年人,因其代谢功能和整体反应的不同,对药物的反应则有很大的差异。 4根据药物的价格或效应来选
29、择用药 即比较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廿四、合理用药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明确诊断,有选择性地用药; 其次,要根据所选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制订合适的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 此外,要考虑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好达到个体化给药; 多种药物联合使用,协同作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单一用药的剂量,降低每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联合用药要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不良的后果。廿五、药源性疾病的种类 1甲型 量效关系密切,是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引起的疾病,是药物固有作用的增强和持续作用的结果。此型药源性疾病多数可以预测,发生率较高但死亡率较低。 2乙型 量效关系不密切,与药物剂量无
30、线性关系,是与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但与人体的特异体质有关。此型药源性疾病难以预测,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较高,主要包括变态反应。 3长期用药致病型 如长期应用地西泮类镇静催眠药者,停药后可出现焦虑;抗高血压药物可乐定突然停用,可出现血压升高。 4药后效应型 包括药物应用后导致的癌症和生殖毒性的发生,如抗生育、致畸或通过母乳对婴儿引起的过敏反应。这些药物包括性激素类、某些免疫抑制剂、某些抗生素等。廿六、合理使用抗生素应遵循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包括合理选药和合理给药两方面: 选择抗生素时,首先应分析可能的致病菌并据此来选用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应用药物敏感试验来筛选抗生素。 当病情危重时则
31、应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可能感染的菌群来选用抗菌谱较广的药物。 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如果用药不当,不仅达不到治疗的目的,同时还会产生耐药及其他不良反应。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产生灭活酶使抗生素失活; 改变靶物质产生耐药性; 降低抗生素在菌体内的积聚。廿七、手术治疗的主要分类 外科手术根据专科可分为:骨科手术、泌尿外科手术、妇科手术、产科手术、脑外科手术、胸外科手术等; 根据操作复杂程度分为:大手术、中等手术、小手术; 根据急缓程度分为:急诊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 肿瘤手术根据远期的影响还分为: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 根据无菌程度分为:无菌手术、污染
32、手术、感染手术。廿八、手术治疗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局部损伤,包括出血、组织破损、炎症及感染、瘢痕形成等; 另一方面是对全身各系统的影响,如能量代谢增强、内分泌系统活跃、循环系统负担加重,腹部手术使消化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 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有手术后出血、切口的感染、切口裂开、肺不张及感染、尿潴留及感染等。廿九、介入治疗的概念 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或内镜的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通过药物、物理、化学等手段直接消除或减轻局部病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卅、介入治疗的主要技术 经导管血管栓塞术; 经导管局部药物灌注术; 经导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经皮血管内
33、支架置放术; 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 经皮血管内异物和血栓取出术; 经皮血管内导管药盒系统植入术; 心脏瓣膜成形术; 射频消融术; 选择性血管造影术和药物性血管造影技术等。 2非血管性介入技术例如: 经皮针吸活检术; 经皮穿刺内、外引流术; 经皮椎间盘切割术; 输卵管再通术; 腹水-静脉转流术; 脑积水腹腔或静脉转流术; 内支架置放术; 经皮胃造瘘术; 结石处理技术; “T”形管置换术等。 3内镜下的介入技术例如: 经胃镜食管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 经胃镜食管癌支架术; 经鼻腔镜辅助颅底肿瘤切除术; 经皮肾镜下碎石术; 经显微内镜腰椎间盘脱出治疗术等。卅一、放射治疗的原理及副作用 直接损伤,即
34、作用于细胞核内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破坏核苷酸间的氢键,甚至切断一条多核苷酸链,导致细胞损伤; 间接损伤,即射线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导致水分子电离或激活,产生了各种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很不稳定,在含氧情况下容易形成过氧化氢。如果细胞利用这些物质组成蛋白质则容易使细胞“氧中毒”,导致细胞在分裂时死亡。 射线导致细胞死亡的形式有两种: 细胞被大剂量射线照射时,发生分裂间期死亡,即在细胞进行下一次分裂前死亡,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不易遇到; 当细胞受到较小剂量射线照射后,根据照射剂量的大小,细胞经历一次或几次分裂,最后在分裂时死亡。这是在放射治疗时常见的细胞增殖死亡。 处于增殖期的细胞受射线的影响大,
35、不进行分裂的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差。 放射治疗的副作用: 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胃肠系统表现为食欲缺乏、厌食、恶心、呕 吐等; 神经系统症状为乏力、嗜睡或失眠等。卅二、物理疗法的临床应用 现代物理疗法的方法很多,包括:电疗、超声治疗、磁疗、生物反馈、音乐电疗、光疗、冷热治疗、水疗、高压氧疗法等。用于: 各种炎症尤其是慢性炎症的恢复治疗; 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恢复治疗; 各种原因导致的肌肉损伤的治疗; 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有一些疗法如超声波扩大了原有的作用,成为外科手术工具。卅三、物理疗法的主要技术 1电疗 包括直流电疗法、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低频电脉冲疗法、中频正弦电流疗法及
36、高频电疗法等。 2超声波疗法 利用5001000kHz的超声波以各种方式进行人体疾病治疗的方法称为超声波疗法。 3光疗法 是利用阳光或人工产生的各种光辐射能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物理疗法。一般分为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和激光4种疗法。 红外线的治疗可有: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促进局部渗出物的吸收消肿; 降低肌张力,增加胶原组织的延展性; 镇痛作用; 促进新陈代谢; 消炎等作用,可用于镇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及消炎等; 紫外线有抗炎、镇痛、脱敏、促进皮下淤血的吸收等作用,可用于各种类型的炎症,如疖、痈、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肌炎等,以及白癜风、银屑病等皮肤病治疗。 近几年激光在医学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氦-氖激光、二氧化碳激光被用于多种慢性炎症的治疗。 4高压氧疗法 根据其治疗特点,亦被划归为物理疗法,其适应证有放射性坏死、减压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气栓症、气性坏疽、顽固性骨髓炎、需氧菌和厌氧菌引起的软组织混合感染、急性缺血性挤压伤、放线菌病、烧伤、急性失血性贫血等。 以上所述是教材要求的标准内容,请各位学员牢记,考试顺利通过。谢谢!谢谢!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