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部编版部编版七七年级语文下册年级语文下册 教教 学学 设设 计计 2020 年 01 月 1 1.1.邓稼先邓稼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 主义精神。 3、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 作实践。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 主义精神。 【教学难
2、点】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 实践。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 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 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 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1 分钟 (二)学展: (穿插批阅点拨) 1、作者介绍:922 年 9 月生于安徽合肥,理论物理学家。西南联合大学
3、研究生毕业,1945 年 赴美,1948 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历任芝加哥大学等校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粒子物理 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他与李政道合作共同获得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 分钟) 他们是同乡、同学,挚友,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 28 载。 2、背景简介:1993 年 7 月 29 日,是邓稼先逝世七周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 振宁教授写了这篇文章作为纪念。作者和邓稼先同志是中学同学、大学同学,在美留学期间又是 同学。他自己说是“50 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此文从科技发展史的高度,将同他有长期交往的 中国、美国两位原
4、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作了比较评述。读杨振宁教授的回忆文章,可以进一步了解 邓稼先的才能、风格、思想和为人。 (1 分钟)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的一种实用文记录人物生平事迹。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 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 间顺序来记叙。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传记或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 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 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 者。 (1 分钟) 3、一读课文:有感情的默读课文,标画生字新词(要求: 10 分钟) 注音:4 号展讲,小组指正 邓稼()先 元勋(
5、)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选聘()无垠() 殷红() 解释:3 号展讲,小组指正 可歌可泣: 元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2 截然不同: 马革裹尸: 层出不穷: 重点字词: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 号展讲,小组指正) (三)作展(15 分钟) 1、概括文章六个部分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直接在文中做批注即可。 学法指导:注意文中小标题,抓文中关键性的语句,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2、文章写了邓稼先的哪些事例,在文中划出关键词句并概括事例。请从这些事例中分析邓稼 先的精神品质,请批注出来。 学法指导:概括事件:何人何时何地(因何)做何事,结果怎样。 人物形
6、象:注意要分析全面。 (四)点: (5 分钟) 总结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五)测: (10 分钟) 1、给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全体做) 热泪盈 kung( ) 可歌可泣( ) 鞠( )躬尽 cu( ) 彷徨( ) ( ) 殷红 ( ) 鲜红( ) zi ( )割 元勋 ( ) dn( )生 殷切 ( ) 鲜为人知( ) 开拓( ) sh( )名 挚友( ) 奠基( ) 妇孺皆知( ) 孕育( ) qin ( ) 字 马革裹尸( ) 颤抖( )谣言 ( ) Ji( )然不同 筹划( ) 邓稼先( ) 2、据意填词(全体做) ( )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 ) :小心谨慎,贡献
7、出全部精力。 ( ) :锐气和才干全都露出来。比喻人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 ) :到死都不改变。 ( ) :形容完全不同,有很大区别。 ( ) :每家每户都知道。 ( ) :连妇女和小孩都知道,形容人人都知道。 ( )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战场。 3、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 (1.2 号必做,3.4 号选做) 安全教育:教学楼内文明言行,肃静,有序,单列靠右走 第第二二课时课时 (一)导: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我们的英雄邓稼先。 (二)学(前三个题 14 号全部思考,47 题,3.4 号选做,1.2 号必做) (15 分钟) 1、默读第三部分。思考:为什么把邓
8、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对比的作用?) 2、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 “是中国 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的含义? 3、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4、作者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 译文: 5、标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表达作用? 6、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的作用? 7、本文主旨:本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运用、和等手法,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一位对 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爱国者的事迹,歌颂了他等伟大精神。 (三)作(5 分钟) 3 1、小组
9、内共同解决没有完成的问题 2、小组内帮扶 (四)展(8 分钟) 1、全班指展(1.2.3 题) 2、全班抢展(4.5.6.7 题) (五)点(5 分钟) 1、穿插学作环节 2、拓展邓稼先一类人物 (六) 、测(10 分钟) 【教学后记】 2.2.说和做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品味文中的诗意语言,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品质,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过程】 第第一一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0、播放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的片段。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闻一多!看了短片,你的心、你的情感会有什么 变化?(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出的大 无畏的英雄气概) 现在请大家看看课本中的插图, 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 把时间用 到了研究上。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祖国,他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 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文章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来进一步了解闻一多先生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
11、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 的一个书香门第。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 。1922 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1925 年 5 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 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 西南联大任教。1943 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 年 7 月 15 日即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 ,当天被特务暗杀。代表作有红 烛 死水 。 2作者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1932 年开 始发表新诗
12、,以一首老马成名。1933 年 9 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 4 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 1从整体上看,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应该如何分呢?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17 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 第二部分(820 段)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 2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 先生怎样的品质? 明确:领起本部分,表现闻一多先
13、生“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的写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围绕这两个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 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明确: 点拨: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闻一多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 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 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目标导学三:品味细节描写,分析表达方式 1本文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 好
14、处。 示例:(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头发凌乱” “睡得很少”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精神。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表现出闻一多 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3)抓住闻一多先生“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以及“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除了描写以外,议论在本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 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 的纲,最后一段则是
15、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 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 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 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生命的尺度和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运用它。生得其时,死得其所, 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民族的正义大潮中,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基于 此,闻一多先生的生命是无价的。追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则是我们的使命。 三、板书设计 第第二二课时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虽只有一千多字
16、,但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最本质 的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 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语句,体会表达妙处 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2教师提出如下语句让学生讨论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明确: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5 明确: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
17、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 法。 自 20 世纪 20 年代末起, 闻一多过了十多年 “书斋生活” , 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 年到 1932 年,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明确: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 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四壁” 。 明确: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 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诗静夜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 人民命运
18、的关切。 “漂白了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 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明确: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闻一多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 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 ,更是说明他用心之专。 目标导学二:合作交流,感受语言特点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如对 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2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 (1)生动形象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点拨:本来是叙述语言,
19、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 精心地选用了 “钻探” 一词, 这就包含了比喻义, 既形象, 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 “向 钻探” ,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 作为学者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点拨:这两句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了。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点拨:这两句中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20、这里的“没有说 ” ,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 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作为革命家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 他“说”了就“做” 。 点拨:这几句中的“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这部分的“说” 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3)富于感情 本文的叙述、 描写抒情化, 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是记叙, 哪些是抒情。 例如, “仰之弥高, 越高, 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 如,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21、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 “饭,几乎忘记 了吃” ,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 丰富多了。 (4)富于音乐美 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潜心 贯注,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 6 奏感。 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不动不想, 无声无闻” “动人心, 鼓壮志,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 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22、。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 则是并列的性质, 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 这些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 铿锵有力, 富于音乐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朗读闻一多的红烛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原文见光盘素材) 点拨: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 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 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 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
23、名言,并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示例: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敢作敢当;言出必行;言必信, 行必果;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课堂小结: 一多画像这样写道: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 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首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 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为新中国而战斗的前线。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疾恶如 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风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 “生命的量
24、至多不过百年, 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 展,生命的艺术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唯一方法。 ”让我们永远称颂他口的巨人,行的高 标。 【教学后记】 3.3.回忆鲁迅先生回忆鲁迅先生( (节选节选) )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把握鲁迅形象。 2品味语言,揣摩细节,感悟写法之妙。 3体会人物精神品质,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
25、与春秋。 自嘲(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 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 7 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 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 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 因此,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 鲁迅是严厉的、 尖锐的, 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 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
26、指”这一方面, 但这不是他的全部。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 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 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中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感 受鲁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了解作者以及鲁迅。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组内交流,自主了解相关内容) (1)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 兴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 华盖集 华
27、盖集续编等。 (2)作者生平简介。 萧红, 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 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 走。1932 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 年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 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 生死场 马伯乐 呼兰河传 小 城三月 。 (3)写作背景。 1934 年 11 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 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 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
28、但在创作上指点他 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 2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3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 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学生思考、自拟标题、分组讨论并概括。 教师点拨:共有十五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明朗的笑;2.走路的姿态;3.深夜交谈; 4.饮食爱好;5.待人风趣;6.会心的笑;7.谈青年来信;8.处理校样随便;9.工作忙碌;10.看电 影;11.别样的休息;12.日常起居;
29、13.吃鱼丸;14.亲自包书;15.忘我工作。 4文中寄寓了萧红对鲁迅怎样的情感? 明确: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全文除了许广平先生的一句极为朴实的 感叹,没有一个地方有直接的赞美,却处处透露出对鲁迅先生的爱戴、赞美和景仰。同样的,没 有一个“悲”字,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沉重的悲伤。 目标导学二:认真默读,把握鲁迅形象 本文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往常不同的鲁迅,文中的鲁迅先生有怎样的特点?请同学 们认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分析每一件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点拨:鲁迅先生明朗的笑。真诚,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一往直前、义无反顾的果敢精神。
30、 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热情、真诚。 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刚硬的性格。 我在鲁迅先生家包饺子、韭菜合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 的体恤。 8 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幽默。 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鲁迅先生对原稿与校稿不珍惜。淡泊名利。 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对时间的珍惜。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待人热情、耐心。 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工作勤奋。 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尊重孩子,做事认真,深入实际。 鲁迅
31、先生包纸包很细致。做事严肃认真。 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工作投入、忘我。 目标导学三:精读课文,品味细节 本文有许多让人感动的细节。请找出你认为最受感动或最受启发的细节或语句,与同学交流 自己的感受。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 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点拨: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严厉的 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对照。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点拨: “抓” “扣” “伸” ,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
32、迅敏 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 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点拨: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 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 “我再吃几个吗?”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得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 举着筷子问许先生: “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爱意,还有对小辈的 体恤。 (5)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
33、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点拨: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话充满着温馨、和 谐和其乐融融。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 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点拨: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 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7)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 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 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
34、了, 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点拨: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目标导学四:把握写法,感悟妙处 1合作交流,理解这篇文章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的原因。 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 不屑地评价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 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 典文章。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喜欢。本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 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 9 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
35、“普通人” 。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 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 2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明确: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衬托鲁迅,起到 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地抒发更 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 对孩子的慈爱。写许广平主要通过她的言行,衬托鲁迅先生的辛劳、乐观、坚强。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篇散
36、文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让人感受到真实、富有 人情味、生活化的鲁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 习,学会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 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后记】 4.4.孙权劝学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2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 如
37、孙仲谋” 。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 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 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读译课文,理解文义 1作者作品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 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命名为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 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38、和通假字。 卿(qng) 岂(q) 涉猎(sh) 孰(sh) 遂(su) (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 “孤/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 /孰/若/孤?孤常读书, 自以为/大有所益。 ”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 10 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疏通文义,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39、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更:重新。 4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文言现象,并指导学生整理笔记。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 “当涂”意为“当道,当权” ,应读作 dng; “但当涉猎”的“当”作“应 当”讲,也应读作 dng。 “为博士” “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 wi。 “即更”句中的 “更”释为“重新”作动词,读 gng。 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 ,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 ; “往事”之“事” ,即“事件、事 情” 。 “以” ,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 ;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
40、“认为” 。 “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 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 , 古指研究, 今为治理; “博士” , 古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为学位最高一级; “但” , 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 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 “见往事耳” ,句末 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 译为“呢” 。 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 ,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
41、第二人称为 “卿” ,前者如孙权称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 “大兄”即长兄,文中是吕蒙对朋友辈鲁肃的敬 称。 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 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几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 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奖久违的 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 “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 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是个判断句。 “大兄何见事
42、之晚乎” 译作“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 “何见事”即“见何事”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 句。 5翻译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目标导学二: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并 分角色朗读。 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 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达了孙权怎样的 11 心情?
43、 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 。这里有对吕蒙辞学的责备、恼怒之意。强调并 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后一句中“耳” 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 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昭然可见。 鲁肃: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44、? 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 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写出了什么? 这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而并不是埋怨鲁肃。 “乎”表示反问的语气,相当 于“呢” 。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意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 说之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45、 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感悟深化文本 试分析孙权劝学与伤仲永两篇文章在创作风格以及人物形象(即吕蒙和方仲永)方面 的不同? 明确: 孙权劝学 :对话为主,言简意赅; 伤仲永 :叙议结合,借事说理。吕蒙:年长好 学,学有所成;方仲永:年幼不学,毫无所成。 课堂小结:知识改变命运,态度决定成败。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只要勤奋学习,定能成功。 希望同学们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后记】 5.5.黄河颂黄河颂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
46、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片段,为何他在看到 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有 12 所感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品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在中学时代即 参加革命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5 年 8 月创作 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 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9 年到延安 后创作了歌颂中华
47、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 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 反映现实斗争, 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 年, 诗人到延安后, 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 黄 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 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
48、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 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 “奔” “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 “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总结:既要读出对黄河热爱赞颂的深情,又要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朗读活动: 1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 能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意见。 目标导学二:由朗读到理解,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一首诗
49、拥有莫大的感染力,也依赖于它文本语言的组织,让我们尝试解析文本语言,深入把 握文本内容,感受其感情是如何寄托于全诗的。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 么? 明确:内容是赞扬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由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 样的特点? 明确: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展示黄河流向地图)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明确: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 上的城防等等。 素材补充: (1)中华文明发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