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七章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防治原则与治法Principal & the Method ofthe Treatment1 1.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2.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掌握治则的概念、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3.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了解调理精气血津液等治则 本章重点本章重点2治未病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容。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两大部分。中医治疗学,分为治则和治法
2、两大部分。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 具体化。具体化。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3 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防治原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治病求本、调整阴阳与气血、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的治疗总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的治疗总则。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4一、预防为主一、预防为主 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
3、邪能力。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 养生保健养生保健 (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5 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二)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先安未受邪之地一、预防为主一、预防为主6二、治病求本二、治病求本 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且有相对的特性。本与标,具有多种含义,且有相对的特性。如以正
4、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如以正邪而言,则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以病因和症状论,则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其它如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等亦同此义。为标等亦同此义。 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的一个基本原则之一。7(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与反治 正治正治 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法则,又称“逆治逆治”。“逆逆”,是指采
5、用的方,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临床上常用的药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临床上常用的“寒者热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实则泻之”等。等。 反治反治 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又称“从治从治”。“从从”,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顺,是指采用的方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常用的有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常用的有“热因热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通因通用”等。等。 8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
6、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临床虽见热象,但其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本质为真寒,治本之法当用温热药治之。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虽外见寒象,但热盛是其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本质,故用寒凉药以治其真热,从而消除假寒之征象。征象。(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与反治9n
7、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闭经等证,其真虚假实证,如脾虚便秘、血枯闭经等证,其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治应以补开塞,不要妄用通泄更伤正气。n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治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清利膀胱
8、湿热疗可分别用消导泻下、清热泻下、清利膀胱湿热等方法。等方法。 (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与反治10(二)标本缓急(二)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 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如大出血者,无论属于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如大出血者,无论属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血止后何种出血,均应采取应急措施,先止血以治标,血止后再治其本病。再治其本病。 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 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虽见有对于慢性病或急
9、性病恢复期者,虽见有其标证,亦应针对其原发病之本来加以治疗。其标证,亦应针对其原发病之本来加以治疗。 标本兼治标本兼治 指其标本病并重,应标本兼治指其标本病并重,应标本兼治11三、调整阴阳三、调整阴阳 疾病的发生,其本质是机体阴阳相疾病的发生,其本质是机体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体内阴阳偏对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体内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为此,调整阴阳,盛偏衰的结果。为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疾病的根本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法则之一。12 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
10、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损其有余”的治法。的治法。如以如以“治热以寒治热以寒”,即,即“热者寒之热者寒之”之法,清之法,清泻其阳热,治疗阳热亢盛的实热证;以泻其阳热,治疗阳热亢盛的实热证;以“治寒治寒以热以热”即即“寒者热之寒者热之”之法,温散其阴寒,治之法,温散其阴寒,治疗阴寒内盛的寒实证。疗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一)损其偏(一)损其偏盛盛(二)补其偏衰(二)补其偏衰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补其偏衰,主要针对阴或阳的一方甚至双方虚损不足的病证,采用损不足的病证,采用“补其不足补其不足”的治法。的治法。 13四、扶正祛邪四、扶正祛邪 疾病的演
11、变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疾病的演变过程,从邪正关系来说,是正气与邪气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正气与邪气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通过扶正祛的胜负决定疾病的转归和预后。通过扶正祛邪,可以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其有邪,可以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其有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故这是治疗学中利于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故这是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法则。的一个重要法则。14 扶正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的抗邪能力。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包括用药,针灸,气功,身体锻炼,精神调摄,药,针灸,气功,身
12、体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饮食调养等。 祛邪祛邪,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即是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方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法,由于邪气不同,部位有异,其治法亦不一样。不一样。15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13、。如同为感冒一病,可有风寒、风热、暑如同为感冒一病,可有风寒、风热、暑热、气虚等不同,治法亦各有不同。热、气虚等不同,治法亦各有不同。16 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如久泄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胃疗。如久泄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胃下垂等是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但辨证下垂等是几种截然不同的疾病,但辨证如果均符合中气下陷这一证型,则治法如果均符合中气下陷这一证型,则治法皆应以升提中气方法进行治疗。皆应以升提中气方法进行治
14、疗。17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因时制宜 指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指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如夏季气候温热,人体腠理开泄,故的原则。如夏季气候温热,人体腠理开泄,故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避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冬季气候寒凉,人体腠理致密,当慎用寒阴;冬季气候寒凉,人体腠理致密,当慎用寒凉,以防伤阳;暑季多雨,气候潮湿,故病多凉,以防伤阳;暑季多雨,气候潮湿,故病多挟湿,治宜加入化湿、渗湿之品。挟湿,治宜加入化湿、渗湿之品。18 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择治疗用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特点,选
15、择治疗用药。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燥寒,治宜药。如西北地高气寒,病多燥寒,治宜辛润,寒凉之剂必须慎用;东南地低气辛润,寒凉之剂必须慎用;东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清化,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清化,而温热及助湿之剂必须慎用。此外,同而温热及助湿之剂必须慎用。此外,同一风寒表证,治宜辛温发汗以解表;西一风寒表证,治宜辛温发汗以解表;西北地区,多用麻黄、桂枝、细辛;东南北地区,多用麻黄、桂枝、细辛;东南地区,多用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地区,多用荆芥、苏叶、淡豆豉、生姜;湿重地区,多用羌活、防风、佩兰等。湿重地区,多用羌活、防风、佩兰等。(二)因地制宜19 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16、体质、生活习惯等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三)因人制宜老年人生机渐减,气血亏虚,故病多虚或虚实夹老年人生机渐减,气血亏虚,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治宜偏于补益,实证时攻之应慎。杂,治宜偏于补益,实证时攻之应慎。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时忌峻攻、进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时忌峻攻、进补,用量宜轻。补,用量宜轻。妇人用药,应考虑其经、带、胎、产等情况。妇人用药,应考虑其经、带、胎、产等情况。20 第二节第二节 治治 法法治法,包括
17、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治疗大法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主要的基本的治疗也叫基本治法,它概括了主要的基本的治疗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共性,在临床上具有普遍意义,基本的治法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八法”。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具体治法是针对具体病证而拟定的治法,属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于个性的、各具自已特定应用范围的治疗方法,如辛温解表法、清胃泄热法、温补脾肾法,如辛温解表法、清胃泄热法、温补脾肾法等。以下介绍属于共性的治疗大法,即八法等。以下介绍属于共性的治疗大
18、法,即八法。法。21一、汗一、汗 法法 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它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法。它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苔薄、脉浮等。此外,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病初起、麻此外,水肿病腰以上肿甚、疮疡病初起、麻疹将透未透等有表证者,也可运用。疹将透未透等有表证者,也可运用。22二、吐二、吐 法法 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
19、法。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它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证 23三、下三、下 法法 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它适用于寒、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它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证。24 用和解或疏泄
20、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和法的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和法的应用范围很广泛,除适宜于外感病中的往来应用范围很广泛,除适宜于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外,凡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寒热之少阳证外,凡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皆可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皆可采用。采用。四、和四、和 法法25 五、温五、温 法法 n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它是采用回阳阳
21、气的一种治疗大法。它是采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方药,从而达到消救逆,温中散寒的方药,从而达到消除沉寒痼冷,补益其阳气之目的一种除沉寒痼冷,补益其阳气之目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方法。n温法,适用于里寒证。温法,适用于里寒证。 26六、清六、清 法法 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本法治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本法治疗范围广泛,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疗范围广泛,凡外感热病,无论其热在气分、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营分、或血分,只要表邪已解而里热炽盛者,均可应用。清热法的运用,根据热病发
22、展阶段均可应用。清热法的运用,根据热病发展阶段的不同和火热所伤脏腑有异,有清热泻火、清的不同和火热所伤脏腑有异,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清泻脏腑等不同用法。热解毒、清营凉血、清泻脏腑等不同用法。27 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运用具有补养作用的方药,以益气强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筋、补精益血,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大法。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治疗大法。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补法一般分为补气、补血、补之证。补法一般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还依其不同的病情,阴、补阳四大类,还依其不同的病情,选用峻补、平补、缓补等治法。选用峻补、平补、缓补等治法。七、补七、补 法法28 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滞、行气、化痰、利水等方药,使积滞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的实邪逐步消导或消散的一种治疗大法。它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它适用于气、血、食、痰、湿(水)所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形成的积聚、癥瘕、痞块等病证。八、消八、消 法法29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