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一、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二、低熟油与煤成油形成理论二、低熟油与煤成油形成理论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是在还原强还原环境下进行有机质向油气转化是在还原强还原环境下进行的。初期受细菌生物化学作用控制,中、后期受温的。初期受细菌生物化学作用控制,中、后期受温度控制。度控制。不同深度范围促使其。不同深度范围促使其转化的地质和理化条件不同,产物有明显不同,反转化的地质和理化条件不同,产物有明显不同,反映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具有明显的映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过程具有明显的。一、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四个逐步过渡的阶段: 生
2、物化学生气阶段沉积有机质演化的未成熟阶段 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高成熟阶段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阶段4 烃类的形成与生油岩埋藏深度的关系的一般图解烃类的形成与生油岩埋藏深度的关系的一般图解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有机质成烃演化阶段阶段性阶段性连续过程连续过程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D、深部高温
3、生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0100ABCD43215687埋深CO 、H O、CH 、N 等2242碳质残渣1、CO2+H2O+ ; 2、石油;石油; 3、湿气;、湿气; 4、甲烷;、甲烷;5、胶、胶质质+沥青质;沥青质; 6、干酪根;、干酪根; 7、溶于碱的物质;、溶于碱的物质;8、溶于酸的、溶于酸的物质(物质(5、6、7、8之间虚线表示这些成分可能重叠)之间虚线表示这些成分可能重叠)v1.埋深埋深:0-1500米米v2.温度温度:1060v3.演化阶段:演化阶段:Ro0.5% 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 ; 碳化作用中的泥炭碳化作用中的泥炭-褐煤阶段;褐
4、煤阶段;v4.4.作用因素:作用因素: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以生物化学作用为主; v 5.演化过程及产物:演化过程及产物: 在缺乏游离氧的还原环境内,厌氧细菌非常活跃,在缺乏游离氧的还原环境内,厌氧细菌非常活跃,沉积有机质被选择性分解,转化为分子量更低的生物化沉积有机质被选择性分解,转化为分子量更低的生物化学单体学单体( (如苯酚、氨基酸、单醣、脂肪酸等等如苯酚、氨基酸、单醣、脂肪酸等等) )。 部分有机质被完全分解成部分有机质被完全分解成COCO2 2、CHCH4 4、NHNH3 3、H H2 2S S和和H H2 2O O等简单分子。等简单分子。 少量生物化学单体(尤其是脂类化合物)通过简单
5、少量生物化学单体(尤其是脂类化合物)通过简单反应形成保留原始生物化学结构的特殊烃类,即生物标反应形成保留原始生物化学结构的特殊烃类,即生物标志化合物。而生物单体的大部分以不同的途径转化形成志化合物。而生物单体的大部分以不同的途径转化形成了干酪根。了干酪根。 v 5.演化过演化过程及产物:程及产物:部分作为微生物养料部分作为微生物养料被菌解、氧化、消耗掉被菌解、氧化、消耗掉CO2、H2O;大多数大多数经经地质聚合地质聚合和和缩合缩合Kerogen(黄浅褐色黄浅褐色)可溶单体有机质:可溶单体有机质:部分经部分经细菌生化作用细菌生化作用CO2、H2O、CH4(生物成因气)、生物成因气)、NH3少量未
6、成熟油少量未成熟油,明显奇数碳优势明显奇数碳优势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水解微生物酶作用可溶生物单体有机质脂肪酸氨基酸单糖酚(A)v主要产物:主要产物:生物气、干酪根、少量油生物气、干酪根、少量油沉积物沉积后至成岩早期:木质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类脂化合物水解、微生物酶的作用而分解酚、单糖、氨基酸、脂肪酸微生物菌解氧化纯化学分解细菌作用生物成因气腐殖物质黄腐酸腐殖酸腐黑C石油烃、胶质、沥青质(含生物标志化合物)其它不溶类脂聚合物腐泥物质去含氧官能团、去肽键缩合干酪根可溶有机质腐殖化作用(分解、缩合、选择性富集)腐 泥 化 作 用(分解、缩合、选择性富集)微生物菌解氧化CO2H2OCO
7、2H2Ov 6. 烃类组成的特征烃类组成的特征在有机质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在有机质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高分子量高分子量化合物为化合物为主,显示主,显示萘和四芳萘和四芳烃双峰烃双峰 四环四环分子分子显畸显畸峰峰 正烷烃环烷烃芳烃13 20 30 330 2 4 6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0100ABCD43215687埋深CO 、H O、CH 、N 等2242碳质残渣高分子量高分子量正烷烃正烷烃C22C34范围内有范围内有明显的奇明显的奇数碳优势数碳优势 在这个阶段生成的生物气,或称生物化学气,甲在这个阶段生成的生物气,或称生物化学气,甲烷含量在烷含量在95%95%以上,属干气;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值异以
8、上,属干气;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值异常低,介于常低,介于-55-55-85-85。 它们可以富集成特大型气藏,埋藏深度浅,易于它们可以富集成特大型气藏,埋藏深度浅,易于勘探和开发,是经济效益高的研究对象。勘探和开发,是经济效益高的研究对象。 该阶段的镜质体反射率该阶段的镜质体反射率 RoRo0.5%0.5%;干酪根颜色干酪根颜色为黄浅褐褐色。为黄浅褐褐色。v1.1.深度:深度:1500 1500 4000m4000mv2.2.温度:温度:6060180180v3.3.演化阶段:后生作用阶段前期演化阶段:后生作用阶段前期 (长焰煤(长焰煤- -焦煤阶段焦煤阶段) 有机质成熟、进入生油门限有机质成熟、
9、进入生油门限v4.4.作用因素:作用因素:热力热力+ +催化剂的作用催化剂的作用v5.5.演化过程及其产物演化过程及其产物 v 有机质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有机质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 主要生油时期:主要生油时期:v 随深度和温度的加大,在热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干酪根演化随深度和温度的加大,在热力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干酪根演化达到了成熟,大量化学键开始断裂,形成大量烃类分子。达到了成熟,大量化学键开始断裂,形成大量烃类分子。v 沉积有机质演化达到了成熟,开始大量生成液态石沉积有机质演化达到了成熟,开始大量生成液态石油时的埋藏深度和地温被称为油时的埋藏深度和地温被称为门限深度门限深度和和门限温度门限温
10、度。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0100ABCD43215687埋深CO 、H O、CH 、N 等2242碳质残渣 产生的烃类:正烷烃碳数及分子量递减,产生的烃类:正烷烃碳数及分子量递减,中中、低分子量的分子是正构烷烃中的主要组分,、低分子量的分子是正构烷烃中的主要组分,;环烷烃及芳香烃碳原子数也递减;环烷烃及芳香烃碳原子数也递减,多环及多芳核化合物显著减少。,多环及多芳核化合物显著减少。0 2 4 615253513 20 30 33正 烷 烃环 烷 烃芳 烃v6.6.烃类组成的特征烃类组成的特征 有机质成熟的早晚及生烃能力的强弱,与有机质本身性质有关。若干类型有机质成熟及生烃能力图若干类型有机
11、质成熟及生烃能力图(据D.W.Waples,1985)17不同盆地不同时代生油岩埋藏深度与油气生成的关系不同盆地不同时代生油岩埋藏深度与油气生成的关系18 我国不同盆地不同时代生油岩埋藏深度与油气生成的关系我国不同盆地不同时代生油岩埋藏深度与油气生成的关系v1.1.深度:深度:4000400060006000米;米;v2.2.温度:温度:180 180 250250v3.3.演化阶段:演化阶段:后生作用后期后生作用后期 碳化作用瘦煤碳化作用瘦煤- -贫煤阶段贫煤阶段 有机质高成熟时期有机质高成熟时期v4.4.作用因素:作用因素:石油热裂解、热焦化石油热裂解、热焦化 残余干酪根继续断开杂原子官能
12、团和侧链,生成少量残余干酪根继续断开杂原子官能团和侧链,生成少量水、二氧化碳、氮和低分子量烃类。同时由于地温超过了水、二氧化碳、氮和低分子量烃类。同时由于地温超过了液态烃存在的临界温度,已不再有液态烃生成,前期已生液态烃存在的临界温度,已不再有液态烃生成,前期已生成的液态烃类开始裂解,主要反应是大量成的液态烃类开始裂解,主要反应是大量C- -C键断裂,包键断裂,包括环烷的开环和破裂,括环烷的开环和破裂, C C数烃数烃低低C C数烃,液数烃,液气。干酪根气。干酪根残渣结构更紧密,暗褐色。残渣结构更紧密,暗褐色。v5.5.演化过程及其产物演化过程及其产物v6.6.烃类组成的特征烃类组成的特征原始
13、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0100ABCD43215687埋深CO 、H O、CH 、N 等2242碳质残渣碳原子数环数碳原子数1525350 2 4 613 20 30 33液态烃急剧减少液态烃急剧减少,C25以上高以上高分子正烷烃含量渐趋于零,只分子正烷烃含量渐趋于零,只有少量低碳原子数的环烷烃和有少量低碳原子数的环烷烃和芳香烃可稳定存在;芳香烃可稳定存在;低分子正低分子正烷烃剧增,主要产物是甲烷及烷烃剧增,主要产物是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其气态同系物。此阶段此阶段烃类反应烃类反应的两种样式:的两种样式: 石油热裂解石油热裂解( (Cracking)Cracking):高温下脂肪族结构破裂为较:高
14、温下脂肪族结构破裂为较小分子,生成为较高氢含量的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等轻烃小分子,生成为较高氢含量的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等轻烃类;类; 并使石油所含芳香烃浓缩集中。并使石油所含芳香烃浓缩集中。 石油热焦化石油热焦化( (Coking)Coking):高温下贫氢石油高温下贫氢石油( (一般以含杂一般以含杂元素元素- -芳香烃为主芳香烃为主) )产生缩合反应,主要形成贫氢的固态残产生缩合反应,主要形成贫氢的固态残渣,并使石油中脂肪族相对增加而杂原子减少,同时残余渣,并使石油中脂肪族相对增加而杂原子减少,同时残余干酪根也变得贫氢。干酪根也变得贫氢。 凝析气和湿气的大量生成,主要是与高温下石油裂解有凝析气
15、和湿气的大量生成,主要是与高温下石油裂解有关;石油焦化及干酪根残渣热解生成的气体量有限。关;石油焦化及干酪根残渣热解生成的气体量有限。石油裂解与石油焦石油裂解与石油焦化的模拟试验化的模拟试验(据A.K.Burnham等,1986)(a)油、气正常生成率与温度的关系;(b)油、气累计生成率与温度的关系 湿气指数随温度变化的模拟试验湿气指数随温度变化的模拟试验(据A.K.Burnhan等,1986) v1.深度深度6000-7000m;温度温度250 ;高温高压高温高压v2.变生作用阶段变生作用阶段(半无烟煤(半无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v3.作用因素:热变质作用因素:热
16、变质v4.作用特点及主要产物:作用特点及主要产物: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进一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进一步缩聚,步缩聚,H/C原子比降到很低,生烃潜力逐渐枯竭。最原子比降到很低,生烃潜力逐渐枯竭。最终干酪根将形成碳沥青或石墨。终干酪根将形成碳沥青或石墨。(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2.0%Ro湿气凝析气深部高温高压下热变质干气(CH4)石墨干酪根残渣 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过程在实验室、野外观察和深井钻探结果中都得到了证实。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石油进行高温高压试验,发现
17、当压力固定不变,石油随温度升高向两极明显分化,最后形成气体与固态沥青。 演化过程是石油油+气油+气+固态沥青+液态沥青气体+固态沥青。 野外观察野外观察 如在四川盆地威远隆起震旦系白云岩中见到石油热演化的最终产物甲烷和固态沥青,后者呈不规则浸染状或粒状分布于白云岩的裂缝或洞穴中,成熟度高,通常为碳沥青和焦沥青。 深井钻探深井钻探 国外近代大批超深井钻探结果显示,深层多产天然气,罕见液态石油。 以上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整个过程大以上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整个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反映油气演化的一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反映油气演化的一般模式。般模式。 对不同的沉积盆地,由于其沉降历史、对不同的沉积
18、盆地,由于其沉降历史、地温历史及原始有机质类型的不同,有机地温历史及原始有机质类型的不同,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不一定全都经历这四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不一定全都经历这四个阶段,有的可能只进入了前两个阶段,个阶段,有的可能只进入了前两个阶段,尚未达到第三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深尚未达到第三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深度和温度界限也有差别。度和温度界限也有差别。 29 以上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整个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以上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整个过程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这反映油气演化的一般模式。阶段,这反映油气演化的一般模式。 各个地区,不一定都经历了这四个演化阶段,各个地区,不一定都经历了这四个演化阶段,
19、而温度、深度界限也因地而异,与盆地的沉降历而温度、深度界限也因地而异,与盆地的沉降历史、地温历史有关,还与有机质类型、演化时间史、地温历史有关,还与有机质类型、演化时间有关。有关。 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在各演化阶段不同类型的有机质在各演化阶段Ro值也不同。值也不同。30 在地质发展史较复杂的沉积盆地,如经历过数在地质发展史较复杂的沉积盆地,如经历过数次升降作用,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可能由于埋藏较浅次升降作用,生油岩中的有机质可能由于埋藏较浅尚未成熟就遭遇抬升,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尚未成熟就遭遇抬升,到再度沉降埋藏到相当深度后,方才达到了成熟温度,有机质仍然可以生成大后,方才达到了成熟温度,有机质仍
20、然可以生成大量石油,即所谓量石油,即所谓“二次生油二次生油”。有机质演化及烃类形成阶段划分表有机质演化及烃类形成阶段划分表深度,深度,km温度,温度, 成岩成岩阶段阶段煤阶煤阶Ro%饱粉饱粉碳化碳化程度程度干酪根干酪根颜色颜色K.Peters张厚福张厚福1981普西普西1973蒂索蒂索威尔特威尔特1984傅家谟傅家谟1975黄第藩黄第藩等,等,1991潘钟祥,潘钟祥,1986 1.5成岩成岩作用作用阶段阶段泥炭泥炭0.5黄黄色色黄黄-浅黄浅黄-褐色褐色生物化生物化学生气学生气阶段阶段热催化热催化生油气生油气阶段阶段热裂解热裂解生凝析生凝析气阶段气阶段深部深部高温高温生气生气阶段阶段成成岩岩作作
21、用用阶阶段段甲甲烷烷石石油油油油气气形形成成期期未成熟未成熟阶段阶段生物甲生物甲烷气阶烷气阶段段10-60褐煤褐煤重质油重质油轻质油轻质油阶段阶段1.5-4.0后后生生作作用用阶阶段段1.0黄黄 暗暗褐褐色色暗褐暗褐色色 深暗深暗褐色褐色深暗深暗褐色褐色成成熟熟阶阶段段低低熟熟长焰煤长焰煤气煤气煤肥煤肥煤液液态态窗窗深深成成作作用用阶阶段段油油气气成成熟熟期期低低成成熟熟60-180中中成成熟熟凝析气凝析气湿气湿气阶段阶段湿湿气气甲甲烷烷高高成成熟熟原原油油阶阶段段4.0-7.0焦煤焦煤2.0高高成成熟熟瘦煤瘦煤180-250贫煤贫煤7.0-10.0变生变生作用作用阶段阶段2.5黑黑色色深暗深
22、暗褐色褐色黑色黑色后后生生作作用用阶阶段段最最终终甲甲烷烷气气阶阶段段过过成成熟熟阶阶段段干气干气阶段阶段半无半无烟煤烟煤250-3753.0无烟煤无烟煤32有机质的生烃模式有机质的生烃模式33 沉积有机质乏氧生物化学降解Ro=0.5-1.0%1.5-4.0km60-1804.0-7.0km7.0-10.0kmRo=1.0-2.0%2.0%180-250250-375挥发物干酪根未熟-低熟 石油热催化湿气大量石油 残余干酪根热裂解湿气凝析气干酪根 残渣热变质干气次石墨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成岩作用阶段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后生作用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变生作用阶段生油门限生油窗1.5km
23、10-60 CCCCRo 0.5%Ro 油气有机成因模式油气有机成因模式 34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有机质成烃演化模式一、一、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二、低熟油与煤成油形成理论二、低熟油与煤成油形成理论35 自七十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了这样一类石油,其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成熟度参数比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石油明显偏低,表明此类石油是在经受较低温度作用条件下形成的。 在我国东部渤海湾、泌阳、江汉、百色、松辽、苏北及西部地区的柴达木、准噶尔等盆地都发现了这种成熟度偏低的石油资源。 (一)低熟油及其形成机理(一)低熟油及其形成机理36n低熟油:低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
24、成因的各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称低熟油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称低熟油。n相当于干酪根生烃模式的未成熟(Ro0.5%)和低成熟(Ro=0.5-0.7%)阶段。n有机质经低温生物化学或低温化学反应生成液态烃。1.低熟油含义低熟油含义 (Immature oil)37n各种显微组分的热稳定性与生烃活化能不同,生烃时间和生烃潜力不同。n源岩有机质中存在大量化学性质不稳定、活化能较低的富氢显微组分,可生成低熟油气。2.2.低熟油生成的物质基础低熟油生成的物质基础38 (1 1)树脂体早期生烃)树脂体早期生烃植物分泌出树脂,随沉积物埋藏,树脂可转化成树脂体。n当有机质处于
25、未低成熟阶段时,树脂体可在低温条件下率先早期生烃。 (2 2)木栓质体早期生烃)木栓质体早期生烃 木栓质体来源于高等植物,在低热条件下,发生低活化能的化学反应,生成并释放以链状结构为主的烃类。3.3.低熟油形成机理低熟油形成机理 (3 3)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细菌改造陆源有机质早期生烃 细菌作用对陆源有机质进行降解改造,提高富氢程度和“腐泥化”程度,使有机质热降解、脱官能团与加氢生烃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降低,有利于生成低熟油气。 (4 4)高等植物蜡质早期生烃)高等植物蜡质早期生烃 高等植物蜡质易于水解形成长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醇。经脱官能团形成原油中C22+正构烷,这类反应可在低温阶段完
26、成。 (5 5)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藻类类脂物早期生烃 藻类以蛋白质和脂肪物质含量高为特征。 藻的生物类脂物结构简单,在低温还原条件下,可转化成链烷烃和环烷烃。(6 6)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富硫大分子有机质早期降解生烃 干酪根中不同原子间的键能: SS键平均键能为250kj/mol, SC键约为275kj/mol, CC键则为350kj/mol. 低温降解作用,SS和SC键易断裂,富硫大分子可早期降解形成低熟油。41一般相对密度较重,也有低熟凝析油和轻质油。n饱和烃含量较低,非烃和沥青质相对含量较高,饱/芳比低。n甾烷的立体异构化程度低,如C29 20S/(20S+20R) 小于0.
27、4为低熟油,小于0.2为未熟油。4.4.低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低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低熟油的地质模型形成低熟油的地质模型低熟油的形成的地质模型低熟油的形成的地质模型 “低熟油理论低熟油理论”是石油早期成因说是石油早期成因说的重新认识和对晚期成因说的补充。的重新认识和对晚期成因说的补充。 在低熟油成因机理中,既有生物有在低熟油成因机理中,既有生物有机质简单变化的早期生油,也有特定干机质简单变化的早期生油,也有特定干酪根组分的低温演化生油,而且最主要酪根组分的低温演化生油,而且最主要的是后者,这进一步表明干酪根晚期生的是后者,这进一步表明干酪根晚期生油理论的合理性。油理论的合理性。 低熟油理论是对
28、传统干酪根生烃理低熟油理论是对传统干酪根生烃理论的补充和完善,它进一步说明了油气论的补充和完善,它进一步说明了油气形成的多阶段性和复杂性;突出强调了形成的多阶段性和复杂性;突出强调了不同环境和母源条件下形成的沉积有机不同环境和母源条件下形成的沉积有机质转化为油气所需的物理化学条件可以质转化为油气所需的物理化学条件可以明显不同,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成熟度参明显不同,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成熟度参数来简单的划分有机质的演化阶段。数来简单的划分有机质的演化阶段。 46 1. 1. 煤成油煤成油(Oil from coal ; Oil derived from coal) 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腐殖型煤和煤
29、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腐殖型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生成的液态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生成的液态烃类。烃类。 (二)煤成油的形成机理及生烃模式(二)煤成油的形成机理及生烃模式 煤系地层:煤系地层:存在大量甲烷公认之事实能否形成大量液态烃类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油藏?有争议由于煤系产生于沼泽环境,其有机质来源和赋存方式与一般的烃源岩有明显不同,而且油田和煤田的分布(地区和层位)大多都不一致,因此,传统观点认为成煤环境不利于成油。传统观点认为成煤环境不利于成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Brooks和Smith等证明了陆生植物陆生植物的生油能力;发现了来源于富氢壳质组的原油来源于富氢壳质组的原油,与树脂体
30、输入有关的凝析油与树脂体输入有关的凝析油,与煤系地层有关的油田与煤系地层有关的油田这些原油主要来源于腐殖型有机质,显示典型煤成油的特征。48v 腐殖煤的主要显微组分为腐殖煤的主要显微组分为镜质组镜质组,可含有相当数,可含有相当数量的量的壳质组壳质组,腐泥组和惰质组含量较低。,腐泥组和惰质组含量较低。v 生油(烃)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生油(烃)能力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壳质组壳质组镜质组镜质组惰质组惰质组v煤的液态烃生成潜力取决于富氢组分壳质组富氢组分壳质组含量的多少;一些富氢镜质组富氢镜质组,如基质镜质体也可能成为煤成油的主要贡献者。 2煤的显微组成及其成烃潜力煤的显微组成及其成烃潜力 凝析油、低蜡原油和高蜡原油 沥青质含量低(小于10),饱和烃含量高(可达5080);硫含量低。 正烷烃:高碳数组成含量高,正烷烃分布曲线特征与一般的陆源石油相似。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明显姥鲛烷优势(Pr/Ph4),富含高等植物来源的各种萜类。 芳香烃类含量丰富。 高13C值,一般-27.00-25.00n相对密度较低3.3.煤成油地球化学特征煤成油地球化学特征煤成烃演化与腐泥型有机质的生烃演化对比图(据傅家谟等,1990)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