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三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o现象学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是上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自然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移居美国的奥地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A.舒茨和倡导常人方法学的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来源是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M.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和M.韦伯的理解社会学。o现象学社会学在理论上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怎样使按照自然科学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学”在整体上不致成为一桩错误的事业,以及怎样选择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它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社会现象独特性的基础,即关注社
2、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于无法检验的直觉。正是在这一点上,现象学社会学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联系起来。舒茨的生平及著作简介舒茨的生平及著作简介 阿尔弗雷德舒茨是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在维也纳大学接受了早期学术训练。由于二战的原因,移民美国。开始时,他一方面担任许多银行的法律顾问,一方面著述和教授现象学社会学的课程。 1932年出版了现象学社会学的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1967年此书翻译成英文,改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1953年之后,他才放弃双重工作生涯,受聘于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专心从事社会学的研究事业。 他在生前并不被
3、广泛知晓,直到近年,特别是60年代初开始,他的思想不仅在德、法、英等欧洲国家以及在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广泛关注。其作品已经被翻译为十多种不同的语言,影响遍及20多种不同的学科。关于其思想的研讨会也从1995年开始,每年一度。在美国的耶鲁大学、德国的奥斯坦斯大学以及日本的早稻田大学都设有独立的舒茨研究档案馆。1999年,在纪念舒茨诞辰100周年之际,美、德、奥以及日本等国纷纷召开舒茨思想的国际研讨会。 (1899-1959)主要知识点:o 一、思想渊源一、思想渊源o 二、主要理论观点二、主要理论观点o 三、影响与评价三、影响与评价一、思想渊源o 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想深受
4、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解释社会学、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研究传统的影响。 1.奥地利经济学派奥地利经济学派o 在舒茨的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中就包括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核心人物:米塞斯和维塞尔。o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价值理论和先验范畴理论,都对舒茨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学派主张从主观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乃至所有类型的人的行动,批判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经验”,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彻底误解”,用适用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则来分析人的行动,“毫无意义”。这些思想和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处,是舒茨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桥梁之一。2.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韦伯
5、的解释社会学o 舒茨的整个理论是在继承和批判韦伯有关社会学方法的论述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他接受了韦伯为社会科学所建立的前提条件:价值中立,还接受了韦伯个体主义方法论的立场和社会现象只有通过理想型才能把握的方法途径;他接受并强调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只能是社会行动。o 但是舒茨和韦伯的思想风格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他几乎是沿着根本想不到的方向发展了韦伯的观点。他认为,韦伯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指出“行为”与“行动”、行动之“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之间的区别。此外,韦伯对于“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意义过程”也论述的不详细。因此,舒茨认为,首先应该对社会世界的现象学进行科学地阐释,将每一种意义结构进行化约和还原。3
6、.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 o 可以说没有对胡塞尔思想的不断反思和批判,也就不会产生现象学社会学。o 舒茨在尝试改造韦伯的解释学社会学时,最初运用的是柏格森的哲学思想,柏格森的哲学对舒茨的时间和意识流分析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但他发现仅靠伯格森的哲学难以完成自己预想的目标,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思路。o 他最终发现,胡塞尔的现象学,特别是其构成分析,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从而为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提供了更牢固的基础。到了美国之后,随着舒茨生活世界问题的深入研究,他开始逐渐摆脱胡塞尔哲学中的唯我论思想。在舒茨看来,许多胡塞尔学说中重要的概念,如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不再从超验主体的角度出发,而是
7、被他用来从具体的社会互动出发进行经验的分析和探讨。4.美国的实用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 o 除了胡塞尔以外,詹姆斯大概是对舒茨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如果说胡塞尔帮助舒茨找到了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构成分析的工具,促使舒茨关注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么詹姆斯的思想则引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分析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分之一。o 除了詹姆斯以外,米德对舒茨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米德对身体行为的分析,无疑是舒茨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部分的重要意义时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而且,舒茨通过将这些思想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察,成功地摆脱了米德思想中的行为主义倾向,将身体
8、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理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 二、主要理论观点o 1、日常生活世界o 2、意义o 3、自然态度o 4、主体间性o 5、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o 6、在常识与科学之间:舒茨的社会学方法论 1 1、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everyday life world)(everyday life world)o 在舒茨看来,每个人都是日常生活事件构成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o 所谓的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由多重实在构成的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日常知识从根本上就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o 因此,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人类
9、世界是最高的实在,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一切都是主体间性的。何谓日常生活世界?何谓日常生活世界?o 日常生活世界指的是这样一个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世界,它在我们出生很久以前就存在,被其他人、被我们的前辈们当作一个有组织的世界来经验和解释。现在,它对我们的经验和解释来说是给定的。我们对他的全部解释都建立在人们以前关于他的经验储备基础上,都建立在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由我们的父母与老师传给我们的经验基础上,这些经验以现有的知识的形式发挥参照图式的作用。o 日常生活世界是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进行各种具体活动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世界具有以下六种特征:o 清醒:表示行动者了解而且
10、注意到生活世界所发生的事情。行动者对日清醒:表示行动者了解而且注意到生活世界所发生的事情。行动者对日常生活高度关注。常生活高度关注。o 不怀疑:行动者悬置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怀疑。与此相反,社会科学家则不怀疑:行动者悬置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怀疑。与此相反,社会科学家则要对日常生活持怀疑态度。要对日常生活持怀疑态度。o 工作: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工作世界,人们依照自己的设计或计划而行工作: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工作世界,人们依照自己的设计或计划而行动。动。o 感受完全的自我:在生活世界中,我们感受到完整的自我,即我们完全感受完全的自我:在生活世界中,我们感受到完整的自我,即我们完全沉浸于生活世界,而且我们也以
11、该种方式感受自我。而在科学世界中行沉浸于生活世界,而且我们也以该种方式感受自我。而在科学世界中行动者则是一个抽象的个人。动者则是一个抽象的个人。o 主体间性: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性的世界,芸芸众生透过共同主体间性: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互为主体性的世界,芸芸众生透过共同影响和工作、了解他人与被他人了解而与他人保持密切联系。影响和工作、了解他人与被他人了解而与他人保持密切联系。o 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交汇:日常生活世界涉及人的内在意识流。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交汇:日常生活世界涉及人的内在意识流。日常生活世界的四个领域o 直接经验的社会世界:行动者的自由度太大,具有广阔的创造空间,行直接经验的社
12、会世界:行动者的自由度太大,具有广阔的创造空间,行动者随时依照对方的行动而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对研究者来说,他是动者随时依照对方的行动而调整自己的行动,因此对研究者来说,他是一个无法预知的不确定行动者。(不适宜于科学研究)一个无法预知的不确定行动者。(不适宜于科学研究)o 间接经验的社会世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典型人群或间接经验的社会世界: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种典型人群或更大的社会结构。(研究的对象)更大的社会结构。(研究的对象)o 后人世界:对于完全未发生的世界,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科学法则后人世界:对于完全未发生的世界,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科学法则很难延伸到这个
13、领域,我们只能大致地推测和描绘它。(不适宜于科学很难延伸到这个领域,我们只能大致地推测和描绘它。(不适宜于科学研究)研究)o 前人世界:是已经发生并被确定下来,尘埃落定,行动已经产生,后果前人世界:是已经发生并被确定下来,尘埃落定,行动已经产生,后果已经出现。而研究和理解过去是相当困难的。只能冒险用今天的概念、已经出现。而研究和理解过去是相当困难的。只能冒险用今天的概念、框架去研究过去世界,误读的可能性很高。(部分的研究对象)框架去研究过去世界,误读的可能性很高。(部分的研究对象)2、“意义”(1)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的区分)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的区分 在舒茨看来,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涉及在舒茨看来
14、,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涉及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 主观意义是主观意义是“我我”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 客观意义则涉及客观意义则涉及“我我”与他人如何建立与他人如何建立“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主要涉及的意义问题,主要涉及的是符号和沟通问题。的是符号和沟通问题。 (2)对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的区分)对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的区分 舒茨认为动机应该分为舒茨认为动机应该分为“目的动机目的动机” 和和“原因原因动机动机” 。 目的动机:是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是目的动机:是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是“那些那些包含了人们
15、所要得出的结果、所要追求的目包含了人们所要得出的结果、所要追求的目标的动机标的动机”。是一个主观范畴,只有主观行。是一个主观范畴,只有主观行动者才能理解。动者才能理解。 原因动机:是促使一个人这样做的原因,是原因动机:是促使一个人这样做的原因,是“那那些可以由人们根据行动者的背景、环境或者些可以由人们根据行动者的背景、环境或者心理倾向作出解释的动机。心理倾向作出解释的动机。”是一个客观范是一个客观范畴,可以借助反思性活动来把握,对行动者畴,可以借助反思性活动来把握,对行动者主体和观察者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主体和观察者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3 3、自然态度的悬置、自然态度的悬置o按照胡塞尔的观点,
16、自然态度是人们在常识世界和科学世界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一种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态度。这种态度一般认为:世界是由实在的物体组成的总体,实在的物体是不依赖于我们意识的自在存有者。o为了给知识的永恒价值和必然性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胡提出了“面向事实本身”的口号。即面向现象,返回到纯粹的意识领域。采取的方法就是彻底改变我们的自然态度,把各种所谓的实体“悬置”起来。o舒则与胡不同,认为,对于自然态度我们应该采取与传统现象学不同的“悬置”。人并不把他对外部世界及其客体的信仰存而不论。而是与此相反,是把他对外部世界存在的怀疑存而不论。可见,是把“怀疑”悬置起来了。o舒茨提出“自然态度的悬置”方法,其用意并不是
17、把对外部世界及其客体的信念存而不论,而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结构。 悬置起来的自然态度包括:悬置起来的自然态度包括:他人是具有肉体的存在;他人是具有肉体的存在;他人的身体具有和我自身在本质上一样的意识;他人的身体具有和我自身在本质上一样的意识;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是同质的,意义也基本相同;外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们来说是同质的,意义也基本相同;我可以与他人打交道,并相互采取行动;我可以与他人打交道,并相互采取行动;我可以使自己为他人所理解;我可以使自己为他人所理解;一个已经
18、层化的社会文化世界是作为一个参照框架被预先给予的,一个已经层化的社会文化世界是作为一个参照框架被预先给予的,这种给予方式是普通人想当然地将其视为这种给予方式是普通人想当然地将其视为“自然世界自然世界”;我发现自己置身其中的情境只有一小部分是个人创造的。我发现自己置身其中的情境只有一小部分是个人创造的。4、主体间性:理解如何可能?o 第一、个体与他人对于同一客体的相同理解如何可能?第一、个体与他人对于同一客体的相同理解如何可能?o 第二、个体对第二、个体对“他我他我”“变形自我变形自我”及其行为的理解及其行为的理解如何可能?如何可能?o 第三、个体对特定同伴的理解如何可能?第三、个体对特定同伴的
19、理解如何可能?5、生活世界的知识问题o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中,知识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探讨生活世界的结构的关键。他将对知识的社会构成和社会分配的分析与生活世界的结构放在一起考虑,从而使知识社会学成为现象学社会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手头库存知识手头库存知识o 舒茨认为,作为社会科学分析对象的普通人,当他们面对外在世界、理解世界时,并不仅仅在进行感知的活动。他们和科学家一样,也是运用了一套极为复杂的抽象构造来理解这些对象,舒茨称这些构造物为“手头库存知识”。o 他认为这些知识是普通人在主体间性的世界中逐渐形成的,正是这些以往的主观经验构成了一个普通人面对情境时可以利用的“手头知识”。o 舒茨
20、指出,库存知识的一些特点是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的基础。库存知识往往是不连贯的、模糊的,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可见,库存知识是普通人建立生活世界的社会现实的基础。类型化和关联性类型化和关联性o 库存知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舒茨主要从类型化和关联性两个角度来理解。o(1)类型化o首先,类型化强调库存知识不是科学知识那样的体系结构,而是由一些处理不同类型的情境的办法组成。o其次,在日常生活中,类型化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所面对的人与情境的某种现象社会学的性质。这种类型化知识是在充满陌生人的世界中建立熟悉性的关键。o最后,类型化的知识是和库存知识的习惯性联系在一起的。面对类型化的情境,我们总是可以用习惯
21、的方式来处理。o(2)关联性o在生活世界中,库存知识与具体情境之间的联系都受到关联性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关联结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舒茨称之为三个关联系统,即主题关联、动机关联和解释关联。6、在常识与科学之间:舒茨的社会学方法论、在常识与科学之间:舒茨的社会学方法论o 舒茨认为,通过对生活世界的结构分析,不仅为解释社会学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社会学的方法论注入了新的洞察力。o 根据舒茨对多重现实的论述,科学世界也是生活世界中的一个“有限意义域”。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采取一些理论态度来看待一些问题,但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理论沉思和科学世界中的沉思活动并不一样,因为它要受到实践目标的支
22、配,而科学理论工作则可以完全不为任何实践目标服务。因此,科学世界作为一个“准现实”,生活在其中的科学家就要采取与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风格,成为“超然的观察者”。 理解的方法理解的方法o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看,理解不仅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方法,是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种独特方法。那么,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社会科学家理解行动者是如何可能的?作为生活世界中一员的社会科学家,他如何做到既深入行动者的内心世界同时又保持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的?o“理解”首先是一个哲学认识论问题,植根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之中,包含个人通过其具体存在所经历的日常经验的丰富整体性。o“理解”是关于人类事件的日常知识
23、的经验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开始就把世界解释为属人的、充满意义的世界。o“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理解作为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它强调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之间的本质区别,强调人不仅是被观察的客体,也是进行观察和行动的主体,是自己行动领域的预先解释者。社会科学的两级构造o 舒茨指出,社会科学家所面对的事实和事件具有完全不同的结构。对于那些在其中生活、思考和行动的人来说,这些事实和事件具有特定的意义结构和关联结构。普通人正是运用这些结构建立了对事实和事件的常识构造。而社会科学家进行的科学构造活动就要以这种常识构造活动为基础。因此,普通人对社会世界的构想就是一阶构造,而社会学家的构造则是对
24、社会行动者构造的构想,属于是二阶构造。o 第一级构想,也即常识构想,它所涉及的是主观的成分,也就是说,它指的是从行动者的观点出发对行动者的行动的“理解”。o 处于二级层面上的科学构想就必然包含对于行动者的主观意义的指涉。社会科学的四个假定o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难题是,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科学的特点,在一阶构造的基础上建立二阶构造;另一方面又要遵循科学世界这个“准现实”的独特认知风格,使二阶构造不受一阶构造中的实践目标干扰。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关社会世界的科学构造就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假定: o关联性假定:社会科学家设想的各种类型必须符合关联性的原理,即社会科学家的构造也受到他们所创造的关联系统的限制。o适
25、当性假定:在构造人的行动的科学模式时必须考虑到,这些行动都是由处在生活世界中的个人完成的,而这些普通人在完成这些行动时借助了他们自己能够理解的类型构造,即常识构造。o逻辑一贯性假定:社会科学家设想的构造体系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要完全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这一点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o相容性假定:社会科学家构想的类型必须只包含那些科学上可以验证的假设,这些假设又必须与我们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 图示: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核心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科学世界自然生活态度自然生活态度科学态度科学态度Vs.Vs.科学理性科学理性Vs.常识理性常识理性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自我自我” Vs. “他
26、人他人”“我我” Vs. “我们我们”三、影响与评价o 尽管舒茨在生前没有进入美国主流的社会学界,对当时的社会学发展影响不大,但他去世以后其著作却对社会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o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就在于舒茨所探索的这些问题正是社会科学所应该解决的问题。1.舒茨与解释社会学的转向舒茨与解释社会学的转向o舒茨学说产生的重要影响就是导致了解释社会学的转向,即将解释社会学关注的重点从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意义理解转向对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这一转向体现在三个方面:o第一、“去历史化”。在舒茨之前,经典的解释社会学都关注文化或历史的具体性的实质分析。而舒茨认为,生活世界在所有时代、
27、所有文化中都具有同样的结构。o 第二、从目的手段理性到实践理性的变化。韦伯在进行社会学分析时,目的手段理性行动占有主导性的地位;舒茨明确提出理性行动在解释社会学中具有特殊地位,但它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理性,无需仔细考虑,更多的是习惯性的,不同于韦伯所强调的带有可预测、可计算的理性,而是一种“实践理性”。o 第三、从意义问题向知识问题的转变。舒茨在最初考虑解释社会学的基础时,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澄清韦伯对意义问题的论述。但后来更多是从知识角度来理解意义的问题,尤其是当他将生活世界的结构分析看作自己的主要课题,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后,情况就更是如此了。2.舒茨对当代社会理论的影响舒茨对当代社会理论的影
28、响 o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主流社会学界一直将舒茨看作是对韦伯的一种注释。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第三代社会学理论大师致力于综合各种不同的社会理论流派时,舒茨的思想开始进入了社会理论的主流。 o吉登斯充分研究了舒茨有关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述,敏锐地发现了舒茨学说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差异。在吉登斯看来,这种差异尤其体现在舒茨认识到主体间性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舒茨有关社会科学是在常识构造基础上的二阶构造的思想,对吉登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吉登斯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双重解释”的概念。o哈贝马斯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无论是舒茨早期有关“意义联系”的理论,还是舒茨后来对生活世界的
29、分析,都给哈贝马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与胡塞尔的论述一起构成了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的主要支柱。o 当代其他一些这样的社会理论家如鲍曼、布迪厄等都对舒茨的思想有所研究,可以说,舒茨的著作已经成为社会理论的经典文本,产生了持久的影响。3.舒茨理论的一些困境(在现象学与社会学之间)舒茨理论的一些困境(在现象学与社会学之间) o 舒茨的理论在产生广泛影响的同时,也有许多学者对其学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批评。其中主要围绕的问题是:舒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克服了现象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内在紧张? o 高曼认为,舒茨在发展现象学社会学的过程中面临一种二元困境,其焦点是作为胡塞尔现象学中的超验性概念。舒茨要么完全接受这一主张,结果与社会学的经验性相冲突;要么完全放弃这一主张,但由于这一主张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因此要使胡塞尔的现象学摆脱超验性,就是一项注定不能成功的任务。因此,从一开始,现象学社会学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说法,超验性与经验性之间存在不可解决的张力。本章思考题o 1、怎样理解知识在舒茨的生活世界理论体系中的地位?o 2、如何看待常识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差异与联系?o 3、舒茨关于“日常生活世界”、“意义”、“主体间性”的主要观点。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