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社会情绪 一、概念 历史上,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现代心理学将二者做了区分。四川内江连界镇群体事件 1、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情绪的构成成分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表情)、生理唤醒。 情绪的变化具有两极性。如 情绪动力性的增力与减力 情绪的激动性的激动与平静 情绪强度的强与弱 状态上的紧张和轻松。 2、情感 情感被认为是情绪的核心部分。 广义上说,他与情绪一样,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狭义而言,情感不同于情绪,它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又较稳定的态度体验。 如:道德感、审
2、美感、理智感、爱与恨 区别: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 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 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 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
3、则比较内隐。 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 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3、社会感情 社会感情由社会情绪和社会情感构成。 它是社会群体内部普遍存在的、能够相互传染并具有一定社会功 社会感情和个人感情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群体性:家庭感情、团队激情、民族感情 共同性:社会事件引发,相似的心理刺激和刺激反应,一致的心理刺激源、刺激反应形式。 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社会情绪 指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情景的知觉,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态度体验。
4、 构成:首先是群体成员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表现:群体成员比较一致的情绪爆发。具有强烈的情绪认同。 社会情绪的两极性: 积极(正向)社会情绪(积极、乐观、向上的一种心态)、消极(不良)社会情绪 关注社会情绪,疏导不良社会情绪,建设和谐社会三、集群情绪 社会情绪通常表现为民族情绪、群体情绪、集群情绪等。 是伴随集群行为出现的一种群体情绪。 集群行为是在特定情形下发生的一种非组织的、超常规的、难以预测的群体行为。 1、集体恐惧 指集体面对突发痛苦和巨大不幸的遭遇和经验而产生的范围广泛的情绪。 约翰.洛夫兰德: 集体恐惧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真实的或虚假的危险、环境或社会灾
5、难、环境或社会灾难的趋向。 (1)恐慌:火灾、泰坦尼克号、日本地震抢购碘盐、非典。产生与对危险的某种反应,以及对人群情景中其他人正以一种恐惧不安的方式行动这种知觉所做出的反应。 (2)恐怖:被恐怖组织党人质的人群。 (3)惊恐:由于自然灾害而陷入困境。 2008年7月19日,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发生严重的警民冲突,造成2名村民死亡,17名村民、41名公安民警受伤,成为一起影响极为恶劣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背后往往藏匿着腐败”,云南省纪委在“719”事件发生后成立了专案组深入展开调查,挖出了一系列串案窝案,共有33人涉案,其中厅级干部3人,处级干部11人,科级以下19人,涉及
6、违纪违法资金近1亿元。 2、集体敌视 是指群体对某一对象在思想上或原则上的对抗、反抗或抵制:国仇家恨、同仇敌忾 可分三个层次 人们用说话和行动来表达他们的不快(游行) 针对现实的和个人的财富:魔兽、罢工、毁坏 针对他人身体:俘虏、攻击、杀害 3、集体欢乐 是指人群由于福利、成功或好运气,获得某人所希望植物所唤起的情绪: 快乐、喜庆、愉快、欢乐、狂喜 喜迎十八大召开 几种类型: 着迷的神圣性集体欢乐:强烈的情绪激动(上山下乡) 虔诚的宗教性的集体欢乐: 非宗教性的集体欢乐:狂欢节、泼水节、奥运会四、社会情绪的管理 社会情绪控制,是指选择群体情绪反应的方式和内容,以及群体情绪反应的程度。 (一)社
7、会情绪调适 1、情商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能力表现为情商。 包括五种能力 了解自己:自我知觉是情商的核心,监控情绪变化的能力是自我知觉的基础。 驾驭情感:表现为通过自我安慰和放松,摆脱焦虑、沮丧、烦恼等消极情绪。延迟满足、控制冲动 自我激励:服从与某种目标而调动、指挥情绪的能力。 识别他人情绪:移情的能力 处理人际关系。 2、情绪感知等级 克劳德.史坦纳 情绪解读五种技能: 知道自己的感觉,察知自己的情绪和强度 体会他人的感觉 学习和管理情绪 弥补情绪上海 有效的情绪互动技能 3、情绪管理的方法 就是要能清楚自己当时的感受,人情引发情绪的缘由,找
8、出适当的方法抒解或表达情绪。 (1)觉察自己真正的情绪 探索自己曾有的各种情绪:在安全的空间自言自语;以艺术作为发泄媒介;回忆过去 增加对外在、内在、与中间领域的觉察 记录整理每天的情绪,增加对自己情绪的认识与觉察:心情日记 (2)了解引发情绪的原因 主要来自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或想法。 (3)缓和情绪的方法 身心松弛发:由身体至心理的放松方法;有心理至身体的放松方法(意象松弛法);身心连锁的放松方法 找人倾述 转移注意力 转换情绪的方法:改变想法、改变情绪;从“内在冰山”着手(经验情绪、扩大观点、调整期待、满足渴望) (4)做情绪的主人 首先,接纳情绪的存在。 其次,承担对自己情绪的责任 再次,
9、应对情绪(二)社会情绪的管理 1、对积极社会情绪的激发与引导 2、对消极社会情绪的控制与疏导 在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中,加强对社会情绪的观察和调查 建立和完善与民众的沟通机制。 倡导“社会情绪学习”的观点。 3、网络情绪型舆论的管理 4、组织情绪管理 (1)从组织层面进行管理:组织文化、组织结构、领导者领导艺术、风格;EAP员工辅助计划 设计情绪管理系统建立员工情绪档案分析情绪管理案例评估情绪管理结果 (2)从员工层面倡导自我管理 4、激情与社会激情第二节 社会情感 一、情感分类 情感,既包 括与“感觉、感受”相联系的“感”,也包括与“同情”、“体验”相联系的“情”。 情感的基本内涵是感情性反应方
10、面的“觉知”。 在高级情感中,人们又有深刻而稳定的体验感受:责任感等把人带入崇高、深邃的境界; 同时,它们又是使人激动不已的情绪过程。 心理学常把情感分为三类: 1、道德感(moral feeling) 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道德标准:善恶评价,具有历史性 表现形式:幸福感、荣誉感、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爱慕感、仇恨感、人道主义感、社会道义感、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等。 (2)理智感(rational feeling) 是人们对认识活动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他同人的认识活动的成就获得、需要和兴趣满足、对真理和未知的探索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 表
11、现形式:好奇心与新异感;成就感与欣慰感;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等。 3、美感 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 在对美进行鉴赏的过程中产生美感。 每个人的审美需要、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以及文化背景不同,对美感的体验也不同。 美感与道德感、理智感密切相关。 二、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对事物稳定、深刻、持久的体验和感受。 社会情绪是社会情感的基础,情感又通过情绪来表达,并且深刻影响着社会情绪的变化和发展。 某种特定的社会情感的存在或演化,是社会价值选择的结果,也和人格特征的沉淀相关。 社会
12、情感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民族情感,或者说民族情感是社会情感的一种形式。 四、民族情感 民族情感是民族意识的反映。 民族情感的建立与人们生存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与人们生长的国家、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与长期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休戚相关。 民族情感往往是在民族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或遭遇社会危机时集中迸发出来的。 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国旗、国歌、象征性的建筑以及传统仪式,是人们表达民族情感的主要方式。 五、中国人的特殊感情 1、中国人的羞耻感 中国社会被说成是以羞耻感为取向的。(西方是罪感文化) 罪感文化:一旦有过失、罪恶等行为时,西方人主要感受到内在的良心谴责。 耻感文化:耻辱感是对他人评价的一种反应
13、。个人因受到公开嘲笑与摒弃,或者自以为受到嘲笑而感到耻辱。耻辱感成为强大的外在约束力。 儒家学说(理想类型)和人道主义(和谐),主要地影响了中国耻辱感文化。 “面子”、“脸”,是与耻辱感相关的两个重要概念。 “面子”表示一种威信,是通过生活中的成功和炫耀而取得的名声。 脸,则表示自我的道德性格获得社会的认可。 2、中国人的社会焦虑 (1)情爱焦虑:中国社会对男女之爱缺乏系统的“表达”规范,非“正大光明”。 (2)性焦虑:负向评价 (3)地位焦虑:有对于上级的畏惧感、对长辈“训诫”的焦虑、对上级长辈的依附焦虑。 (4)缺点暴露焦虑:害怕别人发现缺点,刻意掩饰,缺点暴露时,手足无措。 (5)表现的
14、焦虑:在人前说错话、做错事、放屁、摔跤、公开被指责的焦虑感特别重。 六、现代中国人的幸福感 1、幸福感三种判断标准 (1)以外界标准界定:幸福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 (2)以内在情绪体验为标准界定:幸福就是体验到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少的消极情感。 (3)一个体自我评价为界定标准:幸福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 目前,第三种观点得到普遍认同。称为主观幸福感。 萨谬尔森:幸福=效用/欲望 幸福感建立在快乐情绪状态和快乐情感基础上。 快乐情感是个体在各种社会关系与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社会性的情感,表达了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或事物的积极与肯定的感情关系。 快乐情感也有
15、快乐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快乐感,是个体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发现科学真理或探索未知事物获得满足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因为享受美艺术或美的欣赏所产生的快乐与愉悦感。 幸福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 2、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1、财富与幸福感 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系数不大。 通常:高收入者有较多的正性情感。 美19461978年间的研究:人们的快乐水平并没有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相反有下降趋势 较为平穷的国家,个人收入与主管幸福感的相关性更强。 (2)年龄与幸福感 早期研究假设:随年龄的增长,幸福感会逐渐下降。 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研究显示:年龄与幸福
16、感呈现U型关系,最低点在40岁左右。 3、人格与幸福 外倾性与幸福感正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负相关。 宜人性和公正性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 自尊高的人有更多幸福感。 内控者有更多幸福感。 自我和谐的人主管幸福感较高。 (4)躯体健康状况、性别与幸福感 健康的人有更多幸福感。 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幸福感。 5、文化与幸福感 东方文化群体幸福感较低:关注自己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过失和不足,过多的忧患意识,较少的积极情绪,情感压抑(含蓄)取向。 中国人又有:知足常乐 (1)农民的欲望很实际 (2)农民拥有更多的闲暇,生活的自由度较大。 (3)自我雇佣,在经济活动中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4)农民和城里人对“幸福”的参照体系不一样。 向上向外比较向自己的过去比较,农民收入差距不大。 3、现代中国人的幸福感调查 2005年社会蓝皮书公布: 农村人幸福感强于城里人 为什么? 幸福悖论: 一方面,国家GDP增长很快,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人们对生活质量普遍不满足。 一方面,挣钱争取高收入,另一方面失去自由支配时间,缺少休闲,缺少从容; 一方面,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另一方面,人际距离疏离隔膜 一方面,物质丰富,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单薄贫乏。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