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冯建军主编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第七章教育内容010102020303教育内容概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教育内容的组织形态0404教育内容的活化样态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学习目标了解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及意义。了解全面发展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简称五育)的意义、任务及内容,理解五育之间的关系。了解课程概念,理解和运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知识。理解学生生活的价值诉求。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教育内容概述只有借助教育内容,师生互动的教育才能形成,因此,了解和研究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德育、
2、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教育内容的五大组成部分,课程是教育内容的组织形态,学生生活则是教育内容的活化样态。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教育目的是影响教育内容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文化传统的继承等元素都会影响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并主要通过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来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水平是影响教育内容选择的关键性因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只有与学生身心发展相一致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等,才有可能为学生所同化或顺应,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如果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那么教育必将低
3、效。教育过程观也影响着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当我们把教育过程理解为灌输的时候,教育内容就可能表现为各种只可死记硬背、不可置疑的教条;当我们把教育过程理解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建构时,教育内容就可能表现为学生自主建构的材料或环境。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 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对学生成长施加影响的总和,这种影响不仅包括知识、技能,还包括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教育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自觉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内容,也包括无目的、无计划、无组织地自发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内容。狭义的教育内容特指学校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教育规律,有目的
4、、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设计的课程,对学生身心施加影响的内容。广义上的教育内容,有的是无法控制的,所以我们一般在狭义的意义上论述教育内容。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教育内容的意义 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载体。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内容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往的重要中介。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教育才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活动。 教育内容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教育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学不是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
5、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五育既相互独立,承担不同的任务,又相互联系,共同完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德育在我国,德育是指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交往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它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此外,还包括心理教育、法治教育等。思想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道德
6、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说,我国德育不同于西方狭义上的道德教育,而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德育的意义 加强德育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加强德育也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加强德育还有利于实施其他各育。 德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出来的人,德育还可以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总之,德育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加强德育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德育的任务及内容 德育的内容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时代性。稳定性体现着对人的
7、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德育的内容。 青少年的可塑性很强,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政治观念、文明习惯等还会影响个体的一生,完全可以说,青少年时期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德育引导,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具有激发动机的作用 二是具有价值导引的作用 三是德育还可以为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直接支持 (1)理想信念教育。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中华优秀传统
8、文化教育。 (4)生态文明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智育 智育是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并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活动。 实质教育派认为只要掌握了知识、技能,个人的智力、能力就自然会得到发展,所以一些人以为智育仅仅旨在传授知识和技能,其实,智力、能力的发展规律与一般知识、技能的发展规律是不同的。智育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帮助学生发展智力、能力。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 正确理解智育的含义,要注意它和教学的区别。智育不同于教学,也不等于教学。教学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
9、基本途径,因而也是实施智育的基本途径。实现智育目标,教学同样是基本途径;而教学作为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不仅服务于智育,同样也服务于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智育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而教学过程不仅传递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渗透着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健康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智育的意义 智育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着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智力的基础。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智育的任务及内容 第一,向学生传授被实践证明的系统
10、的科学知识。 第二,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 第三,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个体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 第四,培养创新精神。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创新精神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所谓创新精神,是指个体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改革、创新,以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在智育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智育的内容比较广泛,广义上说,既包括直接经验,也包括间接经验;既包括个体知识,也包括公共知识。狭义
11、上说,智育的内容主要是指人类所积累下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在高校教育中,它以课程的形式加以实现。在中小学主要有: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等等。智育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身心如要得到全面发展,个体就需要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形成必要的能力,拥有学会学习、学会成长所需要的情感动力等。智育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着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智力的基础。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三、体育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锻炼意志品质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
12、活动。体育最早的含义是武术、养生,后来逐步有了身体教育的内涵,现在体育已大大超出了身体养护的内涵。 广义的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 狭义的体育是指学校体育,它是以身体活动为中介, 以谋求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以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而不以培养运动技能为目的,在这一点上,学校体育不能成为竞技体育。体育不同于体力劳动。体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它旨在使个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
13、素质得到发展,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体力劳动往往只限于一些固定形式的动作,不能促进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 体育为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奠定基础。体育能够促进学生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消除学习疲劳,从而为智育奠定基础;体育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体育能够调和气血,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振奋精神,促进个体形成健美的体形,养成健康的审美心态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从而为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前提。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体育的意义 体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可以促进学生正常发育
14、,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增强学生体质;可以通过对学生身体的调适达到对其心灵的调适,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还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增强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使个体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等品质,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体育的任务及内容首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遗传、营养、体育锻炼、劳动、生活环境等都会对人的体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对人的影响都具有偶然性,正负影响皆有。其次,使学生逐步学会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最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
15、德品质和意志品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运用身体能力进行活动的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以上各种任务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素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各项体育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任务来进行。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四、美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等对学生施加影响,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它仅仅被视为与音乐、美术、
16、文学等艺术学科有关的教育 广义的美育是指通过艺术和学校现实生活的美好事物进行的审美教育。在这种理解中,美育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艺术教育,还包括更多的内容,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是美育实施的手段。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美育的意义加强美育,有助于社会发展,提高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美育能够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人们净化心灵,知晓善恶美丑,分清崇高与卑劣,引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最终促进社会发展。加强美育也有助于净化心灵,培养审美素养。美育有着感人、育人、化人的巨大力量。加强美育还有助于提高其他各育的实效。美育具有以美导善的功能。美育有以美引真的功能。美育具有以美促
17、健的功能。美育还具有以美促劳的功能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美育的任务及内容 美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审美能力、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内容是指用以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判断、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的美的事物。美育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一般认为美育内容包括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它们是相互结合、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五、劳动技术教育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劳动技术教育是指学校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特别是参与劳动技术生产过程,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获得有关
18、劳动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劳动技术教育虽以劳动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又不同于劳动技术,它主要是通过劳动技术来达到教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劳动技术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它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人士,而只是力图为学生提供一般性的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劳动技术教育能够为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做好思想上和知识技能上的准备,它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可以为社会生产输送劳动后备军。 劳动技术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在生产劳动和技术运用中,做到手脑并用,把实践与理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联系起来,同时,可以培养学
19、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其体质,磨炼其意志,提升其品质。 它与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它的成功实施有助于其他各育的成功实施。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及内容 劳动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感情和劳动美德,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使用一般的生产工具,掌握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技术素养及初步的劳动技术意识和劳动技术实践能力。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六、“五育”之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共同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
20、的组成部分。各育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任务和内容,相互之间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五育”又是统一的,它们不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而且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德育贯穿于各育之中,是各育的灵魂和方向;智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了知识和智力的准备;体育为各育实施提供了体质上的准备;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某些内容包含在德育、智育、体育中。因此,只有重视各育,使各育齐头并进才能有效地促使人全面发展。正是由于各育之间这种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关系,我们需要摒弃一些不正确的做法。首先,不能把各育与学科教育等同起来。其次,不能把各育分出个主次和先后。可见,各育都要受到重视,不能有所偏废,不能因为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价值引
21、导的作用,就只重视或主要重视德育,也不能因为智育是其他各育实施的基础,就只重视或主要重视智育,要树立“五育”并举的教育观。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教育内容的组织形态学校教育活动是有组织的,这不仅表现在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上,而且也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性上。课程是教育内容的组织化形态。正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化形态,才使教育内容井然有序,并环环相扣。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课程概述从词源上考察,在西方,根据英国课程学者汉密尔顿的考证,教育范畴内的课程(curriculum)概念,最早出现于彼特拉莫斯发表于1576年的知识地图.影响最广的,是1859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
22、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用它来表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我国的“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的著述五经正义。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朱熹的“课程”主要指的就是功课及其进程,这已与现在日常语言中“课程”的概念颇为近似。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般来说,课程至少有如下三种理解:课程即教学科目 我国古代的“六艺”“四书五经”、欧洲中世纪的“七艺”以及近代学校课程体系的建立均源自这一理解。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或预期的学习结果 这种理解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这种理解把教学活动中所有有计划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它使各
23、种期待及其教学设计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理解备受杜威及其追随者推崇。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 第一种理解历史最悠久,古代人基本上都是这样理解课程的。到近代,第二种理解才开始盛行。直至现代,第三种理解才开始出现并越来越受到推崇。可见,课程理解有一种趋势:从强调外在规范到强调学生主体,从强调正式科目、计划到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业,从强调单向传递到强调双向交流,从强调“教程”到强调“学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各种各样的目标、科目、计划、设计的总和,它也包括为学生自由发展而创设的各种运作系统。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课
24、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通过确立课程目标,明确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然后根据课程目标,使教育内容具体化为有特定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的课程内容,为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提供基础的系统化活动。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按照抽象和概括程度来划分,可以区分出四种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 如要进行课程设计,确定好课程目标以后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只有选择恰当的内容才能实现预定的课程目标。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富有成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组织,因此,需要处理好以下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首先,纵向组织和
25、横向组织。纵向组织亦称序列组织,是指按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的原则排列课程内容。这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其次,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 最后,直线式和螺旋式。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3、课程类型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类型的课程。 不过,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核心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subj
26、ect curriculum)是指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核心课程与综合课程“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它注重社会需求,以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正式课程。“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亦称“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是指学校教育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对学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非正式课程。国家课程、地方
27、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国家级的教育机关。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改革过程的一个实质性阶段。课程设计以后,如果没有实施的切实行动,就无法落实和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诸多课程改革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人们错误地以为如果制订出一套新的课程计划,课程就会大功告成。课程实施没有被视为课程发展中的关键部分。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1、课程实施的本质 课程实施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8、它既是对既有课程设计及其方案的执行,也是对既有课程设计及其方案的调整、修改、补充乃至拒斥。前者主要是教育行政人员、专家和教师等各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后者则主要是教师作用的结果。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2、课程实施的取向根据美国学者的归纳课程实施有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fidelity orientation)、“相互适应取向”(mutual adaptation)和“课程创生取向”(curriculum enactment orientation)。忠实取向是在课程实施研究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研究取向,它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的
29、过程并不是预定课程计划径直实现的过程,而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相互调整、改变和适应的过程课程创生取向是新兴的研究取向,它认为真正的课程是师生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已有的课程计划只是可供选择的一个参考。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上述三种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忠实取向有利于发挥课程制定者和课程专家的主体性;课程创生取向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相互适应取向则把远离具体情境、专家开发的课程与学校情境和社区情境结合起来不过,这三种取向都有其不足:忠实取向忽视了师生的课程自主性;课程创生取向对教师
30、的要求太高而具有乌托邦色彩,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对专家开发的课程做出正确的判断、选择和解释,还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境的需要来创造自己的课程;相互适应取向由于其理论比较模糊,实践中经常出现在忠实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间摇摆的现象。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哪一种取向更合理,教育还是应该采取弹性的观点,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不同的课程实施方案。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基本问题和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课程实施的结果,还有助于人们反思和改进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 1.课程评价的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 2.内在的评价与结果的评价 3.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1、 4.课程评价的程序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教育内容的活化样态教育内容如果要转化为学生的生长性要素,成为学生发展的组成部分,就必须通过学生的生活。蕴含着教育内容的学生生活,是学生发展的真正资源。因此,它就成为教育内容的活化样态。学生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过程,更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教育及其内容都存在于生活之中,也是为了学生的生活。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学生生活应该是一种“现实的生活” 作为个人,学生无法脱离历史背景和社会关系而生活在抽象的世界中或未来想象的世界中,学生是现实关系中的人,学生生活应该成为一种现实的生活。 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是一种抽象生活。 学生的现实生
32、活不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的生活。 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充满偶然性的。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学生生活应该是一种“教育的生活” 教育是一种使人向善的活动 学生的教育生活是一种促使人完善的理想生活。 学生的教育生活是一种可能生活。 学生的教育生活是一种自足的生活。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三、学生生活应该是一种“完整的生活”教育是一种力图使人全方面发展的活动,因而,学生生活理应是整体的生活。学生的完整生活是德、智、体、美、劳各育都受到重视的生活。学生的完整生活也是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融通的生活。学生的完整生活还是公私领域界分的生活。公私领域有界分,并不代表公私领域及公私生活之间没有联系。新编21世纪教育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Thank you for watching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