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册第一第一单元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第1 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隋的统一1.隋朝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2.统一全国(1)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3.隋朝强盛(1)措施: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
2、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开通大运河4.大运河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开创科举取士制度5.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6.创立(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7.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
3、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隋朝的灭亡8.原因(1)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2)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9.起义:起义首先在山东地区爆发,随即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10.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隋的统一1.小说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见下图)第一章标题为“百年乱世出新朝”。这个
4、“新朝”的建立者是 ( A)A.杨坚B.杨广C.刘邦D.刘秀2.“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仓库都装满了粮食,多的达到千万石,少的也不下数百万石。”上述材料表明隋文帝末年 ( C)A.隋朝疆域辽阔B.人口数量增加C.经济快速发展D.行政效率提高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开通大运河3.有人这样赞美京杭大运河:“翻开人类历史的记录本,从没有一页如中国大运河一般,将人类勤劳与勇气,文明与智慧标记得如此熠熠生辉。”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其中最北的一段是 ( B)A.通济渠B.永济渠C.邗沟D.江南河4.关于大运河的评价,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下列评价大运河的选项中,持完全否定态度的是 ( A)A.
5、“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B.“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C.“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D.“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开创科举取士制度5.下图中“名落孙山”的故事与中国古代什么制度有关 ( D)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英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考试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材料中的“考试制度”与之前的选官制度有什么不同?材料中的“考试制度”是指隋朝时确立的科举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而隋朝之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
6、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隋朝的灭亡7.隋朝末年,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首先爆发在 ( B)A.山西地区B.山东地区C.关中地区D.江南地区8.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的大运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他频繁地发动战争,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亡。隋朝覆亡的时间为 ( C)A.6世纪初B.6世纪末C.7世纪初D.7世纪末1.宋朝李纲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杰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成就是 ( B)A.加强中央集权B
7、.实现国家统一C.开通大运河D.发展社会经济2.“隋朝的重要在于它结束了魏晋南北朝30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下列图示能正确展现隋朝结束分裂割据这一历史进程的是 ( C)3.“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炀帝此举”是指 ( C)A.建立隋朝B.统一全国C.开通大运河D.创立科举制4.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正式确立在 ( D)A.汉文帝时期B.汉武帝时期C.隋文帝时期D.隋炀帝时期5.隋朝的历史与秦朝有很多惊人的相似,它们的
8、相似之处有 ( B)都结束了之前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都因残暴统治而灭亡都修缮了京杭大运河都对辽东进行征伐A.B.C.D.6.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王朝。下列对隋朝的描述,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A.581年,隋朝建立,定都洛阳B.隋朝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C.隋朝大运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D.隋朝开创的科举制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长期分裂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文帝锐意革新,使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局面。材料二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营建东都,历时十
9、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隋炀帝先后征发百万男丁开凿通济渠,百万男丁和妇女开凿邗沟。(1)材料一中的“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文帝采取的哪些措施促进了繁荣局面的形成?标志: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材料二中列举了隋炀帝征发百姓的哪些史实?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隋朝由盛而速亡的原因有哪些?史实: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原因:隋炀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3)上述两则材料对当今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有哪些启示?要维护国家统一
10、,大力发展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关注民生等。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中心在什么地方?该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中心:洛阳。积极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材料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
11、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第第2 2课从课从“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到到“开元盛世开元盛世”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2.“贞观之治”(1)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2)统治措施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3.局面: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
12、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女皇帝武则天4.地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5.统治措施(1)政治上: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2)经济上: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6.历史功绩: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开元盛世”7.概况: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
13、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8.改革措施:9.局面: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某校七年级(1)班的几位同学在讨论“百家姓”时,李涛同学说:“如果处在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皇帝的姓氏)。”李涛所指的“某朝代”是(B)A.隋朝B.唐朝 C.秦朝 D.汉朝2.小明同学制作了两则读书摘要,请你判断与摘要内容相符的皇帝是 ( A)摘要一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摘要二历史上称他统治期间为“贞观之治”A.唐太宗B.唐玄宗C.
14、唐高祖D.唐高宗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女皇帝武则天3.“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殿前试人自此始。”“殿前试人”这一考试形式的开创者是 ( C)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4.武则天曾下令,奖励能使所辖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员。这体现了武则天 ( D)A.严惩贪官污吏B.提倡节俭C.善于纳谏D.重视农业生产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 “开元盛世”5.某位皇帝不仅使“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这位皇帝是 ( D)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 D.唐玄宗6.根据下列内容的提示,写出古代盛世的名称。(1)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
15、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2)唐玄宗重用贤能,整顿吏治,改革税制,注重文教。他统治时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开元盛世”。课后巩固提升1.唐初社会经济凋敝,洛阳以东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对此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是 ( D)A.精简机构B.虚心纳谏C.知人善任D.轻徭薄赋2.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A)A.注重任用贤才B.提倡节俭C.重视发展生产D.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3.下图是王华同学总结的某位历史人物一生颇具传奇性的经历。下列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叙述
16、,存在史实性错误的是 ( B)A.轻徭薄赋,发展生产B.励精图治,“开元盛世”C.重用酷吏,打击敌对官僚D.发展科举,选拔人才课后巩固提升4.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 D)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5.观察下面“唐朝户数增长图”,分析图表与下列哪个事件无关 ( A)A.隋朝的繁荣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C.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D.唐玄宗时,进入鼎盛时期【解析】图表中的贞观末年、武周末年和开元
17、末年,都表现的是唐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隋朝的繁荣与图表无关,故选A项。课后巩固提升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四年,天下丰收,流散在外的人都回到了家乡,每斗米不过三四钱,一年被判死刑的才二十九人。东面到大海,南面到五岭,治安好到外门不关。出外旅行可以不必携带干粮,在路上就可以得到需要的物品。(1)“贞观”是谁在位时的年号?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在治理国家时所采取措施。(至少写出两点)唐太宗。措施:减轻刑罚、重视人才、发展农业生产等。课后巩固提升材料二(2)材料二图片所示的皇帝是谁?她的统治对唐朝有着怎样的影响?武则天。影响: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
18、后来“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课后巩固提升材料三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摘编自杜佑通典(3)根据材料三,归纳开元年间繁荣的表现。(不得摘抄原文)物价低廉,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社会安定。 第第3 3课盛唐气象课盛唐气象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经济的繁荣1.表现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民族交往与交融2.加强对西域的统治(1)背景: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
19、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2)措施: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3.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4.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1)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2)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3)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课前自
20、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5.唐与吐蕃(1)吐蕃概况: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2)唐蕃和亲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开放的社会风气6.特征: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7.表现(1)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2)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多彩的文学艺术8.唐诗(1)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
21、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2)代表诗人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9.艺术(1)书法: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2)绘画: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3)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
22、点3知识点4经济的繁荣1.唐朝陶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其中有“如玉”“如冰”称誉的是 ( B)A.邢窑的白瓷B.越窑的青瓷C.唐三彩D.半坡的彩陶2.唐朝时期,既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的是 ( C)A.咸阳B.邯郸C.长安D.临淄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民族交往与交融3.唐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唐政府设立的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军政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西域都护府北庭都护府西南都护府A.B. C. D.4.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 D)A.张骞出使西域B.昭君出塞C.玄奘西游D.文成公主入藏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
23、点2知识点3知识点4开放的社会风气5.大唐王朝近300年间,任用外国人做官不计其数,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中外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这体现出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 ( B)A.封闭保守B.开放包容C.善于模仿D.风格多变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6.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下列图片中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D)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多彩的文学艺术7.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材料评价的诗人是(C)A.屈原B.李白C.杜甫D.白居易课堂
24、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知识点4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300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恰地道出了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建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摘编自杨振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80年)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唐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的原因。唐朝出现盛世局面,社会经济繁荣,为盛唐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环境安定,社会风气、文
25、化政策比较开放,有利于文化的繁荣。民族交融与频繁的中外交流,丰富了盛唐文化的内涵。诗人、书法家、舞蹈家、歌唱家、乐器演奏家等大量涌现,直接推动了盛唐文化的发展。课后巩固提升1.“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A)A.筒车B.耧车 C.曲辕犁D.造纸术2.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高超,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C)课后巩固提升3.唐朝在处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时,采取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 B)A.和亲B.断绝往来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D.设置地方机构有效管辖4.下面是某位历史老师
26、在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时,展示的材料。材料反映的社会情况是 ( C)A.经济繁荣B.开放的社会风气C.民族交往与交融D.多彩的文学艺术课后巩固提升5.下列史实能够体现唐朝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的是 ( D)加强对西域的管理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允许不同民族通婚外国的商人云集长安城A.B.C. D.6.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冠军雷海为对记者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他的许多名篇我都能背诵。”下列诗句属于李白的是 ( C)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课后巩固提升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7、一(1)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请指出材料一所示的两个生产工具的用途。图1:耕作工具。图2:灌溉工具。课后巩固提升材料二下图是唐蕃关系示意图。(2)根据材料二,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和亲、会盟。课后巩固提升材料三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3)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请举出唐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三位诗人。根据材料三概括唐诗的特点。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特
28、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第第4 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遣唐使(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2)含义: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鉴真东渡(1)概况: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2)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
29、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唐与新罗的关系3.概况: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玄奘西行4.时间:贞观初年。5.概况(1)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2)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
30、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6.贡献(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某班历史老师以“唐朝对外关系”为主题,让学生搜集材料,李媛搜集到下面两幅图中的古钱币,从中得出的结论,存在史实性错误的是 ( C)A.二者都是圆形方孔钱B.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C.日本曾经隶属于唐朝D.钱币上都有汉字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唐与新罗
31、的关系2.唐朝时期,对外贸易繁荣,其中居唐朝进口首位的是 ( D)A.日本物产B.天竺物产C.大食物产D.新罗物产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3.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它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B)A.论语B.大唐西域记C.西游记D.史记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4.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以上图片中两位唐朝高僧分别是谁。简述这两位高僧的主要事迹。图1:鉴真。图2:玄奘。事迹: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2)这两位高僧的身上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并且为了实现理想,不辞
32、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等。课后巩固提升1.小明同学制作了一张知识总结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应当填写的内容是 ( B)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唐朝对外交通便利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A.B.C. D.【解析】卡片反映的是中外交流,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2.“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文化(A)A.对日本的影响B.对新罗的影响C.对天竺的影响D.对波斯的影响课后巩固提升3.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仿唐制,采用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 ( C)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民主选举制4.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
33、,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文成公主入藏D.王昭君出塞课后巩固提升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材料二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唐朝的都城侨居着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时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课后巩固提升(1)写出材料一所示图中A地点的名称。长安。(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对外交往活跃,交往国家众多,往来人数众多,交往频繁,人员身份多样,水路、陆路并进。(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主
34、要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对文化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原因: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交通便利,统治者重视等。影响:丰富了唐朝文化。第第5 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安史之乱1.背景(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3.过程: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
35、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4.影响(1)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5.黄巢起义6.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
36、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7.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8.社会状况:北方地区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9.评价(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2)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安史之乱1.下列选项中,属于安史
37、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的是 ( A)皇帝荒废朝政节度使权力膨胀军队战斗力薄弱农民负担过重A.B. C. D.2.下列描述与下图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 B)A.导致“开元盛世”的出现B.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C.灭亡唐朝,建立新政权D.安史之乱最终取得胜利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3.藩镇名义上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自己各霸一方,不服从中央的政令,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节度使林立,他们拥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镇割据的最严重后果是 ( B)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C.形成五代十国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黄巢起义与唐
38、朝灭亡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C)A.平定了安史之乱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5.五代十国时期,北方割据太原的政权是 ( D)A.北魏B.北周C.北齐D.北汉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是隋唐年代尺示意图。材料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摘自中国历史朝代歌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1)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一中的年代
39、尺填写完整。A.安史之乱B.唐朝灭亡(2)材料二中的“五代”指的是哪几个政权?它们出现在哪个流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位置:北方黄河流域。课后巩固提升1.阅读下表,出现以下现象的原因是 ( C)唐朝江南户数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武则天篡权【解析】依据图表信息可知,江南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755年以后,由于安史之乱,导致北方人民大量逃亡南方,C项正确。课后巩固提升2.“叛乱把一个集权、富饶、稳定和辽阔的帝国搞成斗争不休、不安全和分裂的国家。历史学家早就认为它是唐朝史的一个大转折点。”发起这场叛乱的人是 ( A)A.安禄山、史思明B.朱温C.黄巢D.杨
40、贵妃、李林甫3.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上述材料反映了 ( D)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B.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C.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D.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课后巩固提升4.唐朝灭亡后,“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该材料描述的是 ( C)A.黄巾起义B.安史之乱C.五代十国的更迭D.黄巢起义【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由此可知,材料中“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描述的是五代十国的更迭。课后巩固提升5.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41、结合下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B)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B.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少,政局相对稳定C.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D.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课后巩固提升6.比较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西汉与唐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C)都推行民族歧视政策都进行了制度创新都拓展了疆域都加强了对外联系都出现了治世局面A.B.C.D.课后巩固提升7.国家兴亡,与人民息息相关。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
42、动”,厉王逃亡。改正:【 】(2)秦朝的暴政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最终导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项羽起义的爆发。改正:“项羽”改为“吴广”【 】(3)隋文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改正:“隋文帝”改为“隋炀帝”【 】(4)唐朝后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黄巢,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并镇压了农民起义,后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改正:“黄巢”改为“朱温”课后巩固提升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开元年间,物价较为低廉平稳,国家仓储盈满,以至“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直至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
43、社会安定,在此期间,户口增长明显。(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哪一盛世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一中这种局面的原因。景象:“开元盛世”。原因: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臣,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后,武则天时期继续重视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课后巩固提升材料二明皇(玄宗)恃其承平,不思后患,殚耳目之玩,穷声技之巧,自谓帝王富贵皆不我如,欲使前莫能及,后无以逾,非徒娱己,亦以夸人。岂知大盗在旁,已有窥窬之心,卒致銮舆播越,生民涂炭。摘编自司马光资治通鉴(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导致材料二中的“大盗”发动了什么事件?问
44、题:贪图享乐,朝政腐败。事件:安史之乱。(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唐玄宗身上得到的启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统治者要勤于政事,任人唯贤;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等。直击中考直击中考课前自主预习1.(贺州中考)古人评论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主要是肯定大运河 ( A)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B.便利人们游玩江南C.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D.加快了隋朝的灭亡2.(成都中考)隋唐时期有一大“发明”,它否定按门第选官,为布衣(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机会。这一“发明”是 ( D)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课前自主预习3.(安徽中考)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
45、过,必借忠臣。”为此,太宗 ( C)A.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4.(威海中考)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D)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课前自主预习5.(重庆中考改编)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
46、干布B.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C.设置刺史监视地方官吏D.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6.(恩施中考改编)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掀开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进一步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我国早在唐朝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 ( B)A.张骞B.玄奘 C.鉴真 D.魏征7.(齐齐哈尔中考改编)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诗篇,被誉为“诗仙”的是 ( A)A.李白B.杜甫 C.白居易D.黄巢课前自主预习8.(南京中考)右侧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 C)A.秦朝暴政B.赤壁之战C.安史之乱D.贞观之治9.(安徽中考)制度创新推
47、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隋唐实行的科举制以门第为选官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改正:“门第”改为“才学”课前自主预习10.(绥化中考)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上图的大运河是隋朝隋炀帝(杨广)(皇帝)在位时期开凿的。(2)大运河以A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B余杭。课前自主预习11.(东营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48、,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摘编自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并写出材料中对治国理政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原因: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减轻徭役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借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单元提升单元提升课前自主预习课堂基础达标一二三一、唐朝盛世 课堂基础达标一二三典例1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光武中兴【 解析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年
49、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故选C项。【 答案 】C课堂基础达标一二三二、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课堂基础达标一二三典例2关于科举制的创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官员选拔上,科举制起了决定性作用B.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C.科举制的创立,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D.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科举制是古代中国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创立于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高低选拔人才,还未出现科举制,故A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 】A课堂基础达标一二三三
50、、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 课堂基础达标一二三典例3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日本遣唐使来华张骞出使西域A.B.C. D.【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日本遣唐使来华都发生在唐朝,体现了唐朝的“开放”。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西汉。故选A项。【 答案 】A课后巩固提升1.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一部分。图中代表的朝代是 ( B)A.蜀B.隋C.秦D.唐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两句诗中作者的兴奋与感慨,与下列哪一制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