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劝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劝告是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一个同学坐在楼梯的扶手上往下滑的情境,对于这位同学的危险行为,作为旁观者该怎么劝呢?教材以泡泡的形式提供了三位劝告者不同的说法,并以“你觉得那个同学更有可能接受谁的劝告?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思考,通过三者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感知劝告时要注意的问题。教材还以小贴士的形式提炼了对别人进行劝告的要点:一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不要用指责的口吻;二要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为了更好地练习劝告,教材还提供了两个任务,一个是对违反交通规则的同学进行劝告,一个是对爱玩游戏的表哥进行劝告。两个任务情境和
2、对象都不同,可以有效地实践本次口语交际要点。学情分析劝告,是通过讲道理,让别人接受意见,改正不良言行。但用怎样地说话方式进行劝告,才能使别人认识到错误并接受劝告,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教师巧妙地用好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劝告别人。再创设符合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劝告别人的能力。教学目标1、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地方式,尝试劝告别人。2、能采用合适的语气,从别人的角度着想劝告别人。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面对他人的不良言行,使用合适语气进行劝告,通过讲道理使人接受意见,从而提高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同学
3、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他就是熊大。(出示图片,打招呼。)有一天,熊大在森林里散步,忽然他看到一个人,神色慌张,蹑手蹑脚,还带着伐木的电锯,他就是光头强。(出示光头强图片)熊大想:光头强又来砍树了,我不能让他这么做。于是,熊大赶紧追上了光头强。他会对光头强说什么呢?2、你们刚才对光头强砍树的行为进行了劝告。劝,左边是“又”,表示不止一次,右边是“力”,劝别人是需要花费力气的,可见劝告要想被别人接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口语交际劝告。板书课题,齐读。3、明确要求。谁知道口语交际课,需要注意什么呢?(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创设口语交际的话题,以此引发学生的兴趣,激
4、起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二、互动讨论,学习劝告1、(出示图片)在我们的校园里,常常有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下课了,别的同学都轻声慢步走楼梯下去玩,可小明却坐在楼梯扶手上往下滑,他的这种做法怎么样?这时,三个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对他进行了劝告。(出示图片和录音)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接受谁的劝告呢?为什么?小组讨论,提出要求:(1)注意说清楚想法和理由.(2)耐心倾听别人的发言。2、讨论预设:听第三位小姐姐的劝告。(1)出示第三位同学的劝告,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小姐姐称呼小明为小同学,非常亲切。“如果没抓稳,你会摔伤的”,这是站在小明的角度为小明着想。如果你是小明,你心里怎么想?是的,用亲切、委婉的语气劝
5、告,多从别人角度着想,容易被接受。(2)出示前两位同学的话,为什么他们的劝告不成功呢?用指责、批评的语气劝告,不容易被接受。3、小结:看来,劝告真是一门艺术。那么,劝告需要注意什么呢?板书:注意说话的语气 不指责 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 更容易接受4、现在请你用学到的办法来劝告一下小明,可以吗?(设计意图: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劝说的艺术,让学生在交流中感悟劝告语言的特点和技巧,在劝说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受到良好的启迪和教育。)三、尝试劝告,掌握要点1、在我们的校园里,有时还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随手拍了下来。(播放视频)同桌两个同学,相互合作,一人演奔跑的同学,一人来劝告,比一比谁的劝告更成功。2
6、、全班交流。预设:劝告不成功的。采访被劝者:为什么不接受他的劝告?大家能不能给他一些建议?请这一组再演一演。劝告成功的。讨论:为什么劝告能够成功?小结:注意说话的语气,不用指责的口吻,多从他人角度着想,劝告更容易接受。3、依据教材,提供情境。(1)刚才这些劝告发生在校园内,如果在校外你会如何劝告他们呢?出示:如果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会怎样劝他们?有同学违反交通规则,横穿马路。表哥喜欢玩电脑游戏,一玩就是一整天。任意选择一个情境,与同桌讨论,合作演一演。(2)全班交流。师生合作演一演。 相机指导,劝告要注意场合,劝告时还可以提建议,说后果,如果劝告不成,要注意对方的反应,要学会保护自己。4、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劝告别人的办法,老师把它编成了儿歌,我们打着节拍来读一读。劝告成功不容易,小小诀窍要牢记。说话语气需注意,指责批评可不行。多从他人角度想,理解关心加体贴。劝告要是不成功,保护自己最重要。(设计意图:基于口语交际的实用功能,创设生活场景,在练习“劝告”中巩固所学要点。)四、布置作业在我们家里,有需要劝告的人吗?面对抽烟的爸爸,开车打手机的妈妈运用今天学到的劝告小诀窍,勇敢地劝告他们。板书设计 劝 告注意说话的语气 不用指责的口吻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 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