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单一鉴赏诗歌的形象清单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从而形成的、借以寄寓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一、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知识清单知识清单分类形象类别具体分析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交织的艺术形象,作品中的形象未必是柳永本人;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边关将士形象。续表二、事物形象即咏物诗中借托的物象。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2、,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石灰寄托自己不畏艰苦的精神和坚决保持清廉品质的志向。三、景物形象即写景诗中描写的景象。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这些独特的景物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傲的、不屈不挠的抗争情怀。四、意象诗人常常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思想、情感,这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就是“意象”。“意”,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指的是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意象的考查常常要求评述具体内涵,指出形象特点,分析作用。下面介绍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点和情感内涵。需
3、要指出的是,理解下列意象的内涵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不能拘泥固化,因为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趣。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中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而柳永的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点和情感内涵续表续表续表五、意境“意”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意境是由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氛围;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我们可以这
4、样打个比方,意境是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则是构成完整建筑的一些砖石。例如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歌的颔联、颈联精心选择了典型的传统意象,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颔联“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颈联“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古代诗歌常见的意境清单二鉴赏诗歌的语言清单二鉴赏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是有很大差异的。读懂诗歌,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与“散文家语”区分开来。诗歌语言的特殊性主要表
5、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词语省略、语意具有跳跃性等。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现实生活的动作顺序,应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即“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但是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画面中心移到了“浣女”“渔舟”上,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续表清单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清单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高考试卷中还称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写作方法”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含义非常广泛,多种多样,难以穷尽,学术界说法不一。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为以下几类:
6、1.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篇章构思。一、表达方式诗歌中主要运用抒情、描写、记叙、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抒情、描写是考查的重点。1.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抒情是古代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和托物言志等。(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这首诗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投笔从戎的愿望和建功卫国的理想:书生从来无用,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2)间接抒情。多数情况下,
7、诗人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借助其他事物来表达的。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客观景物来抒发主观感情。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又可以分为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两种。其一,触景生情。指的是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情感,往往先写景语,然后写情语。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先写看明月触发情思,再点出“思故乡”的情感。其二,寓情于景。没有情语,只有景语,把感情完全融入景物描写中;句句写景,景景关情。例如严羽江行:“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诗歌颔联描写了雪“残”、雁“断”
8、、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没有一个直接写情感,但是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借古讽今。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影射、讽刺现实,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处于晚唐时世飘摇之际,这首诗就讽刺了那些一味享乐而不管民族危亡的士大夫。整首诗写现实,但引历史,含有针砭现实之意。托物言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和咏怀合二为一。如唐代名臣虞世南的蝉:“垂纟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现了自己的清高。2.议论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表达
9、作者的思想的,诗人使用议论时会倍加谨慎,以免伤害到诗歌的艺术美感。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前四句主要是描写,后四句是议论,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这样,描写与议论紧相呼应,感情强烈。议论中含有许多故事,具有高度概括性,能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从三顾茅庐到隆中决策,再到扶阿斗和六出祁山,直到积劳病死于五丈原,它跟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这是成功地使用议论的诗歌例子。3.描写方法续表二、修辞手法高考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有9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排比、
10、设问、反问。1.比喻比喻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贴切地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李白的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其中五、六两句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梭,倒映在清溪之中。给人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2.比拟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包括把人当作物来写和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两种。比拟能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如王安石的定林:“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其中,颈联运
11、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了。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运用借代修辞,以颜色分别代指“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生动形象,新鲜而又奇特。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怒发冲冠”以夸张手法,一气贯注,写出作者忧愤国事、痛恨敌人
12、的心情。5.对偶对偶又叫对仗,是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表意凝练集中,概括性强。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一生不幸的遭遇。6.反复议论说理,强调强化;抒情写景,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感染力强。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如辛弃疾的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同一个词语
13、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如诗经周南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7.排比排比是指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运用排比往往取得气势如虹、激情飞扬的艺术效果。8.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或问题引入,带动全篇;或中间设问,承上启下;或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用设问句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几个典
14、故,分层次地叙述三国英雄人物的业绩。 9.反问用疑问语气表达确定的意思。用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末句使用反问修辞,语气冷峻,强调了项羽的失败是历史之必然,已无法挽回。三、表现手法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赋比兴、点面结合等。现在选择常见常考的进行介绍:1.衬托。利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更加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2.渲染。本是一种
15、国画技法,一般是指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3.烘托。原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渲染衬托,使其明显突出,一般采用外晕、围染的烘托办法,即“烘云托月” 。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4.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可以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5.对比。为了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诗歌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或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
16、法。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使得“朱门”的奢靡与贫者的“窘困”都得到表现。6.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比喻的修辞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是引子。因为凡是用来起兴的内容绝大部分含有比的用法,所以后人比兴连说。7.点面结合。广镜头为面,特写镜头为点;粗线条勾勒的多为面,细笔描绘的多为点。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为面,后两句为点。四、篇章构思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心高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等都是比较具体的构思技巧,对于提高诗歌
17、表现力有很大作用。1.以小见大。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它通过写少妇怀念征人的小情景,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事频仍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的大主题。2.卒章显志。在结尾点明诗歌的主题,有时是直抒胸臆,有时用景物表达情感思想。这是古代诗歌结构上最常见的手法。3.首尾呼应。首尾呼应,即开头与结尾的呼应,这样使诗歌在结构上有浑然一体之感,能更加突出主题,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照应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的情感。4.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
18、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由“一枝红杏”感受到了满园春色。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样使诗歌跌宕有致,更富艺术美。5.以景结情。它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写景句结束全诗的一种方法。结句写景,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从而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王昌龄的送十五舅:“深林
19、秋水近日空,归棹演漾清阴中。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本诗第三句直言离别之愁绪无穷无尽。第四句转而写景,写寒露下落,草根间传来昆虫凄凉的悲鸣。结句寓离情于哀景,即以景结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把表达技巧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构思四类是为了学习的方便,其实,它们的界限是模糊的,内涵是有交叉的,要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比如,借景抒情,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抒情;但也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理解,如是用什么样的手法进行抒情的。再比如,划分在表现手法里的虚实结合,也可以从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看,即实写和虚写。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我们
20、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进而解读古诗。在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一、审标题,明内容,捕捉情感线索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进而方法1古代诗歌的整体阅读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
21、悟方法技巧方法技巧明了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审作者,明时代,揣摩背景信息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诗歌作者的身世、其所处的时代特点,以及其创作倾向、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的风格特点等。三、读注释,扫障碍,体会隐含信息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等重要信息。诗出有因,其因主要在作者写诗的背景上,我们阅读鉴赏诗歌当然也应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四、审体裁,明章法,了解结构特点以律诗和绝句为例,前人将律诗和绝句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四字。“起”即一首诗的起句,“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转”
22、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五、审语言,明句意,体会表达技巧古代诗歌大都篇幅短小,用文言写成。其语言多有古今差异、省略和颠倒,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一扫而过,否则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具体可采用“对”“换”“留”“补”“调”“删”等方法,由字词到句意,由句意到全诗,边读边想,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进而明白所用的技巧,体会它所带来的美妙效果。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萧处士游黔南白居易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
23、山月正苍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上句“老萧郎”照应诗题人物;下句用比喻手法,对人物进行生动形象的刻画。B.颔联下句写萧处士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为下文写萧处士即将前往黔南作铺垫。C.诗歌前四句着力刻画萧处士的形象,点明其能文好饮、年事渐高、四处漂泊的形象。D.诗中写“巴峡”“猿”,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感情基调相似。解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24、。B.“痛饮美酒,不思恋故园”说法不妥,应该是四海漂泊,思念家乡时,以酒寄情。答案 B2.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解析“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意思是那里环境恶劣,想到如此让我心忧,那么就让我们今天在磨围山伴着苍苍明月,痛饮美酒,不醉不休。本文是送别诗,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诗人心中有对友人离别的不舍,想借酒表达惜别深情。“磨围山月正苍苍”,展现出磨围山月色苍苍,辽阔无边,暗含着对友人此去前路漫长、路途艰辛的担忧。答案依恋与不舍。劝即将远行的友人一醉方休,表现了饯别的款款深情,对友人的依恋与不舍。关切与担忧。诗歌尾联以景结情,月光朗照,磨围山月色苍苍,辽阔无边,暗
25、含对友人前路漫漫、旅途劳顿的关切与担忧。方法2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鉴赏人物形象例阅读南宋史达祖的鹧鸪天,上阕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第一步,要在答案的开头点出词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形式:描写了一个(形象特点)的(形象身份)形象。(这一步也可放在最后作为总括)第二步,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词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对其进行概括。第三步,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的)(二)鉴赏景物形象例阅读金代段克己注的渔家傲,全词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26、面?请简要赏析。答题步骤第一步,用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第二步,抓住词句中的主要景物,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展现的画面。第三步,根据意境的特点来分析词句的寓意。(多数试题是结合景物分析词人所表达的感情)(三)鉴赏事物形象例阅读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松树形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内容分析首联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交代松周围的环境。颔联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赞美松的坚劲。颈联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端正、高洁。尾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赞美松柏凌寒而骄的坚韧形象。事物形象特点塑造了一个雄健挺拔、挺立风中而不倒、端正、历经严寒而不凋、本性
27、高洁、内心坚劲的松树形象。作者借松树的高洁来自勉,并借以勉励从弟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抓关键词:“一何盛”“一何劲”“常端正”。抓语气:“岂不”反问语气,强调松的坚韧本性。抓艺术手法:以松的高洁自勉,托物言志,借以勉励从弟。答题步骤第一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事物形象的特征。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事物形象。第三步,指出表达技巧,言明诗人的情感(或品性、情操等)。方法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一)炼字(诗眼)例阅读清代赵执信的秋暮吟望,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题步骤第一步,表明自己的看法:或指出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个字,或对题中的说法表示认同。第二步,释字:说出该字在句中
28、的含义;若该字运用了特殊的文言现象、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则要明确指出。第三步,绘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四步,点出意境和情感: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炼句(诗句含意)例阅读晚唐诗人韩偓的残春旅舍,简要赏析颔联巧在哪里。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诗句特点:指出它在句子结构、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特点。第二步,阐释句意:弄清楚诗句的表面意思,把握诗句蕴含的情感。第三步,分析作用:根据该句在诗中的位置,分析它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它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到的作用。(三)语言风格例阅读宋代辛弃疾的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体现了辛词
29、怎样的特点?答题步骤第一步,概括:用一两个词概括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笔调婉约、多用口语等。第二步,分析:结合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情感:这样的语言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着重分析词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方法4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例阅读唐代韦庄注释的含山店梦觉作,诗人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诗中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析运用: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具体运用。第三步,点效果:点明诗歌运用该手法的好处,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方法5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例阅读唐代韦庄的含
30、山店梦觉作和宋代郭震的宿渔家,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步,根据诗中的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思想感情。方法6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例阅读苏轼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阐述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方法7诗歌综合鉴赏(客观题)一、熟悉四大设误方式(一)内容情感的判断(二)形象画面的判断 (三)表达技巧的判断(四)语言特点的判断二、判定设误选项三步骤 步骤一认真审读题干弄清
31、楚是选择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步骤二明白选项设误点一般来说,越是笼统的说法越不容易错,越是具体的阐释越容易出问题。常见设误点有:词句理解有误,内容主题有误,表达技巧有误,情感基调有误。步骤三逐一审读,明确错误,得出科学准确的判断逐一切片比对逐个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知识,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依据或确切错误点。整体做出选择要有整体意识,比如在判断某一项的正误时,要联系其他三项去理解。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陶渊明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下列对本
32、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的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步骤一选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步骤二常见设误点有:词句理解有误,内容主题有误,表达技巧有误,情感基调有误。技法演示步骤三A项选项中的景为“乐景”,选项中的情为“乐情”“以乐景写乐情”,切合诗歌内容和主题。但是“以声写静”是表现手法中的反衬,写出景物之静,这样的画面刚好与欢乐之情不搭,并没有运用这个手法,因此该选项错误。B项选项中的“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是简单的内容分析,一看标题和诗句就能判断其正确。“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是主题的方向性分析,没有指出思考的结果,这样笼统的说法一般不会错。C项选项中的“清歌”“绿酒”作为意象构成了快乐之景(作乐的场景)与快乐的情感,阐释与阅读结果符合,正确。D项选项是对诗句的解释。内容、主题的分析符合诗句的基本意思和整首诗的主题方向,正确。整体做出选择A项的错误是明显的,错在表现手法“以声写静”,其余解说正确,其正确部分为景的色调(暖色调或者说乐景)和情感的方向(乐情)。这同C、D两项一致。续表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