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设计有效研究”课题实验方案一、课题的提出: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做作业,是个学生就跑不了。但问题是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长期以来,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存在“三点半”放学现象,这一政策的初衷是为学生减负,但没想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而且校外增加的负担处于失控、失管的状态。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只有通过减轻课业负担,才能保证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健康快乐成长。国家为了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
2、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从这开始,“双减”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主要话题,更变成了教师的工作指针。每位教师肩负起“双减提质”的研究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教师积极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局面。新课改以来我们面临数学课时数减少,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都不减的困惑,经常致使我们在课堂上出现前松后紧的状况。前段时间探究充分,后面却没有
3、时间很好地归纳、小结和巩固,探究仅仅停留在表面,走过场,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其次数学学科面临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课堂上的探究交流活动,一部分后进生总是在当观众,他们来不及思考,别人的答案早已出来,到后来,这部分同学干脆懒于思考,或者在小组中只承担不用动脑筋的工作;再就是课堂生成的困惑。学生的自主探究总会有教师预设之外的发现,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现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得心应手。在这些问题的困扰下,课堂似乎总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失去实效,教师面临着教学实践的两难局面。为此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体验和感悟
4、,让教师在课前对学生探究生成的知识有所了解和准备,能有效地组织课堂交流和分享活动,帮助学生归纳梳理与总结,及时巩固练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目标1、提高前置性作业的有效性,形成设计前置性作业的基本策略。2、努力解决课堂教学时间资源不足的矛盾,使课堂上的交流活动更有效,教师的教学组织更高效。3、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三、实施的原则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应遵循“简约”和“渗透”的原则。
5、“简约”即,简单明了,围绕核心。既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又能使学生切实在数学探究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渗透”即,不是让学生提前“知道”新知,而是让学生提前感知新知。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低入原则,指导性原则,个人作业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原则,趣味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监督原则和激励性原则。四、研究的基本内容、思路和方法1、仔细研读新课标,认真学习关于前置作业的理论。2、教师团体讨论设计并布置适当的前置作业。3、加强对课代表、小组长的培训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小组长的能力。4、多种措施检查前置作业的完成,保证前置作业的完成质量。5、利用教研课等形式开展实验,课后反思研究,形成一定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
6、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五、课题的研究步骤及措施1、准备阶段(xx年2月20日-xx年2月底)(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2)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实施阶段(2xx年3月初-xx年6月中旬):(1)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2)课题组教师按实施方案制定课题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3)结合校本课题研讨开放日进行研讨,进行经验总结。3、总结阶段(xx年6月下旬-2xx年7月):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六、成果形式1、教案或案例2、论文3、课题成果结题报告4、学生前置性作业研究本七、实验达到的预期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在课前对学生探究生成的知识有所了解和准备,能有效地组织课堂交流和分享活动,帮助学生归纳梳理与总结,及时巩固练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能提高前置性作业的有效性,形成设计前置性作业的基本策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养成反思和总结“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有效研究”的习惯;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探究、体验和感悟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