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9.50KB ,
文档编号:2573291      下载积分:3.88 文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系统将以此处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生成账号和密码,方便再次下载。 如填写123,账号和密码都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优惠套餐
 

温馨提示:若手机下载失败,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d-2573291.html】到电脑浏览器->登陆(账号密码均为手机号或邮箱;不要扫码登陆)->重新下载(不再收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下载须知

1: 试题类文档的标题没说有答案,则无答案;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PPT的音视频可能无法播放。 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概不退换。
2: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3: 本文为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所有收益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历史高考复习中国史世界史热点专题整理.doc)为本站会员(luzy369)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历史高考复习中国史世界史热点专题整理.doc

1、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整理(中国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战国时期“百家

2、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新视角从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社会转型。(2)政治生活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繁性。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

3、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特别提醒1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非常深远,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强调“仁

4、政”的儒家思想、主张辩证思维的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基础。二、明清时期的机遇与挑战总体特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的腐败。(2)经济领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民族关系领域:明清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定型。(4)对外关系出现新现象:一方面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中国开始了反殖民侵略的斗争;另一方面,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步走向闭关。(5)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的特征承古萌新。“承古”的具体表现:一方面集大成的科技著

5、作问世;另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类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丛书四库全书)。“萌新”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一些科学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史家争鸣有学者认为,“我们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则几乎是十年一变。”这里的“未变”,主要是指中国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伦理道德,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天朝上国、华夷之辨的观念等。特别提醒1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落后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上。从经济总量上看,当时中国在世界大国中,仍然处于绝对的领先位置

6、,但是,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从事商品生产的手工业很少,更没有机器生产。2明清时期的商人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大部分商人既是商人也是地主,甚至是官僚,形成“以商致富、以地守财、以官护商”的循环,这是明清时期商人未能成为瓦解封建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3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是在封建制度衰落和资本主义、殖民主义蓬勃兴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明显地呈现出新旧交替、承上启下的时代特点。三、甲午后至五四前总体特征由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

7、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逐步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史家争鸣中国近代化的“冲击反应”模式。费正清教授主张“当时西方是1

8、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及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够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近代化”。由此可见,西方的冲击是影响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提醒1推动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型的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个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大诉求,第一是民族独立,第二是民主富强。2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的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向近代化迈进,具体表现为:政治上体现为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体现为工业化、市场化;思想上体现为理性化、科学化;社会生活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3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舞

9、台的主角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在政治上发动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上掀起实业救国浪潮;思想上发动新文化运动,这些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4这一时期虽然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已经孕育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可以说这一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四、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体特征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具体而言:(1)两个阶段:经济恢复(19491952年)、经济建设(19531956年)。(2)三项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民主

10、政治建设开始启动;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与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成就显著,其中东北成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4)外交方面: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受两极格局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新视角从学者观点分析新中国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1)

1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2)特点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立足于中国国情。(3)原因国内资金和资源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中国经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原因。特别提醒1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社会经济基础的过程中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第二、变革生产关系,

12、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在过渡时期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的。2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产生了深刻影响。3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治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借鉴了苏联的苏维埃体制;第二、经济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借鉴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第三、科技教育,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偏重理工科教育。4计划经济体制,是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最初的一种必要手段,同时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调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五、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总体特

13、征作为社会转型期,其变化表现在:(1)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直接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性质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改革的内容: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经济体制的演变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管理方式看,由直接计划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经济增长方式看,由分散、粗放型转向规模、集约型。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对外开放:目的是利用外国资金

14、和先进技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格局是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从沿海到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一是与西方大国开展不结盟的和平外交;努力构建战略协作关系(伙伴关系或互惠关系)。二是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三是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一般集中在经济领域,并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相联系,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产生的深远影响。新视角从学者观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教训(1)中心

15、任务:“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2)建设速度:1958年“大跃进”,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结论: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3)生产关系:1958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结论: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4)建设道路:新中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论:立足中国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搬外国经验。(5)依靠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

16、一战线,更具有广泛性。结论:必须调动一切力量为经济建设服务。(6)外部环境:对外开放,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世界多极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结论: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为建设社会主义营造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特别提醒1本次社会转型从经济领域开始,很快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教育等领域,虽然没有政治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其深刻程度是任何一次革命都无法比拟的。2本次社会转型重点表现为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但是,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并非西方化,而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3本次社会转型从进程上看,表现为渐进性的特点,从点滴开始

17、,逐渐积累,最后达到质变的效果,避免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动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4任何一次社会转型都会带来利益的再分配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这是社会转型期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的原因所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不例外,需要政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强力破除改革的阻力。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整理(世界史)一、1718世纪欧美社会的转型总体特征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具体而言:三件大事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文艺复兴,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1)从一体化进程看,新航路的开辟首次打破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被看作人类一体化进程的开端。(2)

18、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发生或加强,这都标志着世界市场开始出现。(3)从社会转型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欧正在逐步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4)从思想文化看,文艺复兴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不仅为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反神学的思想武器,而且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史家争鸣美国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写的后美国时代一书中认为,世界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中心的转变:(1)第一次转变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在18、19世纪两次工

19、业革命过程中急剧加速。(2)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美国的崛起,认为美国逐渐取代欧洲成为世界权力中心,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是由美国主导的。(3)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21世纪加速进行,也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特别提醒1欧美1718世纪的变化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要求,其矛头直指封建势力,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是1718世纪社会转型的本质内涵。218世纪,英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资本主义制度,欧洲大陆却盛行君主专制,人民与封建君主的矛盾

20、非常尖锐。因此,欧洲大陆国家反封建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启蒙思想在法国发展进入高峰的原因所在。3英国之所以首先在18世纪60年代爆发工业革命,是民主政治建立、国内外市场扩大、资本市场发达、自由劳动力充裕、工业技术较高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带有一定的必然性。4欧美近代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产物。反过来,近代科学的发展又推动了工业革命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科学与经济、思想之间是相互促进、交替上升的关系。二、两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巨变总体特征资本主义先后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表现:(1)生产力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发

21、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生产关系方面: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世界格局方面: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形成,东西方的差距进一步拉大。(4)都有负面影响。如环境问题、交通拥堵问题。本主题是高考考查频率最高的主题,大部分试题要求学生认识工业革命的复杂影响,一般要求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客观地看待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新视角1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加强世界联系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

22、界的形成和发展。(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的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等。(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从纵向和横向的视

23、角审视工业革命从纵向发展来看,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的必然发展。同时,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变革。从横向发展来看,欧美进行工业革命后,加快了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亚非拉美国家日益贫困,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同时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特别提醒1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革本质上是向工业文明的转型,即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商品化、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这些内容几乎是所有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2科技在推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主要是一线的工人和技师,其发明主要依靠

24、经验的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主要是科学家,其发明主要依靠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3当今史学界对工业革命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对其负面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上,巨大的生产力造成了生产的相对过剩;第二、政治上,工人阶级的贫困化,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第三、生活上,工业革命使人成为经济动物,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第四、环境上,环境破坏严重,从根本上损害了人类的生存根基;第五、军事上,强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造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4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是工业革命后的三股进步潮流,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三、20世纪人类现代化的新趋势总体特征面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20世

25、纪,人类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高考对本主题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经济运行机制中如何运用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两个经济杠杆方面,要求学生认识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尽量避免两者存在的问题。新视角整体史观下的“经济全球化”目前在中国对全球化的理解有三种且代表三种不同的全球史观。第一种认为全球化就是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是超越地区、尤其是民族国家主权的一种全球整体性发展阶段;第二种观点认

26、为,所谓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式或新的发展阶段;第三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或美国化。上述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是一种整体史观;第二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这种观点的核心是“欧美中心论”;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其核心是“美国中心论”。特别提醒1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是20世纪人类社会的显著特点,两种社会制度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相互借鉴的一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调整和社会主义的改革。2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社会主义国家单纯地依靠政府的计划来发展经济,排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

27、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对这一误区的修正。经济大危机爆发前,资本主义国家单纯依靠市场来调整经济,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修正。320世纪的变革本质是对生产相对过剩、社会不公、战乱不断等问题的回应和解决,这是现代史观对世界现代史的解读,是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分析20世纪的结论。4从20世纪上半期的混乱到二战后的美苏冷战,再到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体现了国际社会共同进步的时代要求。四、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总体特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衰背后的原因是本主题的目的所在。这里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

28、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应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中国崛起”成为国际话题。总结世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国崛起和大国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问题。新视角1俄罗斯(苏联、俄国):经济、政治、法律等各项改革要协调进行;经济改革要关注民生的改善;政治改革要关注权力的监督和法制建设;各项政策要随环境、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改

29、革的挫折意味着新起点的开始。2德国:分裂削弱国家实力,统一能增强国力;外交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上结盟或不结盟都是为了谋求国家利益;积极的民族精神能使国家奋起,扭曲的民族精神易使国家偏离正确的轨道。3美国:科技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善于抓住机遇和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提升自己;法律是自由的保障,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发展不能以强权为保护伞。特别提醒1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普遍经验。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开创了民主共和制,这些都为本国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德国因为保留浓厚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传统而使崛起之路夭折。2充分利用国际机遇期。英国充

30、分利用了新航路开辟的机遇,却未能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是其衰落的重要因素。美国利用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二战后的有利地位,建立并强化了自己的强国地位。3经济发展是大国崛起的基础。英国曾经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国长期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第一。4发达的科学技术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英国曾经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领头羊,美国和德国则领跑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和苏联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领先。5主要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特点(1)英法关系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时而对立时而联合。(2)英德关系长时期是相互争夺的对手,目前是同盟关系。(3)美日关系从19世纪末起,是争夺远东优势地位的两个主要国家。(4)法德关系在近代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了长期争夺,并形成“世仇”。(5)英美关系长期争夺世界霸权,18世纪曾一度形成敌对关系,一战后、二战后期、二战后,两国一直都是同盟关系。(6)美苏关系二战前是敌对国家,二战中结盟共同反对法西斯国家,二战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代表世界势力的两极。8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