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记载的时间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编历史的方式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编历史的方式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记载的时间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编历史的方式史书体例作者介绍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 公元前422年)。鲁国之附庸小邾国 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军事家。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 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
2、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传注释或解释经书的文字。)左传左传简介简介左传主要艺术成就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左传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左传文学地位文学地位 烛之武,郑国大夫。“退”活用为“使退却”。退秦师,使秦军撤
3、退。本文主要记叙了公元前年、在秦、晋围郑的危机形势下,烛之武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辩才巧妙说服秦伯,使秦国退兵、晋军撤退的故事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
4、了。 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晋国和秦国的关系:盟友两家联姻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无能无能为为( )( )也
5、矣也矣共共( )( )其乏困其乏困秦伯秦伯说说( )( ), ,与郑人盟与郑人盟夫夫( )( )晋晋, ,何厌之有何厌之有微微夫夫( )( )人之力不及此人之力不及此wifgngyuffn zhuqu秦军秦军氾氾( )( )南南若不若不阙( )( )秦秦夜夜缒缒( )( )而出而出失其所与失其所与, ,不不知知( )使使杞杞( ( ) )子、子、逢逢( )孙戍之孙戍之 zhqPng字词注音字词注音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公、侯、伯、子、男)以:因为。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贰: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
6、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军:驻军。名词动词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介绍背景晋秦围郑。开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试分析。公元前630年郑新郑新郑函陵氾水秦秦晋晋晋晋 军军秦秦 军军第一段:秦晋围郑。写出了当时形势,交代了围郑原因以及驻军位置。晋围郑的表面原因: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根本原因:称霸扩张的需要。开篇交代围郑原因以及驻军位置作用:说明这次围郑是晋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那么郑国是可以争取到秦国退兵的;且秦晋两国军队分地驻扎,郑国就有机会单独与秦国接触
7、,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师埋下了伏笔。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开篇交代围郑原因以及驻军位置有什么作用?秦军晋军开端秦晋围郑发展高潮结局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若:如果。使:派遣使:派遣师:军队。之:代词,他。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犹:尚且犹:尚且为:做(什么)已,同“矣”
8、而:承接关系连词,而:承接关系连词,“才才”是-也:是,代词,这。也,判断句的标志。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东周列国演义烛之武其人烛之武其人想一想?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未见其人未见其人先知其才先知其才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9、自责(自责(情)情) 晓义(晓义(理)理)佚之狐为什么对烛之武劝退秦师这么有把握?这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因为佚之狐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他非常了解烛之武的外交才能;佚之狐对郑、晋、秦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和预见。这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秦军开端秦晋围郑晋军发展临危受命 烛之武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服秦伯退兵呢?结果如何?齐读第三段,共同探讨。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执事:执行事务的人(有关官员),对对方的敬称 当夜,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
10、、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鄙:把鄙:把作为疆界作为疆界焉:怎么,疑焉:怎么,疑问问问问代代词词词词陪:通陪:通“ “倍倍” ”,增加,增加厚:厚:变变变变雄厚雄厚 薄:薄:变变变变薄弱薄弱形作形作动动动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1、,君亦无所害。以以为为为为:把:把作作为为为为东东东东道主:道主:东东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行李:使者共:通共:通“ “供供” ” 乏困:缺少的物乏困:缺少的物资资资资。 形形名名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晋君晋君为为为为:w i w i 介,介,给给给给赐赐:恩惠:恩惠朝:早晨朝:早晨在早上在早上夕:傍晚夕:傍晚在晚上在晚上名作状语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
12、,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之:主谓之间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厌厌厌厌:通:通” ”餍餍餍餍” ”满满满满足足封:使封:使作疆界。作疆界。阙阙阙阙:通:通“ “缺缺” ”,削减,削减焉:哪里焉:哪里利:使利:使.获获获获利利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何厌之有:有何厌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
13、、杨孙戍之,乃还 。 说:通“悦”,高兴。乃:于是。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于是,秦伯就率军回国了。 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赏析其高妙的劝说艺术。请从烛之武劝退秦穆公退兵的对话中,找出下列论点之说辞,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析以利害(就地理位置说说):即使秦晋灭郑灭郑 成功,秦也必需越过过晋国才能到达郑郑国,这样对这样对 秦国不利,只对对晋国有好处处。如果晋国国力壮大了,相对对的秦国也就吃亏。()动动以所欲(就舍郑郑之利说说):如果秦国放弃攻打郑郑国,郑郑国得以保存,秦国的使节节往东东去时时,郑郑国可以作为为他们们的东东道主,提供他们们所需要的物资资。(
14、)挑起宿怨(就历历史教训说训说 ):晋国曾答应应秦国焦、瑕两地,但最后违违背约约定。()警以后患(就晋之野心说说):晋国有扩张扩张 土地的野心,一旦它的国力壮大了,一定会削弱秦国。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分析利弊;善于利用矛盾;讲究语言艺术。机智善辩的外交家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秦军开端秦晋围郑发展临危受命晋军夜缒而出高潮劝退秦师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晓之以理以利相诱,为秦着想引史为例,巧设离间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5、。之:代指秦之:代指秦军军军军夫(夫(f f )人:那人)人:那人因:依靠因:依靠敝:敝:损损损损害害所与:同所与:同结结结结盟盟知:通知:通“ “智智” ”其:其:还还还还是。表商量是。表商量语语语语气气微:假如没有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易:代替从第四段可以看出古代战争中有什么礼仪和行为规范?战争要有“理由”,即使兵临城下双方也可以通过外交手段化解矛盾,“不仁”“不知”“不武”的来犯之师
16、会自觉理亏。 晋文公最后以哪三条理由退兵?你认为哪点最重要?对刻画烛之武的形象有没有意义?“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晋文公如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不知”就是不明智,即缺少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缺少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这也从侧面表现出烛之武解围的效果。秦军开端秦晋围郑发展临危受命夜缒而出高潮劝退秦师晋军结局秦晋退兵合作探究、概括文中的人物形象及特点。()烛之武: 深明大义义的爱爱国志士。由于长长期未被重用,烛烛之武难难免心怀怀牢骚骚与委屈,但他
17、最终终以国家利益为为重,出使秦营营。这这足以说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义的爱爱国志士。 知难难而上、义义无返顾顾的勇士。两方交战战,成败难败难 料;出使秦营营,生死未卜。烛烛之武“夜鰱而出”,勇入秦营营,充分展示了他的“勇士”精神。 口若悬悬河、巧言善辩辩的辩辩士。烛烛之武到了秦营营之后,面对对强敌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谈。他利用秦、晋之间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办法,对郑对郑 国的利益只字未提,却成功说说退秦军军,充分展现现了他的“辩辩士”风风采。“辩辩士”形象是烛烛之武形象的核心。()郑伯:善于纳谏纳谏 ;勇于自责责;精于言辞。()佚之狐:一个慧眼识识英雄的伯乐乐;一个胸藏韬韬略、临临危不惧、
18、遇事冷静、能谋谋善断、高瞻远远瞩的杰出之士。()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晋文公:贪婪但有理智,能隐忍,随机应变,审时度势,有雄才大略。 、举例分析本文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的特点。 本文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然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本文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不失严谨,自然耐人寻味。、本文说辞有何特点?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本文是记叙、表现辞令的名篇,全文仅一百多字,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对晋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一直说到“阙秦以利晋”,始终围绕着秦晋间的利害冲突展开攻心战。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